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媒介經濟學與傳播學有什麼據題區別
媒介經濟學是新生事物,而傳播學是成熟的學科。
《媒介經濟學:一個急速變革行業的原理和實踐》出版
趙曙光 史宇鵬著
最近幾年,媒介經濟學成為業內的熱門話題,各種著作也是從出不窮。但是絕大多數論著缺乏對媒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從框架體系、研究方法到基礎概念存在很多誤讀之處。相應的是這些論著多屬跟風之作,熱點過後也就失去了價值。
與其他相關著作相比,湖南出版集團推出的這本媒介經濟學的著作尤其側重於兩點:一是規范媒介經濟學研究的方法體系。有些學者在討論媒介經濟問題時,既不知道該如何設定假設和進行實證分析,也不知道推導出來的結論在多大范圍內有效,所得出的結論也往往存在偏頗之處。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了解規范的媒介經濟學研究方法,共同將這門學科的研究引向科學之路。二是架構媒介經濟學研究的分析框架。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在討論媒介經濟問題時容易流於天馬行空,業界缺乏交流的共通之處。本書著力構建媒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體系,展示推導過程,並且告訴讀者結論的適用范圍,讓讀者明白媒介經濟學研究應該在什麼樣的框架內展開。這些概念體系和分析框架,既與實踐密切關聯,又是在與實際脫離一定的距離之後做出的抽象,理論只有與實際保持了這樣的距離,才能過濾掉種種雜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慶光教授認為「此書的力量在於嚴格遵循實證的方法,從大量的媒介經濟現象中總結概括出普遍的規律。作者從假設到推理的演進是清晰、准確的,豐富的案例為書中的理論闡述提供了可信的證據。這種將理論和應用的有機結合正是學習和研究媒介經濟學的讀者所期翼的」;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馮建三給予了高度評價:「西方媒介經濟學發展至今十餘年,雖有成就而值得借鑒,仍不如中國學人以本地情境,厚植人文,社會與經濟關懷,提煉及積累媒介經濟與政治的知識。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媒體性質,具有潛力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媒介所必須同時完成的媒介之經濟、資訊、娛樂、及教育功能,從理論從面給予適當的闡述,從實踐從面給予貼切的驗證,既以利潤最大化作為媒介的營運動力之一,又要滿足不同地區及階層的媒介資源公正配置之需要。曙光與宇鵬先生的著作放在英語世界同類著作中評比,非但毫無遜色之虞,實有後出轉精的機會。特別是若繼續針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情況下媒介的形態與內涵,多加耙梳,則假以時日,作者對理論界的貢獻當可期待」。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何力認為「這是一本在媒體研究領域告別直覺主義思維的書,它引入了實證的方法,注意到媒介行為、市場結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作者既熱心跟蹤媒介市場的最新變化,又盡量給予遠距離的審視和關照。並努力為媒介經濟現象的分析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模型,以解釋各種媒介市場結構形態的內在差別,包括這種差別又是如何影響各個媒介市場的運行方式。書中的探索有利於讀者釐清媒介經濟現象的內在邏輯,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內容簡介:
從現代意義上的媒介產生以來,其在經濟領域內的影響從來沒有現在那樣奪目。媒介產業本身已經成為媒介報道的重點。媒介經濟學旨在研究各個媒介如何在不同的約束因素和資源條件下,選擇最優化的行為,實現利潤最大的化目標。雖然中國媒介經營管理的原則是「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但是我們可以將社會效益理解為約束條件,媒介利潤最大化目標必須是在社會效益的約束下實現的。本書共十一章,第一章著重介紹媒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是闡述媒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從微觀角度對媒介存在的經濟基礎和成本最小化問題的討論等。第五章至第九章屬於媒介市場結構的理論分析。第十章探討了媒介產業中愈演愈烈的聯盟與兼並行為。第十一章從媒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討論了媒介產業管制的效率依據以及放鬆管制和強化管制的統一問題。本書完整系統地分析了完全競爭等四種媒介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有助於人們理解處在轉軌期的中國媒介市場,同時規范、科學的分析方法也為媒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較高的起點。
什麼是傳播學?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傳播學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神經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它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各種傳播媒介的功能與地位;傳播制度、結構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
