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量經濟學。明天早上之前急求答案。
計量中來的假設有異方差自,序列相關、多重共線性等。
當出現異方差時,消除異方差的方法有加權最小二乘法、方差穩定性變換法等
當出現序列相關時,消除序列相關的方法有差分法、廣義最小二乘法
當出現多重共線性時,消除共線性的方法有使用非樣本先驗信息、剔除不重要的共線性變數、增大樣本容量、使用有偏估計。
Ⅱ 德國有哪些預科
Uni 或者 TU的預科:
T-Kurs (技術、數學和理科,不含生物學):德語、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學。
M-Kurs(醫學、生物學):德語、生物、化學、物理、數學、信息學。
W-Kurs(經濟學、社會科學):德語、數學、國民經濟學、企業經濟/管理學或英語、歷史/地理/社會課、信息學。
G-Kurs(文科、藝術、德國語言文學):德語、歷史、德國文學/有的專業為英語、社會/地理課。
S-Kurs(語言類,不含德語):德語、第二外語、歷史或社會/地理課或德國文學。
FH的預科:
Kurs TI(技術和工程類):德語、數學、自然科學、技術制圖或信息學。
Kurs WW(經濟類):德語、數學、國民經濟學和企業管理學、信息技術和信息學、英語。
Kurs GD(設計、藝術類):德語、數學、設計、物理、電腦支持設計。
Kurs SW (社會科學類):德語、數學、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信息技術和信息學、英語。
Kurs Due (翻譯類): 德語、第二外語(英語或法語、一般僅設提高班)、第三外語(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信息技和信息學。
具體的大學有的Kurs匯總
Uni Heidelberg:G, M, S, T, W
Uni Karlsruhe:T
FH Konstanz:T W
Muenchen:T M W G
FH Coburg:TI WW
FU HU Berlin:M W G S/G
TU FU Berlin:T
Uni Potsdam:T W S/G
Uni Frankfurt:T G M W
TU Darmstadt:T G
Uni Kassel:T W
Mittelhessen:G M T W
Uni Hamburg:G M T W
Nordhausen:T M S/G W
Uni Hannover:M T W
FH Hannover:TI WW
RWTH Aachen:T W
Uni Bochum:T
Uni Bonn:T M W G
Uni Koeln:T M W G S
FH Koeln:TI WW SW GD DUE
Uni Muenster:T M W G
FH Dortmund:TI
FH Krefeld:TI
Uni Mainz:T M W G S
FH Kaiserslautern:TI WW
Uni Saarland:T W
Uni Leipzig:T M W S/G
TU Dresden:T
TU Freiberg:T
FH Zittau/Goerlitz:TI WW
Uni Halle:T W G (未確定)
FH Anhalt(Koethen):TI WW SW
HS Wismar:T TI WW
FH Kiel:未確定
Uni Greifswald:G/S T M
Ⅲ 「一國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有什麼關系」這是宏觀還是微觀經濟學問題
研究「一國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比較著名的是菲利普斯曲線(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即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具體的可以參考網路中的詳細介紹
http://ke..com/link?url=_
當然,現實中的情況還是要因情況而異。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單個市場,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微觀經濟政策等。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國民收入就業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因此,此問題屬於宏觀經濟學。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資本積累率的理論依據
資本積累對收入分配差距起作用的理論依據:
一、 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理論
關於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經濟增長集中表現在經濟實力的增長上,即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值的增加。經濟發展則是指經濟的整體演進,它包括經濟的數量增加、結構改進和質量提高。可見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但不等於經濟增長。
(一)新劍橋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這一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J.羅賓遜、N.卡爾多等人提出來的。它認為如果資本——產量比率不變,增長率就取決於儲蓄率。那麼,如何增加積累,提高儲蓄率,新劍橋理論力圖通過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提高儲蓄率,推動經濟增長。它的基本假設是:社會成員分為利潤收入者和工資收入者兩個階級;利潤收入者與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是不變的;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SP(儲蓄在利潤中所佔比例)大於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儲蓄在工資中所佔比例)SW。在SP與SW既定的假設下,儲蓄率的大小取決於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即利潤與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由於SP>SW,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儲蓄率越高;相反,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儲蓄率越低。據此,新劍橋理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經濟要穩定增長,收入分配應向利潤收入者傾斜,即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利潤的比率應提高,工資的比率應下降。經濟增長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為前提的。經濟增長的結果也必然進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梁小民:《西方經濟學教程》,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頁)。
