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分配製度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⑵ 用經濟學來解釋一下「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所以,當有一輛車在我們後面按喇叭,我們不予理睬,並且罵「有車有什麼了不起」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這裡面關涉到一個哲學問題,並且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⑶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的交替發展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⑷ 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專濟學中,效率分為屬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⑸ 福利經濟學中,效率意味著什麼
效率字典中釋義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
效率: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沒有浪費,或對經濟資源做了能帶來最大可能性的滿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一個簡化表達。
鑒於人的慾望的無限性,就一項經濟活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當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資源。這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效率這個關鍵性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我們這樣講:在不會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相反的情況包括:「無法遏制的壟斷」,或「惡性無度的污染」,或「沒有制衡的政府幹預」,等等。這樣的經濟當然只能生產少於「無上述問題」時該經濟原本可以生產的物品,或者還會生產出一大堆不對路的物品。這些都會使消費者的境遇比本該出現的情況要差。這些問題都是資源未能有效配置的後果。
⑹ 試分析收入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的原則,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的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注重經濟效率,又要從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堅決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因此,任何只顧公平而忽視效率和只顧效率而損害公平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只有做到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和協調,在全社會樹立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堅持公平的原則,保障人們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個社會成員既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又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才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可以說,「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當年搞計劃經濟,一切圍繞「計劃」轉。表面上看,計劃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計劃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平均主義、平分秋色,就是「均貧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時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義的。這看似公平,但實際上是一種傷害了不少人積極性的「公平」,是一種「大鍋飯」式的「公平」。
進入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比過去活了,環境比過去寬鬆了,人的潛能、智能、積極性比過去高了。那種貌似「公平」的公平在這種體制中站不住腳了,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所謂「公平」,受到了以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為內涵的按績效論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戰。實施這種公平的初始,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適應。因為能力強者與能力弱者、勤奮努力者與不思進取者所獲得的回報拉開了距離。昔日的所謂「公平」日趨沒落,盡管有人心存疑慮,但卻不得不面對這一無法逆轉的趨勢。
傳統的公平受到了現代公平的挑戰,懶散的公平受到了競爭公平的挑戰,且後者「力大無比」,最終戰勝了前者。因為,公平與效率掛上了鉤,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相輔相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得益彰,此時的公平更具時代性、知識性、競爭性、世界性。而這種市場公平,雖然也有其負面作用,弄得不好,將導致兩極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揚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負面影響,就能利用其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鋪平道路。應當看到,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核心是解決發展生產力過程中的競爭和效率問題。由於市場是自由的、開放的,它本身不考慮社會公平問題。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來彌補這個「真空」?各級黨委和政府理應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保護市場競爭中弱者利益的責任。
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存在著社會資源、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細加分析,就會發現社會公平似乎可以分為「效益公平」和「道義公平」。前者釋放社會能量,後者保障社會穩定,都不能偏廢。為防止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失公平現象的發生,關鍵要制定一系列公開、透明、維護社會公平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讓公平問題變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個團體、單位看來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對一個小單位、小家庭來說,卻可能「重如泰山」。貧困人口、殘疾人口、無依無靠人口、失業下崗人口等,都是社會的弱者,他們心中對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於其他人群。維護這些人的權益,是維護社會的「道義公平」、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
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但人民的公僕應該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同情之心、愛民之心。不僅要維護「效益公平」,同時也要兼顧「道義公平」。我們理應把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大內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顧」的位置上,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國改革開放前,是一個絕對平均主義的國家,「大鍋飯」的分配體制,使效率大受影響。二十多年前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後,逐漸講求效率,拉開收入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農村到城市,經濟活躍起來,非常見效。於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就把「兼顧效率與公平」作為經驗總結,寫進了十四大的決議。但從十四屆三中全會開始,在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的提法上有一個新的變化,即把以前的「兼顧效率與公平」,改變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使這兩者關系,由效率、公平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改變為效率處於「優先」的第一位,公平雖然也很重要,但處於「兼顧」即次要地位。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新提法,是適合我國當時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確的。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經濟理論界也出現代表不同利益的聲音。有些人借「優先」和「兼顧」之差異,有意無意地貶低、輕視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單純為一切斂聚財富的過程辯護,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一定時期收入分配的指導方針,而不是整個市場經濟歷史時期不變的法則。隨著總量發展、經濟效率問題逐步得到相對的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會逐步上升為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現時起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調整效率與公平關系,加大社會公平的分量。「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現在就可以開始淡出,逐漸向「公平與效率並重」過渡。
從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對個人努力才能的認同,會激發人的積極性,產生巨大的效率。
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各方面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資源使用效率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關鍵是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為依據,公平會調動人的積極性,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當個人被認同,在心理上會產生知遇之心,使其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與效率相協調,使社會保持穩定的秩序和穩定的發展"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
我們強調注重效率與維護公平相協調的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
樹立公平與效率一致的道德體系有助於社會發展,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忽視道德的培養,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也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
從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職能是維護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實現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說,管理越公平,越能調動人們的積極因素,產生正向的積極作用,提高效率,否則,管理不公平,就會出現反向的消極破壞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對公平與效率至關重要,具有極其深遠重要的意義,對管理而言,公平具有兩大功能,一是激勵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謂激勵功能,就是激發人的熱情,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的潛能和創造性,使其能向著組織所期望的目標而奮發努力。
因為激勵的根本原理是發展,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發展人們的智慧和潛能。發展對組織所期望的價值目標和追求。也就是說激勵能使人產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了實現目標的方法,有了勝不驕敗不餒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謂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產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極為珍貴的無價之寶。我們講的合力是一個國家或單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力量。它不是由單個力量簡單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長的集體力量。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呢?