此外,傳播學還要借鑒自然科學中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所以,人們稱它為邊緣科學,意思是處在多種學科的十字路口。各種社會學科的理論又往往成為傳播學理論的一部分。①但是,傳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論,是其他社會科學所不能代替的。
傳播學研究的重點和立足點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借傳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關系。
它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②
研究傳學其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與人,人與其它的團體、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人怎樣受影響,增養互相受影響;研究人怎樣報告消息,怎樣接受新聞與智據,怎樣受教於人,怎樣消遣與娛人。首先了解人於人怎樣建立關系。③
傳播學起源:
傳播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理論,並提出了種類繁多的傳播模式,諸如以文字、圖形和數學公式等表述的各種模式。傳播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信息傳播的機制、傳播的本質,提示傳播過程與傳播效果,預測未來傳播的形勢和結構等。一般認為,傳播學的奠基人有五位:④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韋爾(1902-1980) 是美國現代政治科學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傳播學5w模式
2、 Kurt Lewin,盧音(1890-1947)德國猶太人。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蘭(1921-1961)耶魯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把心理學實驗方法引入了傳播學領域,並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復雜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爾德(1901-1976)奧地利籍猶太人。羅傑斯指出,拉扎斯菲爾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傳播學引向了經驗性研究的方向。⑤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國人,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傳播學研究所,,主編了第一批德傳播學教材。開辟了如: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等幾個新的研究領域。他被認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於美國,是因為20世紀上半頁,歐亞大陸連續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禍害,而美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眾多科學家的避風港。而且,美國本身由於本土未遭破壞,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一直持領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茲堡無線電視台的開業,1926年,全美廣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⑥
從社會狀況來說,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中有著高度重視大眾傳媒的傳統,在政治機制中大眾媒介是與立法機構、政府機構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報紙曾被稱為第二國會。
從學術傳統來看,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學術研究特別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大量的實用信息為人們所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的運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業推銷政治宣傳欺騙、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這些問題或是潛在問題就成了美國學術界必須面對、必須研究的課題。
以上條件,都決定了傳播學起源於美國。
