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交易成本西方經濟學

交易成本西方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2-14 17:37:56

『壹』 企業經濟行為的交易成本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一文中專曾指出:「如果協作屬群生產的產出足夠大,以至於和不可分離的生產的產出總和相比,超出的部分足以抵銷用於組織和約束協作群成員的成本,則協作群生產就會被採用」也就是說,協作群生產代替個體生產的原因不僅是生產成本的節約,而且是生產成本與度量成本總和的節約。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家從交易成本的視角論述企業的形成,比如威廉姆森認為,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少數交易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導致市場失靈的環境因素,再加上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人為因素,使人們在擬定、履行和強制執行市場契約時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最終導致交易在企業內部而不是在市場上進行」,因而由企業組織代替市場交易有利於節約交易成本。

『貳』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交易成本,給個具體

大體上 從時間上分是短期和長期 從衡量方便的角度上說 就有邊際成本 不變成本 變動成本 總成本 以及各平均成本 建議可以仔細閱讀下 高鴻業的 微觀經濟學 成本論

『叄』 西方經濟學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之間的區別聯系簡答

微觀經濟學(經濟學學科)編輯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μικρο」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目錄1學科簡介2研究內容3產生發展▪理論發展▪方法發展▪發展趨勢4區別宏觀5相關書籍1學科簡介編輯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微觀經濟學》(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消費上以獲得最大滿足;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2研究內容編輯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3產生發展編輯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1]理論發展新消費理論傳統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消費者行為的構建,是建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對於消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正因源於對這前提假定條件的反思。1.顯示偏好理論。顯示偏好理論[2]是由薩繆爾遜率先提出的,後經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補充逐步成體系。它的產生導源於傳統需求理論的效用不可檢測性。在傳統的微觀需求理論中,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商品組合的選擇行為,只有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質時才易分析。但實際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因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觀察、能直接被觀察的只是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如果能找到選擇行為與偏好之間的某種關系,進而言之,如果消費者的「選擇」能顯示「偏好」,那麼,需求理論和偏好理論就可建立在可觀察的消費者行為的基礎上,這就為檢驗消費者行為與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顯示偏好理論的基本思想正在於此。2.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問題。在風險大量存在的市場上,如何有效選擇資產征狀組合以迴避風險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對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合同等問題的研究,就成為微觀經濟理論一個十分活躍的分支。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分支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理性假設和預期效用理論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確定條件下,理性公理假設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常常違背公理性假設。因此,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必須考察人們的復雜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觀望理論、遺憾理論及模糊模型。具體到市場中資產征狀組合決策時,出現了風險資產理論(衍生證券)、代理理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理論等。與這一理論相應產生的是闡釋消費者在不同條件下對消費和儲蓄的不同選擇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動態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在現代經濟學中已有普遍應用。3、消費也是家庭生產的理論。貝克爾認為,家庭類似於一家小工廠,家庭把「資該品、原材料和勞動組合起來,……以生產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按照這個較為寬泛的觀點,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既是家庭消費者又是家庭生產者,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角色。認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貝克爾的模型中,有時把孩子看成是消費商品)要耗費時間。時間是一種機會成本,它必須同任何物品之市場價格或制定經濟決策的行為之市場價格計算在一起。正如把孩子撫育成人需要耗費人力資源、資本和時間等投入一樣,任何最終物品或勞務的生產和消費都可以看成是為獲取一種產出而需要耗費的各種投入的組合。例如,一個人在其家庭生產中(在以貝克爾為代表的新微觀經濟理論中,消費被看作是家庭生產)所獲得的最終產品,比如「健康的體魄」,需要許多「市場物品」(那些由消費者直接在市場購買的物品)和時間投入的組合。體育器材、各種健康食品、醫療服務以及花費在鍛煉上的時間和消費這些物品所需的時間,就是生產這種最終物品的所有投入。個人或家庭把這些投入轉化為產出(包括孩子的成長、舒適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體、精神的怡悅等等),亦即家庭的生產或消費過程,體現一種生產函數。像一般生產企業實現生產的最優化要考慮生產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一樣,實現家庭生產的最優化也要考慮各種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例如,看一場戲、讀一本書、或者吃一頓美食(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產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些行為的完全價格必須包括用於這些行為的時間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可以根據個人的市場工資來計量。例如,假設某人工作一小時可以掙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時在餐廳進餐,或者用15分鍾吃快餐。再假設這兩種就餐方式的花費都是6美元。盡管這兩頓飯需要相等的貨幣花費,但其消費的完全價格卻明顯不同。快餐消費的完全價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廳進餐的完全價格卻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10美元的收入)。個人最終選擇的決定因素將是每頓飯中的每一美元花費(完全成本)所帶來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他諸如生育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家務、維護活動等家庭生產的價值,也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表示。同樣,當把時間成本與市場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時候,便在工作和閑暇之間的傳統選擇之中注入了新的見解,則成了在工作、閑暇和家庭生產之間的選擇,並且,按照質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費類型的新觀點都是可以成立的。新廠商理論新古典廠商理論研究的是一種原子式廠商,即把廠商當作一個具有利潤最大化傾向的經濟個體,換言之,把廠商當作一個「黑箱」,一個最小的分析單位,所有的問題都抽象在生產函數之中。但現實與理論相距甚遠,現代企業理論的形成正是對這一假設的反思結果。1、企業的性質。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分析企業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並對其加以解釋的是科斯,科斯從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的成本,即市場成本的企業內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來因(Klein,1978)、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別從資產專用性、不完全合約與縱向一體化等角度,闡釋企業的本質。2、最大化模型與委託——代理問題。委託一代理問題導源於對企業經理人員最大化行為的反思與分析。在一個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必須研究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理依據其特定的信息和權能優勢獨享決策權,其行為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現代企業中,投資者或委託者與經理或代理者之間存在利益與目標的差異。委託——代理理論正是為解決經理人員對投資者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使企業不再作為最小的經濟分析單位。3、內部組織效率與非最大化廠商理論。如何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組織各種資源使企業有效運轉,是企業形式的核心問題。阿爾欽和德姆賽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團隊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一問題。而從管理角度來看,新古典「理性經濟人」是其管理的立足點,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勵」。但現實中這種管理思想並非屢試不爽。針對這種情況,西蒙(H·A·Simon)個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滿意效用假說,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論」,從而形成非最大化廠商行為理論。它的意義在於從「微觀——微觀」角度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問題,成為「最大化理論」的重要補充。