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十大經濟學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
㈡ 請用十大經濟學原理聯系身邊的事情~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大炮代表軍費開支,黃油代表民用開支。引用艾森豪威爾總統的話就是,軍事上所佔的資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費和投資的資源就會越少。在現代社會里,同樣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政府用於生產公共品的資源越多,剩下的用於生產私人品的資源就越少;我們用來消費的食品越多,則用來消費的衣服就越少;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越多,那麼用於休息的時間就越少。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例如某公司決定在一個公園附近開採金礦的成本。開采者稱由於公園的門票收入幾乎不受影響,因此金礦開採的成本很低。但可以發現伴隨著金礦開采帶來的雜訊、水和空氣的污染、環境的惡化等,是否真的不會影響公園的風景價值?盡管貨幣價值成本可能會很小,但是考慮到環境和自然生態價值會喪失,因此機會成本事實上可能很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它是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量。用拔河來做比喻,一方共有10個人,總拉力為300公斤。現在增加一個人張三,張三的到來使得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這個25公斤就是邊際量。又增加一個李四,李四的到來又增加20公斤拉力,這個也是邊際量。總的說來,邊際量的增加往往是遞減的,還用拔河做例子。假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樣的25公斤,當人數少的時候,大家配合的比較好,每一個人都能發揮25公斤的力量。後來增加了一個人,大家一起使勁的時間就有點錯位,新增加的人實際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繼續增加人的話,大家使勁的時間就有更多的錯位,他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帶來的增量(就是邊際量)都在減少,總拉力(就是總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再來一個人也不能增加為止,如果再增加人數的,就有可能帶來負的邊際量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對於這個,就直接舉例說好了。比如一個學生,如果老師在課堂上表揚了他,他會感到很高興,然後會更加努力。如果被老師批評,他也許會感到沮喪,然後會發奮圖強,當然他也可能因受表揚而驕傲退步,也可能因受批評而消沉下去,從此一蹶不振。而且,老師的這種當眾評判,也會對這個學生以外的其他學生產生影響。 在這里,老師對學生的表揚或者批評就是一種激勵,而受到激勵以後的心情,以及在這種心情的驅動下採取的行動,無論是高興還是沮喪,無論是努力還是消沉,以及其他同學對此的心態和由此生發的所作所為,就是人們對激勵的反應。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我們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或者我們國家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或者多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這些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較高的價格趨於抑制消費者購買,同時會刺激生產;而較低的價格則鼓勵消費,同時抑制生產比如消費者需要更多數量的牛肉,那麼牛肉的價格就會上升,從而向生產者傳遞出供給不足的信號。而當一個可怕的疾病減少了牛肉的產量時,牛肉的攻擊就會減少,從而價格也會提高。更高的價格又鼓勵農民生產更多的牛肉,同時促使消費者用其他產品替代對牛肉的消費。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盡管市場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這時就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金融危機就是這種情況,而在這個時期各國政府發布的政策就是政府幹預。最有名的羅斯福新政就是在1929年的金融危機時期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政策。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為什麼北美的生活水平高,而熱帶非洲的生產水平低?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的技術狀況和各項知識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這就是通貨膨脹。在正常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實際需求量,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舉例說,比如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由於通貨膨脹,魏瑪共和國的價格指數從1上升到10 000 000 000。就像某人在1922年初擁有一張價值3億元的德國債券,那麼兩年之後,他用這么多錢就會連一小塊糖也買不到。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當經濟增長過快,就會出現通貨膨脹,這時利用貨幣政策,提高利率,避免經濟過快增長,同時也減輕了價格壓力。但是降低通貨膨脹的代價並沒有這么簡單。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解釋。如果菲利普斯曲線相對比較平坦,則降低通貨膨脹率就要以較高的失業率和產出損失為代價;而如果菲利普斯曲線比較陡峭,則失業率的小幅上升就會帶來通貨膨脹率的快速下降,代價較小。
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給我留言。
㈢ 經濟學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㈣ 試用相關經濟學原理分析區際分工與貿易是如何產生的
李嘉圖來認為應該按照生產成本相對差源距進行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這樣,對分工和交換的雙方都有好處。一國即使生產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只要能生產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國進行貿易,並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例如,葡萄牙生產一單位葡萄酒需要 80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呢絨需要90個勞動日;英國生產一單位葡萄酒需要120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呢絨需要100個勞動日。在這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葡萄牙都處於絕對有利地位。這樣的條件下,採取怎樣的國際分工和交換才有利呢?依照比較成本說,葡萄牙應把葡萄酒輸往英國,換取英國的呢絨。這樣對葡萄牙來說比較有利,因其國內用一單位葡萄酒只能換 0.89單位呢絨,若用葡萄酒同英國呢絨交換,則可得1.2 單位呢絨,比本國多得0.31單位。英國用呢絨換葡萄酒,也較國內自行交換有利,因為在英國一單位呢絨只能換0.83單位葡萄酒,而把呢絨輸往葡萄牙則可得1.125 單位葡萄酒,多換0.295 單位。這就是說,當甲乙兩國相比,乙國各種生產率都低於甲國時,乙國應選擇那種與甲國效率相差最小的產品生產,甲國則從乙國進口該產品,這樣對甲乙兩國都有利。
李嘉圖相對優勢理論
㈤ 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原理包括來: 1.人們面臨自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㈥ 以下這種現象用經濟學原理怎麼解釋
可以考慮用羊群效應和邊際機會來解釋。
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學中的跟風現象。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只要有領頭羊獲得了成功,就會形成一個跟風趨勢。而商家扎堆的話,還能時消費者的邊際消費慾望大增。
㈦ 經濟學原理解說
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抄的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是如何進行選擇的,
這些選擇是怎樣決定社會資源如何被利用,簡單地說就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建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假設條件發生變化,原有的結論往往就會不成立或者發生改變。 因此我們在應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時,一定要考慮中國經濟的特點與國情,注意各種原理使用的前提條件,不能生搬硬套某些不同條件下產生的結論。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在近代一度淪為世界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之一。為實現民族的復興,中國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從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對於中國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此時迫切需要有關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導。經濟學雖然源於西方國家,研究的是西方的經濟問題,但其中的經濟學理論是對全人類社會行為的總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經濟、技術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市場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知識,才能使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增長。
㈧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什麼是部門
組織中管理人員為完成既定目標,根據目標性質劃分成的一個或多個特殊領域.
㈨ 1.經濟學十大原理分為哪三類每類至少舉例2條,並舉例加以說明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
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
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
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
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
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