傳播學在美國問世後,很快傳到西歐和日本。英國的傳播學研究從60年代開始蓬勃興起,在方法論上可分為四大學派:以麥奎爾為首的社會學派;以霍洛倫為代表的社會心理學牌;以奇斯曼和迦納姆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牌;以利茲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為代表的職能學派。日本的傳播學研究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兩大特點:一是沿襲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理論體系,並著重發展了強調受眾有權直接參加傳播過程的社會參與論;二是實踐優先於理論。蘇聯自60年代起,開始重視研究傳播學理論。蘇聯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別提出了各自的 傳播模式,較著名的有菲爾索夫傳播模式和阿列克謝耶夫傳播模式。⑦
應當看到,西方傳播學者在研究中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比如,他們不適當地把傳播放到人類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認識,從而排斥了人類的生產能力這一主要標志;他們把傳播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分別歸之於人的本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把他們和社會生產方式聯系起來予以考察;在研究傳播事業的社會控制時,又往往不能徹底揭示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2. 傳媒經濟學的介紹
傳媒經濟學(Media Economics,又稱媒介經濟學),傳媒經濟學構建於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專力於研究經濟和金融屬力量如何影響傳媒體系和傳媒組織。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最早開展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學者主要致力於研究報業競爭和廣播電視結構及管制。相關圖書《傳媒經濟學》中,作者既著眼理論又觀照實踐,以嫻熟的筆端,扎實的學理和對業界精深的理解,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美國傳媒經濟的全景式理論畫卷。
3. 說一下什麼是傳媒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構建於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於研究經濟和金融力量如何影響傳媒體系和傳媒組織,早期的學者主要致力於研究報業競爭和廣播電視結構及管制,傳媒經營人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滿足觀眾、廣告商及社會對信息和娛樂的慾望和需求。
傳媒經濟學是新聞傳播學與經濟學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傳播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傳媒領域比較突出的經濟與管理問題。傳媒產業管理方向以傳播學和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傳媒經濟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從傳媒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出,研究傳媒經濟學對於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這是傳媒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為什麼要研究傳媒經濟學的意義所在。
(3)理解媒介經濟學擴展閱讀
多種學科的融合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學理基礎,對傳媒經濟的研究最初是經濟學家依據傳媒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而展開的,這期間的傳媒經濟學研究具有較強依附性,實證性和對策性研究居多,原創性研究缺乏。
傳媒經濟學的發展,其主要研究範例有三種,理論型範例,應用型範例和批評型範例。理論型和應用型範例在研究中常常相互胞生,但批評型範例卻往往與其他兩個獨立開來。這些範例基於不同的學術基礎,關注著不同的研究議題和研究重心。
4. 什麼叫媒體經濟
傳媒經濟學(Media Economics,又稱媒介經濟學),傳媒經濟學構建於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於研究經濟和金融力量如何影響傳媒體系和傳媒組織。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最早開展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學者主要致力於研究報業競爭和廣播電視結構及管制。相關圖書《傳媒經濟學》中,作者既著眼理論又觀照實踐,以嫻熟的筆端,扎實的學理和對業界精深的理解,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美國傳媒經濟的全景式理論畫卷。
5. 媒介經濟學的同名圖書
【書名】《媒介經濟學:經濟學在新媒介與傳統媒介中的應用》
【作者】柯林?霍斯金斯、斯圖亞特?麥克法蒂耶、亞當?費恩
【譯者】支庭榮、吳非
