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地緣經濟學含義

地緣經濟學含義

發布時間:2021-02-14 20:22:23

1. 什麼是地緣經濟地域系統

1、地緣經抄濟或稱「襲區域經濟」、「地區經濟」,依照地理對經濟歸類。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它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地緣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的范圍指獨立政治實體內部經濟圈,經濟圈下面劃分為城市群(都市群),國際區域經濟組織框架下的合作等。
2、「地緣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系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系、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系、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系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

2. 地緣的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Geo-Economics),或稱「區域經濟」、「地區經濟」,依照地理對經濟回歸類。它是指答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它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地緣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的范圍指獨立政治實體內部經濟圈,經濟圈下面劃分為城市群(都市群),國際區域經濟組織框架下的合作等。

3. 地緣經濟理論的角度是什麼

地緣政治就是外交戰略與地區安全戰略,外交戰略是基本,地區安全是根本,何如何在地緣政治中扮演角色,軍事和經濟是決定因素,而外交戰略則是體現國家的訴求。 _
一、地緣經濟的興起

冷戰時期,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標志的兩極對抗成為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徵,當時地緣政治因素在美蘇兩國的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明顯的莫過於劃分勢力范圍和組建區域性軍事集團。伴隨著20世紀末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國際政治體系正處於重構與改組之中,呈現出許多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新特徵,最顯著的方面就是世界經濟的政治效用空前強化。具體地說,經濟安全已構成當今國際安全形勢的重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國際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經濟力量的多元化成為推動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主導因素。國際關系重心從政治和軍事領域向經濟領域傾斜,各國均把以經濟與科技為首要目標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放在對外戰略的首位,力爭在21世紀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冷戰結束,地緣政治的兩極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純粹為爭奪生存空間而進行的領土擴張觀念日趨過時,一種以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取代政治關系與軍事對抗的態勢不斷發展。用美國加州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羅斯克蘭思的話說就是:在資本、勞動力與信息處於流動並上升為主導地位的經濟中,土地至上觀無立足之地,發達國家更願去開拓世界市場而不是攫取領土。(1)

世界各國由軍事對抗轉向「經濟戰」的爭奪預示著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不再主要是國土疆域的大小,而是綜合國力,是其經濟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的份額以及在國際分工與協作中所處的地位。國家的對外影響力或控制力轉而可以通過經濟行為或經濟手段向國外延伸和運作來實現。經濟因素和經濟外交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21世紀將是『經濟第一』的世紀。各國謀求經濟利益的需要將優先於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世界舞台上的重頭戲由『軍事爭霸』轉向『經濟角逐』,經濟振興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賽的主戰場。」(2)競相增強本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國家實力的綜合指標體現。

二、地緣經濟的特徵

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初期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和區域化並存的局面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作為一種新興的概念,「地緣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系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系、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系、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系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3)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地緣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地理因素是地緣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緣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地緣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地域上的連接產生的經濟關系稱之為地緣經濟關系。這種關系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系,後者稱之為競爭關系。

2. 地緣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地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 地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3. 跨國公司是地緣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

跨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系。

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范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非常重要
今天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4. 地緣政治中的「地緣」是什麼含義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為面進行分析。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5. 地緣經濟的概念源於什麼時候a.1945年

地緣經濟學是冷戰結束後在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的國際背景下出現的頗有新意回的國際關答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國華盛頓戰略和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地緣經濟學項目主任愛德華·盧特沃克。

地緣經濟學理論的要義在於,冷戰後世界政治力量出現了重新組合,原先的地緣政治被地緣經濟所取代,原先的軍事集團競爭讓位於經濟集團競爭,當今國際關系的焦點是三大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實力競賽,而不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軍事對抗。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是:以日本為主導的環太平洋經區;以美國為主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
源於冷戰後期。1960年前後

6. 地緣政治學說是指什麼

地緣政治學
又稱「地理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觀點是全球或地區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制約。它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地區范圍內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是西方國家制定國家政治、軍事戰略和對外政策的一種理論依據。地緣政治學產生於19世紀末,1897年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其《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發表了「生存空間論」一文,認為國家就象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有廣闊空間。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學家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緣政治學一詞。德國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提出德國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途徑等錯誤的地緣政治論點,為德國法西斯的擴張服務,遭到地理學界的擯棄,並因此使地緣政治學一度聲名狼藉。地緣政治學從其產生到現在形成主要的理論有:1890年美國海軍理論家A·T·馬漢,在其《海權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提出的「制海權」理論,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1914年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提出的「大陸心臟說」,認為誰控制東歐,誰就能統治亞歐大陸心臟,誰控制亞歐大陸地帶,誰就能統治世界島,從而主宰世界。被稱之為「陸權派」,代表作是《歷史的地理樞紐》。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邊緣地帶說」,成為「陸權論」的又一派理論。50年代,美國戰略學家,A·塞維爾斯基根據北極地區處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軍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權」的理論,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地理學家S·B·科恩提出了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型。凡此種種地緣政治觀點,都過分突出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或某一地區的重要性,並誇大為控制了某一地區就能支配全球,進而要採取相應的戰略以達到他們國家稱霸世界的企圖。這些觀點就連美國《軍事戰略》一書作者也不得不承認是不現實的。他們說「統治心臟地區不等於控制了世界島一樣,統治邊緣地區也不等於控制了世界島。」美國《國家間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緣政治學是一種偽科學,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絕對地位,認為地理決定國家的權力,因而也決定著國家的命運。」但是這些理論對西方國家在制定方針政策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7. 什麼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有那麼重要麼

