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資源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和環境經濟學的區別
學科內涵不同:
自然資源經濟學以有用的和有潛在價值的自然資源為研究對象。
生態經濟意在探討不污染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
環境經濟學以經濟發展的環境背景為研究對象。
❷ 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企業應如何承擔相應的生態責任
企業要貫徹落實國家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
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企業要注重自主創新,科學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❸ 如何理解生態學的本質是"自然的經濟學
中國學者探討自然資源價值問題的理論起點是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針對馬克思自然資源無價值的命題可歸結為四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無價值但有價格,自然資源的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胡昌暖,1993);
第二種觀點是完全否認自然資源無價值的命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決定於自然資源對人類的有用性、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我們設想可以在有關自然資源的財富論、效用論、地租論的基礎上確立起自然資源價值觀和價值理論。
這樣確定的自然資源價值或價格,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二是社會對自然資源進行的人財物投入的價值。前者,可根據地租理論確定,後者可根據生產價格理論確定。」「自然資源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結合。
按照現行的生產價值理論,只會考慮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不考慮自然再生產過程,這是不對的。對自然資源的定價,應兼顧這兩個方面,即按完全生產價格等於地租加成本再加利潤的原則來確定。」(李金昌等,1990)。
第三種觀點是在肯定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認為自然資源在人類經濟社會初期沒有價值,但在當代卻有價值L3引。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地租同代際補償問題聯系起來,地租就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將與自然資源相聯系的代際關系概括為:
上一代人用自然資源替代或節約了勞動和資本,下一代人用上一代人節約的勞動和資本替代已經耗竭或退化了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代際均衡條件是,當代人積累的地租能夠補償將來發生的使用者成本。」
它從代際關系的角度拓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有一些學者更是提出了自然資源多價值理論或「綜合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具有存在價值、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 (徐蒿齡,1995)。沈大軍(1999)對水資源價值內涵的分析則將水資源價值描述為一個包含產權價值、稀缺價值和勞動價值的價值體系。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主觀效用價值論。持這一觀點的中國學者一般本著一種「默許」的態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效用價值論的主要分歧領域之一便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價格問題,對這兩種理論的比較與綜合是資源經濟學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之一。
(3)生態下的經濟學擴展閱讀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彈性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可以認為,資源(如土地一類可出租帶來租金的資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給彈性的任何一種資源的服務價格,假設資源在其餘下的使用年限內可出租給生產者,那麼它的所有者可望獲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貼現值可以用來估計該項資源的現期價值。估計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Vt為未來資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貼現值,即t期資源價值的現值;QT為各期預期開采量;NT為單位資源的租金;r為貼現率。
為實現資本投資收益最大化,資本在不同生產要素之間不斷發生轉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實現的利潤率相等,則應有:
Nt + 1 = Nt(1 + r)
進一步,可得:
比較Vt與Vt + 1,兩期開采總量相差不大,單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發現t+1期資源價值或價格高於t期,解釋為某一資源的價值或價格隨著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斷上升。
❹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生態經濟學是生來態學源與經濟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合上來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是研究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學科,是既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活動的影響,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結合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復雜系統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探討人類社會經濟與地球生物圈的關系,包括人口過剩、糧食匱乏、能源短缺、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為制定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森林、草原、農業、水域和城市等各主要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綜合效益問題;研究基本經濟實體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問題。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綜合統一科學體系的大趨勢。
❺ 為什麼說生態經濟是經濟學和生態學的分支
農業生態經來濟學的研究對象農業經源濟學和生態學(包括動物、植物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農田生態學、水域生態學以及理論生態學任務是揭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的矛盾及其發展演替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建立高效、低耗、優質、高產和無污染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及其與國民經濟環境之間,在物流、能流和資金流上的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農業生態經濟依據。
❻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態探討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請大神們詳細描述一下,真的很需要,謝謝!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版棄的東西、3.理性人權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❼ 如何理解生態學的本質是"自然的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內會科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容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