【出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獲獎情況】2006年11月分別獲第一屆廣東省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第七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二等獎。 1.引論
1.1 為什麼研究媒介經濟學
1.2 什麼是經濟學
1.3 任何經濟活動都要解決的問題
1.4 在不同的經濟制度下解決配置問題
1.5 關鍵概念
1.6 經濟學方法論
1.7 決策
1.8 小結
2.需求與供給
2.1 需求
2.2 供給
2.3 市場價格的決定
2.4 價格不是由企業而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嗎
2.5 小結
3.市場
3.1 需求的變動
3.2 需求的變動對價格與數量的影響
3.3 需求變動的原因
3.4 供給的變動
3.5 供給的變動對價格與數量的影響
3.6 供給變動的原因
3.7 進一步應用
3.8 小結
4.消費者行為
4.1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2 消費者均衡
4.3 價格變化的影響
4.4 個體需求與消費者剩餘
4.5 接入的需求與使用的需求
4.6 當接入付費而使用免費時的需求
4.7 網路外部性
4.8 文化產品的消費可能是習慣形成的
4.9 特性理論
4.10 消費者主權
4.11 等邊際法則
4.12 小結
5.生產與成本
5.1 短期、長期與極長期
5.2 短期生產
5.3 短期成本
5.4 長期生產與成本
5.5 極長期
5.6 小結
6.收益、利潤、風險與管理決策
6.1 收益
6.2 識別利潤最大化產出與價格:邊際分析
6.3 增量分析
6.4 貼現與資金的時間價值
6.5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的比較
6.6 不確定性與風險
6.7 小結
7.市場結構、廠商理論與產業組織
7.1 廠商理論
7.2 產業組織框架
7.3 小結
8.完全競爭與壟斷
8.1 完全競爭
8.2 壟斷
8.3 績效:完全競爭與壟斷的比較
8.4 小結
9.壟斷競爭與寡頭壟斷
9.1 壟斷競爭
9.2 寡頭壟斷
9.3 產品競爭
9.4 績效
9.5 小結
10.定價與市場區隔
10.1 定價中成本的角色
10.2 需求的角色
10.3 新產品定價
10.4 產品定價系統
10.5 掠奪性定價
10.6 擁擠成本與定價
10.7 小結
11.廣告
11.1 市場經濟中廣告的角色
11.2 媒介產業中廣告的重要性
11.3 小結
12.勞動市場
12.1 工資率的決定
12.2 廠商對勞動的需求
12.3 勞動的市場需求
12.4 個體對勞動的供給
12.5 勞動的市場供給
12.6 勞動市場的應用
12.7 經濟租金、超級巨星與好萊塢的吸引力
12.8 小結
13.政府幹預
13.1 政府幹預的規范分析
13.2 沒有外部性時資源的有效配置
13.3 外部性
13.4 公共產品
13.5 壟斷
13.6 政府失靈
13.7 政府幹預的實證理論
13.8 小結
14.國際貿易
14.1 比較優勢與貿易
14.2 從現實世界的貿易中獲益
14.3 比較優勢的來源
14.4 應用:為什麼美國主導了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生產
14.5 保護的理由
14.6 應用:美國傾銷電視節目嗎
14.7 應用:文化產業的保護
14.8 關稅與配額
14.9 應用:電視節目的本國內容規則
14.10 小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
20餘年來,隨著中國傳媒市場和傳媒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傳媒產品、傳媒機構和傳媒產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正在影響著當前廣大新聞傳播和經濟管理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研究日程。可喜的是,已有越來越多的同行研究者,將學術關注的焦點從政治理想轉到經濟現實,放在當代中國傳媒業的現狀、趨勢、發展空間和「問題單」上,放在傳媒業價值增值的環節和鏈條上,放在傳媒市場需求的結構及其變動上。這些努力對於我們建構傳媒經濟學這一學科,是個有力的促進。應當說,從問題出發,是邁向理論規范的第一步。但是,我們還應當邁出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永不停步。只有這樣,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實現理論的解釋、預測和決策參考功能,也才能走向實踐的自覺。
傳媒經濟是一種既具有一般產業的屬性和規律,又兼具有創造性產業(所謂智慧產業)的屬性和規律,同時又是一種服從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共產品。因此,傳媒經濟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某些中介性的概念、范疇和邏輯框架的提出將三者的「語匯」得以溝通和彼此進入。我始終認為,傳媒經濟學科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建立在別人「領地」上的學問。故而,傳媒經濟學是一種「中介性質」的學問,而判斷這一學問做得好不好的標准,不是看它提出了多少新鮮的名詞、概念,或者自得其樂地「創造」一個體系,而是看它在上述三者的融會貫通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傳媒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資源來自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如果說,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中西新聞學研究差異極大;由於文化語境和社會科學研究傳統的原因,傳播學研究也存在著一定的中西之間的跨文化隔閡,那麼,傳媒經濟學研究,在其基本的操作層面上,可能是中西方相通之處最多、差異最小、最有可能開展對話的一個領域。即便如此,不同的制度結構在經濟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的烙印,也是十分深刻的。在涉及到「看得見的手」的部分,研究者應當格外留心。