(二)庫茲涅茨倒U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
倒U曲線在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庫茲涅茨於1995年在題為《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著名論文中,最先提出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倒U」關系的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而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這就是說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人與人、各階層、各社會集團的收入差距將會逐步拉大,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這種差距會逐漸縮小。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他認為收入差距在早期階段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儲蓄和積累過於集中。因為增長是儲蓄和積累的函數,而儲蓄和積累集中於少數富有階層,增長的結果自然會被少數人通過資本收益而佔有。資本積累對收入差距拉大的這種作用實際上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至於在增長的後期階段收入差距的縮小,則是由於其它因素的作用部分抵消了資本積累的作用,如政府的法律干預和稅收調節等。
庫茲涅茨倒U理論的提出在經濟學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許多經濟學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試圖支持或否定這一假設。因此,在現代經濟學文獻中,關於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研究,實際上就是關於倒U理論能否成立的爭論。
(三)劉易斯二元經濟轉變理論中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雙重擴大
對倒U假設最系統的理論解釋來自劉易斯的兩部門轉變理論。在經濟中存在傳統的自給農業經濟和現代工業經濟兩個部門。在前一部門勞動力大量過剩,積累只發生在後一部門的假設下,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將主要表現為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和傳統農業部門比重的相對縮小。實現這個目的的途徑主要是工業部門在擴張過程中對農業部門剩餘勞動力的吸收。但是由於農業中資本/勞動比例在各部門中最低,所以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外轉移必然意味著要提高全社會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要求提高全社會的資本積累率。正如劉易斯所說:「經濟發展的中心事實是迅速的資本積累」,是如何使「收入分配變得有利於儲蓄階級。」(劉易斯:《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經濟發展》,載《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八集,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而劉易斯所指的儲蓄階級就是佔有資本的資本家階級。他認為儲蓄或積累唯一來源於資本家階級。因此,他主張要使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全部收益都歸資本家階級。這一方法之所以能夠行得通,是因為農業部門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存在決定了工業部門勞動者的工資在略高於維持生計的低收入水平上保持不變,而資本收益卻一直在增加。上述推理清楚地展示了初級發展階段兩種收入差距的擴大;資本家階級同勞動階級之間收入相對份額的差距擴大,而且越來越大,這是主要的;在勞動階級內部,收入差距也擴大了,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工資高於傳統農業部門農民的收入,但這一差距大致不變。
(四)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前提,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認為商品的全部價值包括剩餘價值都唯一地來源於勞動。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舊價值,不創造新價值。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轉變成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因擁有勞動力的使用權而佔有了勞動力使用所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而工人只得到了維持生存的工資。資本家會不斷地將剩餘價值轉化成資本,即進行資本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言:「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0)一方面積累越多,佔有的剩餘價值越多,最終會使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另一方面,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是不斷提高的,這會造成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失業大軍的存在使在業者只能得到生存工資,結果整個無產階級陷入貧困境地。這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即兩極分化。馬克思的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和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私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關系,從而符合了庫茲涅茨倒U曲線前半段即收入不平等由上升到惡化的部分。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馬克思對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長期趨勢的預測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軌跡並不完全吻合。現實情況是收入差距停止上升,甚至下降,而並非直線上升導致資本主義滅亡,這正好為現代經濟學在這一領域的拓展留下了理論空間。
