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劉正妙蘇聯政治經濟學

劉正妙蘇聯政治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3-05 18:22:46

① 北伐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時間人物各是什麼

一、北伐戰爭的前因。

進行北伐戰爭,打倒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完成國民革命,實現國家的獨立和統一,是孫中山生前提出的口號和確定的革命目標,是全國人民的民心所向。

但是,直到孫中山逝世,這個願望也沒有能夠實現。這個歷史任務,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的國民黨人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共同承擔的。

二、北伐戰爭的後果。

1、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兩黨團結合作、一致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輝煌戰果。

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一場規模空前廣大的人民革命戰爭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2、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

三、北伐戰爭的時間。

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四、北伐戰爭的人物。

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蔣中正任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應欽、譚延闓、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軍至第8軍軍長;繆斌、李富春(共產黨員)、朱克靖(共產黨員)、廖乾吾(共產黨員)、李朗如、林伯渠(共產黨員)、黃紹竑、劉文島分任第1軍至第8軍黨代表或副黨代表。

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太雷、鄧中夏、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雲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

(1)劉正妙蘇聯政治經濟學擴展閱讀: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下,工農運動的迅猛發展

1、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北伐軍所到之處,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地在廣闊的范圍內組織起來。湖南、湖北的工會會員,到1926年年底左右,發展到30餘萬人,在許多地區,工人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糾察隊。

1927年1月,漢口、九江工人群眾在李立三、劉少奇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示威,同英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先後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配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認真總結前兩次起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周密策劃,精心組織,於3月21日,由上海市總工會發布了總罷工令,參加罷工的達80多萬人。接著舉行了武裝起義。

在起義總指揮周恩來及羅亦農、趙世炎的直接領導下,向駐在上海的反動軍閥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經過30小時的激戰,打敗了反動軍閥的武裝部隊,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在上海的長期統治。

中國工人階級的這次英勇斗爭,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與革命精神,成為中國工運史上的不朽篇章。它也向一切懷疑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人們表明,中國工人階級是可以擔當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2、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

在北伐革命戰爭期間,同工人革命運動一樣,農民運動也在大半個中國蓬勃開展起來。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

特別是由於毛澤東在湖南農村進行的深入廣泛的革命活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使湖南的農民運動更是如火如荼、波瀾壯闊,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在這里,普遍建立了農民協會,真正實行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對農村的封建勢力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掃盪與沖擊。

與此同時,還組織和建立了農民武裝,僅梭鏢隊各縣就達數萬人,全省農民協會會員達518萬人。

② 科學發展利大事例和結案陳詞

我說,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問,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以前的馬車變成汽車,從以前的油燈變成電燈……
現在,人們生活變好了。用電話加快通訊,用汽車、摩托車加快了生活的節奏,用電飯煲、煤氣做美味可口的飯菜個人認為當然是利大。因為如果沒有科學發展怎麼會有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呢?科技的發展還可以有效的避免人為事故的發生,使人類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如果有空氣和環境的污染,那麼以後可能發明這方面的儀器,所以肯定是利大於弊!
謝謝!

③ 劉伯承的個人簡歷

1、人物簡介: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2、早年經歷:

1892年12月4日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5歲讀私塾,12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5歲時因父病故、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務農,飽嘗生活艱辛,立志「拯民於水火」。

3、民主革命:

1911,劉伯承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他慨然道:「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學習各門近代軍事課程,同時熟讀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吳子》等經典名著的許多章節出口能誦。在將校學堂10個月,他不但學業出眾,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惡習不沾聞名全校,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

4、土地革命:

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15軍軍長,7月下旬秘密轉赴南昌,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同年底奉派赴蘇聯學習軍事,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

1935年1月指揮先遣部隊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甩開了敵軍主力,使傷亡大半、疲憊不堪的中央紅軍獲得了一次難得的短期休整。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總參謀長、援西軍司令員等職。

5、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率部奮戰在太行山上。他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盪」、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他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的頻繁「蠶食」和殘酷「掃盪」。與此同時,他率部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牢牢把緊太行山這道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使「平遼半壁山」得以免遭敵寇的蹂躪塗炭。

6、解放戰爭:

內戰全面爆發後,兼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與鄧小平指揮所部以大踏步的運動戰,於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後取得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豫北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殲敵數十萬,解放大片地區,挫敗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

7、建國之後: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實施京滬杭會戰,並親自指揮第二野戰軍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贛鐵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