博弈論的改寫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3],其間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博弈論得到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與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和「貝葉斯—納什均衡與精練貝葉斯—納什均衡」理論,使博弈論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博弈論的廣泛應用已改寫了微觀經濟學。博弈論重塑了微觀經濟學的獨占理論。對外部性問題的忽略是古典經濟致命的缺陷,從而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大大促進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從古諾、貝特朗到張伯倫,經濟學家逐步認識到:現實中絕大多數市場競爭需要用寡佔理論解釋。雖然寡頭競爭在現實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論之前,經濟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重溫古諾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貝恩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寡佔市場才被作為重點,在「結構——行為——績效」的框架中作實證研究。但當經濟學家掌握了納什均衡和的博弈論知識後,古諾研究就便被繼續推進了。他們不僅證實了古諾和貝特朗均衡都是納什均衡,而且在這兩個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分析技術,如沉沒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現代經濟學的市場分析躍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信息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決策。但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常態。所謂非對稱信息環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就是非對稱信息下行為個體的最優決策,主要研究兩方面問題,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經濟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優信息搜尋;二是非對稱信息下的經濟分析。信息經濟學中的難點在於委託—代理關系中對象的不確定性,即委託人在與多種代理人打交道時無法確知自己在與何種類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況亦如此。20世紀60年代後期,博弈論學者哈薩尼提出了一種處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術,並將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納什均衡概念推廣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義了貝葉斯納什均衡[4]。在此基礎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對稱信息博弈)得到長足發展,信息經濟學也因此飛速發展起來。非對稱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徹底改變了微觀經濟學的全貌。近年來關於經濟機制的設計研究中所處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都是這一分析方法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慎密的微觀分析已滲透到我們所處的復雜的經濟系統中——從市場的有效性到公共產品的供給,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各種有關問題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經濟學已經成為當今經濟分析的主流。方法發展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布勞格在其《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的演變歷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註:〔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發生於19世紀的證偽主義與實證主義的較量,同樣貫穿於20世紀經濟學發展的始終。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西方經濟學界出版了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第,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西方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實證主義在被現實世界「證實」之後,證偽主義出來用事實和理論推導提出質疑,以此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5]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經濟學與數學的結合本來不是始於20世紀,但是戰後以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如此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卻實實在在發生在20世紀,從而使經濟學這個大廈更嚴密,表達更准確,思維更成熟。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計量經濟學的崛起。「計量經濟學」一詞是挪威經濟學家拉格·弗里希於20世紀20年代創造的(註: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後來,庫普曼、克萊因、迪魯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50年代開始提出最早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此後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據。需要指出的是,克萊因教授自80年代以來多次來到中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計量經濟研究人才。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而在「微觀」經濟研究方面進行的開創性探索是從貝克爾開始的,他將經濟計量原則首次引入原來無法以數學來計量的領域,如愛情、利他主義、慈善和宗教虔誠等,並獲得了巨大成功。但這只具有局部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對於此前的計量經濟學,我們稱之為「宏觀計量經濟學」似乎更為恰如其分——宏觀計量的分析方法是對20世紀經濟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幸運的是,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即2000年的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授予美國的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教授[6],以表彰他們在微觀計量經濟領域的貢獻。可以說這是「微觀計量經濟學」正式誕生的標志。微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橫截面數據的微觀數據即指同一時點的條件、或是縱向數據在連續年份中的同一觀察單位。微觀計量經濟學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對許多新的問題進行經驗性研究,例如是什麼因素決定人們去工作,什麼因素決定工作時間的長短,經濟激勵效應如何影響人們對教育、職業和居住地進行選擇,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和教育計劃對個人收入和就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等等。第二,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大規模運用。計量經濟學之所以在20世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於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例如,弗里德曼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就是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註: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了貨幣實際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了弗氏的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促進了經濟學其他相關分支的誕生和發展,例如,庫茲涅茨對季節性的波動、國民收入的長期變化和經濟增長的經典性研究既建立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又為統計分析建立了一個牢固的陣地,與此同時還大大推動了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7]第三是博弈論的引進。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方法,博弈論的應用范圍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進入80年代以來,博弈論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甚或可以說已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還有人試圖以博弈論語言重建整個微觀經濟學。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藉助於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託—代理」、「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8]。發展趨勢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市場神話」與「國家神話」,各種理想國與烏托邦,來自經濟學內部和外部(其他學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極端或模糊難懂的理念、概念等,對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與支流都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為了重建和發展他們自己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註:在這方面,張建偉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參見張建偉《現實主義、制度主義與中國經濟學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例如,「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充實,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據了主流位置。可是,在20世紀百年中,「經濟人」的假定條件也被不斷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例如:西蒙認為經濟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為者無法在多種可能的選擇中做出最終選擇。貝克爾拓展了「經濟人」的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