❽ 從經濟學角度說明國家應怎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這種清醒,推動著人類文明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人們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研究和實踐活動推上當今社會發展主旋律的位置,進而成為全球性的時代潮流.它預示著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文明時代,即生態文明建設時代.\x0d�� ��生態文明是一種嶄新的獨立的文明形態\x0d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的文明形態是原始的採集文明,然後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和近代開始的工業文明.持續至今已200多年的工業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資源遭到了過度的消耗;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污染;人類自身也出現了無節制地膨脹;資源的開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面對種種來自大自然的報復,生態文明是人類必須作出的一次理智選擇.\x0d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生態文明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中國學者倡導提出,其科學的價值取向現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而且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完全有可能作為一種新的獨立的文明形態加入到豐富多彩的文明系統之中.\x0d生態文明與當前我們黨和國家所倡導的三個文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文明創造的生態環境必然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反過來三個文明又分別體現著生態文明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三個文明中,無論哪一個都不能包容生態文明的全部內涵.特別是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與三個文明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生態文明完全可以與三個文明相提並論,四位一體共同支撐起我國文明建設體系的大廈.\x0d��生態道德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x0d人對自然也有一個道德責任問題,在生態道德建設中,破除人們長期固守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非常重要.首先,要在人們心目中樹起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追求自然美已逐步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應該以此為契機,按照美的原則和規律,不失時機地把人們的審美情趣引導到為社會、為人類尊重自然、珍惜生態、保護環境方面來,不斷養成一種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高尚情操.\x0d其次,要在人們心目中喚起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在維持人的一定的生存質量的同時,應該從生態倫理出發,保護好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任何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權.即便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應帶著良好的道德意識作出危害程度的正確選擇,從而自覺地摒棄那些亂捕濫獵、亂采濫挖、亂殺無辜的不道德行為.\x0d再次,要在人們心目中重新樹起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擴大和刺激消費會推動經濟總量的增長;但從生態平衡角度來分析,盲目追求高消費會給有限的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兩相比較,後者比前者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因此,以勤儉節約為主要特徵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不能輕易丟掉,即使到了民富國強的程度,「成由節儉,敗由奢」的道理還是千古不變的.\x0d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在硬約束上有所建樹\x0d如果說,生態建設需要對人們進行長期的引導、教育並制定必要的道德標准加以規范是軟約束的話,生態文明建設也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硬約束.\x0d第一,要建立綜合決策制度,用政府的權威保證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特別是在制訂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的擬議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綜合決策的作用,把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綜合決策,以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從而保證各項重大決策既符合經濟效率的原則,又符合生態建設的要求.\x0d第二,要適時出台相關政策,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抓緊調整生態建設的政策導向,千方百計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政策性傾斜,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尤其在起始階段更要形成一(上接20頁)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應包括:引導生態型項目開發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壞性經營的剛性能約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復生態植被的資源補償性政策,以及旨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x0d第三,要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我國現行的憲法沒有明確「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現有的單項的自然資源法中,由於在指導思想上沒有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主要的立法目標,對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具體規定,致使有些法律條款操作性很差.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必要對我國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進而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具體來說,一要把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寫入憲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二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自然資源保護法",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體而切實的保障;三要在各種經濟立法中突出生態環保型經濟的內涵,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經濟法中得到充分體現.
❾ 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問題的愈加嚴重,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國政府和多種組織研究機構、環境學家、經濟學家的重視。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研究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評估方法困難和對此缺乏足夠的關注。1983年,Weiller認為環境核算的范圍包括三個方面:
1、自然資源的枯竭
2、環境自然狀態的保護
3、污染及其控制
Weiller沒有提出如何對自然資源枯竭進行核算和估價,但從資源經濟角度闡述了自然資源枯竭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資源枯竭對經濟的影響。 基於環境價值進入GDP帳戶的可能性,Alexander通過假定一個在全球擁有所有生態系統的獨占者,測算其在生態系統市場突然建立後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以此來評價未來有可能包含在GDP帳戶中的生態系統環境功能的邏輯價值。 在對生態與資源環境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國外學者還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1991年國際科學聯合會環境委員會組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專門討論了如何進行生物多樣性的定量研究,這次會議促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成為目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1997年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將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研究推向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並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來看,對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研究十分重視,生態學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家及其它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從生態系統過程、生態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等多個方面開展綜合研究,不斷充實與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探索其評價技術及生態經濟價值的評估方法,分析與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資源經濟進展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