④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的在線閱讀

(摘自《改革標本王安石》)
在經濟史,乃至整部國史上,王安石變法都是一個轉折點,在變法之前是一個中國,變法以後是另外一個中國。這場變法持續到第57年,北宋就滅亡了。變法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是一個敢於攻擊別人的國家。變法以後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國家,一個更願意閉關鎖國的國家,甚至國民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王安石是中國經濟史、政治史上充滿了重大爭議的標桿性人物。我們常常說一個歷史人物不易評論,是因為他「面目不清」,可王安石這個人面目很清晰,還是不易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像王安石這樣的人雖然鳳毛麟角,卻也並非僅見。他們為官清正,工作操勞,辦事雷厲風行,行政效率極高,而且不將私利摻雜於國事。他們力主國家主義,不惜以犧牲民間工商自由為代價,換得中央集權制度的恢復與穩定。他們提出的行政口號往往是「均貧富」,可是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將民間的富人和窮人一起剝奪。從經濟史角度來觀察,這些「理財大師」往往是中國式的「治亂循環」的轉折點。
自宋之後,到明清兩代的數百年間,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蹤者」,大家頂多說說他的那些詩歌散文。一直到20世紀以後,他突然咸魚大翻身,1908年,當世最著名的政論家梁啟超撰寫《王安石傳》,宣告「翻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冤案」,王安石突然再成政治大明星。
王安石的「復活」,自然與當時的國家境遇及世界環境有關。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東亞病夫」,為了尋求強國之道,推行國家集權主義便成為政界和知識界的主流意識,在當時,無論是保皇黨人還是革命黨人,都做如是想,錢穆說:「至晚清而主變法者,爭言荊公政術。」1放眼世界,無論是1917年蘇聯的誕生,還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的崛起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都被看成是國家主義的勝利。從此以後,王安石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中無可爭議的大改革家,進入民國乃至1949年之後,王安石的聲望越來越高。郭沫若認為,秦漢之後第一個大政治家就屬王安石,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推崇的兩位改革家,一是商鞅,一是王安石。
面對如此充滿爭議的人物和歷史事件,若我們將之放在中央集權制度的兩千年演進史中進行觀察,也許會得出一些稍稍清晰的結論。
「王安石變法」,與之前的「管仲變法」、「商鞅變法」、「桑弘羊變法」、「王莽變法」乃至「劉晏變法」一脈相連,是歷代治國者在經濟集權政策上的一次大試驗。就如同桑弘羊欣賞商鞅,劉晏欣賞桑弘羊一樣,王安石對桑、劉兩人也十分推崇,他在與司馬光的論戰中認定,用國有專營政策來抑制兼並、均和貧富是古代賢君的治國之正道,後世只有桑、劉「粗合此意」。由此可見,歷代「變法」衍續的是同一邏輯。
王安石的激進程度與王莽頗為接近,他們前後相隔約千年,是兩次分別向兩極挑戰的變革運動,前者試圖回到「周禮」和「井田制」,後者則試圖用「計劃之手」把每個經濟元素都管理起來。他們同樣激烈且充滿理想主義的氣質,可是也同樣遭遇慘敗,並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一個帝國的滅亡。
從制度創新的層面來看,「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它是最後一次建設性探險,是整體配套性體制改革的「終結之作」。
一個特別嚴重的後果是,「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給後來的治國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一位如此才華卓著的財經大師,在工商經濟如此發達的宏觀環境中,進行一場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卻造成如此慘烈的失敗結局,這令所有的後來者對激進式變革望而卻步。它的失敗可以說是歷史性的,表明基於法家戰略和儒家倫理的治國手段在經濟改革領域已經無路可走,進不可得,退亦不可得。自北宋之後,南宋、明、清歷代治國者基本放棄了體制內的制度創新,開始用更加嚴酷的管制方式來維持統治,其經濟策略越來越謹小慎微、趨向保守,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
所以說,自王安石之後的中國,真正嚴肅的經濟問題只剩下一個,那就是——穩定。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現代西方經濟學倡導「小政府,大社會」,唐朝似乎是一個古代版本。
李淵開國之後,把一切山澤稅、鹽稅統統廢罷,之前由國家專營的鹽、鐵、酒等產業全數放縱民眾自主經營。在農業稅方面,唐代的稅收是取五十分之一,遠低於西漢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則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後,當月就頒布詔令,把潼關以東的關卡全部停廢,以讓貨物自由流通。1有唐一代,還停止了商稅的課征。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唐宋兩朝對商品交易的征稅一直非常少,唐朝全免,宋朝徵收過稅和住稅兩種,稅率分別為2%和3%,這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的空前繁榮,培養了國民的貿易精神,另一方面使得政府收入完全依賴於農業稅和專營收入。
中國很多朝代在開國之初,實行的都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可是隨著時日推衍,各種賦稅便疊床累架地增加起來,人們歸之於統治者的貪婪或揮霍。其實,根本原因是行政成本的增加,最剛性者,一為養官成本,二為養兵成本,是為「吏政之患」和「兵政之患」。唐朝的寬松政策持續了120餘年,與李世民在這兩項的制度創新有關。
唐朝的中央政府實行六部制,比漢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個部門,是一次很大的部門精簡。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貞觀年間,中央機構中的文武官員最少時只有643人,全國僅7000餘人,這應該是歷朝人數最少的政府了。據明末學者朱國楨的統計,有唐一代需財政負擔的官員總數最多時約為1?8萬人。
唐朝的官員按官職高低都可以領到一塊「職份田」,此外還有永業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業田二頃。此外,則可以領到一份年薪。即便是養那幾百個官員,李世民竟還捨不得由財政出錢,他想出了一個非常古怪的「公廨錢制度」,就是對富豪家庭定向徵收一筆「特別財產稅」,以此養官。
早在高祖李淵時期,朝廷就對天下的富商進行了一次資產清查,按資產多少定為三等——後來改成九等,並規定「每歲一造冊,三年一造籍」。在把人數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下達詔書,容許長安七十多所衙門,每所可選「身能估販、家足資財」的商人九名,號稱「捉錢令史」,每人貸予「公廨錢」5萬錢,用於商業活動,每月納利息4千錢,一年4?8萬錢,以單利計算,年利率約為百分之一百。這一政策,相當於讓長安城裡最有錢的七百個富豪家庭,每年繳納一筆數目不菲的「特別稅」。很可能的情況是,政府貸出的「公廨錢」僅僅是名義上的,而繳納的利息則是真金白銀。這一政策很快在全國各州普遍實行。為了鼓勵商人接受公廨錢制度,唐太宗在全國特別設立了七千個基層官員崗位(「防閣」),只要納滿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當官,不過任期只有兩年,之後由其他納稅的「上戶」取代。
公廨錢制度在唐代執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繼而再降到60%、50%,每筆強迫貸款金額也有降低,被選中的商人所獲權益,早期是當官吏,後來則改為免除徭役。唐太宗發明的這個制度,在後世的學界引起過很大的爭議。褒之者認為,這一制度雖然「粗糙」卻很直接,政府養活了官員又巧妙地避免了廣征稅賦。貶之者則認為,這是對富有家庭的一次強制性的制度盤剝,它雖然比漢武帝的算緡令溫和一些,不過本質卻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對全國金融市場的破壞,富戶很可能以類似利率放貸給一般平民,從而導致全社會資金流通成本的抬高,當時就有人批評說,其結果是「富戶既免其徭,貧戶則受其弊」。不管怎樣,唐太宗想出的「公廨錢」的辦法確實起到了高薪養廉的作用,唐初吏治為歷代最好。
在軍費開支上,李世民的支出也很少,唐朝實行的制度是「兵在藩鎮」,即由地方財政支出養駐軍。李世民任用將帥執行了「三不原則」,即「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以防止他們擁兵坐大。
由此可見,李世民算得上是史上最精明的治國者之一,他讓富人出錢養官,讓地方出錢養兵,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就變得很少,「小政府」因此而生。
1《冊府元龜》卷五百零五:「唐太宗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位。是月壬申,詔曰:……通財鬻貨,生民常業。關梁之設,襟要斯在。義止懲奸,無取苛暴。近代拘刻,禁御滋章。……非所以綏安百姓……其潼關以東,緣河諸關,悉宜停廢。其金銀綾絹等雜物,依格不得出關者,不得須禁。」
……

⑤ 劉伯承的一個小故事

1917年8月,劉伯承加入了孫中山先生改組的國民黨。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劉伯承率領川東護國軍第一支隊的部隊對袁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袁軍雖然人多,但混亂中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護國軍,紛紛掉頭奔逃。

