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常態經濟的定義
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揚棄GDP增長,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新常態經濟為經濟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新常態經濟學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⑵ 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是什麼政治經濟學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以下外部環境特點:第一,發達國家經濟明顯復甦,新興經濟體分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利大於弊;第二,全球經濟治理向舊體系回歸,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仍佔主導地位,多元化貨幣體系夭折;第三,新興經濟體實質性主動參與全球游戲規則的制定;第四,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受到很大挑戰;第五,WTO多邊框架下的貿易談判受到挑戰,實質進展遙遙無期。新常態的表現形式徐洪才教授認為,新常態的表現形式有以下五點:一是三期疊加,潛在經濟增速下降,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問題、生態問題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未來呈現中高速增長態勢;二是經濟結構悄然發生變化,消費能力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產業結構改變,第三產業佔主導地位;三是潛在五大風險(產能過剩、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外部風險沖擊)逐漸解決;四是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關系逐步理順;五是宏觀調控方式創新,擴大了定向調控和結構性減稅。
⑶ 新結構經濟學的釋義:新結構經濟學對新常態經濟的作用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經濟發展模式轉軌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新常態經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新常態經濟學是結構經濟學。結構經濟學是用結構方法解釋經濟現象、研究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結構經濟學分為舊結構經濟學與新結構經濟學。舊結構經濟學運用靜態的、純客體的三維結構方法分析經濟、研究經濟發展,新結構經濟學運用動態的,主客體對稱、時間空間層次對稱的五維結構方法解釋經濟現象、認識經濟結構、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研究經濟發展。因此新結構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在新結構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看來,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結構是基本的經濟結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所以新結構經濟學又可以稱為發展經濟學。
經濟發展是一個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的動態過程。經濟發展思想則是內生於探索穩定增長策略的過程。
⑷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
定義: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內括經濟可持續穩容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釋義: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貫穿在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人類總是經歷事物的正反面發展、總結正反面經驗,經過感性-知性-理性、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後,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經濟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經濟學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結晶。
⑸ 新常態經濟的釋義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新常態經濟是以一般均衡論為基礎、價格經濟學為核心、線性抽象為方法的政治經濟學範式向對稱平衡論為基礎、價值經濟學為核心、復雜系統論為方法的科學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範式轉換。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新常態經濟是以金錢為中心、價格為核心機制、GDP增長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價值為核心機制、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共有制為基礎、政府宏觀調控常態化法制完善市場規范充分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與民間市場的基礎作用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GDP增長方式向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由配置型增長方式向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擠掉配置型增長方式中的GDP泡沫;由經濟結構畸形、產能相對過剩的不對稱態增長方式,向經濟對稱態穩增長結構轉變;由資源低端產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長方式向生態化創新性精細可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由外延數量增長型增長方式向內涵質量增長型增長方式轉變;由效率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增長方式轉變;由出口導向型增長方式向內需導向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運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向知識運營轉變。所謂穩增長,不僅是數量上的穩增長,而且是增長方式由低級向高級轉變過程中的自覺性、有序性、持續性,通過發現、培植新增長點與技術、結構創新,自覺推動增長方式由低級向高級轉變,不存在其他自由主義盛行的發展中國家在由低級增長方式向高級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增長停滯不前現象 。
新常態經濟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新常態經濟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新常態經濟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經濟的追求目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新常態經濟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後果。新常態經濟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
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於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投資,投資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
新常態經濟的核心是價值,新常態經濟的經濟學範式、新常態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核心都是價值。價值體現了經濟主客體的對稱;經濟新常態的一切特徵,都是以價值關系為核心的經濟主客體對稱關系的展開。以價值為核心的新常態經濟,與以價格為核心的舊常態經濟有本質的區別,新常態經濟與舊常態經濟的一切區別,都是以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價格為核心這一本質區別的展開。無論投資驅動還是創新驅動,抑或投資驅動基礎上的創新驅動,都是手段,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目的。如果把經濟核心定位於價格,經濟發展定位於一切向錢看,GDP增長就會演變為GDP增長方式;如果把經濟核心定位於價值,經濟發展定位於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可持續發展,GDP增長就從屬於發展。演變為GDP增長方式的GDP高速增長確實會破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這樣的GDP增長確實需要減速;定位於價值、從屬於發展的GDP增長有利於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這樣的GDP增長不但不需要減速而且還要加速。只要是真正屬於發展范疇的增長,其增長率不封頂不設限。GDP增長率只是增長的參數,既非目標,也非指標;對其預測、評估只有參考價值,其意義不容誇大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再生生產力不能歸結於生產率——再生生產力是質和量相統一的范疇,而生產率只是量的概念。生產率概念產生於工業經濟時期,再生生產力則屬於知識經濟。是把「先進的生產力」放在首位,還是把「生產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還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發展」與「增長」的根本區別,是新常態經濟與舊常態經濟的根本區別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作為價值的創造、生產、實現的經濟是整體范疇而不是層次范疇,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是立體經濟而不是層次經濟。知識市場經濟沒有外部性,經濟發展就是社會整體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強化政府經濟職能,但只有把政府行為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才能使政府經濟職能成為服務型政府的內在環節。新常態經濟發展不僅指社會財富總量或社會有效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是社會福利總水平或社會總的幸福指數的提高與人的全面發展 。
新常態經濟發展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是對稱的、時空層次相統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辨證發展過程,經濟全球化是中國經濟後來居上的契機而不是中國重演西方經濟增長史的平台。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發展而是以中國為主體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不是西方經濟的增長邏輯而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邏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人民,其成果本來屬於人民而不僅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新常態經濟發展是政府執政能力與民間活力、國富與民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民族主體性與開放性、物資財富增加與人民幸福指數提高的對稱發展 。
新常態經濟,是對經濟本義的復歸,對人類經濟活動本義的復歸。新常態經濟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生產力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
世界也許再也無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它將面臨一個全新的「正常」狀態。什麼是全球增長的「新常態」?這成了昨天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開幕的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場專題研討會的主題。這一由2500多名全球政治和經濟界領袖參加的「思想盛宴」為期5天。年會的主題為「重新思考、重新設計、重新建設」。
⑹ 簡述新常態經濟是一種怎樣的經理模式
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揚棄GDP增長,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新常態經濟為經濟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新常態經濟學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⑺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要把握好哪三個關鍵點
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揚棄GDP增長,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新常態經濟為經濟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新常態經濟學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新常態經濟是以一般均衡論為基礎、價格經濟學為核心、線性抽象為方法的政治經濟學範式向對稱平衡論為基礎、價值經濟學為核心、復雜系統論為方法的科學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範式轉換。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新常態經濟是以金錢為中心、價格為核心機制、GDP增長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價值為核心機制、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共有制為基礎、政府宏觀調控常態化法制完善市場規范充分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與民間市場的基礎作用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
⑻ 經濟新常態符合發展經濟學的什麼理論
發展經濟學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固有的庸俗性質,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首先,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A.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
傳統庸俗經濟學和新古典學派對發展有三個基本觀點:
①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價格機制是經濟調節,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杠桿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
。用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論證經濟發展問題。
②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
③認為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橫向的「擴散效應」和縱向的「涓流效應」,從而經濟發展所得的利益會普及社會各個階層。
發展經濟學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如兩缺口模式指出了一個開放經濟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展極的概念說明了中心城市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投資項目估價分析使人們認識到,利用資源時應當把眼光從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擴大到社會經濟效益。發展經濟學中有一些學說和理論,與新古典學派並不一致,對它們應當區別對待。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
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
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古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
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