『肆』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交易成本,給個具體的例子說明!!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專貨幣成本。包括傳播屬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費的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

比如說:使用Internet來進行電子商務,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降低交易成本。 Internet上有充足的信息,而你只要坐在計算機前,便可以到世界各地的網站搜索信息,因此Internet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中的搜索成本;由於Internet可以讓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省掉常規多層次的經銷體系,因此交易過程中的協商成本和契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伍』 比較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論與西方經濟學的成本理論以及正常利潤之間的區別

這個問題還真有點拗哩。
西方經濟學的成本主要是指工資+地租+管理費用(資本家的專管理才能工資)屬
*當然,後來的制度經濟學還加入了一個交易成本費用。
總的商品銷售總額減去以上的這些費用就是利潤,而利潤就是資本的回報。

而馬克思是站在資本是如何壯大的方面去分割它們的。
馬克思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發,資本和勞動這兩個是決定價值的核心因素。地租考慮在資本中。
這樣一來,資本和勞動應該要在價值中占什麼樣的地位呢?馬克思認為資本只不過是和土地一樣的應該成為勞動的客體,即資本的發展是是脫離了人的,(就是我們說的應該公有制了。)所以,資本+勞動生成的所有價值應該是為勞動者所有,資本家應該被消滅,而馬克思提出的剩餘價值就是為了說明資本家佔了真正的勞動者的價值和財富,所以才應該消滅。

這兩種理論之間有重合的地方,但不能簡單地譙剩餘價值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利潤,就好像你用勺子和用筷子吃同樣的東西一樣,價值的總量是一樣的,但是吃法不同。
價值的分法不同,只是因為分它的人出了不同的目的。
就這樣吧,沒有細說,但是應該差不多了。連意義都答上了。呵呵。