逃出城外的袁軍從槍聲斷定護國軍人數不多,便伺機掉頭反撲。劉伯承身先士卒,帶頭沖鋒,當他掉頭招呼一個落在後面的士兵時,卻不幸被一顆敵彈射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注,他當即昏厥倒地。

後來,劉伯承被群眾所救,在臨江門外一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伯承醫治眼傷的醫術高明的德籍醫生阿大夫。

看過劉伯承的眼傷後,決定對劉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術。 劉伯承從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葯,有可能對大腦神經帶來不良影響,他堅決地向阿大夫提出,給他做這次手術不用麻醉。

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深深感動了阿大夫,他終於同意了劉伯承不用麻醉葯物的請求。 手術開始後,阿大夫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腐肉割去,然後將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後再將斷裂的血管縫好。

在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中,劉伯承始終未呻吟一聲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阿大夫又給他的右眼安上了一隻假眼球。

(5)劉正妙蘇聯政治經濟學擴展閱讀:

劉伯承(1892-1986),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7年冬赴蘇聯,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優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為依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一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直出浙贛線,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

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軍事副主席。1982年後,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⑥ 有關於劉伯承元帥的故事或小說么

故事1

巧妙用兵 兩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時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葯糧草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亘村一帶地形復雜,道路彎曲,正太公路由此通過。劉伯承判斷,測魚鎮之敵第二天必定經七亘村向平定縣城運送軍用物資,即令三八六旅三營利用七亘村一帶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擊戰,殲擊敵軍,奪其輜重,切斷二十師團的後方補給線。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聽說八路軍要在七亘村伏擊裝備精良、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非常懷疑。認為國民黨的數萬正規大軍都不能阻擋日軍入侵山西,八路軍又怎麼能與日軍相匹敵呢?劉伯承要用七亘村伏擊戰的勝利,治一治國民黨軍隊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曉,天剛蒙蒙亮,駐扎在測魚鎮的日軍輜重部隊,在200餘名步兵的掩護下,沿公路大搖大擺地向平定方向開進。9點鍾左右,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了三營的火力范圍,三營戰士把這股敵人放了過去,其他敵人看到先頭部隊部隊平安無事,即緊隨其向前運動。當敵輜重部隊進入三營的伏擊圈時,三營抓住戰機,向其發起突然攻擊,以猛烈的機槍、手榴彈火力大量殺傷敵人。頓時,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直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暈頭轉向。隨即,八路軍戰士個個像猛虎下山,向敵群沖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使敵人的隊形大亂。敵人前後被三營的火力和沖入敵陣的戰士所截,左右被道路兩側的地形所阻,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揮,掩護部隊也發揮不了作用,被八路軍戰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完全失去了指揮和抵抗能力。後尾掩護的少數兵力見大勢已去,懼怕被殲,丟下物資和其他人員,狼狽地向測魚鎮方向回竄。

這次戰斗,激戰兩個多小時,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勝利。

敵運輸部隊被八路軍殲滅後,日軍運送軍用物資的計劃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後方亦如熱鍋上的螞蟻。日軍依據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認為八路軍伏擊勝利後,一定會轉移別處,絕不再再在七亘村設伏。所以,一面組織部隊到七亘村收集、搬運屍體,一面調整力量,准備繼續從七亘村一帶通過,向平定方向運送軍用物資。

劉伯承神機妙算,准確判斷敵人運送軍用物資未成,前方彈葯糧草告急,一定會千方百計再次運送。且向平定前方機動沒有道路繞行,七亘村是再次運送物資的必經之路。另外,劉伯承抓住敵人用兵教條的心理,對「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膽決定再次在七亘村設伏。為了進一步迷惑日軍,誘騙其上當,劉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計。當日軍派重兵來七亘村實施報復時,他讓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裝慌忙敗退,製造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裡繞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設置伏擊陣地,主攻任務仍由第三營擔負,不過伏擊地點由村東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敵人由測魚鎮出動,沿原路向平定方向開進。這次,敵人吸取上次遭伏擊的教訓,以100餘名騎兵開道偵察,300餘名步兵殿後掩護,輜重部隊擺在中間,相信可以萬無一失。敵先頭部隊接近七亘村後,其偵察分隊進行了嚴密搜索。三八六旅三營的戰士沉著鎮靜,嚴密偽裝不動聲色,以致敵人走到跟前都沒有被發現。在敵人確信沒有伏兵,其先頭部隊的騎兵才搖搖晃晃地通過八路軍的伏擊地區。待敵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後,三營指揮員一聲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側的戰士,對敵發起了猛烈襲擊。隨後,戰士們又沖入敵群,與敵人展開了面對面的搏鬥。激戰到黃昏,又斃敵100餘名,繳獲騾馬數十匹,余敵向平定方向逃竄。

在短短的三天之內,劉伯承指揮八路軍部隊,採用「重疊的設伏」戰術,在七亘村連續兩次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斃敵400餘人,繳獲騾馬近400匹及大批軍用物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侵華日軍嘗到了八路軍的厲害。

七亘村伏擊戰斗結束後,劉伯承將繳獲的日軍戰馬、軍刀、大衣等戰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給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讓他看看八路軍是怎樣戰勝侵華日軍的。衛立煌親自點驗過目,對劉伯承率領八路軍戰士對日軍作戰取得的輝煌戰績,敬佩不已,稱七亘村伏擊戰是大膽巧妙用兵的奇跡,不得不承認:「還是八路軍的機動靈活的戰術好,接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

故事2

「狹路相逢勇者勝」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像一支利箭直插大別山。25日夜,當劉伯承率野戰軍指揮部和第六縱隊到達汝河北岸,准備渡河時,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敵吳紹周的八十五師佔領了。河上船隻,已被敵人搜砸一空。這時,在後面尾追野戰軍的3個師,距汝河北岸僅五六十里。情況尤分緊急,真有「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之勢。

此刻,劉伯承把指揮部前移到六縱司令部。在北岸河口附近一間小屋裡,召集六縱幹部舉行緊急會議。

屋裡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沉默的劉伯承,微微抬起了頭,用他分外沉著、安詳的眼光巡視了每張焦急的面孔,他開了口:「同志們!情況確實嚴重,我們已經聽到追擊我們的敵人的炮聲了!如果讓後面敵人趕到,把我們夾在中間,不僅影響戰略躍進,而且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說到這里,他的聲調變了,堅毅有力地說:「自古『狹路相逢勇者勝!』」他用拳斗撞擊著桌面,更高聲地重復著:「現在要用進攻的手段來對付進攻的敵人,狹路相逢勇者勝!同志們明白嗎?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的飛機大炮,我們要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沖過去!只要我們堅決勇敢,不怕犧牲,就一定能打過去!」

