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簡述支撐需求定律和供給定律的經濟學原理
(1)需求定律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某種商品的價格越高,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供給定律是指:一般情況下,商品(或勞務)的供給量隨著其價格的上升而增加、隨其價格的下降而減少的一般規律。
(2)支撐需求定律和供給定律的機制是價格機制:供給與需求相互作用,從而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價格又可以自動調節供給與需求,使市場達到均衡。價格在市場上調節著消費者的需求行為和廠商的生產行為:商品的價格上升,消費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下,為了使效用獲得極大化,會減少對商品的需求,反之,價格下降則增加對商品的需求;商品的價格上升,對於廠商而言意味著利潤的增加,理性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會增加產量,反之,商品的價格下跌,利潤減少,則廠商會減少產量。同時,需求與供給也在調整著價格: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自發調節著市場,使供給和需求趨於平衡,聯系供給和需求的紐帶便是價格。
2. 供給規律簡答題
1.機會成本:在存在抄稀缺的世界上襲,選擇一樣東西就以為著需要放棄另一樣東西.一項選擇的機會成本是相應所放棄的物品和勞務的價值.
2.需求規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價格上升,需求下降;供給規律——價格下降,供給下降,價格上升,供給上升.
3. 什麼是需求規律與供給規律
經濟學所講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費者在某一時期內和一定市場上按照某一價版格願意
並能都購買的該權商品或勞務的數量。
需求規律是:
在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條件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之間存在著的反向的依存關系:即,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供給規律 :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般而論,隨著商品價格的升高,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增加;相反,隨著商品價格的降低,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減少。即生產者的供給量與商品價格之間呈同方向變動。這一規律被稱為供給規律。
4. 微觀經濟學中供給定律的含義
5. 西方經濟學中,對「供求規律」是怎樣定義的
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曲線供求關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供求關系指在商品經專濟條件下,商品供給屬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它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上的反映。 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占統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通過價格與價值的偏離自發地調節供求關系,供大於求,價格就下落;求大於供,價格就上升。 廣義供需關系 廣義供需論 基本觀點:供需差動 (需求與供給產生差距,便有動力或動機尋求供給滿足需求,這樣的動力與供需差值有關) 實驗例子:牛頓慣性定律實驗 推動裝有不同量的內容物的容器,加速度不同 人的需求:判斷對錯的根據(高不高興, 要不要) 人的供給:人際關系的利用和被利用(送禮讓對方產生虧欠感) 邏輯需求:判斷 邏輯供給 對應與否的 邏輯根據 邏輯供給:等等 供需開拓思維 看清偏見的原因 固定需求尋求對應供給。要考慮問題全面,必須得打破思維定勢,明白 是非 僅僅是由供給的對應程度決定,而不是絕對的。
6. 供給規律經濟學裡面的
供給規律所來分析的某物品的價格與供給自量之間的關系。比較供給規律與需求規律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於都以「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為假設。它們之間的不同有這樣幾點: 第一,某物品價格與需求量是反方向變動,某物品價格與供給量是同方向變動。體現在圖形上,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斜率為負數),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斜率為正值)。 第二,供給規律也有例外,但例外的具體內容又與需求規律不同。供給規律的重要例外有兩種情況,一是勞動力的供給就個別居民戶而言是先隨價格(工資)上升而增加,然後又隨價格(工資)的上升而減少。所以供給曲線先向右上方傾斜,而後又向左上方傾斜,稱為「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二是土地的供給(以及一些特殊物品,如畢加索、凡·高這些已故名家的作品等),是固定的,不隨價格變動而變動,所以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 第三,供給曲線表示的是廠商供給最後一單位某產品所要求的最低價格,這種價格一般等於生產的成本。
7. 什麼是供給規律它有沒有特例談談你對經濟學中經濟規律的看法.
供給規律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般而論,隨著商品價格的升高,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增加;相反,隨著商品價格的降低,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減少。即生產者的供給量與商品價格之間呈同方向變動。這一規律被稱為供給規律。
特例——勞動力供給的特例
勞動作為一種商品,其價格就是工資,一般來說,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勞動的供給。即勞動的價格上升,勞動的供給增加。但隨著工資的上升,人們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反而會減少勞動的供給,表現出與供給定理的不符。原因在於提供勞動獲取工資是以犧牲閑暇為代價的,隨著收入增加,人們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這種特例也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解釋:當工資水平低時,人們為生存而奮斗,願意多付出勞動,追求高工資。隨著工資的增加,人們滿足了第一層次的需要(基本生理需要),擺脫了生存壓力,當工資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需求層次上升到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以完成自我實現),這時隨著工資收入的提高,會有一部分人逐步放棄原來的工作,去追求新的事業,出現勞動價格上升而勞動供給減少的與供給定理不符的現象。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運行的規律的學問。經濟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挺好的,實際、有責任感、邊際考慮。有很多流派,現在高校開的課程,微觀主要是馬歇爾那套,宏觀主要是凱恩斯那套。其實自己沒必要全贊同的,主要是一個思路。
8. 簡述支撐需求定律和供給定律的經濟學原理
1. 供給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商品的供給量與價格之間成同回方向的波動,答即供給量隨著商品本身價格的上升而增加,隨商品本身價格的下降而減少。
2. 需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商品的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在理解需求定理時要注意以上這樣兩點。
1、其他條件不變是指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不變,離開了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無法成立。
例如,如果收入增加,商品本身的價格與需求量就不一定成反方向變動。
2、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規律,但這一定理也有例外。比較重要的是炫耀性商品與吉芬商品。
3、需求定理反應了商品價格於其需求量之間的反方向變動關系,這種變動關系是由收入效應合和替代效應共同作用形成的。供參考。
9. 西方經濟學中,對「供求規律」是怎樣定義的
供求規律(Law of supply-demand),指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變動之間的相互制約的必然性,它是專商品經濟屬的規律,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
其基礎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必須與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相適應。供求關系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對立統一。供求規律就是供求關系變化的基本法則。
(9)經濟學中的供給規律擴展閱讀
供求規律有兩層含義:一是供求決定價格;二是價格調節供求。舉個例子:某紡織廠為了追求利潤擴大生產,而若所有紡織廠都擴大生產,產品一旦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企業會減少生產;若企業都減少生產,產品慢慢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於是企業會增加生產。
人們將「合成謬誤」視為市場失靈,理由是產品過剩會造成資源浪費。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不錯,產品長期滯銷壓庫是資源浪費,但卻與「合成謬誤」無關。
經濟學說,價格若由市場供求決定,產品供過於求價格會下降,只要價格足夠低,最後市場必能出清。由此推理,如果某個企業產品長期積壓造成了資源浪費,那麼一定是未按供求規律定價。
10. 供給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總量。包括已經處在市場上的商品的流量和生產者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的存量。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及的影響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小。
2.相關商品的價格:《資本論》中舉了一個實例——如果咖啡的價格上漲了,可可的價格不變,一些可可生產者會轉向生產咖啡,可可的供給量必然減少。
3.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動也影響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技術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不斷提高。一次生產技術的變化一般是單方向的,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量增加。
4.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表明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應量減少:反之,生產要素價格下降,使生產成本減少,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量增加。
5.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這實際上也影響到生產成本的變化。政府如果增加稅收,生產者的負擔則加重,供給便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6.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如果行情看漲,廠商就會減少供給;反之亦然。
7.自然條件:如水果、蔬菜等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在生產旺季,供給自然會大於其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