(五)陳宗勝勞動差別供求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
公有制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變化是否也呈現倒U曲線?我國學者陳宗勝首次利用中國的資料對此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之間的倒U關系在中國也同樣存在。他是在單一公有經濟和按勞分配的前提下用「勞動差別」「有差別的勞動供求」這兩個因素對倒U現象進行說明的。他認為,經濟發展初期,復雜勞動奇缺,收入差距擴大,隨著經濟發展,教育的普及,復雜勞動供給逐步充裕,收入差距趨於縮小。這種觀點只涉及勞動收入,並將勞動差別作為公有制經濟中影響收入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在對其它影響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中,也都是以勞動差別為基礎的,所以將其稱為「勞動差別供求論」。在這種分析中,資本積累是由國家進行的,以國家積累代表公有制經濟的積累,因而資本積累並不直接影響財富在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而是通過對消費基金總額的影響間接地作用於收入差距,並且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經濟條件下正好相反。陳宗勝認為全部收入分為積累和消費兩部分,而全部消費收入分為按人口平均分配維持生存的生計收入和扣除生計收入後實行按勞分配的生計剩餘兩部分。在總收入和生計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資本積累和積累率越高,消費基金越小,生計剩餘就越小,收入差距亦越小。從而得出結論「在私有經濟中資本收益直接影響居民的相對收入分配差別,在公有經濟中資本收益(即資本積累)對居民收入分配差別只表現為間接的影響,而且作用方向與私有經濟正好相反。」(陳宗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91)至於其它非國有積累,如企業積累和家戶積累,盡管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經濟條件下並無根本不同,但因其不代表公有制經濟的積累特徵,因而可以忽略不計。
二、對上述理論的簡評西方學者關於資本積累對收入分配影響的分析,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體現
(1)資本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上述理論無一例外地都將資本積累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這無疑突出了資本要素的重要性和資本所有者通過資本收益聚斂社會財富,拉大收入差距的合理性。(2)功能收入差距的拉大加劇著規模收入差距。這主要是因為私有經濟中資本歸私人所有,私人積累代表著私有經濟積累的基本特徵,因此資本要素及其收入份額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3)資本積累唯一地來源於富裕階層,因此收入分配應實行有利於富裕階層的傾斜。這些理論盡管其前提條件,表述形式以至結論都各有特點,但卻集中表明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資本積累不斷增加的過程是社會財富不斷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過程,因而也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過程。結論是資本積累是導致私有經濟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直接因素。
我國學者關於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差別供求論」,則以國家積累代表公有制經濟積累的基本特徵,將勞動差別及勞動收入作為公有制經濟中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因素。但就我國而言,這種狀況更適合於改革「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其實勞動差別對收入差距的擴大作用遠比資本積累的作用小得多,勞動收入差別即使在最大狀態也無法同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收入差別同日而語。這就是為什麼對同一坐標系而言,公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倒U曲線的形狀、位置有所不同,前者更平滑,更接近於橫軸。陳宗勝在分析中已經注意到這種區別,而且認為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資本積累在不同經濟制度約束中對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不同。由於他的分析是在單一公有經濟假設下進行的,所以著重探討勞動收入差別,而將資本積累只是作為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間接因素,沒有展開論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經濟格局,極大地改變了資本積累機制,使國家不再是公有經濟的唯一積累主體,積累收益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也大大增強,對此進行理論上的進一步探討和說明就顯得尤為重要。
Ⅳ 求有理論性聯系社會實際的3000字馬原論文,選題在政治經濟學,要原創的
看資料
Ⅵ 誰有國際經濟學的復習資料
國際經濟學的復習資料,網路文庫里有很多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Lnqo0av7bWXtJHG_b4bAnDhI-Y1__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全:http://wenku..com/link?url=o3Boc1moqKAOExnVITtRIkEWAXS9h-_
Ⅶ 經濟學原理 微觀部分 曼昆 習題答案
練 習 題
1、任何一個所得稅表都體現了兩種稅率——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題中的表見課本12章)
a、平均稅率定義為支付的總稅收除以收入。對表12—7中的比例稅制來說,賺5萬美元、10萬美元和20萬美元的人,其平均稅率分別是多少?在累退稅制和累進稅制中相對應的平均稅率是多少?