政委鄧小平點了點頭說:「我同意司令員的意見,我們就是要用頑強的戰斗作風,把敵人壓垮,壓倒,叫他讓路!」

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進攻命令,通過電話立刻傳遍了整個部隊。午夜12點,部隊開始行動。劉伯承和鄧小平親自來到河邊,具體指揮強渡。

六縱隊指戰員英勇奮戰,終於在天亮前殺開了一條血路,突過汝河,佔領了南岸陣地。但整個形勢仍很緊張。敵人像輸紅了眼的賭棍,企圖奪回陣地,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隊渡河。擔任打開道路、副食全軍渡河的前衛團,遭到了敵炮火的猛烈轟擊,炮彈不時地打到團指揮所的院內。

這時,劉伯承、鄧小平突然來到指揮所。前衛團指揮員擔心首長的安全,勸他們躲開敵人的炮火,他們沒有理會,蹲在院子里,攤開地圖,仔細地研究起來,敵人炮火更加密集,劉伯承一邊看著地圖,一邊詳細地詢問前衛團指揮員是如何部署兵力的,甚至連一些技術上的細節也查問到了。

平時,部隊指揮員都非常喜歡劉伯承這樣提問題,可這會兒,因為擔心首長的安全,他們確實有些不耐煩,急得搓手跺腳。劉伯承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嚴肅地說:「同志啊,不是我信不過,而是你們的任務太重要了!現在,還不能松勁,敵人的反擊很猛,能否保住陣地,可是關繫到全軍的命運啊!」

劉伯承、鄧小平親臨前衛團指揮作戰,給部隊指揮員極大的鼓舞,各級指揮員身先士卒,經過整整一夜的拚殺,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腳,而且還不斷擴大,在敵陣中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使後面的大部隊和直屬機關在尾追之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汝河。

強渡汝河後,劉伯承又指揮部隊徒步涉過淮河,率大軍進入了大別山區。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像一把尖刀插進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心臟,把人民解放戰爭的車輪開到了國民黨統治區

故事3

「孩子的慘死是有貢獻的!」

劉伯承元帥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曾經是七個孩子的父親。為人們所熟知的兒子劉蒙、太行、太遲,女兒密群、雁翎、解先等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很有成就。唯一令人遺憾、也是鮮為人知的是大女兒劉華北在延安保育院時被敵人暗殺,這件事一直深深刺痛著劉帥夫婦的心。

那是1943年9月,劉伯承夫婦從前線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並准備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由於忙著工作,他一直抽不出時間去保育院看望孩子。直到1945年6月七大閉幕,在返回前線的三天前,他才准備抽出兩天時間陪陪孩子們。這天他特意准備了小禮物,還洗了澡、颳了鬍子,笑著問妻子汪榮華說:「明天,該去看我們的女兒——華北他們了,這回颳了鬍子,他們該不怕我扎小臉了吧?」

夏天的夜晚是那樣靜、又那樣長。在黎明還未到來時,劉伯承突然被隔壁窯洞的電話鈴聲驚醒。他急忙披衣起床,以為是中央有什麼緊急通知。通訊員急急忙忙距進來,緊張地說:「中央保育院打來電話,叫你和汪阿姨快去一趟,華北她……」話沒說完就停住了。

「怎麼,華北她得急病了?」媽媽急於弄清情況。

警衛員說:「電話上叫你們馬上就去,我去備馬。」

劉伯承擋住他說:「等天亮再去吧,免得驚醒大家。」話音剛落,催促他們的電話又來了。

汪榮華說:「可能是急病,別讓老師、阿姨們著急了,咱們就去吧。」

「那就走吧,用不騎馬。」

走進保育院,孩子們還在夢中,只有值夜班的阿姨緊張地巡視著,辦公室里亮著燈光,在場的人都極緊張,焦灼的情緒籠罩著整個保育院。

當伯承夫婦一走進辦公室,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所長拉著他們夫婦的手,聲音顫抖著說:「首長,所里今夜出了大事。我們麻痹大意、失去警惕性,華北她……她被敵人謀害了。」如同晴天霹靂,劉伯承夫婦幾乎昏倒,雖然他們一時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心裡卻象被戳了一刀,他極力控制著自己說:「安定!……孩子在哪兒?」

所長領著他們帶到隔壁的一個小窯洞里,小床上躺著心愛的女兒華北,汪榮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著撲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孩子,你睜眼看看爸爸媽媽吧,我們來遲了……」

劉伯承顫抖著又手撫摸孩子的臉,眼淚同樣從他沒有來得及帶假眼球的右眼眶裡流出來,打濕了女兒的白被單。

所長悲傷地向劉伯承夫婦講述了孩子被害的經過:「兇手在半夜竄進院來,迅速暗殺了華北。這是敵人有預謀、有串聯的犯罪行為,我們一定要查清,替孩子報仇。」

劉伯承以非凡的忍耐力剋制著,只見他額頭上冒著豆大的汗珠,全身的內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拉起被單深情地把女兒蓋好,對周圍的人說:「敵人以為殺了我劉伯承的女兒,我就會對他們手軟嗎?這是痴心妄想,華北不僅是我的女兒,也是黨和人民的女兒!孩子的慘死是有貢獻的!它要我們不能忘記階級斗爭,要是敵人不投降,就堅決把他們徹底消滅!正如你們大家分析的一樣,這個慘案肯定是政治性的,但我們決不能中他們的計。」最後他又說:「這件事讓保衛部門的同志去清查處理,不要草木皆兵,隨便懷疑自己的同志,敵人是跑不了的。」

第二天,劉伯承夫婦把女兒安葬在延河之濱、把另一個孩子依然留在保育院里,又整裝起程返回太行前線,投入了新的戰斗。

故事4

劉伯承的辦學公式

南京軍事學院的一些老教員、老學員經常談起這個公式——楊得志+羅哈里斯基+麥克阿瑟-「戈爾洛夫」=X?,其實,這個劉伯承辦學公式里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當然,在描述之前,應該稍加註釋。

楊得志,1928年參加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團長、旅長、師長、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是著名的戰將,入學時為華北軍區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入學後不久,即赴朝作戰,先後任十九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

羅哈里斯基,即H·A·韋廖夫金—拉哈爾斯基,蘇軍中將。1941年8月至1994年6月,任蘇軍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在軍事學術上有較深造詣。時為蘇軍總顧問,率20多位蘇軍顧問駐南京軍事學院。

