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流通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26 18:31:10

A. 流通經濟學的經濟國家的特殊產物

按理說,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市場經濟越發展流通越重要,因而流通經濟學在市場經濟國家應該獲得相當的發展。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放眼世界經濟學界,流通經濟學只是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經濟學分支。這其實是不奇怪的。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建立的,馬克思的獨樹一幟的經濟理論以及流通理論自然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流通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石;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客觀上要求建立相對應的流通體制,同樣要求重視和建立自己的「流通經濟學」。前蘇聯是這樣,中國和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也是這樣。
如果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是全民化、社會化的經濟活動,是微觀經濟主體自身的行為,是由市場機制自發完成而不需要國家大張旗鼓地出面組織的話,那麼,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計劃是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嚴格的計劃安排下進行的;生產環節是高度計劃性的,流通環節也是嚴格計劃性的,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是完全分離的、互相獨立的;生產活動是由生產企業完成的,流通活動是由流通企業完成的,二者承擔著完全不同的經濟職能和任務,必須恰當地實現對接;計劃是高於一切的行政命令,生產企業生產什麼,流通企業買賣什麼,都由國家計劃說了算,企業沒有任何自主權;流通活動是由公有制企業壟斷進行的,個人和民間沒資格參與。顯然,計劃經濟體制下,流通在整個經濟活動和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擔著專門的、獨立的、不可替代的職能,因而是十分重要的。這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流通的社會化、基礎化、全民化、微觀化,流通「並不那麼重要」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計劃經濟體制中流通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並不一定意味著現實中一定能夠落實,事實上從眾多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實踐看,情況恰恰相反。計劃是人做出的,不可能沒有失誤;計劃要求完全的信息,而現實中信息是不完全、也是不對稱的;流通企業與其他企業一樣沒有權利也沒有責任,缺乏激勵和約束;整個本應活躍的流通活動實際上是死水一潭,理論設計上理想的流通機制並沒有如人們預想的那樣順利運行。一方面,「重生產、輕流通」是普遍現象,流通的重要性下降了;另一方面,計劃調撥代替了真正的流通,分配環節代替了流通環節,流通在再生產中的作用受到嚴重擠壓。
總之,計劃經濟體制要求配套的流通體制,流通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其重要性才顯現得淋漓盡致;但現實中計劃機制的缺陷、流通環節的種種矛盾以及流通環節與生產環節和其他環節的脫節常常打破了這種「重要性」;不過,也許正是如此,又反過來促進計劃經濟國家更加重視對流通問題的研究,流通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就不難想像了。這正是只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才重視流通理論研究,才呼籲建立流通經濟學的根本原因所在。

B. 怎麼理解馬克思的這句關於流通經濟學的話

流通本身只是交換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從交換總體上看的交換。

既然交換只是生產和由生產決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費一方之間的中介要素,而消費本身又表現為生產的一個要素,交換顯然也就作為生產的要素包含在生產之內。

第一,很明顯,在生產本身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直接屬於生產,並且從本質上組成生產。第二,這同樣適用於產品交換,只要產品交換是用來製造供直接消費的成品的手段。在這個限度內,交換本身是包含在生產之中的行為。第三,所謂實業家之間的交換17,不僅從它的組織方面看完全決定於生產,而且本身也是生產活動,只有在最後階段上,當產品直接為了消費而交換的時候,交換才表現為獨立於生產之旁,與生產漠不相干。但是,(1)如果沒有分工,不論這種分工是自然發生的或者本身已經是歷史的結果,也就沒有交換;(2)私人交換以私人生產為前提;(3)交換的深度、廣度和方式都是由生產的發展和結構決定的。例如,城鄉之間的交換,鄉村中的交換,城市中的交換等等。可見,交換就其一切要素來說,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產之中,或者是由生產決定。

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索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例如,當市場擴大,即交換范圍擴大時,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生產也就分得更細。隨著分配的變動,例如,隨著資本的積聚,隨著城鄉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產也就發生變動。最後,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