答:從表12—7中很容易看出,賺5萬美元、10萬美元和20萬美元的人,其平均稅率都是25%。在累退稅制中,賺5萬美元、10萬美元和20萬美元的人,其平均稅率分別是30%,25%,20%。在累進稅制中,賺5萬美元、10萬美元和20萬美元的人,其平均稅率分別是20%,25%,30%。
b、邊際稅率定義為額外收入支付的稅收除以增加的額外收入。計算比例稅制下,收入從5萬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的邊際稅率。 計算收入從10萬美元增加到20萬美元的邊際稅率。計算累退稅制和累進稅制下相對應的邊際稅率
答:(1)比例稅制。當收入從5萬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1.25萬,因此邊際稅率為1.25/5=0.25,即25%。當收入從10萬美元增加到2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2.5萬,因此邊際稅率為2.5/10=0.25,即25%。
(2)累退稅制。當收入從5萬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1萬,因此邊際稅率為1/5=0.2,即20%。當收入從10萬美元增加到2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1.5萬,因此邊際稅率為1.5/10=0.15,即15%。
(3)累進稅制。當收入從5萬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1.5萬,因此邊際稅率為1.5/5=0.3,即30%。當收入從10萬美元增加到20萬美元時,稅收量增加了3.5萬,因此邊際稅率為3.5/10=0.35,即35%。
c、描述這三種稅制中每一種的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某人在決定是否接受工資比目前工作略高一點的工作時,哪一種稅率更適用?在判斷稅制的縱向平等時,哪一種稅率更適用?
答:在比例稅制下,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相等,且都不隨收入變動而變動。在累退稅制下,平均稅率高於邊際稅率,且都隨收入增加而下降。在累進稅制下,平均稅率低於邊際稅率,且都隨收入增加而上升。
一般來說,某人在決定是否接受工資比目前工作略高一點的工作時,邊際稅率更適用,因為邊際稅率能告訴這個人增加的收入需要交多少稅收。
在判斷稅制的縱向平等時,平均稅率更適用,因為平均稅率很容易看出收入高的人是否多交了稅。
2、給規模經濟下定義並解釋為什麼會產生規模經濟。給規模不經濟下定義並解釋為什麼會產生規模不經濟。
答:規模經濟是指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徵。規模經濟的產生是因為較高的產量水平允許在工人中實現專業化,而專業化可以使工人更精通自己的業務。
規模不經濟是指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增加的特徵。規模不經濟的產生是由於任何一個大型組織中固有的協調問題。企業生產的產量越多,管理團隊變得越龐大,管理者壓低成本的效率就越低。
3、化肥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的企業在生產產品,但它們現在有經濟虧損。
a、與生產化肥的平均總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和邊際成本相比,化肥的價格如何?
答:化肥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的企業根據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價格)來確定產量。現在它們有經濟虧損,說明價格低於平均總成本,但它們並沒有退出市場,說明價格大於平均可變成本。
價格、成本 MC 價格 S2
ATC S1
P2 AVC P2
P1 P1
D
0 q1 q2 產量 0 Q2 Q1 數量
圖14—11 典型企業的成本曲線 圖14—12 整個市場的供求圖
b、並排畫出兩個圖形,說明一個典型企業和市場上現在的狀況。
答:圖14—11和14—12分別為典型企業的成本圖和市場的供求圖。由圖14—12可知,市場處於均衡狀態。就典型企業而言,此時存在虧損。
c、假設需求或企業的成本曲線都沒有變動,解釋長期中化肥的價格,每個企業的邊際成本、平均總成本、供給量以及市場總供給量會如何變動。
答:由於企業存在虧損,所以部分企業會離開該行業,這導致行業的總供給減少,於是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平移,如圖14—12所示。市場價格一直上升到P2為止,此時邊際收益(價格P2)與邊際成本相交於ATC的最低點。因此,在長期中,化肥的價格上升,每個企業的邊際成本及平均總成本不變,典型企業的供給量增加,市場總供給量減少。
4、Larry、Curly和Moe經營鎮里唯一的一個沙龍。Larry想在不賠錢的情況下盡量多賣飲料,Curly想讓沙龍帶來盡可能多的收益,Moe想使利潤盡量多。用一個該沙龍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圖形說明每個合夥人各自贊成的價格和數量的組合。解釋原因。
答: 價格、成本及收益
MC ATC
PC PM
PL
MR D
0 QM QC QL 數量
圖15—11 沙龍的成本和需求曲線
由圖15—11所示,Larry想在不賠錢的情況下盡量多賣飲料,則他會根據平均總成本定價,此時的價格為PL,產量為QL ;Curly想讓沙龍帶來盡可能多的收益,則他會根據MR=0來確定產量及價格,因為當MR=0時,收益達到最大,此時的價格為PC,產量為QC;Moe想使利潤盡量多,則他會根據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來確定產量及價格,此時的價格為PM,產量為QM。
5、一家出版公司面臨一位著名作家的下一部小說的以下需求表:
價格(美元) 需求量(本)
100 0
90 100 000
80 200 000
70 300 000
60 400 000
50 500 000
40 600 000
30 700 000
20 800 000
10 900 000
0 1000 000
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200萬美元,印刷一本書的邊際成本是不變的10美元。
a、計算總收益、總成本和每種數量時的利潤。出版社選擇的利潤最大化產量是多少?它收取的價格是多少?