麥克阿瑟,1903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39歲時任西點軍校校長,典型的「西點式」軍人 。歷任駐菲律賓美軍兵團司令、總司令。1941年任遠東軍總司令,1945年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盟國駐日本佔領軍總司令。1950年侵朝戰爭爆發後,任「聯合國總司令」。

「戈爾洛夫」,我國在40年代翻譯的一個蘇聯劇本《前線》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盲目自大,保守落後的典型人物。40年代初,延安曾多次上演這個話劇,在觀眾中有較大影響。這個公式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楊得志——在這里代表「我」情。因為楊得志是由軍事學院調往朝鮮前線的,是將學院教學與戰爭實際聯系起來的橋梁。以我為主,就是從我軍實際出發,為我軍建設服務。

羅哈里斯基——在這里代表「友」情。吸取蘇軍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作為軍事教學的參考。

麥克阿瑟——在這里代表「敵」情。即將朝鮮半島的敵情與軍事學院的課堂教學緊密聯系,運用最新軍事住處輔助教學,有針對性地研究美軍裝備、編制、指揮、作戰等問題。

「戈爾洛夫」——在這里代表保守、落後、機械,也可以說是教條主義的形象化。其意自明,不必贅述。

故事5

「貓論」源自劉伯承

「貓論」,曾和「石頭論」一起,被作為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實踐第一的兩個主要論點。「黑貓、白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下簡稱「貓論」),作為鄧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不僅在國內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且在國外也遐邇聞名,廣為流傳。而鄧小平「貓論」的提出卻是吸收借鑒劉伯承軍事思想的結果。

把「貓論」用來闡釋一種思想觀點的,首先是劉伯承。劉伯承是我軍著名的軍事家,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拘泥於教條,戰略戰術機動靈活,以打勝仗為最終目的。因之,這位農民出身的軍事家,每逢大戰在即,經常脫口而出:「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此來說明一個相互而深刻的道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由於這句話生動形象,很適合當時幹部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 ,深受一二九師和二野指戰員的喜愛。

鄧小平與劉伯承既是同鄉,又是長期共同戰斗的戰友,加之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無論是指揮打仗,還是領導建設,都特別強調從實際出發。所以,對於劉伯承常說的這句家鄉話,自然十分理解,非常贊同,將其從軍事領域引入整個社會領域,以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反對極「左」思潮,倡導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

1962年,我國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在農業問題上,由於在農村人民公社的實際工作中,許多地區違反按勞分配的等價交換原則,犯了刮「共產風」和其他平均主義的錯誤。所以,高速農業生產關系,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成了調整時期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和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認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為了形象地表達這一正確觀點,鄧小平引用了劉伯承說過的「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四川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充分體現了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求實精神,反映了他對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內部生產關系的深刻認識。 從此,「貓論」便不脛而走,很快流傳起來。

⑦ 劉伯承的一個小故事(生動的)

巧妙用兵 兩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時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葯糧草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亘村一帶地形復雜,道路彎曲,正太公路由此通過。劉伯承判斷,測魚鎮之敵第二天必定經七亘村向平定縣城運送軍用物資,即令三八六旅三營利用七亘村一帶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擊戰,殲擊敵軍,奪其輜重,切斷二十師團的後方補給線。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聽說八路軍要在七亘村伏擊裝備精良、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非常懷疑。認為國民黨的數萬正規大軍都不能阻擋日軍入侵山西,八路軍又怎麼能與日軍相匹敵呢?劉伯承要用七亘村伏擊戰的勝利,治一治國民黨軍隊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曉,天剛蒙蒙亮,駐扎在測魚鎮的日軍輜重部隊,在200餘名步兵的掩護下,沿公路大搖大擺地向平定方向開進。9點鍾左右,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了三營的火力范圍,三營戰士把這股敵人放了過去,其他敵人看到先頭部隊部隊平安無事,即緊隨其向前運動。當敵輜重部隊進入三營的伏擊圈時,三營抓住戰機,向其發起突然攻擊,以猛烈的機槍、手榴彈火力大量殺傷敵人。頓時,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直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暈頭轉向。隨即,八路軍戰士個個像猛虎下山,向敵群沖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使敵人的隊形大亂。敵人前後被三營的火力和沖入敵陣的戰士所截,左右被道路兩側的地形所阻,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揮,掩護部隊也發揮不了作用,被八路軍戰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完全失去了指揮和抵抗能力。後尾掩護的少數兵力見大勢已去,懼怕被殲,丟下物資和其他人員,狼狽地向測魚鎮方向回竄。

這次戰斗,激戰兩個多小時,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勝利。

敵運輸部隊被八路軍殲滅後,日軍運送軍用物資的計劃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後方亦如熱鍋上的螞蟻。日軍依據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認為八路軍伏擊勝利後,一定會轉移別處,絕不再再在七亘村設伏。所以,一面組織部隊到七亘村收集、搬運屍體,一面調整力量,准備繼續從七亘村一帶通過,向平定方向運送軍用物資。

劉伯承神機妙算,准確判斷敵人運送軍用物資未成,前方彈葯糧草告急,一定會千方百計再次運送。且向平定前方機動沒有道路繞行,七亘村是再次運送物資的必經之路。另外,劉伯承抓住敵人用兵教條的心理,對「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膽決定再次在七亘村設伏。為了進一步迷惑日軍,誘騙其上當,劉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計。當日軍派重兵來七亘村實施報復時,他讓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裝慌忙敗退,製造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裡繞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設置伏擊陣地,主攻任務仍由第三營擔負,不過伏擊地點由村東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敵人由測魚鎮出動,沿原路向平定方向開進。這次,敵人吸取上次遭伏擊的教訓,以100餘名騎兵開道偵察,300餘名步兵殿後掩護,輜重部隊擺在中間,相信可以萬無一失。敵先頭部隊接近七亘村後,其偵察分隊進行了嚴密搜索。三八六旅三營的戰士沉著鎮靜,嚴密偽裝不動聲色,以致敵人走到跟前都沒有被發現。在敵人確信沒有伏兵,其先頭部隊的騎兵才搖搖晃晃地通過八路軍的伏擊地區。待敵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後,三營指揮員一聲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側的戰士,對敵發起了猛烈襲擊。隨後,戰士們又沖入敵群,與敵人展開了面對面的搏鬥。激戰到黃昏,又斃敵100餘名,繳獲騾馬數十匹,余敵向平定方向逃竄。