『陸』 為什麼說西方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流行的時代,說它是庸 俗的經濟學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說的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和 微觀經濟學,它既指新古典綜合派,也指 新制度經濟學。(當然,有人認為西方經 濟學的范圍很寬,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 濟學第一頁,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西方經濟學由於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 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 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 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 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 內生產總值(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凈 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麼會 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 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 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 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 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僱傭 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 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 的,它們為什麼大多數採用有限責任公司 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 如什麼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 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 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 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 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 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於有一部 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 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 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 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 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 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 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 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 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 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 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 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 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 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 最後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 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 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 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 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 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 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 (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 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 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 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 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 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於需求量為什 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 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 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個蘋果就難受, 因為第1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於每個 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 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 好處叫做消費者剩餘。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 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 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 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 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 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 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 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 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 經濟學里叫價格。至於價格的漲跌,是擁 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 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 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 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 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 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 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 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 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 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 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 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 取義,那有什麼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 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 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 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 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 已,至於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 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 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 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 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 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裡的供 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 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 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 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 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 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 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西方經濟 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 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 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於財富的不同認識 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 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 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 動。至於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 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 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 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 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 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 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 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 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 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 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 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 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 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 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於西方經濟學所 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 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經濟現象 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 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 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 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 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 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 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 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後的結論自然是需求 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於在產品生產出來 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 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 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麼可能正確 呢?它怎麼可能不庸俗呢?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 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 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 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 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 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 業由於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 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 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 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 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 循環運動,你怎麼也不會有企業。當然, 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 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 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 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 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於或等於它釋 放的貨幣。最後,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 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 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 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 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 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 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 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於它 是屬於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 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 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 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 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 減稅對窮人沒有什麼幫助,能夠幫助的只 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 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 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 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 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 運動來看,政府要麼增加債務,要麼減少 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 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麼 沒有什麼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 府採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麼貨幣政策呢?同樣 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 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 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 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 濟學就沒有什麼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 濟學的市場理論,由於它們沒有把市場看 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 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 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 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 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 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 因素。 再比如價格的作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認 為,價格可以用來配置資源。價格為什麼 可以用來配置資源?理由是,價格高的產 品,由於利潤豐厚,可以讓更多的資源流 入到這種產品,相反,價格底的產品,由 於沒有利潤,資源會逐漸流出這種產品。 資源流入或流出某種產品,是價格的分配 作用的結果,它是以當時的技術和所有制 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直接手段是技術, 間接手段是技術發展的所有制。 對於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有效用價值 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這些理論,馬克思 已經作了很深刻的批判,這里就不再重 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分析商品的價 值呢?我們首先要區分產品和產品的載 體。產品是一種功能,一種能夠滿足人需 要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需要載體的,隨著 技術的進步,單位產品的載體會越來越 少。產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 則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而獲得,勞動是產 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產 品價值存在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通過 集合人的要求權是產品有價值,隨著所有 制的滅亡,產品的價值也將隨之滅亡。

『柒』 求解!西方經濟學

2.C
3.B
4.D
5.B
6.C
7.C
8.B
9.A
10.C
11.A
12.C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B

『捌』 西方經濟學關於成本的表格,這個應該怎麼填

西方經濟學的成本主要是指工資+地租+管理費用(資本家的管理才能工資)
*當然,後來版的制度經濟權學還加入了一個交易成本費用。
總的商品銷售總額減去以上的這些費用就是利潤,而利潤就是資本的回報。
而馬克思是站在資本是如何壯大的方面去分割它們的。
馬克思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發,資本和勞動這兩個是決定價值的核心因素。地租考慮在資本中。
這樣一來,資本和勞動應該要在價值中占什麼樣的地位呢?馬克思認為資本只不過是和土地一樣的應該成為勞動的客體,即資本的發展是是脫離了人的,(就是我們說的應該公有制了。)所以,資本+勞動生成的所有價值應該是為勞動者所有,資本家應該被消滅,而馬克思提出的剩餘價值就是為了說明資本家佔了真正的勞動者的價值和財富,所以才應該消滅。
這兩種理論之間有重合的地方,但不能簡單地譙剩餘價值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利潤,就好像你用勺子和用筷子吃同樣的東西一樣,價值的總量是一樣的,但是吃法不同。
價值的分法不同,只是因為分它的人出了不同的目的