答:表15—1列出了每種數量的總收益、總成本、利潤、邊際收益及邊際成本。從該表可以看出,出版社選擇的利潤最大化產量是500 000本,它收取的價格是50元每本。
表15—1
價 格 需求量 總收益 總成本 利潤 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
(美元) (萬本) (萬美元) (萬美元) (萬美元) (美元) (美元)
100 0 0 200 –200 – –
90 10 900 300 600 90 10
80 20 1600 400 1200 70 10
70 30 2100 500 1600 50 10
60 40 2400 600 1800 30 10
50 50 2500 700 1800 10 10
40 60 2400 800 1600 –10 10
30 70 2100 900 1200 –30 10
20 80 1600 1000 600 –50 10
10 90 900 1100 –200 –70 10
0 100 0 1200 –1200 –90 10
b、計算邊際收益。(回想一下,MR=ΔTR/ΔQ。)然後比較邊際收益與價格?解釋原因。
答:在表15—1中列出了每種數量的邊際收益,它們小於所對應的價格。該出版社是一個壟斷者,它面臨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當增加銷售量時,它不僅將降低對所銷售的每一本書收取的價格,而且,這種價格下降減少了它已經賣出的各單位的收益。因此,壟斷者的邊際收益小於其價格。
c、畫出邊際收益曲線、邊際成本曲線和需求曲線。在哪個數量時邊際收益曲線和邊際成本曲線相交?這一交點表示什麼?
答:圖15—3畫出了出版社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及需求曲線。在500 000本處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交,這一點表示利潤最大化。
成本和收益(美元)
100
無謂損失
50
MR
10 MC
D
0 500 000 1 000 000 數量(本)
圖15—3 出版社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及需求曲線
d、在你的圖中,用陰影表示無謂損失。用文字解釋該陰影代表什麼。
答:圖中陰影部分是壟斷造成的無謂損失。壟斷者根據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確定產量和價格,從圖中可以看出,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此時,一些潛在的消費者對物品的評價高於其邊際成本,但低於壟斷者的價格,於是,這些消費者最終不購買物品。因為這些消費者對物品的評價大於生產這些物品的成本,所以這個結果是無效率的。因此,壟斷定價使一些對雙方有益的交易無法進行,從而產生了無謂損失。
e、如果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300萬美元而不是200萬美元,這將如何影響出版社關於收取的價格的決策?
答:如果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300萬美元,雖然總成本增加了,但這並不影響出版社關於收取的價格的決策,因為此時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都沒有發生變化。唯一的變化就是,出版社的利潤減少了。
f、假設出版社的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關注經濟效率最大化。那麼它對這本書收取的價格是多少?在這種價格時能獲得多少利潤?
答:如果出版社關注經濟效率最大化,那麼它會以邊際成本定價,即對每本書收取10美元。在這一價格下,出版社的需求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相交。根據表15—1,出版社虧損200萬美元。
6、解釋為什麼壟斷者的產量總是在需求曲線富有彈性的范圍內。(提示:如果需求缺乏彈性,而且企業提高價格,總收益和總成本會發生什麼變動?)