C. 什麼是流通概論

你好

流通概論是宏觀視角下的流通問題會更多地涉及一般經濟學問題在流通領域的具版體體現,以及權流通領域所特有的經濟學問題。因此,要從宏觀視角對流通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就必須更多地使用經濟學的有關知識與分析工具,所形成的理論也就更具有經濟學的學科屬性,從而可以將從宏觀視角研究流通問題的理論稱為「流通經濟理論」或「流通經濟學」。

D. 流通經濟學的概述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流通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界尤其是流通理回論界一直致力創建的一門應答用經濟學。
商品流通是連續不斷的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馬克思指出,「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可見流通應該作為流通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因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實質,更能體現出流通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表現在:商品流通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運行的過程,而且是社會大生產中商品多次不斷的運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換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中介溝通地位,錯綜復雜的商品循環更能反映出流通復雜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運行的規律,研究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資源配置。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換,又涵蓋了市場,還暗含了商業出現的必然性,因為如此復雜的商品交換沒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業是不可想像的。可見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應該成為流通經濟的核心概念。

E. 有人有流通經濟學的復習資料嗎,這門一直不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流通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界尤其是流通理論界一直內致力創建的容一門應用經濟學。 商品流通是連續不斷的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馬克思指出,「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

F. 流通經濟學跟市場營銷學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市場營銷學的研究對象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企業營銷活動過程及其規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場營銷環境中,企業以市場研究為基礎,為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要,所實施的以產品、定價、渠道、促銷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過程及其客觀規律性。嚴格地說,市場營銷學屬於管理學的范疇,然而營銷學與經濟學並不是毫無關系的,事實上,市場營銷學最初正是脫胎於經濟學「母體」,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它已不屬於經濟學,而是建立在多種學科基礎上的一門管理學應用學科。正如最具國際影響的營銷學者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那樣:「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為科學、現代管理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應用科學。」他曾用非常形象的語言概括了營銷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是營銷學之父,行為科學是營銷學之母;數學乃營銷學之祖父,哲學乃營銷學之祖母」。