『玖』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交易成本經濟學概述 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 交易成本經濟學(TCE),是新制度經濟學當中惟一在實證檢驗方面成功的領域。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交易成本經濟學是融法學、經濟學和組織學為一體的、新穎的邊緣學科。 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他們認為,市場運行及資源配置有效與否,關鍵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他們認為交易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按照威廉姆森的觀點,科斯定理的核心是交易成本。由此,科斯定理可被定義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麼,初始的合法的權利配置對於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是無關的。這就是說,只要交易界區是清晰的,資源配置就能有效。根據這種定義來解釋上述科斯所舉的案例,他們認為,糾紛解決的結果如何取決於火車主和農場主的交易成本比較,如果火車主是一個人,而鐵路沿線的農場主有很多個,那麼農場主之間達成協議的交易成本便會遠遠高於火車主進行談判的交易成本,這樣糾紛就難以得到合理的解決,外在性無解。相反只有在農場主個數減少,使得雙方的交易成本相當時,才可能有效地解決糾紛,克服外在性。在這里,產權界區的明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體制的完善與政策的推行等等,都是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換言之,產權界區的明確等措施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礎,也是減少交易摩擦的潤滑劑。基於這種認識,交易成本經濟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向了企業組織理論。G.斯蒂格勒、張五常等產權理論研究者對科斯定理的解釋與威廉姆森一致,都屬於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解釋。[編輯本段]什麼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經濟學的顯著特徵是堅持交易是有成本的。這一特徵使新制度經濟學比其他經濟學更為現實,因為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總是面臨著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這就使人們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樣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進行決策。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也是近十幾年來西方經濟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概念之一。一.什麼是交易(概念) 威廉姆森是這樣定義交易的: A transaction occurs when a good or service is transferred across a technologically separable interface (技術上不同的界面). One stage of activity terminates and another begins.(1985.1) 根據這種理解,交易限於這樣一些情形:資源在「交付」(delivery)這一物理意義被轉讓。這種交割可以發生在企業內,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市場之間。因此我們可以稱為企業內部交易和外部交易,以及市場交易。這種交易主要是由分工造成的。 企業內部交易可以用亞當·斯密(1776)的制針例子來說明。在那裡,制針需要許多步驟的工藝,每個工人只從事一部分工藝,他們相互合作。這種合作就是一種交易。 舊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康芒斯(1934,58)提出了另一個交易概念:他認為交易「are the alienation(讓出) and acquisition(獲取) between indivials of the rights of future ownership of physical things」. 可以看出,康芒斯的交易也涉及到資源的轉讓,但他的轉讓卻是法律意義上的,是法定產權的轉讓。 法律意義上的和物理意義上的交易實際上是相互聯系的。但在分析交易成本時,我們發現,把這兩種意義上的交易看成是反映了資源轉讓或經濟交易的兩種不同的類型。 在關於制度的經濟分析中,關注的目標不只是經濟交易,還包括一些其他的社會行動。因為這種社會行動是建立、維持或改變社會關系所必需的,因而很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交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易。這就是說,社會行動是形成和維持制度框架所必需的,而經濟活動就發生在這樣的制度框架內。這里涉及到正式和非正式規則以及實施機制。政治交易看起來特別重要,因為必須說明政客、官僚和利益集團之間的交易,並考慮這些集團對於行使公共權威而進行的討價還價和計劃。還要考慮的是官員們以司法行政形式行使的日常政治權力。 根據威廉姆森(1979,239)的看法,經濟和政治交易都具有下列三個關鍵特徵:一是不確定性;二是交易發生的頻率;三是進行特定交易投資(transaction-specific investments)的程度。新古典經濟學家早就認識到不確定性對交換的影響,但它沒有注意到交易頻率和特定交易投資的重要性。在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的這三個方面都被看成是對經濟行為有重要影響。二.交易成本的定義 狹義交易成本是為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在某種條件下,這種交易成本可以非常高,以至阻礙市場交易的實現。 廣義交易成本是為談判、履行合同和獲得信息所需要運用的全部資源。威廉姆森在1985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對交易成本作了更明確的規定,並將其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的」兩類。事先的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議的成本」。在簽訂契約關系時,交易關系的當事人都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困擾,因此需要事先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在明確這些權利、義務和責任的過程中是要花費代價的,這種代價的大小與某種產權結構的事先清晰度有關。事後的交易成本是交易已經發生之後,它可以有許多形式: (1)當事人想退出某種契約關系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2)交易者發現事先確定的價格有誤而需要改變原價格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3)交易當事人為政府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所付出的費用。 (4)為確保交易關系的長期化和連續性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交易成本涉及到實際資源的消耗,也就是說進行上述社會交易(包括經濟交易)都需要資源。因此,阿羅把交易成本定義為「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1969, 48)。