擺在讀者面前的《媒介經濟學:經濟學在新媒介與傳統媒介中的應用》,正是這樣的一本「他山之石」。該書由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霍斯金斯、斯圖亞特?麥克法蒂耶和亞當?費恩合撰。英文版於2004年6月面世。它的三位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期追蹤美英等國的影視製作業、新聞出版業和新媒介產業,出版了大量與媒介經濟學話題有關的論著,對美國製片商主導全球電影電視節目的貿易、公共服務廣播的角色、廣播電視業管制、補貼和其他激勵政策的評估,以及國際聯合製作、新產品開發等企業管理問題作了大量專門的研究。三位作者曾合著過《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經濟學導論》(1997)一書,已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02級的兩位博士生(劉豐海和張慧宇)翻譯出版。 與同類英文版著作,如艾莉森?亞歷山大等編的《媒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2004)、阿蘭?阿爾巴朗的《媒介經濟學:理解市場、產業與概念》(2002)、吉爾蘭?多伊爾的《理解媒介經濟學》(2002)等書相比,霍斯金斯等人所著的《媒介經濟學》一書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優點:
一是將微觀經濟學的體系結構與媒介產業的具體實踐對接起來,跳出了分門別類研究產業經濟的窠臼,打破了報刊、廣播、電視、網路、電信、游戲等媒介類型的傳統界限,旨在探討整個傳媒領域的內在經濟規律,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適合傳媒、娛樂、文化、信息產業界人士以及對經濟學、管理學、政治科學、社會學等學科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二是內容深淺得當,從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入手,次及基本原理、媒介案例和實例,以及媒介應用方面的探討,由淺入深,引人入勝。書中沒有使用高等數學工具,也沒有繁復的論證。行文通俗易懂,同時不失專業水準,具有「專業眼光看經濟,經濟眼光看傳媒」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本基礎性的讀物。
三是不乏獨到的見解。在概括了媒介經濟領域關於「二元市場」理論、相對常數原理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書提出接入需求與使用需求的劃分、文化產品消費的習慣養成、廣播電視節目設置的公分母趨向等極有見地的看法,並不惜筆墨,討論了媒介商品的特性理論、網路經濟的外部性現象、產品系統定價、超級明星的天價工資、文化產品的貿易保護等話題,其闡釋和演繹既合乎人們的生活經驗,也高於人們對事物和現象的瞬間把握,頗能使人產生心領神會之感。
四是對美國主導全球視聽文化產品貿易現象有所警惕和反省,這在一般的美國版教科書中是看不到的。麥克法蒂耶教授和費恩教授聯合製作過《電視加拿大》專題片,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網上播出,針砭當代跨國傳媒和美國文化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入侵,並就此提出對策建議。這對於我國加入WTO後媒介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政策的制訂,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如何讓中國傳媒業在面臨全球化挑戰時對等地挑戰西方國家,是一代又一代傳媒人應當牢記的使命。 當然,一切閱讀都應該是批判性的。讀完這本書,讀者應該可以回過頭來,對以下問題展開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中國傳媒能否遵循利潤最大化假定?它們是偏好風險的、風險中立的、還是風險規避的?對社會效益的追求如何影響著傳媒的決策?
與日益增長的受眾需求相比,中國目前的傳媒供給充分嗎?傳媒產業鏈的上下游貫通嗎?應從何著手來改善媒介供給水平?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在傳媒產品膨脹和過剩的情況下,在決定購買何種傳媒產品組合和體驗何種傳媒增值服務方面,優先考慮的心理期待是什麼?
對傳媒決策者來說,受眾、票房和銷售量、視聽率數據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流行口味和要素市場的變動怎樣影響到新產品的開發與投資決策?
如何看待自然壟斷、競爭形成的壟斷和行政力量產生的壟斷之間的不同效率?這些對於中國傳媒集團化又有哪些啟示?
如何看待英美等國政府的放鬆傳媒管制的政策?合理而有效率的政府幹預應滿足什麼樣的條件?我們的游戲規則是否符合這些條件?怎樣再造這些規則?