答:因為企業的總收益為TR=P Q
所以其邊際收益MR= = = (*)
其中ed= (點彈性公式)
根據(*)可知, 當0<ed<1時,MR<0
當ed>1時, MR>0
當ed=1時, MR=0
價格
B MC
E A
MR 需求
0 Q1 C 數量
圖15—13
根據上圖可知,當0<Q<Q1時,MR>0,也就是說,需求曲線BA部分的彈性大於1;當Q1<Q< C時,MR<0,也就是說,需求曲線AC部分的彈性小於1。因為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的點是根據MR=MC來確定的,也就是說,MR與MC的交點E一定在BQ1上,此時MR是大於零的,所以對應的彈性是大於1,即壟斷廠商選擇的產量在需求曲線富有彈性的范圍內。
7、假設你和你的同學被分配到一個項目組,你們將根據該項目得到一個共同的分數。你們每個人都想得到一個好成績,但你們還想盡量少干點活。具體情況如下:
你的決策
工 作 偷 懶
工 作 你:15 你:30
同學的決策 同學:15 同學: 5
偷 懶 你: 5 你:10
同學:30 同學:10
•如果你們倆都努力工作,就都得A,這給你們倆每人40單位幸福。
•如果你們倆只有一個人努力工作,就都得B,這給你們倆每人30單位幸福。
•如果你們倆都不努力工作,就都得D,這給你們倆每人10單位幸福。
•努力工作的代價是25單位幸福。
a、在以上的決策方框中填寫結局。
答:結果如上。
b、最可能的結局是什麼?解釋你的答案。
答:最可能的結局是(偷懶,偷懶)。以你為例,如果同學選擇工作,你最好選擇偷懶;如果同學選擇偷懶,你最好也選擇偷懶,因此,不論同學做出什麼決策,你的最優決策都是偷懶。同樣的分析,同學的最優決策也是偷懶。
c、如果你把這位同學作為你一年中一系列項目的合作者,而不只是一次合作者,你預期b部分的結局會有什麼改變?
答:如果我把這位同學作為我一年中一系列項目的合作者,我將和這個同學商量一起努力工作,因為這樣我們得到的幸福比都偷懶所得到的多。
d、你的另一位同學更關心好成績:他從B中得到50單位幸福,而從A中得到80單位幸福。如果這另一位同學是你的合作者(但你的偏好不變),你對a和b部分的答案會有什麼改變?你希望這兩位同學中的哪一位作為你的合作者?他也希望將你作為他的合作者嗎?
答:表16—1為我和另一位同學的決策方框。由於這位同學的偏好不同,所以每種決策組合下,其得到的幸福也不同,而我的偏好不變,所以得到的幸福沒有變化,如表16—1。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納什均衡是(偷懶,工作),前面是我的決策。我希望和後一位同學合作,因為同為偷懶,但我可從後者中得到30的幸福。但他並不希望我作為他的合作者,因為我的決策始終是偷懶,這降低了他的幸福感。
表16—1 決策方框
你的決策
工 作 偷 懶
工 作 你:15 你:30
另一同學的決策 同學:55 同學:25
偷 懶 你: 5 你:10
同學:50 同學:10
8、讓我們回到本章關於Jack和Jill水的雙頭的討論。假設Jack和Jill處於雙頭的納什均衡(80加侖)時,第三個人John發現了水源並作為第三個生產者進入市場。
a、Jack和Jill建議他們三個人繼續生產80加侖總量,三方平分市場。如果John同意這種做法,他將得到多少利潤?
答:如果John同意這種做法,那麼這三個人各生產80/3,每個人的利潤為3200/3=1070。
b、在同意建議的做法之後,John考慮將自己的產量增加10加侖。如果他這樣做了,而Jack和Jill遵守協議,John將得到多少利潤?這告訴你哪些關於所建議的協議的信息?
答:如果John增加10加侖的產量,而Jack和Jill遵守協議,那麼此時的總產量為90加侖,根據P337的需求表可知,此時的市場價格為30。於是,Jack和Jill的利潤分別為800(80/3 30),而John得到1100(大於1070),所以John有動力違背協議,增加10加侖的產量。同理,Jack和Jill也有動力違背協議,增加10加侖的產量。
c、這個有三個生產者的市場上的納什均衡是什麼?與有兩個生產者的納什均衡相比較,也何不同?
