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根據財富之源簡要分析經濟學的啟示
從8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針對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開始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特別增加了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推動了"新經濟"的形 成和發展。"新經濟"的成果已在這兩年的500強排名結構中體現出來。所謂"新經濟"之說是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一期發表的一組文章中 提出的。"新經濟"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呈現低通脹、低失業的特點,並得到較長時間的持續增長。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運行呈現出許多 新的特點,最突出的是出現了這種"不伴隨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的狀況。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學者作為基本假設提出的。厲以寧說,「經濟人假設或叫理性人假設。假定一個人是理性的,他的行為是理性行為,成本要最低化,效益最大化。消費者要得到最大的滿足。」
但是幾十年來,這一假設屢屢受到質疑,因為在大量的經濟活動中,人們越來越發現,投資者經常是不理性的。厲以寧說,「為什麼投資者有不理性的地方?凱恩斯講過,因為人有動物的本能,所以有沖動、不理性的行為。」
行為經濟學以心理學為依據,以大量實驗結果為依據,證明人的投資、消費、儲蓄都是非理性的,對主流經濟學產生懷疑。但其實不只是行為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學派也在質疑「經濟人假設」的前提,區別在於制度經濟學是從基本方法論上否定主流經濟學,而行為經濟學強調的是對主流經濟學的補充與修改。
「2002年,研究行為經濟學的丹尼爾·卡恩曼和弗農·史密斯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表明行為經濟學獲得了國際經濟學界的認可,但不等於這一爭論有了定論,爭論並未停止。」
實際上,主流經濟學家很早就認識到現實經常會悖離主流經濟學的推理,意識到人的行為值得分析。比如飲酒,有人最終會戒掉,有人卻始終不改,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是復雜的,不能完全用經濟學假設,應考慮其他問題。
Ⅱ 經濟學道理有哪些
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二、人們獲得某個物品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六、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個好方法。
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九、政府發行的貨幣量過多時,物價上升。
十、社會面臨通脹與失業率的短期的權衡取捨。
關於經濟學的道理還有以下:
一、價格下降導致供給量的減少。
二、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升。
三、消費行為改變,導致需求曲線向上平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
四、生產成本增加,導致供給曲線向下平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
五、預期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人們對大蒜的預期是價格繼續上漲,所以增加了需求,導致需求曲線向上平移,均衡價格上漲。
六、價格上漲,導致需求量的減少7,政府的宏觀調控對經濟有影響作用。
Ⅲ 談談你對每日學點經濟學的認識對你學習與生活的啟示及建議
我是金融專業的學生,不可否認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經濟知識,不僅是作為知識的儲備,它在生活中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一些決策。經濟學的一些觀點和分析方法也會鍛煉我們的思維。生活中的意義就更加明顯的,經濟學使你的資金支配更有利於實現最大效用。學經濟學會讓我們對生活中一些熱點問題有不同的見解看法。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學中的經典著作。
Ⅳ 經濟學學完之後對生活和學習有什麼啟示
學完經濟學之後,可以結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內容的一些基本觀點,應用到應用到生活中。
Ⅳ 經濟學啟示是什麼
經濟學的啟示就是總結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樓主可以網路經濟學十大原理,網路就有,源自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其中前6條是微觀部分原理,後面四條是宏觀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學習政治經濟學部分對我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來經濟學研究生產源關系的本質和內在規律。
1、理論意義
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深刻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根據。只有學好政治經濟學,才能完整地掌握馬克思主義。
2、實踐意義
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學好政治經濟學,才能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共產主義理想;才能老老實實干社會主義,不走歪門斜道。
3、人生意義
政治經濟學涵蓋了當今社會的經濟現象,現代社會是用經濟學的語言寫成的。學好政治經濟學才能明確各種所有制單位(國企、私企和個體等等)的特點,作出適合自己的就業選擇。
Ⅶ 經濟學獎對中國有何啟發
1、二元結構理論。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指出,發展中國家並存著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的、落後的農業部門,一個是先進的、現代的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如果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阻,工業擴張就會減緩甚至停滯。從新中國誕生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為城市工業提供資金達2萬多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資本存量的2/3。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向城市輸送了近2億勞動力,為城市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拉大了城鄉差距。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差異,把經濟增長、工業化、人口流動與資本積累緊密聯系起來,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動規律,貼切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城鄉差別。2、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二元結構理論雖然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但過於關注工業擴張,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抨擊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做法,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舒爾茨指出,技術停滯是傳統農業落後和貧困的主要原因,不進行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就不能轉變為現代農業。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工業,農業技術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來,農村改革經歷了最初的十年繁榮發展後陷入「三農」瓶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3.28倍。發展經濟學被引入中國後,對農業重要性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心,許多發展經濟學研究者開始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時至今日,國內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仍在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努力。3、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過大的資源耗費使環境的承載壓力與日俱增,如何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都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之一。早在1983年,譚崇台就發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為實現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奮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經濟計劃時,把生產、人口、資源和環境四個因素作統一的考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人口增長,注意資源節約,並作好環境保護,對我國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他提出要「進一步大大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的觀點。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環境》(1986)中指出,不發達情形下的人口增長經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超過他們所依存的局部環境承受能力,使環境惡化,侵蝕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質量,貧困往往是環境惡化和其他災難的根源。拉爾夫的《我們的家園——地球》(1993)表明:「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所有這些研究為中國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發展經濟學推進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豐富繁榮了發展經濟學這門學科。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發展的聚焦點,中國面臨的各種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如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失業與就業、金融風險、社會保障問題等等。正如譚崇台所總結的:由於歷史、文化、社會狀況各有不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制度不論與發達國家今昔狀況相比,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比較都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和特殊性。盡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世界多極化又是必然的歸宿,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將提供豐富的發展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年輕而充滿生命力的學科。
Ⅷ 通過學習經濟學思維課程對你有什麼啟發
人類是經濟的動物,所以我支持Roy_JR網友說的:思維比較有條理和邏輯性
另一位網友說的雖然有道理,但是因為管理經濟學不容易考慮到人性、人心、好惡,所以純粹按照管理經濟學去管理,經常出大問題~~
至於前者,舉例來說,當水公司對於漲水價樂此不疲,學了管理經濟學就知道,民眾雖然因為漲價而節約用水,但整體而言,水公司收入仍是增加,這是價格彈性。
Ⅸ 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心得啟示
回答:erer
學妹
4月13日 20:39 <<經濟數學微積分>>是你應該學的.我是學經濟學的,我們的教材就是這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
Ⅹ 經濟學對學習和生活的啟示
經濟學對學習和生活的啟示:
需求與價格的關系
不要對一樣東西有過剩的需求
否則會提高自己的成本
沉沒成本
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
要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