在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中國傳媒業的比較優勢是什麼?如何才能打造更大的競爭優勢?如此等等。
正如這本書所指出的,傳媒業是一個常變常新的產業。如果不能深入把握其內在的脈搏,便極易訴諸直覺和武斷,甚至為雲山霧障的表象所迷惑。對前述問題的揣摩與思辨,雖然不能立刻帶來對中國傳媒產業改革和發展路徑的解答,甚至未必能讓人們對傳媒經濟的現實狀況解讀得更透,但是卻有可能推動人們沿著正確的方向體認傳媒規律,判斷傳媒大勢,優化正在作出的以及即將作出的決策,從而離比較理想的傳媒經濟目標越來越近。正是基於這一點,我願意向大家推薦這本《媒介經濟學》。
6. 媒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介經濟學是一種交叉學科
• 傳播學實際上就是研究人類傳播關系的
學科。
• 在社會各種關系中,經濟關系是最基本
的關系,人與媒介之間的經濟關系也屬
於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因此,在經濟學
與傳播學相交叉的領域內產生既具有經
濟學特徵,又具有傳播學特徵的新概念
、新理論,形成了媒介經濟學。
• 傳播學也可以理解成研究社會信息系統
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在媒介傳播信息
系統中,子系統(參與者)都是具有特
定利益、價值、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的
主體,有著其自身獨立的經濟利益。
• 傳播學與媒介經濟學在研究社會信息系
統及其運行規律方面有著共同的研究領
域,形成了新的交叉學科。
• 傳播學主要研究媒介與社會的互動,即
社會對媒介的作用和媒介對社會的影響
,尤其把重點放在對「人」的研究上,
而不是在媒介的經濟運行規律方面。
• 信息科學的研究重點是在信息的物質技
術生產方面,較少地涉及信息的社會關
系,對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以及信息的
經濟規律涉及較少。
• 媒介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不是在媒介產品的技術
生產過程,也不在傳播的社會效果,而是
• 1.媒介經濟學研究的系統性
• 媒介、媒介產品、媒介技術、媒介經濟
的發展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之間
是一個互相關聯、互相制約和互相促進
的復雜系統。
• 必須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對媒介
產業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與論證。
• 2.媒介經濟學研究的綜合性
• 媒介經濟方案的最優選擇,受到技術、
心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媒
介經濟學的研究不僅要運用經濟學的基
本理論與方法,同時還要結合新聞學、
傳播學、社會學、信息科學、心理學等
學科特點,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
• 3.媒介經濟學研究的實踐性
• 媒介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它是以
經濟學理論為主體,主要解決經濟學與
新聞傳播等學科結合中的實際問題,有
較強的實踐性。
• 實證研究方法
• 規范研究方法
• 定性分析方法
• 定量分析方法
• 靜態分析法
• 動態分析法
• 統計分析法
• 比較分析法
• 博弈分析法
• 結構分析法
• 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媒介及其產業的基本性質、特徵、經
濟運行過程的規律性進行描述、分析和解釋,回答媒介
及其媒介經濟「是什麼」的問題。
• 規范研究方法研究媒介市場結構的合理化、媒介市場競
爭的充分與公平、媒介經濟發展與經濟效率以及媒介經
濟所帶來的社會福利來決斷媒介市場結構的優劣,對媒
介產業運行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倫理分析與價值判斷,進
行「應該是什麼」的分析。
• 媒介經濟學首先要對媒介、媒介市場、
媒介產業的這些基本性質進行定性地分
析,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 定量分析是對媒介經濟數量以及數量關
系的分析,解決「是多少」的問題。
7. 什麼是媒介的經濟屬性請名詞解釋一下。謝謝。
媒介是一個簡單方便的術語,通常用來指所有面向廣大傳播對象的信息傳播形式,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通俗文學和音樂。
嚴格地講,媒介就是渠道,但是,這一術語常常用來指渠道和信源兩者,有時甚至包括訊息。
電腦網路是20世紀末興起的新興傳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電信設施為傳輸渠道、以功能齊全的多媒體電腦為收發工具、依靠網路技術連接起來的復合型媒介。這種復合型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人們可以向廣大公眾進行開放式的大眾傳播,人們可以從事橫向和縱向的組織傳播,人們也可以向特定的對象進行人際傳播。所以,它既是一種覆蓋全球的大眾傳播媒介,又是一種高效靈便的組織傳播媒介和人際傳播媒介。
網路媒體具有以下特點:1數字化。2速度快。3容量大。4覆蓋廣。5開放性。6綜合性。7交互性。8多元化。
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與媒體溝通,一個媒介人員要做的事情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公關媒介執行--與記者網路建立聯系,為公關活動提供媒體報道保障
2、大眾媒介執行--為公關活動進行媒介宣傳,要求你作好充分分析,選擇最適合的媒體,主動公關。傳遞公關活動的影響力
3、媒介評估--對現有媒介的理解與理性認知。對相關客戶群體的相關對應媒介群能夠准確分析其傳遞價值
4、寫作功底--包括媒介策劃書、媒介分類與調查、媒介評估書等
5、媒介統計--記錄媒介資源,充分為其他部門提供全面的媒介支持與理解
工作職責:
1.配合參與公司發展中的相關工作;
2.收集、整理行業信息,市場分析;
3.完成上級主管交代的其他工作任務。
8. 媒介管理學與媒介經濟學區別