在短短的三天之內,劉伯承指揮八路軍部隊,採用「重疊的設伏」戰術,在七亘村連續兩次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斃敵400餘人,繳獲騾馬近400匹及大批軍用物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侵華日軍嘗到了八路軍的厲害。

七亘村伏擊戰斗結束後,劉伯承將繳獲的日軍戰馬、軍刀、大衣等戰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給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讓他看看八路軍是怎樣戰勝侵華日軍的。衛立煌親自點驗過目,對劉伯承率領八路軍戰士對日軍作戰取得的輝煌戰績,敬佩不已,稱七亘村伏擊戰是大膽巧妙用兵的奇跡,不得不承認:「還是八路軍的機動靈活的戰術好,接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

⑧ 關於劉伯承的小故事

1、1917年8月,劉伯承加入了孫中山先生改組的國民黨。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劉伯承率領川東護國軍第一支隊的部隊對袁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袁軍雖然人多。

但混亂中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護國軍,紛紛掉頭奔逃。逃出城外的袁軍從槍聲斷定護國軍人數不多,便伺機掉頭反撲。劉伯承身先士卒,帶頭沖鋒。

當他掉頭招呼一個落在後面的士兵時,卻不幸被一顆敵彈射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注,他當即昏厥倒地。

後來,劉伯承被群眾所救,在臨江門外一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伯承醫治眼傷的醫術高明的德籍醫生阿大夫。看過劉伯承的眼傷後,決定對劉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術。

劉伯承從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葯,有可能對大腦神經帶來不良影響,他堅決地向阿大夫提出,給他做這次手術不用麻醉。

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深深感動了阿大夫,他終於同意了劉伯承不用麻醉葯物的請求。 手術開始後,阿大夫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腐肉割去。

然後將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後再將斷裂的血管縫好。在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中,劉伯承始終未呻吟一聲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阿大夫又給他的右眼安上了一隻假眼球。

2、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首長,體質較差,眼睛高度近視,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艱苦,行路有些困難。進入大別山,山陡、林密、路險,很多地方馬也不能騎。

同志們看劉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綁了一副擔架讓劉伯承坐。劉伯承說:「我走路難,你們走路就不難?我們一起鍛煉吧。」他堅決不坐擔架,連同志們攙扶也不讓。

警衛員沒辦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讓他拄著。由於竹子砍得比人還高,鄧小平對那位警衛員說:「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這么長的棍子多像個要飯的!」

劉伯承聽了恢諧地說「要飯的棍子就是要長,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著大別山的這根打狗棍,把中國頭號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打倒!」說得大家捧腹大笑。

3、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山西抗日前線,他利用日寇的輕敵麻痹派出一個營夜襲陽明堡機場,取得炸毀敵機數十架的戰績。

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他利用圍城打援之術,在神頭嶺巧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一舉殲敵千餘名,這在抗戰初期算得上是輝煌的戰果。他利用兵家之忌。

在山西七亘村邊疆兩次設伏,使日軍白白多送上百餘條性命。在抗日戰爭中敵我力量對比相去甚遠,我軍採用的多為游擊戰術。劉伯承把游擊戰的指揮藝術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說:「游擊戰爭的『游』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游』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

他為游擊戰總結出一系列簡練有效的戰術方法,諸如「攻擊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

「狼的戰術」、「麻雀戰術」、「黃蜂戰術」;還有「拖刀計」、「殺回馬槍計」、「吸打援敵計」等等。

4、大革命失敗之後,黨派劉伯承到蘇聯學習,進蘇聯紅軍高級步校時他已經三十六歲了。到了這個年紀再學外文是相當困難的。但他從字母和發音開始。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竟然攻克了外語關,並獲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績優秀的佳績。畢業時他已經能夠准確地翻譯俄國的軍事理論著作。回國之後,成為我軍第一位翻譯科長。

他藉助俄文工具,系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崙戰史、日俄戰爭史等,開闊了軍事視野。還系統研究了蘇軍的條例、條令、作戰理論,增長了正規化軍隊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

5、在革命戰爭年代,劉伯承的大部分時間在前線度過,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細扣兵書,置生死於一旁,而入心思於兵法之中,不絕於耳的槍炮之聲時常成為他研讀兵書的伴奏曲。

比如,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一部《合同戰術》的譯稿請劉伯承校訂。一年後這部譯著校訂好並復印,劉伯承在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盪的作戰」。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階段,幾乎天天在打仗,左權同志就是在這期間犧牲的。即使如此,劉伯承也不忘校訂工作,他把這項工作看作是學習任務。

此後《合同戰術》下部的譯稿又送到劉伯承的手中,校訂完成並復印時,劉伯承作序寫道:「我在上愛國自衛戰爭前線時,帶上這本《合同戰術》及其譯稿,才真正開始校正與補譯。

幸好在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的督促與我參謀同志幫助繪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人民日報》報道說:「劉伯承將軍在戎馬倥傯之中完成《合同戰術》一書下半部之校譯,計十萬字。

此為一百天來劉將軍殲滅蔣軍十一個旅之外又一重大貢獻。……一百天來,劉將軍馳騁於冀魯豫大平原上,五戰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戰一次。」「劉將軍在極度繁忙的自衛戰爭中,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譯。」

⑨ 幫忙找幾道名著題,謝了

簡愛 http://www.ht88.com/downinfo/52915.html
格列佛游記練習題
1、 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誰?他游歷了哪些國家?
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格列佛。 他游歷了大人國、小人國、智馬國、慧駰國。
2、在小人國,格列佛是如何幫助利立浦特國打敗不來夫斯庫國的?
格列佛把敵國的戰艦拖入利立浦特國的海港。
3、讀書除了積累知識外,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與大師進行精神對話。請你談談格列佛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以及給你的人生啟示。
示例:格列佛自傲自大,自以為是,甚至對救他於危難的船長都憎恨鄙視。
人要謙虛,要學會感恩。
4、《格列佛游記》由四部分組成: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勒皮他(飛島)游記和慧國游記。
5、、作者以神奇的想像、誇張的手段、寓言的筆法,不留情面的批判,尤其對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無聊、毒辣、荒淫、貪婪、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撻。
6、、利立浦特小人國用什麼方法選拔官員?藍紅綠三色絲線影射什麼?
利立浦特小人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來選拔官員。藍紅綠三色絲線影射英國嘉德勛章、巴思勛章和薊花勛章的綬帶