G. 流通經濟學的在中國的發展及走向

回顧新中國50餘年的發展歷程,總體上看,流通經歷了「貶低——抬高——回歸」的特殊演變過程。
建國後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初期,受蘇聯「無流通論」的影響,我國理論界認為社會主義消滅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絕大多數消費品和所有的生產資料和服務產品都不是商品,消滅了集貿市場,在短缺經濟條件下主要採取了計劃票證定量供應的方法進行分配,計劃調撥代替了流通過程,那時,流通的地位被極大地貶低了, 「無流通論」籠罩著整個理論界。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確立並相對成熟的時期,客觀上要求建立相應的流通體制與之配套,因而我國逐步建立了商業、糧食、供銷合作、外貿等流通組織系統。這些流通組織系統的發展過程起伏跌宕,特別是在十年文革時期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艱難地維持了當時國民經濟的運轉。這一時期流通的特點是形成了具有較強部門色彩的流通體制,構成了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典型的流通組織網路,幾大流通組織體系的職能分工是十分明確的。這一時期,嚴酷的現實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流通的作用,流通開始受到初步的重視。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就是在這時對「無流通論」提出批評,並開始研究價值規律和流通問題的。
轉折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後。在80年代中期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期,計劃經濟體制開始松動,商品經濟開始發展,流通領域轉向活躍,流通的重要性充分顯現;但計劃經濟體制的根基尚未動搖,整個經濟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緊運行」狀態,有計劃組織流通仍十分必要。這一時期我國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了商業、物資、糧食、供銷合作、外貿五大流通組織系統,建立了商業部、物資部、糧食部、供銷合作總社、外貿部等五大國家管理部門,將流通活動組織到了最嚴密的程度。與此相適應,流通理論研究空前活躍,提出了建立流通經濟學的強大呼聲,流通的地位被推向極致。
但是,進入 90年代之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流通的地位發生逆轉。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徹底轉軌,隨著流通的社會化、民間化、微觀化,大部分國家流通職能轉移到民間,不需要專門的國有流通組織系統來承擔,因而原來的五大流通部門地位開始下降,功能開始分化,閑置的閑置,撤消的撤消,合並的合並,到目前,只剩下符合實際的國內貿易部和對外經濟貿易部兩大流通管理部門。可以說流通的「重要性」明顯弱化,流通理論研究急劇降溫,流通經濟學的困惑和衰落也隨之出現。
總之,建國後流通在我國經歷了「貶低——抬高——回歸」的曲折發展歷程,流通理論研究和流通經濟學的設立也隨之起伏。目前的正常復歸是經濟背景發生重大變化的必然結果,對此,沒有必要困惑,而應該有清醒的正確的認識。 雖然流通理論研究從建國以後就開始了,但流通經濟學的提出和建立卻是改革以後80年代中期的事情。從發展的情況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國流通經濟學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與不足:
1、理論基礎的單一化
受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制約,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壟斷著我國流通理論界,被作為唯一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而且只是機械的理解和全盤接受。沒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了解西方主流經濟學發展動態,吸收其學術成果和理論精華。這種理論基礎的單一性導致了中國流通經濟學的先天不足。
2、研究對象的搖擺不定
受馬克思流通觀的雙重涵義的影響,我國流通界也出現了對流通范疇的兩種認識,形成了「寬派」和「窄派」兩大流派。寬派以資金(資本)運動為其研究對象,各種理論范疇或主要的研究視角是以資金為核心展開的;窄派以商品運動為其研究對象,各種理論范疇或主要的研究視角是以商品為核心展開的。與此相對應,寬派流通理論認為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與社會總資金運動有關的領域;而窄派流通理論則主張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僅僅包括與商品運動直接有關的領域。流通概念的爭論不休導致了研究對象的搖擺不定,而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則直接影響著流通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在我國已出現的相關學術著作中,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1985年9月提出的《社會主義流通經濟學》提綱就是寬派的代表,其框架基本上是《資本論》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翻版,張緒昌、丁俊發1995年主編出版的《流通經濟學》也是以廣義流通為論述對象的,除了商品流通外還涉及到了貨幣流通、資本流通、勞動力流通、產權流通和信息流通等;而賈履讓、張立中1998年主編出版的《中國流通產業及其運行》,則強調「本書的基本觀點主要是以窄派流通理論或者說是以馬克思主義流通觀稱為『真正的流通』為依據來建立流通產業理論框架的」,是窄派研究對象的代表。到目前為止,關於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這是我國流通經濟學不成熟性的明顯表現。
3、研究內容的過分專業化和強烈的「部門」色彩
對應於實踐中的商業、物資、糧食、供銷合作、外貿五大流通組織系統,流通理論界分別創建了商業經濟學、物資經濟學、糧食經濟學、供銷合作經濟學、國際貿易等五大部門經濟學;一些大學設立了商業經濟系、物資系等,甚至建立了物資學院、糧食學院等大學。流通經濟學的計劃經濟色彩和行業部門分割特別明顯。顯然,這種過於專業化的流通經濟學只能適應計劃經濟時代的需要,隨著經濟基礎和環境的變化,其生命力是不會長久的。
4、濃厚的「政策解釋學」學術傳統
長期以來,在特殊的政治氣候下,我國理論界形成了「解釋政策」的不良學術傳統,流通經濟學研究也不例外。例如1957年,當時的商業部領導在接見中南財經學院的學生時指出,「在貿易經濟學方面,我們還沒有可能編寫一本適合我國國情的教科書,只能從目前的商業政策中找出若干專題進行講授和討論。這樣做的缺點是系統性不夠,但好處是能闡明目前商業政策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建議採取這種做法。」這個講話對我國流通理論的影響很深,隨後中國商業幹部學校按此要求編寫了《商業政策》一書(姜德波,1996)。這奠定了我國流通理論研究的「政策解釋學」學術傳統,以後基本上是唯領導講話和中央政策為上,難以聽到真知灼見的「聲音」。孫冶方在理論研究上的創新曾一度遭到批判。受這種不良學術傳統的影響,流通理論研究不可能取得應有的進展。
5、研究方法的落後性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側重於定性分析,過分強調社會主義流通的特殊性和優越性,動不動加入價值判斷,空洞說教的成分很大;而主流經濟學強調的實證研究方法和常用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少採用。這種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落後性,嚴重影響了我國流通經濟學的規范性和科學化。
總之,我國目前的流通經濟學,既缺乏科學的理論體系,也缺乏有效的現實解釋力,不符合國際經濟學學術傳統,與主流經濟學範式有很大距離,表現出明顯的不成熟性。而且,在新形勢下落後於流通現實的發展,日益陷入困境。 是否應轉向流通研究的科學分流的問題
我們認為,流通經濟學目前的困境,實際上是以往「矯枉過正」後的正常復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職能的合理定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徹底轉軌的客觀必然,另一方面是經濟學研究規律使然,不值得大驚小怪。
從經濟背景來看,改革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實現了經濟體制的徹底轉軌,市場經濟已經取代計劃經濟成為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的主導機制,與傳統計劃經濟相配套的流通體制正在分化和瓦解,傳統的流通觀念和流通理論需要更新,適應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的流通觀念正在確立。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強調流通的「重要性」,刻意強調建立流通經濟學已失去經濟基礎。正如瓊·羅賓遜所強調指出的,「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經濟學說的發展」。
從目前世界經濟學發展的軌跡和規律來看,流通經濟學似乎不再必要。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趨勢是實現流通問題研究的科學分流:屬於宏觀層面的,就歸於「經濟學」去研究;屬於貨幣流通、資本運動的,就歸於「金融學」去研究;屬於信息流通的,就歸於「信息經濟學」去研究;屬於對外貿易的,就歸於 「國際貿易」去研究。但市場經濟下的流通問題對於理解上述經濟領域的問題卻有著指導性的關鍵作用。顧仍然不可忽視。