總的說來,媒介管理學學習的是媒介資源及其使用的分配與協調,而媒介經濟學內學習的是媒介資容產的運營。
通常情況下,媒介管理是服務於媒介運營的。從你說的三個高校的專業來看,都是國內頂尖的,兩個專業的實用性也都很強,看你自己更適合哪個就選哪個。
9. 媒介經濟學名詞解釋
理解經濟學名詞解釋,這你應該多了解關於這方面的人的一些介紹。
10. 新媒體的經濟學特徵
中文的「新媒體」一詞是英文「New Media」的直接翻譯,所以要了解「新媒體」的起源,還得從「New Media」一詞的來源說起。一般認為,「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的一個專有術語,最早是由美國一個叫P.戈爾德馬克(Peter Carl Goldmark)的人提出來的。P.戈爾德馬克是LP(留聲機唱片,the long-playing microgroove 33-1/3 rpm vinyl phonograph disc)和EVR(電子錄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的發明者,還是參與制定彩色電視NTSC標準的重要成員,曾擔任過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技術研究所所長。他在1967年發表了一份關於開發EVR商品的計劃,在這個計劃里他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一詞之後,有一個叫E.羅斯托(E.Rostow)的人,他是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他在1969年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New Media」(新媒體)一詞從此以後,「新媒體」一詞就開始在美國社會流行,並逐步流傳到全世界,「新媒體」也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熱門話題。[2]
含義
廣義的新媒體包括兩大類:一是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前已經存在,現在才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狹義的新媒體僅指第一類,基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媒體形態。
實際上,新媒體可以被視為新技術的產物,數字化、多媒體、網路等最新技術均是新媒體出現的必備條件。新媒體誕生以後,媒介傳播的形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如地鐵閱讀、寫字樓大屏幕等,都是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這種變化包含如下幾個技術元素:
首先,數字化的出現使大量的傳統媒體加入到了新媒體的陣營,這一改變主要呈現為媒體的技術變革,不論是內容存儲的數字化,還是傳播的數字化,都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傳播效率。
其次,媒介形態也因新技術的誕生而呈現出多樣化,網路電視、網路廣播、電子閱讀器等均將傳統媒體的內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上。[3]
可以從下四個層面理解新媒體的概念。
技術層面: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
渠道層面: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
終端層面: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等作為主要輸出終端;
服務層面: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
發展歷程
根據新媒體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的變化,新媒體的演進歷程可劃分為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以及個人媒體階段。
1.精英媒體階段
在新媒體誕生之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有機會接觸新媒體,並使用新媒體傳播信息,這部分人多數是媒介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及社會階層身份,因此這一時期是精英媒體階段。
「精英」一詞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法國,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產等諸多方面都超越了大多數人,對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期使用新媒體的人群在媒介受眾群體中屬於少數派團體,他們具有前衛的媒介傳播意識,也掌握著更先進、更豐富的媒介資源,是新媒體的第一批受益人群。
2.大眾媒體階段
當新媒體大規模發展並得到普及時,其發展歷程就進入到了大眾媒體階段。直至今日,以手機等移動媒體為主的新媒體已為廣大受眾所享有,利用新媒體傳遞知識、信息也成為媒介傳播的一種常態。
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發展,離不開媒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成本的下降,新媒體以更低廉的傳播成本、更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內容成為一種大眾媒體,其傳播的內容及形式從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媒介本質的理解。
3.個人媒體階段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以往沒有占據媒體資源和平台,且具備媒介特長的個體,開始逐漸通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通過平台展示給受眾,這是個人媒體階段到來的一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