7、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
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被刮到了一個陌生的陸地,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在大人國的農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夫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把他帶到市鎮上,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後賣去,得以與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的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海中,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裡面的格列佛獲求教,終於又回到了英國。
8、我們來到了語言學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兒討論如何改進本國語言,他們共有兩個計劃分別是什麼?
第一個計劃是簡化言辭;第二個計劃是取消語言中的所有詞彙。

9、閱讀《魯濱孫漂流記》並把它與《格列佛游記》進行比較討論兩位主人公性格特點有什麼不同。

格列佛是18世紀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魯濱孫,與魯濱孫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個地方,必然去認識那裡社會種種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說笛福通過筆下魯濱孫進化的結果,終於承認了英國現存文明和話,那麼,斯威夫特筆下的格列佛卻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謂文明的東西,從而表達了對現代社會虛偽文明的憤懣情緒。

《培根隨筆》
1,《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2,本書分為:( )( )( )( )( )( )( )等多篇隨筆. 《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
3,(《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620年。
4,從 《培根隨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 )的培根。 熱愛哲學
5,從《培根隨筆集》「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 )的培根。 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
6,從《培根隨筆》「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 )的培根。 富有生活情趣
7,從《培根隨筆》「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 )的培根。 自強不息
8,從《培根隨筆》「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 )的培根。 工於心計、老於世故
9,培根隨筆 內容簡介:
本書亦以大地萬物為主角,呈現人們百態。通過精煉的語言、緊湊的情節、貼切的比喻將深刻的哲理寓於淺顯的故事之中,使人獲取借鑒,受到啟迪。
10, 《培根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11,《培根隨筆》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12,《培根隨筆》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准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13,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面重建」,並為此計劃寫一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雖然只完成1、2兩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響。
14,《培根隨筆》體裁以及類型:哲學散文隨筆集。(也可以稱為「論文集」)
15,《培根隨筆》主要內容:涉及(中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其中多數與個人省會密切相關,比較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
16,《培根隨筆》中《談美》:這是一篇(論美)的文章,作者主要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短文筆墨不多,但卻十分精彩,說理透徹,且語言優美。他在培根的隨筆中頗有代表性,集中體現了培根善於用詩話的語言闡述精闢的哲理的特點。
17,《培根隨筆》中《論拖延》:這是培根談論(「時機」於「拖延」)的哲學小論文。作者用舉例子、作比喻的論證方法,告訴我們要善於當機立斷、迅速行動,不要拖延時間而延誤機會。文章論述層次清晰,表達手法多樣,語言簡潔有力、形象生動,體現了培根論說文的又一特點。
18,《培根隨筆》中《談讀書》:這是培根談論(讀書的作用)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在文章中明確指出:「讀書足以悅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並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19,《培根隨筆》共有(58)篇.
20,主要藝術特點以及成就:
1)、這些散文關注現實,其中議論官場生涯的篇章和探討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於他深入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他力圖以不帶先入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為,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地評判是非。
2)、從培根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者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范和道德。
3)、培根的散文,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知識、人生的至理名言,對我們有多方面的啟發。如「知識就是力量」等。
4)、培根的散文結構嚴謹,論證合理,語言形象生動;常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論說通俗易懂。對我們寫作議論文有一定的啟發。

《傅雷家書》

1 《傅雷家書》主要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2《傅雷家書》曾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
3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
4《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傅聰)的.
5 傅雷先生為人坦盪,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於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悲壯的走完了一生。
6《傅雷家書》的評價:(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7 傅雷畢生翻譯各類作品(30)余部,如(《約翰·克利斯多夫》)、(《高老頭》)、《藝術哲學》等。
8《傅雷家書》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七千多字。
9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具體是指(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10 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哎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

分析: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峰頂。」
11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
12 這裡麵包括了: (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和(對兒子的希望)。

分析: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並沒有為你的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裡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苦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來的人。我預料國外這幾年,對你整個的人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盡量安慰你、鼓勵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地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 ruin(創傷,覆滅),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作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倘若你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對你有些啟發作用,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

13 該信寫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段分為三個部分,該怎樣分?

15 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可以概括成兩句話;一、保持心理平衡;二、_______________。

16 下面句子的深層含義:

⑴ 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過感情的 ruin(創傷,覆滅),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讀這封信,你最想對文中的「兒子」說的一句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_______________的父親。

分析: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時15分。

當班的見習消防隊員拉斯馬森拿起突然鈴聲大作的電話,一陣微弱的喘息聲傳來:「我摔倒了,救命啊……」聲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確定不是惡作劇後,拉斯馬森詢問著:「請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訴我!」

「我……我想不起來了。」

「那請把您的名字告訴我!」

「我記不得了。」

「請你不要把電話掛斷,我們好通過電信局找到您的住處!」拉斯馬森想到了電信局,他馬上與電信局取得了聯系。可值班人員卻表示,現在人員不齊,要查清電話是從哪裡打來的,根本做不到……無計可施的拉斯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電話:「夫人……夫人!能告訴我床前地毯旁邊是什麼嗎?」「是鑲木地板,老式的打蠟地板。」「天花板高嗎?」「高……我覺得很高」「這么說,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葉窗關著沒有?」「沒關」。中尉興奮地對拉斯馬森說道:「尋找一幢窗戶狹長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燈光,大約在二三層……」中尉又對著話筒問道:「夫人,能告訴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稱嗎?」

然而,話筒里再沒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過去了,沒有把電話掛上。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著,每一秒每一分鍾都變得漫長起來,室內掛鍾的滴答聲越來越響,每一次的滴答聲就像小錘子般敲在幾個人的心上。

一個小時過去了,老夫人仍無反應。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幾個人的面孔、心頭……拉斯馬森對中尉說道:「我有個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採納。

清晨3時30分,14輛輕便消防車同時出動,開往依然沉睡著的城市的各個街區,警笛的尖嘯聲撕碎了夜的寧靜。指揮部里拉斯馬森把電話聽筒緊緊地貼在一隻耳朵上,把耳機扣在另一隻耳朵上。整個哥本哈根城都被驚動了,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拉斯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聽見了!我聽見警笛聲了!消防車大概就在離老夫人不遠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對講機命令道:「1號車,停止鳴笛!3號車,停止鳴笛!……6號車,停止鳴笛!……12號車,停止鳴笛!」拉斯馬森驚叫道:「就是這里!」

「12號車,我是指揮部,就在你們那個地段,用擴音器說明一下理由,讓這條街上所有的燈光都熄滅,最後亮著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鍾後,12號車所在的街區的窗口都黑了起來,只剩下一扇窗口還亮著。稍後,拉斯馬森在電話里聽到了撞破房門的聲響,繼而是一位消防人員的聲音:「喂!指揮部嗎?我們已到現場,老夫人昏迷了,顱骨有傷,大概是床頭磕的,脈搏有輕微跳動……」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消防隊不斷有電話打進來,詢問老夫人的情況。當獲悉這位72歲的老人因為救助及時,已經在醫院蘇醒過來時,人們紛紛表示,那個凌晨,響徹哥本哈根的消防車的尖嘯聲,是他們聽過的所有聲音中最動聽的聲音。

19為本文擬一個恰當的題目。(8個字以內)

20從拉斯馬森、中尉與老夫人的通話中,可以看出消防隊員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21指揮部里拉斯馬森把電話聽筒緊緊貼在一隻耳朵上」一句與上文的哪句話呼應?
22、文中畫線句子為什麼不直接引用中尉下達的「12車,停止鳴笛」的命令,而是不厭其煩地從1號車說起?

