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教一道國際經濟學的題目:有關IS-LM-BP模型
首先第一個問題不管是寬松的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都起不了作用,寬松的貨幣政策直接帶來通脹風險,經濟萎縮通脹高企,滯漲將加速經濟衰退,從緊的貨幣政策將增加政府發行債券的融資成本,放大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其次,在容忍高赤字的前提下的財政擴張確實是有效的,GDP的構成是投資、消費和政府購買和凈出口,財政擴張屬於政府投資行為,投資無疑會增加經濟活力阻止衰退。第三個問題首先貨幣是特殊的商品,它也具有普通商品的特性,簡單說就是貨幣不但具有購買能力,也具有銷售能力。貨幣貶值也就是貨幣的購買能力削弱,那麼他的銷售能力增加,
② 國際經濟學中吸收法的理論模型有哪些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當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西德尼·亞歷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它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人手,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收支調節的相應政策主張。
吸收論的基本理論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1)國民收入(Y)=國民支出(E)
在封閉經濟的條件下:
(2)國民支出(E)=消費(C)+投資(I)=國民收入(Y)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把對外貿易也考慮進去,則:
(3)國民收入(Y)=消費(C)十投資(I)+(出口(X)-進口(M)。
移動恆等式兩邊,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為貿易收支差額,以此作為國際收支差額的代表。C+I 為國內總支出,即國民收入中被國內吸收的部分,用A 來表示。由此,國際收支差額實際上就可由國民收入(Y)與國內吸收(A)之間的差額來表示。設國際收支差額為B=X-M,則有:
(5)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順差;當國民收入小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當國民收入等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平衡。
吸收論的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
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
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
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
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
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吸收論的政策主張
根據上述理論公式,吸收論所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無非就是改變總收入與總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當國際收支逆差時,表明一國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這時,就應當運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對貿易商品(進口)的過度需求,以糾正國際收支逆差。但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在減少進口需求的同時,也會減少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總收入,因此,還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消除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使進口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能增加。這樣,使貿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貿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增加;就整個經濟而言,總吸收等於總收入,從而達到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論特別重視從宏觀經濟的整體角度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它認為,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閑置資源的存在。只有當存在閑置資源時,貶值後,閑置資源流入出口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
其次,出口擴大會引起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同時增加,只有當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即吸收的增長小於收入的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比如,出口擴大時,出口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會增長,收入也會增長。通過「乘數」作用,又引起整個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多倍地增長。所謂邊際吸收傾向,是指每增加的單位收入中,用於吸收的百分比。只有當這個百分比小於1 時,整個社會增加的總收入才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
對吸收論的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對吸收論的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對吸收法進行以下幾點歸納:
第一,吸收法是從總收入與總吸收(總支出或總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並提出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而不是從相對價格關系出發,這是它與彈性論的重大差別。就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之上的,採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彈性論則是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貨幣貶值的效應來講,吸收論是從貶值對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的相對影響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而彈性論則是從價格與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
第三,吸收論含有強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在採用貨幣貶值的同時,著國內存有閑置資源(衰退和非充分就業時),應採用擴張型財政貨幣政策來增加收入(生產和出口);若國內各項資源已達充分就業、經濟處於膨脹時,應採用緊縮型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吸收(需求),從而使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同時達到平衡。
第四,吸收論的主要缺點是假定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並以貿易收支代替國際收支,因此,從宏觀角度看,它具有不夠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過,吸收論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彈性論的缺點,吸納了彈性論的某些合理內容,是在彈性論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國際收支失衡的宏觀原因和注意到國際收支失衡的貨幣方面。因此,吸收論成為70 年代出現的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的先驅。
③ 國際經濟學
貶值能促進出口,升值不利於出口,那麼菲律賓的香蕉會大增,中國的會大減,零售業發展非常不好好像對香蕉的貿易沒啥作用?!感覺關系不大!
④ 國際經濟學無需求彈性會產生什麼經濟效應
無價格彈性的需求或稱無彈性的需求(price-inelasticdemand)是指需求價格彈性絕對值小於版1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權價格下降時,總收益下降;當價格上升時總收益上升。
無價格彈性的需求的一個極端是完全無價格彈性的需求,這意味著當價格上升或下降時,需求量完全沒有變化(參見有價格彈性的需求和單位彈性的需求)。
⑤ 用需求價格彈性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交換時表面的平等掩蓋了事實的不平等,謝謝啦
發達國家由於在資本和技術方面占據優勢,因此他的經濟增長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經濟增長,隨著投入增長,人均產出增長,經濟增長為正的財富效應。
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在資本和技術方面不佔優勢,因此,他要獲得經濟增長,只能是勞動力投入增加,這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的原因,人均產出反而下降,因此,經濟增長為負的財富效應。
具體分析(註明:貿易條件是指出口產品價格指數與進口產品價格指數之比):
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前,是在B點生產,貿易條件為PA,在EA點消費,福利為EA,在經濟增長後,由於發達國家的增長是正的財富增長,雖然需求存在價格彈性,貿易條件由PA下降為PA`,這時消費在EA`點實現,EA`點仍然在上方,福利依然在增長。
反觀發展中國家,之前在C點生產,貿易條件為PB,在EB點消費,福利為EB,在經濟增長後,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是負的財富增長,而且需求存在著價格彈性,雖然和發達國家之前形成了貿易平衡,但是貿易條件急劇的由PB下降為PB`,這時,消費在EB`形成,EB`點肯定在原來的EB點的下方,發展中國家在提高貿易量後,反而福利下降了。
事實上,由於發達國家的優勢,他們出口商品有壟斷特性,比如波音飛機等,因此貿易條件通常不但不會下降,反而還會隨著經濟發展繼續增長,福利上升。同時,由於發展中國家形成了規模經濟,成本下降,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貿易條件還會繼續惡化,因此,發展中國家承受了更大的損失,福利下降。
因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交換盡管是平衡的,但是,表面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雙方的福利變化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分析用的是(西方)國際經濟學的方法,僅供參考。
⑥ 運用規模經濟的國際經濟學思想,分析中美兩國的做法,對兩國的福利有何影響
貿易創造效應概念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與關專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屬,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貿易轉移(TradeDiversion)是指形成關稅同盟之後,由於取消了同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但保留了對非同盟成員的關稅,從而發生了同盟成員的低效率(高成本)生產取代非同盟成員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即在差別待遇的影響下,某一同盟成員把原來向非成員國的低成本進口轉向向同盟成員國的高成本進口,以及由引而產生的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一個生產要素替代另一個生產要素的比例,它是兩個生產要素邊際產出之比的倒數。因為邊際產出遞減,一個生產要素替代另一個生產要素的量越來越少了,也就是邊際替代率遞減。
⑦ 用國際經濟學理論分析評論「國際貿易是一種零和活動,即,我得你失。」
思政的吧?ZS的吧?
不用找了,自己安心去圖書館找吧!
⑧ 請用學過的國際經濟學中有關匯率的知識,分析我國當前宏觀貨幣調控政策和增強匯率彈性之間的相關性~~
你可以看一下張五常的博客。其中有一篇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⑨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版、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權分配等。
2、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等。
3、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
(9)國際經濟學彈性分析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