1、效率優先原則
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該是效率優先。因為公平與效率總的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實行效率優先原則就意味著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謂效率優先原則就是指分配製度、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率為首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必須把效率作為優先考慮的價值目標。
效率優先原則意味著人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生產力的發展為目標,這樣,效率提高了,生產上去了,社會財富增多了,人們享有的社會公平就更多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一切社會進步與否的標准,由於效率屬於現實生產力范疇,而公平屬於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范疇,因而從效率與公平在社會發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關系來看,效率優先是必然的,兼顧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類社會進步的因素中,生產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的越來越充分。宏觀地看,生產效率越低下,社會公平實現的就越不充分,人們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產效率越高,社會財富越豐富,在社會物質文明增強的基礎上構建的人類社會秩序就越完善,人們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機會也就越多。為社會創造的財富就越多,產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關系中要以效率為先,兼顧公平。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必然的。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目的實現共同富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通過效率的提高,只有生產發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達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優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效率,這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而且,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公平能夠實現的物質基礎,只有社會物質豐富,才能增進社會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質財富嚴重缺乏,怎樣才能實現真正公平呢?
我們曾經過分重視公平而忽視了效率,誤以為公平就是分配領域的平均主義,因而在分配上實行了公平的平均,這種公平的薪酬體系造成了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妨礙了效率,結果使人民長期處於貧窮狀態,生活在困窘的狀態中。沒有生產的發展,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要以效率為先,只有以效率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質基礎,沒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話。
當今,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要改變的是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國家的行政部門用計劃調節的,它導致了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的低效率,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經濟運行以市場為軸心,實行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的法則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個企業效率好,就會發展壯大,如果效率不好,就會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則是符合這一市場經濟規律的。
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競爭中機會公平,效率優先,對於企業來說,在競爭中,在同一市場條件下,效率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以應以效率為先,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在企業內部,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充分挖掘人力資源,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效率。企業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
兼顧公平的原則
我們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並不否認公平,更不能犧牲公平只顧效率,正確的做法是,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因為只有堅持公平才能夠調動效率的創造者,即主體參與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主體的努力被社會所認同就能夠激發他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會使主體失去工作熱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顧公平才能促進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會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個體被認同和肯定,個體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而整個社會整體才能夠處在一種有序的狀態下發展,個體間相互協調形成很好的團隊精神,能夠提高社會整體效率,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高效率。
總之,兼顧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由於種種原因,社會上存在著弱勢群體,對這些弱勢群體,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政府應當兼顧公平,通過種種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徵收個人所得稅,把這部分資金轉移給弱勢群體,如發放失業救濟金,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部分人得到應有的幫助,以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參加職位競爭的機會,挖掘這部分人的潛力,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提高效率。
公平促進效率,有利於效率的實現,效率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二者是一致的,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要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參與競爭,平等的勞動就業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競爭,而個人的分配、收入要與個人所投入的努力達到一種比例上的動態平衡--多勞多得。反對那種小生產者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平等觀,提倡多勞多得,國家在實施政策時要以效率為先,以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最終目標,但要兼顧公平,國家通過各種辦法,用政策加以調節,傾斜於弱勢群體,給其以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以提高經濟效率,總之,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即不能只強調效率忽視了公平,也不能因為公平而不要效率。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
⑺ 經濟學中的效率與平等
經濟抄學裡面叫公平襲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濟學中,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⑻ 試述福利經濟學為什麼要研究公平和公正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二個方面,其一是一個社會的資源配製在什麼條件回下達到最優狀態?如何才能答達到最優狀態?其二是國民收入如何進行分配,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效率"與"公平「既是福利經濟學所追求的基本社會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標,福利經濟學是研究一個國家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以及在這二者之間如何選擇的一門科學。福利經濟學採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社會福利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收入分配、貧困、教育、失業與就業、人口、環境、社會保障等)及其政策措施。其基本內容涉及個人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福利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所必須的條件以及如何才能達到這些條件,對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和市場機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和採用什麼樣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⑼ 急求啊:政治經濟學 中 效率與公平!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兼顧效率與公平:1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3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
參考資料: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66頁
