㈠ 注冊會計師 會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
只要經濟法的。要不?
㈡ 《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稅法》和《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哪個背的東西比較多
經濟法和稅法是背的最多的東西。因為:
如果你要想做好一個審計,那你首先要是一個好會版計,並且比一般的會權計要高出一籌;
如果你要做一個好的會計,那你首先要學好《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和《稅法》;
如果你要在為一個合格的公司戰略管人員,能夠有效預測企業的各種風險,那就要先學好其它五項和許許多多的知識才行。
所以說,最低層次的學問,也就是需要你背得最多的內容。最高的學問,也是需要你理解和發揮的學問。由此可見,經濟法和稅法是背東西最多的。說白了,法律類的知識基本上都是最需要背的知識。
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是最需要理解和發揮的學會,背也背不了,背了也沒用,要活學活用才行。
㈢ 做會計一定要學稅法嗎 本人是非會計專業的 還有成本會計 經濟法 財務管理的理論課有必要上嗎
做會計i當然要學稅法,也要懂得成本核算。總之:會計人員不僅要學習會計制度,也要學好稅法,還要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學經濟法和財務管理的理論課當然更好,不學也無所謂,只要做好會計有關業務,要不是當會計教授在台上講課。
㈣ 會計從業資格證需要考: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會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稅法,,考哪幾個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考試科目簡介大多涉及《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基礎與實務》、《初級會計電算化》。有的省市要求考試科目在《初級會計電算化》和《珠算》中選取一門,具體參照各省市財政部門關於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通知為准。
㈤ 經濟法基礎增值稅問題,為什麼答案公式不一樣
1、不管賬面成本還是采購成本,區別在於,金額是否含稅,含稅和不含稅,計算稅額的回方式是答不一樣的。需要看題目的前置條件,看是否含稅
例如,117萬是含稅金額的話,稅率是17%,不含稅成本是100W,稅額是17W,含稅金額等於兩者相加,117W
如果117萬是不含稅的金額,稅率是17%,不含稅成本就是117W,稅額是117*0.17=19.89,含稅金額是117+19.89=136.89萬元
2、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混淆不清楚,
179-5 如果是不含稅的,(179-5)÷(1-13%) 這個公式可以求出含稅金額,但是(179-5)÷(1-13%)*13% 這樣確是錯誤的。求稅額應該直接用(179-5)*13%就可以的。
㈥ 中級會計經濟法 這個成本為什麼要減去增值稅,發票價款不是不含稅的
這個問題這么理解,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農產品收購可以根據農產品的買價與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進項稅額,問題中的草莓的收購總價(買價)是100萬元,可計算抵扣進項稅額是:100×13%=13萬元,現在不考慮運費成本,因為允許抵扣進項稅額是13萬元,而納稅人收購草莓總價是100萬元,如果不減去允許計算抵扣的進項稅額,計入草莓的賬面成本是100萬元,再加上允許計算抵扣的進項稅額13萬元,共計是113萬元,而納稅人實際只支付收購總價100萬元,多出了13萬元。
㈦ 學好注冊會計師的~經濟法,財務成本管理,會計。是否可以裸考中級會計師呢
這個應該是可以的。因為中級職考財務管理,財務實務,還有經濟法。所以學好了注冊會計師的經濟法財務成本管理和會計那麼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謝謝。
㈧ 在經濟法當中購入固定資產的支出屬於什麼
屬於投資性支出。
㈨ 經濟法的題哦~要快啊~
這個課不是經濟法的題,這個算財管。
1當邊際成本小於平均可變成本時,產量的進一步增加將導致( )。
選項:
a、平均可變成本上升
b、平均可變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總成本下降
d、平均可變成本一定是處於減少的狀態
這個你不會,你就假設嘛,假設是1件產品。
總成本下降是對的。
比如固定成本5,變動成本是3,售價是8,也就是賣1件保本,當生產第2件,總成本就是11.
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