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諾貝爾經濟學獎,含金量很高,卻為什麼50周年一直心系貧困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全世界經濟領域非常重要的獎項,是每一個經濟學家都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獎項中最年輕的,是最晚成立的一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了紀念諾貝爾於1968年設立的獎項,從1969年起開始頒布。所以今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50周年的日子。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直研究貧困領域的三位經濟學家。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全球現在有7億人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大多數的人缺衣少穿,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有很多人患上疾病,因為沒有錢,因為貧困,而喪失了治療的機會。所以研究貧困的這些經濟學家,他們從根本上去尋找貧困的原因,然後找到解決之法,並親身實地的去幫助他們,使更多的人脫貧。
㈡ 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多少行為經濟學
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行為經濟學,分別是:
(1)2002年獲獎的行為經濟學奠基者丹尼爾·卡尼曼,他和已故學者托維爾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論(KT model)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研究基礎;
(2)2013年獲獎的羅伯特·J·席勒,他提出的非理性分析理論框架以及所著的《非理性繁榮》,成功預言了美國互聯網、股市以及樓市領域的三大泡沫。
(3)2017年獲獎的理查德·塞勒,他的重要理論貢獻在於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賬戶理論。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
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如今已沒有什麼力量能阻礙中國實現繁榮,為何
如果讓中國人來形容我們國家如今的現狀,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到一個詞:"富強";如果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形容對我國第一印象也會是:"強大"。站在世界中央的中國,終於可以挺起胸膛驕傲地對全世界宣布:中國,這次真的站起來了。
自己評價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狀況,當然沒有說服力,就算我國在經濟上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國際上的標准,讓自己展開評價,總有那麼一點欠缺信服力。而這次,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評價我國的經濟狀況:如今已沒有什麼力量能阻礙中國實現繁榮。
而面對全球經濟疲軟狀態,中國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伸出援手無償地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為非洲國家提供物資支援,提倡一帶一路戰略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物質幫助,這些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應有的擔當。
如今的中國,不僅沒有力量能夠阻礙它的發展,還要用自己的力量使世界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很難拿嗎
是的,諾貝爾獎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的獎項。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回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答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
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
㈤ 為什麼中國人拿不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花落美國
,那些平日風光無限的中國經濟學家群體理應反躬自問:是否配得上經濟學家的稱號,是否應少一些中國文人的浮躁和功利傳統,像許三多一樣「做有意義的事」。
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
當然,中國經濟學家迄今不能獲得諾貝爾皇冠的原因很多。一個原因是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落後。現代經濟學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基礎,倡導實證分析方法,技術性工具的引入讓經濟學成了社會科學中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經濟學獎要求技術性和理論原創性兼備,而中國老一輩的經濟學家或者是現代經濟學在中國的普及者(比如高鴻業和厲以寧等),或者是更多地偏重於實踐而不是理論原創(比如薛暮橋和吳敬璉等),因此不被諾貝爾獎青睞也情有可原,盡管他們為中國的經濟學教育甚至經濟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另外,諾貝爾獎更偏重於該理論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理論形成後一般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雖然中國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是一個待解之謎,諾獎得主弗里德曼曾說過,誰能解釋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誰就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目前似乎並沒有一套解釋中國奇跡的完整理論,即使有了也有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當然,中國經濟學科研和評估體制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傾向也是重要原因,這也是自然學科同樣面臨的問題。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華裔科學家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卻一直沒有華裔經濟學家獲得經濟學獎,甚至連獲得提名都很少,這已經不能從中國經濟學教育和科研體制的落後這個客觀原因來解釋,因為華裔經濟學家大都在國外進行學術研究,同歐美經濟學家的學術環境是一致的,為什麼他們也不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呢?這裡面或許存在文化的因素。
經濟學盡管納入了數學和統計學等技術性學科,但仍然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經濟學的理論並不是一個真理性的亘古不變的理論,這就更多需要經濟學家的「思想」來支撐,用簡單的邏輯來解釋復雜的現實生活,並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和社會進程。因此,相比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的科學家而言,在有中國生活背景的華裔經濟學家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身上,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的中國文人的色彩更濃,而他們也必然存在中國文人的通病,比如文人相輕、愛面子、浮躁、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等等。這種中國文人的通病是他們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障礙,特別對於生活在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家來說,如果不能擺脫在轉軌期間權力和資本的誘惑,其中國文人的通病將更為明顯。