答:既然這三個生產者都有動力增加產量,結果總產量增加到110,市場價格為10,三個人的利潤都為370(110/3 10)。那這三個人是否還有動力去增加10加侖的產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其中任何一個人增加10加侖產量,總產量將達到120,價格將變為零,於是三個人的利潤都為零,所以增加產量的行為是非理性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這個有三個生產者的市場上的納什均衡為(110/3,110/3,110/3),與有兩個生產者的納什均衡相比,每個生產者的產量降低了,市場價格降低了,生產者的利潤也降低了。
9、Sparkle為牙膏市場中眾多的企業之一,它處於長期均衡。
a、畫出表示Sparkle需求、邊際收益、平均總成本與邊際成本曲線的圖形。標出Sparkle利潤最大化的產量和價格。
答:圖17—5為Sparkle的長期均衡圖。
價格
MC
A B ATC
價格
C
MR 需求
0 產量 有效率產量 數量
圖17—5 Sparkle的長期均衡圖
b、Sparkle的利潤是多少?解釋原因。
答:因為在長期的情況下,壟斷競爭企業的價格等於平均總成本,如17—5所示,所以Sparkle的利潤為零。
c、用你的圖形說明從購買Sparkle牙膏中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再說明與有效率產量水平相關的無謂損失。
答:由圖17—5,從購買Sparkle牙膏中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為A+B。有效率的產量水平產生在需求曲線和邊際成本曲線相交處,此時,無謂損失為C。
d、如果政府強迫Sparkle生產有效率的產量水平,企業會發生什麼變動?Sparkle的顧客會發生什麼變動?
答:如果政府強迫Sparkle生產有效率的產量水平,那麼該企業就會發生虧損,因為此時企業的平均總成本高於價格,如圖17—5所示。長期下去,企業將退出牙膏市場。
對於Sparkle的消費者而言,在短期內,由於產量上升導致價格降低,他們會得到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但在長期的情況下,由於Sparkle退出市場,他們可能買不到Sparkle牌的牙膏,從而消費者剩餘變為零。
10、假設勞動是某個完全競爭企業使用的唯一投入。該企業的生產函數如下:
勞動的天數 產量
0 0
1 7
2 13
3 19
4 25
5 28
6 29
7 29
a、計算每個增加的工人的邊際產量。
答:在表18—1中列出了每個增加的工人的邊際產量。
表18—1
勞動的天數 產量 邊際產量 邊際產量值
0 0 —— ——
1 7 7 70
2 13 6 60
3 19 6 60
4 25 6 60
5 28 3 30
6 29 1 10
7 29 0 0
b、每單位產品售價為10美元。計算每個工人的邊際產量值。
答:在表18—1中列出了每個工人的邊際產量值。
c、計算表明日工資從0到100美元時僱用的工人數量的需求表。
答:對於一個競爭性的、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企業僱傭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根據這一點,我們在表18—2中列出了工人數量的需求表。
表18—2 工人數量的需求表
勞動的天數 邊際產量值 工資
0 —— ——
1 70 70
2 60 60
3 60 60
4 60 60
5 30 30
6 10 10
7 0 0
d、畫出企業的需求曲線。
答:圖18—9為企業的需求曲線。
工資、邊際產量值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勞動的天數
圖18—9 企業的需求曲線
e、如果產品價格從每單位10美元上升為12美元,這條需求曲線會發生什麼變動?
答:如果產品價格從每單位10美元上升為12美元,這條需求曲線會向右上方移動
11、近年來,一些決策者建議,規定企業給工人一定量的福利津貼。例如,1993年,柯林頓總統建議,要求企業向其工人提供健康保險。讓我們來考慮這種政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a、假定法律規定企業對自己僱用的工人每小時給3美元的津貼。這項法律對企業從每個工人身上賺到的邊際利潤有什麼影響?這項法律對勞動需求曲線有什麼影響?從縱軸代表貨幣工資的圖形給出你的答案。
答:如果法律規定企業對自己僱用的工人每小時給3美元的津貼,則企業從每個工人身上賺到的邊際利潤會減少,並且企業對勞動的需求也會減少。在圖18—14中,企業對勞動的需求曲線向左下平移3個單位,於是均衡工資降低了。
工資
S
W1
W2
W1 - 3 D1
D2
0 L2 L1 工人數量
圖18—14 企業的勞動需求圖
b、如果勞動供給沒有變動,這項法律將如果影響就業與工資?