但除了這種日常成本以外,交易成本還包括建立、維持或改變一個體系的基本制度框架的成本。因此,相對於正式制度來說,我們可以說,交易成本來自建立、維持和改變下列方面的成本: (1)法律意義上的制度(憲法和民法); (2)權利意義上的制度(如根據自願協商的勞動合同而產生的具體索取權)。 此外,由於存在與基本的正規制度運行相聯系的非正式活動,也會出現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典型例子是使用市場的成本和在企業內行使發號施令的權利的成本。其中前一種成本可稱為市場交易成本(market transaction costs),而後一種成本可稱為經理交易成本(managerial transaction costs)。此外,還要考慮的是運行和維持一個政府的制度框架而產生的成本,這種交易成本可稱為政治交易成本(political transaction costs). 這三種交易成本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固定」交易成本,即建立制度安排所進行的特定投資;二是「可變」交易成本,即與交易數量有關的成本。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分析這三種類型的交易成本。三.市場交易成本 關於市場交易成本,科斯在1960年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說得很清楚: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market trans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iscover who it is that one wishes to deal with, to inform people that one wishes to deal with and to what terms, to conct negotiations leading up to a bargain, to draw up the contract, to undertake the inspection needed to make sure that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are being observed, and so on.(1960,15) 市場交易成本主要由信息成本和討價還價成本構成。信息成本顯然是重要的,但討價還價成本也不能低估。在現實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沒有一個決策者能夠立即知道或自動地知道誰會買賣一種產品或以什麼條件買賣。 一般來說,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也不會發生匿名交易。典型的情況是,潛在的交易對象必須相互搜尋對方。一旦這種有興趣的交易者相互接觸,他們就要了解更多東西。具體來說,包括交易對象是誰,他願意且能夠達成什麼協議。因此,要通過協商來找到有效率的交易,並確立具體的交換條件。交易也可能需要法律保障。由於可能會出錯,因而必須監督合約的實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通過法律行動來執行合約。使用市場的代價可以更具體地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准備合約的成本(狹義定義的搜尋和信息成本);二是確定合同的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的成本);三是監督和執行合同責任的成本。一、搜尋和信息成本 想在特定市場進行交易的個人必須搜尋適合的交易對象,搜尋過程不可避免地導致成本。這種成本之產生,是因為個人進行搜尋,直接需要支出,如廣告費、訪問潛在交易對象的費用等等。間接支出包括創設有組織的市場(如建立股票交易所、集市或周末市場等)等。此外還包括潛在交易對象之間交流信息的費用(如電話費、郵寄費等)、收集不同供應商關於同種商品價格的信息的費用,以及因檢驗和質量控制而產生的成本等。從理論上說,關於搜尋和信息成本的討論屬於信息經濟學的范疇,但在這里,它也表現為一種交易成本。二、監督和執行成本 由監督按商定的時間交貨,度量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引起的成本。在這里,信息也起了重要作用。三、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 這類成本主要與起草合約及交易雙方對交易條件進行協商有關。這一過程不僅需要花費時間,還可能需要昂貴的法律工具。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無效率的結果。隨著情況的不同,合約的繁簡程度及協商的難度不同。決策成本包括收集信息的成本,支付顧問費和在集團內形成一致意見的成本等。四.經理交易成本 經理交易成本涉及到在企業和雇員之間執行勞動合同的問題。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假定僱傭合同已經存在,因而現在是如何實施的問題。經理成本交易包括: 1、設立、維持或改變組織設計的成本。這種成本的范圍相當廣泛,如人事管理成本,信息技術投資成本,防止接管和公共關系,以及院外活動成本。這些是典型的固定交易成本。 2、運營一個組織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如決策成本、監督命令的執行成本、度量工人的勞動業績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管理成本等),與產品和服務在不同界面物質轉讓有關的成本(如企業內部的運輸成本等)。這一項是可變交易成本。 經理交易成本有一些進入了會計帳戶,這些成本是近年來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五.政治交易成本 市場交易和經理交易都發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這種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給,都是有成本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政治交易成本就是通過集體行動來供給公共物品的成本。它類似於一個企業內的經理交易成本。政治交易成本的具體內容如下: 1、設立、維持和改變一個體系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組織的成本,包括與建立法律制度、行政框架、軍隊、教育體制和司法等等有關的成本。此外,還包括與政黨和壓力集團有關的成本。實際上,所有這些成本都不是微不足道的。 2、營運一個國家的成本。這就是為了維護主權而發生的日常開支,如立法、國防、司法行政、運輸和教育等支出。就象在私人部門一樣,這些政府活動也有搜尋和信息成本,決策成本,發布命令成本和監督與執行官員遵守原則的成本。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理交易成本和政治交易成本都可以看成是代理成本。[編輯本段]交易成本的性質和來源概述 交易成本是用來描述達成和履行合同協議的阻礙的術語。這一成本被認為是「經濟系統運作的成本」(阿羅,1969:60),與討價還價、簽訂契約和監督契約履行等等活動有關,這些活動都不是直接的生產性活動,而是在交易者之間協調活動的時候產生的行為。 交易成本的存在源於人類兩大天性(威廉姆森,1975,1985):第一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的是盡管個體期望以理性的方式行動,但是他們的知識、預見、技能和時間等都是有限的,這一切都阻礙了個體完全理性的行動(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1957,1961)。由於有限理性的存在,個體不能瞬間解決復雜問題,也無法預知未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對於他們所預見到的突發事件(contingency),他們也不能總是計劃周詳並有效的做出恰當的反應。