公平與效率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的原則,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的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注重經濟效率,又要從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堅決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因此,任何只顧公平而忽視效率和只顧效率而損害公平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只有做到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和協調,在全社會樹立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堅持公平的原則,保障人們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個社會成員既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又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才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可以說,「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當年搞計劃經濟,一切圍繞「計劃」轉。表面上看,計劃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計劃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平均主義、平分秋色,就是「均貧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時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義的。這看似公平,但實際上是一種傷害了不少人積極性的「公平」,是一種「大鍋飯」式的「公平」。
進入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比過去活了,環境比過去寬鬆了,人的潛能、智能、積極性比過去高了。那種貌似「公平」的公平在這種體制中站不住腳了,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所謂「公平」,受到了以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為內涵的按績效論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戰。實施這種公平的初始,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適應。因為能力強者與能力弱者、勤奮努力者與不思進取者所獲得的回報拉開了距離。昔日的所謂「公平」日趨沒落,盡管有人心存疑慮,但卻不得不面對這一無法逆轉的趨勢。
傳統的公平受到了現代公平的挑戰,懶散的公平受到了競爭公平的挑戰,且後者「力大無比」,最終戰勝了前者。因為,公平與效率掛上了鉤,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相輔相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得益彰,此時的公平更具時代性、知識性、競爭性、世界性。而這種市場公平,雖然也有其負面作用,弄得不好,將導致兩極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揚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負面影響,就能利用其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鋪平道路。應當看到,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核心是解決發展生產力過程中的競爭和效率問題。由於市場是自由的、開放的,它本身不考慮社會公平問題。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來彌補這個「真空」?各級黨委和政府理應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保護市場競爭中弱者利益的責任。
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存在著社會資源、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細加分析,就會發現社會公平似乎可以分為「效益公平」和「道義公平」。前者釋放社會能量,後者保障社會穩定,都不能偏廢。為防止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失公平現象的發生,關鍵要制定一系列公開、透明、維護社會公平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讓公平問題變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個團體、單位看來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對一個小單位、小家庭來說,卻可能「重如泰山」。貧困人口、殘疾人口、無依無靠人口、失業下崗人口等,都是社會的弱者,他們心中對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於其他人群。維護這些人的權益,是維護社會的「道義公平」、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
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但人民的公僕應該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同情之心、愛民之心。不僅要維護「效益公平」,同時也要兼顧「道義公平」。我們理應把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大內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顧」的位置上,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國改革開放前,是一個絕對平均主義的國家,「大鍋飯」的分配體制,使效率大受影響。二十多年前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後,逐漸講求效率,拉開收入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農村到城市,經濟活躍起來,非常見效。於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就把「兼顧效率與公平」作為經驗總結,寫進了十四大的決議。但從十四屆三中全會開始,在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的提法上有一個新的變化,即把以前的「兼顧效率與公平」,改變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使這兩者關系,由效率、公平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改變為效率處於「優先」的第一位,公平雖然也很重要,但處於「兼顧」即次要地位。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新提法,是適合我國當時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確的。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經濟理論界也出現代表不同利益的聲音。有些人借「優先」和「兼顧」之差異,有意無意地貶低、輕視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單純為一切斂聚財富的過程辯護,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一定時期收入分配的指導方針,而不是整個市場經濟歷史時期不變的法則。隨著總量發展、經濟效率問題逐步得到相對的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會逐步上升為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現時起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調整效率與公平關系,加大社會公平的分量。「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現在就可以開始淡出,逐漸向「公平與效率並重」過渡。
從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對個人努力才能的認同,會激發人的積極性,產生巨大的效率。
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各方面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資源使用效率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關鍵是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為依據,公平會調動人的積極性,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當個人被認同,在心理上會產生知遇之心,使其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與效率相協調,使社會保持穩定的秩序和穩定的發展"注重效率,維護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
我們強調注重效率與維護公平相協調的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務的。
樹立公平與效率一致的道德體系有助於社會發展,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忽視道德的培養,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也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
從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職能是維護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實現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說,管理越公平,越能調動人們的積極因素,產生正向的積極作用,提高效率,否則,管理不公平,就會出現反向的消極破壞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對公平與效率至關重要,具有極其深遠重要的意義,對管理而言,公平具有兩大功能,一是激勵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謂激勵功能,就是激發人的熱情,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的潛能和創造性,使其能向著組織所期望的目標而奮發努力。
因為激勵的根本原理是發展,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發展人們的智慧和潛能。發展對組織所期望的價值目標和追求。也就是說激勵能使人產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了實現目標的方法,有了勝不驕敗不餒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謂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產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極為珍貴的無價之寶。我們講的合力是一個國家或單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力量。它不是由單個力量簡單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長的集體力量。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呢?