23下面兩句話,寫得很好。任選一句,說說好在哪裡。(如果兩題都答,按第⑴題計分)

⑴ 每一次的滴答聲就像小錘子般敲在幾個人的心上。

⑵ 警笛的尖嘯聲撕碎了夜的寧靜。

13到23的答案

13安慰精神消沉的兒子,告訴兒子正確面對失敗

14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第二部分:從「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到「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第三部分:從「倘若你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到結尾。

15冷靜分析

16⑴ 現實不能逃避,錯誤還需正視,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以為鑒,那樣就能夠無堅不摧,就可以不怕挫折,不怕打擊,甚至是不怕孤獨,人也就變得堅強了。

⑵ 這句話意在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作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余殘垣斷壁,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只餘下萬千感慨,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這就是我們對待往事應有的心態。

17例: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言之成理即可)

18知識淵博、情感豐富、考慮周全

19最動聽的聲音(愛心救助、愛心營救、救命電話)(其他答法酌情給分)

20「有責任感」或「有愛心」;「聰明」或「機智」

21「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過去了,沒有把電話掛上。」

22這樣寫真實地表現出尋找的過程,突出了尋找過程的緊張(有序)。

23
⑴ (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們焦灼(緊張、沉重、沉痛)的心情。

⑵ (擬人),形象地寫出(渲染)了當時緊張(焦急)的氣氛。

⑩ 請大家說一下對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個人觀點!

笑談姜維(很久以前的原創)
我想姜維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一提到他,我們就會想到一個「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英雄形象!對於姜維我想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姜維前半生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投降蜀漢。許多人認為姜維投降的過程是:打敗趙雲被諸葛亮看中—諸葛亮用計引姜維出城—用反間計使姜維沒有歸路—姜維投降。但歷史上,姜維投降遠沒有那麼精彩。據《三國志》的記載:「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所以,可以看出姜維很「倒霉」,大家都誤會他,他沒辦法,只好降蜀,並不是諸葛亮使的壞!
而姜維降蜀之後,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被諸葛亮看重,甚至達哪先問姜維。在《三國志》中,找不到任何姜維在諸葛亮北伐時出謀劃策的文字。如果一些人用不寫不等於沒有的話反駁我,我也無言以對。但諸葛亮死後,姜維的確得到重用,《三國志》記載:「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而後,也就開始了他漫長的北伐生涯。
提姜維的北伐,就不得不提姜維的用兵,姜維的用兵的卻比諸葛亮要高!我們先看看姜維的戰績,「1、十年……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2、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3、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4、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5、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6、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7、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谷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8、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以上是姜維八伐中原的一些文字記載,不難看出,對於姜維的用兵《三國志》中有較詳細的記載,而且姜維曾經打過勝仗(魏軍敗退。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等),奪過地盤(奪狄道)。另外《三國志》中姜維對漢中的看法,也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華:「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至於其中巧妙之處,知兵法者一眼即明,不作贅述。
但要說的是姜維雖是軍事高手,卻不是政治高手。姜維連年爭戰,可謂窮兵黷武,這對蜀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終於,魏國開始有動作了——鍾會、鄧艾兩路伐蜀。所以姜維連連失利,退守劍閣。劍閣這個地方易守難攻,鍾會攻打了許多次也沒有成功,准備退兵。這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鄧士載偷渡陰平」!這個鄧艾用兵要高於姜維,鄧艾不止一次打敗姜維,姜維的一舉一動鄧艾都能料到。這次鄧艾就出了個絕招,陰平這個地方是沒有路的,鄧艾令士兵自己開路,沿著懸崖峭壁爬過劍閣,直入綿竹!諸葛亮的兒子諸葛蜒帶領大軍往綿竹抵抗,結果失敗。劉禪就開城投降,蜀漢滅亡。而那時侯信息不靈,姜維這邊得到的情報眾說紛紜,有說劉禪跑到東吳,有說死守成都,有說已經死了。姜維這邊搞不清怎麼回事,就帶著大軍回到廣漢、郪道一代看看怎麼回事,結果劉禪一看大家都回來了,那好,一起投降吧。但需要聲明的是:姜維早料到陰平要出事,上表要劉禪加兵駐守(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劉禪聽了巫婆的話,沒有加兵!另外,從上圖也可看出,魏國從各種不同的地方伐蜀,這在側面解釋了是否非要兵出祁山!人家能打進來,你就不能打過去?
而此時姜維可以選擇投向鄧艾或鍾會,為什麼不直接降鄧艾,反帶著大軍折回去投降鍾會呢?我看姜維是覺得鍾會有利用價值,鍾會這個人是有反心的,鄧艾雖然自高自大,但沒有反心!鄧艾充其量也就想當個易州王,而鍾會是想得天下的。所以《三國志》寫鄧艾是「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是別人認為他有異心,而鍾會則寫「自稱益州牧以叛。」可惜的是鍾會不得人心,最後被魏將殺死。
我看姜維一生中最大的失敗就是不得人心!不能容人!陳壽對姜維的評價是:「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三國志》中曾記載:姜維在想出兵北伐時,張疑提出現在魏國強大,不能北伐,姜維乾脆不帶張疑一起北伐,結果大敗。而從那之後,張疑就沒有被重用。也正因為姜維不看重人際關系,所以在鍾會反叛時,姜維根本沒考慮手下是不是想反,結果是一場空夢。
由此,可以看出姜維是一個類似晁錯的人。一心為國,自己的確也做的很好。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重視團體,不看重政治,難成大事!

廣才天龍

閱讀全文

與劉正妙蘇聯政治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