此外,因為每個人都有這一局限性,所以不存在能夠為交易者提供上訴幫助的、准確而且廉價的解決協議糾紛的全知全能的第三方。第二方面 第二個方面,因為至少部分個體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威廉姆森,1975,1979),交易的潛在收益有可能無法實現。盡管合作提高了從交易中得到的價值,所有交易都蘊藏潛在的沖突:每一交易者都希望從交易中攫取盡可能大的利益份額。機會主義(Opportunism)指交易者背信棄義、合同欺詐、逃避責任、規避法律、鑽空子的意願,或者其他各種為了盡可能榨取更大份額的交易產生的租金而利用交易對手弱點的意願和行為。(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不道德,但是有限理性決定了很難區分誠實可靠的和厚顏無恥的行為,這使得對機會主義行為保持警惕成為謹慎的做法。 機會主義行為可以分為兩大類:(1)對聯合剩餘最大化行為的偏離,這將導致現有合同條款下交易收益的事實上的再分配。(2)從一開始就指望榨取更有利的合同條款或者強迫重新談判以便合乎法律地修改以前商定的條款(克萊因,1992和馬斯騰,1988)。第一種 第一種機會主義是一種對合同包含的價格信號的反應,經濟學家通常稱之為道德風險。卸責、偷工減料、以某種不易發覺或不易訴訟的方式降低質量或者在合同中事先沒有指定或者沒有界定清楚的地方做手腳等等,都是此類行為的例子。逃避責任的人的這種做法是一種對聯合剩餘最大化的偏離,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是尋求改變現有合同上的明確無誤的條款,而是設法利用現有合同具體條款的漏洞以及執行中的失誤。犯規者的理想境界是他的機會主義行為不被法庭和交易夥伴發現。第二種 第二種機會主義包括各類敲竹杠(hold up)的行為,涉及旨在訂立新條款而不是依照現存協議行事的各種做法。第二類的機會主義行為不限於直接使交易者受益的行為,還包括為單方面行動提供更多資源的可能性,機會主義者的單方面行動會增加交易夥伴成本而有機會得到對方的讓步。在契約醞釀形成階段,機會主義行為的例子有殺價(haggling)和罷工(strkes)。在契約執行過程中,機會主義者可能會採取種種行為,如因為微不足道的偏差而控訴對方,虛偽地聲稱自己不滿意,「合法的消極怠工」(working to rule),或者隱瞞相關信息以讓對方違規等等[5]。因為這些伎倆通常既會給被施加者帶來損失,也同樣會給施加者帶來損失,所以只會在以下場合應用才有利可圖,即這些行為能夠使現狀如此之差以至於交易夥伴認為在重新談判中讓步並不比堅持原有條款更加煩瑣。 機會主義行為的代價是高昂的,其原因有2個,一方面,敲交易對手的竹杠――加上對手反擊的努力――是直接消耗資源的,另一方面,交易者沒有達成協議或者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會使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不能實現。問題是限制機會主義的努力,無論是事前精心設計更縝密的合同條款以保護自身利益,還是事後輔以更多的監督和檢查,都不可避免的對有限理性提出了額外的苛求。結果,在選擇和設計組織安排的時候,交易者面臨「有限理性困境」和「機會主義威脅」兩者之間的持久沖突(威廉姆森,1985)。[編輯本段]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 上面的分析實際上已提到了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這里根據威廉姆森的概括,再集中進行一下討論。威廉姆森的概括雖然是針對狹義交易成本的,但也可以推廣到廣義交易成本。至於為什麼會存在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概括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與交易有關的人的因素,另一個是與特定交易有關的因素。1.關於人的因素 進行交易的個人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ly rational)和機會主義的(opportunistic)。有限理性是指個人在交易過程中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意外因素(contigencies),這將增加事前起草合約的成本,同時也將增加事後解決意外情況的成本。所謂機會主義是指個人可能違反一切合約,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中國俗語有一句話,說有些人就象牆頭草,遇風兩邊倒,這是形容政治上的機會主義。還有「食言而肥」是詛咒那些背信棄義的人。「坐上觀虎鬥」,誰贏了投靠誰,都比較形象地概括了機會主義的特徵。這些機會主義的行為使交易成本增加,因為人們在進行交易時不得不考慮如何防止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由此需要一些資源的支出。如保險和公證就是這樣的一些預防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機會主義行為與簡單的自利是不同的,一個完全誠實的人可能從來不會違約,也不會投機取巧,但他仍然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一個人出售一輛舊車,誠實的人也想賣一個好價錢,但他絕對不會向買主隱瞞有汽車質量方面的信息,但機會主義者卻會隱瞞這種信息。以前有句話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說明誠實的人如何自利,但卻不是機會主義的。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結合起來,導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2.關於與特定交易有關的因素 除了人的因素以外,還有三個因素與特定交易有關,也導致了交易成本。一是資產的專用性(asset specificity);二是不確定性的程度(extent of uncertainty);三是交易的頻率(frequency)。所謂資產的專用性是指一種資產一旦形成,就只有一種用途,而不能轉作他用。比如,一個企業生產汽車發動機,一個企業組裝汽車。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將發動機賣給組裝汽車的企業。在競爭條件下,這兩個企業在投產之前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但如果生產發動機的企業除了將發動機賣給組裝汽車的企業以外,沒有其他市場,則一旦生產發動機的企業投產,他的資產就具有了一種專用性。如果組裝汽車的企業還有其他的發動機供應來源,則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就嚴重依賴於組裝汽車的企業。結果,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在交易中就處於不利地位。但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可能會估計到這種情況,所以事先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這種預防措施就成為一種交易成本。假如這種交易成本足夠大,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就不會投資生產發動機。如此一來,在沒有其他供貨來源的情況下,組裝廠就只有自己生產發動機了。於是,兩個企業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成為一個企業。這一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在有些條件下上下游企業會一體化。 所謂不確定性的程度是與有限理性聯系在一起的。不確定性的范圍是廣泛的,既包括可以預期到的意外事件,但進行預期並在合約中提出解決辦法是有成本的;也包括一方具有信息,另一方缺乏的信息的那種不確定性。 所謂交易的頻率是指交易發生的次數。如果交易雙方經常進行交易,那麼,雙方就會想辦法建立一個治理結構,降低交易成本;但若交易是很少發生的,那麼,就不容易建立這樣的治理結構,其交易的成本就要高得多。如房地產的交易成本就比日常用品的交易成本要高得多。