地緣政治就是外交戰略與地區安全戰略,外交戰略是基本,地區安全是根本,何如何在地緣政治中扮演角色,軍事和經濟是決定因素,而外交戰略則是體現國家的訴求。 _
一、地緣經濟的興起

冷戰時期,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標志的兩極對抗成為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徵,當時地緣政治因素在美蘇兩國的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明顯的莫過於劃分勢力范圍和組建區域性軍事集團。伴隨著20世紀末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國際政治體系正處於重構與改組之中,呈現出許多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新特徵,最顯著的方面就是世界經濟的政治效用空前強化。具體地說,經濟安全已構成當今國際安全形勢的重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國際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經濟力量的多元化成為推動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主導因素。國際關系重心從政治和軍事領域向經濟領域傾斜,各國均把以經濟與科技為首要目標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放在對外戰略的首位,力爭在21世紀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冷戰結束,地緣政治的兩極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純粹為爭奪生存空間而進行的領土擴張觀念日趨過時,一種以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取代政治關系與軍事對抗的態勢不斷發展。用美國加州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羅斯克蘭思的話說就是:在資本、勞動力與信息處於流動並上升為主導地位的經濟中,土地至上觀無立足之地,發達國家更願去開拓世界市場而不是攫取領土。(1)

世界各國由軍事對抗轉向「經濟戰」的爭奪預示著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不再主要是國土疆域的大小,而是綜合國力,是其經濟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的份額以及在國際分工與協作中所處的地位。國家的對外影響力或控制力轉而可以通過經濟行為或經濟手段向國外延伸和運作來實現。經濟因素和經濟外交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21世紀將是『經濟第一』的世紀。各國謀求經濟利益的需要將優先於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世界舞台上的重頭戲由『軍事爭霸』轉向『經濟角逐』,經濟振興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賽的主戰場。」(2)競相增強本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國家實力的綜合指標體現。

二、地緣經濟的特徵

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初期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和區域化並存的局面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作為一種新興的概念,「地緣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系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系、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系、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系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3)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地緣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地理因素是地緣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在地緣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地緣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地域上的連接產生的經濟關系稱之為地緣經濟關系。這種關系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系,後者稱之為競爭關系。

2. 地緣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地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 地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3. 跨國公司是地緣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

跨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系。

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范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非常重要
今天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8. 什麼叫做地緣學說

地緣政治學
又稱「地理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觀點是全球或地區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制約。它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地區范圍內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是西方國家制定國家政治、軍事戰略和對外政策的一種理論依據。地緣政治學產生於19世紀末,1897年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其《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發表了「生存空間論」一文,認為國家就象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有廣闊空間。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學家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緣政治學一詞。德國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提出德國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途徑等錯誤的地緣政治論點,為德國法西斯的擴張服務,遭到地理學界的擯棄,並因此使地緣政治學一度聲名狼藉。地緣政治學從其產生到現在形成主要的理論有:1890年美國海軍理論家A·T·馬漢,在其《海權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提出的「制海權」理論,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1914年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提出的「大陸心臟說」,認為誰控制東歐,誰就能統治亞歐大陸心臟,誰控制亞歐大陸地帶,誰就能統治世界島,從而主宰世界。被稱之為「陸權派」,代表作是《歷史的地理樞紐》。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邊緣地帶說」,成為「陸權論」的又一派理論。50年代,美國戰略學家,A·塞維爾斯基根據北極地區處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軍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權」的理論,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地理學家S·B·科恩提出了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型。凡此種種地緣政治觀點,都過分突出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或某一地區的重要性,並誇大為控制了某一地區就能支配全球,進而要採取相應的戰略以達到他們國家稱霸世界的企圖。這些觀點就連美國《軍事戰略》一書作者也不得不承認是不現實的。他們說「統治心臟地區不等於控制了世界島一樣,統治邊緣地區也不等於控制了世界島。」美國《國家間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緣政治學是一種偽科學,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絕對地位,認為地理決定國家的權力,因而也決定著國家的命運。」但是這些理論對西方國家在制定方針政策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9. 怎樣通俗地解釋地緣政治這個概念

如果想要去通俗的解釋下這個地緣政治的話我想這個是可以說為是一種政治地理學的理論,其實通俗來講的話就是根據地理位置的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因素混合而成的一種地域的分析的形式。

這是比較通俗的講法,但是如果將這個問題放在國際上面的話就是屬於一種就是誰的底盤多誰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者就是誰的土地多誰就是佔有先機的人。所以這個理論簡單來講的話就是上面的這些描述。

10. 地緣政治與大國經濟學是什麼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408

閱讀全文

與地緣經濟學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