現代經濟學更加重視「技術性」,目前在國際經濟學界相對受認可的華人經濟學家恰好大都集中「技術性」較強的計量經濟學領域,這增加了該研究領域的華裔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可能。他們當中的佼佼者包括鄒至庄、白聚山、李龍飛、張俊森和艾春榮等。有意思的是除了鄒至庄和艾春榮外,其他幾位都是理工科出身,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文人的通病左右著經濟研究的成果。事實上,中國文人的通病對自然學科領域也有影響。西南聯大畢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恰恰因為中國文人的通病而分道揚鑣,給世人留下了不少遺憾。
當然,有規則就有例外,未來華裔經濟學家和中國本土經濟學家當然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但如果不能擺脫浮躁的學風和文人相輕的習慣,不能更多地關注現實關注基礎理論,就會喪失很多機會,即使獲獎或許也只能集中在技術性更強的計量經濟學領域。
(本文作者崔宇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㈥ 有人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諾貝爾獎,為什麼
他們可能覺得經濟發展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無用吧。
㈦ 劍橋大學和倫敦政經的經濟研究優勢分別是什麼 知乎
劍橋大學(英文: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勛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是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之一。劍橋大學為英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公元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郡民發生沖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合稱為「牛劍」。除了兩所大學在文化和現實上的協作已成為英國社會史的一部分外,兩所大學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競爭,並經常和牛津大學爭奪全英最佳學府的聲譽。
劍橋大學由31所獨立自治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框架、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硅沼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劍橋大學是英國著名的羅素集團以及「G5超級精英大學」成員之一。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劍橋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劍橋大學校友包括了多位著名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作家。總共有9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位列世界第3),4位菲爾茲獎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創立於1895年,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倫敦政經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也是法律、經濟學、國際關系、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政策等方面研究的全球先驅。校友及教員之中包括1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42名政府或國家元首、31名現任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現任上議院議員。
該校入學競爭極其激烈,錄取難度不僅不低於牛津、劍橋,部分專業的錄取要求甚至高於牛津、劍橋,在英國國內聲譽與牛津劍橋齊名,並在學術界享有極高口碑。2014/15年度QS世界大學「社會科學及管理學」排名位列世界第2名,僅次於哈佛大學。在近5年(2011-2015)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社科領域中,均位居英國第1位,高於牛津大學。從1969年迄今,有12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自倫敦政經學院。
㈧ 中國人為什麼無緣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獎金金額為900萬瑞士法郎,約合740萬人民幣。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有此遺憾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從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共計有25位日本科學家獲獎(含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進入21世紀,日本科學家獲獎人數更是快速增長,前幾日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也被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收入囊中,但唯有經濟學獎未能獲得。
為何高速的經濟增長換不回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呢?這大概要從獎項的授獎標准說起。經濟學諾獎重視理論原創性現代經濟學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基礎,倡導實證分析方法,技術性工具的引入讓經濟學成了社會科學中的「自然科學」。
㈨ 諾貝爾經濟學獎一經設立,為何就能成為經濟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自從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之後,諾貝爾頒獎機構的人士以及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士都主張廢除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依然是經濟學領域的最高獎!
後人的看法
瑞典皇家銀行表示,在以後的過程中將會逐漸設立諾貝爾其他獎項,比如說諾貝爾金融獎,比如說諾貝爾商業獎等等,你是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影響力之下,諾貝爾獎確實每一年都會有新的更新和新的,是諾貝爾的後代們卻反對諾貝爾獎要設置一些,聽起來靠譜,但研究起來不靠譜的獎項!因此瑞典皇家銀行和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會對諾貝爾後代的說法進行參考!但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成立之後,竟然得到了設立機構的工作人員的反對,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獲得者也反對這項獎項,甚至打算呼籲廢除!
㈩ 諾貝爾獎還有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諾貝爾家族並不承認
因為諾貝爾家族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本人當初的遺囑,而且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一直以來都在遭受質疑,從它誕生開始就一直受到許多的質疑,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不符合諾貝爾本人的遺囑、意願,為什麼還要成立這種獎項?為什麼要叫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並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例如預測到經濟危機或者解決了重要的經濟問題。諾貝爾成立諾貝爾獎最初是為了獎勵為人類做出貢獻的那些人,而很多經濟學獎獲得者並沒有作出該方面的成就,所以諾貝爾家族也一直不承認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