『拾』 交易費用如何解釋市場失靈對科斯定理不是很理解,知道的請詳細給我解答一下,謝謝

你的問題我認為很有深度,我從自己所學和理解的試探的給您解釋一下。科斯定理很重要的兩個條件就是交易費用為零和產權明晰,關於市場失靈,我認為只要收入無法完全彌補產出,就會存在市場失靈。考慮外部性在內,經典的例子在於花匠和養蜂人,養蜂人的蜂會使得花匠的產出更高,然而蜂的授粉行為所帶來的社會福利的上升並沒有體現在蜂蜜的價格上,從養蜂人的社會總產出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彌補,如果將花匠產出提高的那一部分按照比例分給養蜂人,則養蜂人的產出便會增加市場就均衡了。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導致的市場失靈,一種方法是政府對花匠征稅再補貼給養蜂人,但是征稅的標准制定,實施都需要成本而且不一定準確。於是科斯認為如果我們將蜜蜂授粉的產權定義給養蜂人,那麼花匠便必須為蜜蜂授粉支付養蜂人報酬,如果這樣一個協議的簽訂和執行是無成本的,就能使得花和蜂蜜的供給達到帕累托最優的程度及市場均衡。但實際上簽協議是需要成本的(時間的機會成本)等,因此簽訂這樣一個協議可能會使雙方與最優狀態相比均受到一定的損失,而減少產出,市場便出現了失靈。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想再說一點,交易費用是公司起源的原動力(制度經濟學),我們經常看到的西方經濟學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悖論(即假設不存在交易費用的情況下研究企業行為,然而事實上如果不存在交易費用企業便不會出現)。這也是西方經濟學中並不涉及流通經濟學內容的原因。(拙見,歡迎學者討論指正和批評)

閱讀全文

與交易成本西方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