答:從圖18—14中可以看出,實施這項法律後,工人的工資降低到W2,小於原來的均衡工資W1,大於W1 – 3,就業也減少了。
c、為什麼勞動供給曲線會由於這項法律而移動?這種勞動供給的移動增加了還是削弱了這項法律對工資和就業的影響?
答:實施這項法律後,企業必須對自己的員工支付3美元的津貼,這會吸引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市場,於是勞動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平移,如圖18—15。結果,均衡工資進一步下降,甚至會低於W1 – 3,但就業會增加,甚至會高於L1。當然了,如果供給曲線移動的幅度不大,就業會仍然小於L1。
工資
S1 S2
W1
W1 - 3 D1
W2
D2
0 L1 L2 工人數量
圖18—15 企業的勞動需求圖
d、.正如第6章所討論的,一些工人的工資,特別是不熟練工人和無經驗工人的工資由於最低工資法而高於均衡水平。一項關於福利津貼的強制性管制對這些工人會有什麼影響?
答:一項關於福利津貼的強制性管制會增加不熟練工人和無經驗工人的失業率。因為這些工人的均衡工資往往較低,當福利津貼的強制性管制措施使這些工人的工資高於均衡工資時,就會導致勞動供給增加,勞動需求減少,於是存在大量失業勞動力,失業率增加。
12、確定一個工人群體工資低是否是由於歧視存在什麼困難?
答:一個工人群體工資低的原因很復雜,它根植於社會習俗和期望、教育和工作經驗等經濟因素之中,只有當市場向那些僅僅是種族、宗教、性別、年齡或其他個人特徵不同的相似工人提供不同機會時,才會出現歧視。勞動市場上的歧視對不同工人群體的收入有多大影響,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很難回答。因為即使在一個沒有歧視的勞動市場上,不同人的工資也不同,因為人們擁有的人力資本量以及能夠並願意從事的工作種類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工資水平不同。以人力資本的作用為例:白人男性工人擁有高中和大學學歷的比例高於黑人男性工人,因而黑人工人與白人工資的差別可以追溯到教育程度的差別。以工作經驗形式獲得的人力資本為例:女性的工作經驗平均比男性少,因而這個事實解釋了女性工人與男性工人之間的部分收入差異。所以,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工人群體工資低就存在著歧視。
13、本章討論了經濟流動性的重要性。
a、政府可以採取什麼政策來提高一代人之內的經濟流動性?
答:經濟流動性即人們在各收入階層之間的變動。政府可以採取支持教育和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的政策來提高一代人之內的經濟流動性。
b、政府可以採取什麼政策來提高幾代人之間的經濟流動性?
答:判斷幾代人之間的經濟流動性是根據一代到另一代人經濟成功的持續性。如果父親的收入比他同輩人平均收入高20%,他的兒子很有可能比他同輩人的平均收入高8%。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徵收遺產稅、贈予稅來鼓勵後輩更多地自己致富來提高幾代人之間的經濟流動性。
c、你認為我們應該為了增加對提高經濟流動性的計劃的支出而減少對現期福利計劃的支出嗎?這樣做有什麼有利之處與不利之處?
答:不應該這樣做。如果減少對現期福利計劃的支出,有利的方面是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鼓勵更多的人更加勤奮地工作;不利的方面是會使社會中一些在智力和體力上有先天缺陷的人的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社會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增加對提高經濟流動性的計劃的支出而減少對現期福利計劃的支出。
Ⅷ 急!幫忙解答國際經濟學的問題!
中國汽車的均衡價格為16000,產量為1680;美國汽車的均衡價格為8000,產量為內1640
自由貿易容下國際市場的均衡價格為12000,中國汽車產量為1560,進口量為200;美國汽車產量為1760,出口200.自由貿易給兩國的福利都帶來凈收益.0
中國國內價格為13500,產量為1605,進口125.美國國內汽車的價格為10500,產量為1715,出口125.
關稅降低了國內消費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車製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關稅使消費者和廠商共計損失243750,政府關稅收入375000,社會總體福利增加131250.
設中國是汽車進口的小國,對汽車的需求和供給分別為:
Dc = 2000 - 0.02 P Sc = 1200 + 0.03 P
Ⅸ sw在經濟學中是什麼意思
Social Welfare 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