H. 流通經濟學歐亞案例分析題

1不違反來,需求定律的公式本來就不適源用與當時的具體環境2口罩是彈性商品,平時大眾需求度低,非典時期在大眾心理上成為必需品,之前又沒有政府的最低或最高價格這種指定價格,漲到10倍是會發生的情況。賣10塊是找准了大眾的危機心理,又看準了口罩這種非消費品在當時會被搶購。3口罩供應商會將口罩轉入黑市,口罩生產商會主動聯系市場,力求省略中間流通環節,政府可能會管控口罩生產並建立公管的渠道供大眾平價購買或派發口罩

I. 西南財經大學 流通經濟學

首先不好意思的說,我是09級的西財學生,據我所知,到我們這一屆,是沒版有這個專業的。權如果你確定有,可能是新專業。如果是新專業,一般情況下,才開始的時候因為體系,之後出口都沒有經過實踐,沒有成熟,收分都不會太高的所以最好不要貿然報讀。

J. 流通經濟學的在國際上的發展

綜上,目前國際上流通經濟學的發展主要代表就是貨幣流通經濟學理論。其「流通」(circuit)最初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由業余作家尼古拉.瓊森(Nicholas Johannsen)在他的《貨幣的流通機制與理論》(Der Kreislauf des Geldes und Mechanismus des Sozial-Lebens ,The Circuit Theory of Money)一書中提出。然而這個概念的大發展主要是在二戰以後,由義大利和法國的經濟學家聯手建立的:先是由奧古斯都.格切尼(Augusto Graziani)提出主要理論框架,然後由法國的經濟學家博爾納.施密特(Bernard SCHMITT 1929-) 在其1966年的貨幣流通經濟學代表作《Monnaie, Salaires et Profits》(貨幣,工資和利潤)中對貨幣的流通概念加以基本完善。到後來的Alvaro Cencini, Elie Sadigh, Jean-Luc Bailly, Sergio Rossi 等等這些法國、瑞士或者義大利流通經濟學派學者,基本被認為是後凱恩斯學派的代表(也可非正式地被稱作「第戎學派」)。 而且相較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義之理論有非常大的斷裂。
其基礎理論延續發展了凱恩斯關於貨幣的某些觀點。但是加入了一些創新,就是貨幣既具有內生的性質,也具有外生的性質。既貨幣量的供應不該由央行或者任何銀行系統限定,而是由經濟體其運行本身所決定。貨幣流通理論幾乎包含了現代貨幣經濟理論所能遇到的一切問題。從價值價格理論的確立到經濟利潤理論,從國內銀行貨幣系統的貨幣發行問題到國際貨幣體系及超主權貨幣理論均有囊括。 但其理論目前仍處於遭主流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排斥並視為異端的境況。另外,這些著作引入中國仍有待時日。

閱讀全文

與流通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