1、效率優先原則
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該是效率優先。因為公平與效率總的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實行效率優先原則就意味著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謂效率優先原則就是指分配製度、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率為首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必須把效率作為優先考慮的價值目標。
效率優先原則意味著人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生產力的發展為目標,這樣,效率提高了,生產上去了,社會財富增多了,人們享有的社會公平就更多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一切社會進步與否的標准,由於效率屬於現實生產力范疇,而公平屬於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范疇,因而從效率與公平在社會發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關系來看,效率優先是必然的,兼顧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類社會進步的因素中,生產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的越來越充分。宏觀地看,生產效率越低下,社會公平實現的就越不充分,人們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產效率越高,社會財富越豐富,在社會物質文明增強的基礎上構建的人類社會秩序就越完善,人們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機會也就越多。為社會創造的財富就越多,產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關系中要以效率為先,兼顧公平。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必然的。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目的實現共同富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通過效率的提高,只有生產發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達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優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效率,這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而且,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是公平能夠實現的物質基礎,只有社會物質豐富,才能增進社會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質財富嚴重缺乏,怎樣才能實現真正公平呢?
我們曾經過分重視公平而忽視了效率,誤以為公平就是分配領域的平均主義,因而在分配上實行了公平的平均,這種公平的薪酬體系造成了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妨礙了效率,結果使人民長期處於貧窮狀態,生活在困窘的狀態中。沒有生產的發展,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要以效率為先,只有以效率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質基礎,沒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話。
當今,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要改變的是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國家的行政部門用計劃調節的,它導致了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的低效率,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經濟運行以市場為軸心,實行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的法則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個企業效率好,就會發展壯大,如果效率不好,就會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則是符合這一市場經濟規律的。
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競爭中機會公平,效率優先,對於企業來說,在競爭中,在同一市場條件下,效率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以應以效率為先,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戰略,在企業內部,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充分挖掘人力資源,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效率。企業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
兼顧公平的原則
我們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並不否認公平,更不能犧牲公平只顧效率,正確的做法是,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因為只有堅持公平才能夠調動效率的創造者,即主體參與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主體的努力被社會所認同就能夠激發他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會使主體失去工作熱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顧公平才能促進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會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個體被認同和肯定,個體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而整個社會整體才能夠處在一種有序的狀態下發展,個體間相互協調形成很好的團隊精神,能夠提高社會整體效率,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高效率。
總之,兼顧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由於種種原因,社會上存在著弱勢群體,對這些弱勢群體,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政府應當兼顧公平,通過種種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徵收個人所得稅,把這部分資金轉移給弱勢群體,如發放失業救濟金,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部分人得到應有的幫助,以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參加職位競爭的機會,挖掘這部分人的潛力,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提高效率。
公平促進效率,有利於效率的實現,效率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二者是一致的,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要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參與競爭,平等的勞動就業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競爭,而個人的分配、收入要與個人所投入的努力達到一種比例上的動態平衡--多勞多得。反對那種小生產者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平等觀,提倡多勞多得,國家在實施政策時要以效率為先,以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最終目標,但要兼顧公平,國家通過各種辦法,用政策加以調節,傾斜於弱勢群體,給其以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以提高經濟效率,總之,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即不能只強調效率忽視了公平,也不能因為公平而不要效率。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
參考資料:首頁>>>踏浪尋幽文集>>>雜文:公平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