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西方微觀經濟學論文

西方微觀經濟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19 15:36:45

A. 西方經濟學 微觀 論文主題有哪些

在動筆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一旦下筆之後,則要堅持不懈地一口氣寫下去,務必在最短時內間內拿出初稿。這容是許多文章家的寫作訣竅。有的人寫文章喜歡咬文嚼字,邊寫邊琢磨詞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來查半天字典。這樣寫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斷。其實,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無關大局。暫時不必去改動它,等到全部初稿寫成後,再來加工不遲。魯迅就是這樣做的,他在《致葉紫》的信中說:
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相信自己——結果一定做不成。以後應該立定格局之後,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作的途中,一面煉字,真要把感興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的字,就把這些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稍暇時再想。
否則,能因為一個字,停到大半天。這是魯迅的經驗之談,對我們寫畢業論文也極有啟發。

B. 微觀經濟學 小論文 急救~!!!!!!!!!

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體會

通過對《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對整個西方經濟學體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它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能夠說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由於經濟學家們的世界觀以及對經濟現象的認識角度和方法不同,造成了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理論繁雜,這使我很難全面、系統的把握其精髓與內涵。

嚴格意義上說,我們現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應該稱為「現代經濟學」,只是但是出於意識形態等因素考慮,為了區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所以稱其為「西方經濟學」。為了與課本接軌,在這里,我還是稱其為西方經濟學。

一門科學,應該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西方經濟學以其嚴謹的理論架構和獨特角度分析,使其不同於社會學以及哲學,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一套對現象做出理性解釋的理論。

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老師曾經說過:要想成為經濟學家,其實是可以「速成」的,只要記得兩個理論:一個是相對價格,比如說日本的房子都很小,而電視機就比較大;而美國房子都很大,而電視機就比較小。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地價相對美國來說就貴,電視機相對來說則很便宜。這就是相對價格。還有一個理論就是收入效應,就是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也會隨著增長(只不過根據彈性的大小不同,增長的幅度也會不同)。

其實這兩個理論也就是經濟學的最基礎的兩個工具,掌握好工具,你才能乘帆遠行啊。我記得曾經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好象是羅伯特 索洛)說過「經濟學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的所有理論只要用一張紙就可以寫滿。」所以說接下來就要看我們怎麼樣使用這些「工具」——經濟學理論。

西方經濟學又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以及建立在他們上面的一些分支,諸如制度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現在還包括了一些新的內容,比如「貧窮經濟學」。
千萬別忘了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說上,假說改變了——由於環境資源或者經濟發展政策變化導致的假設的變化,那麼理論也應當隨之改變。從而才有一些理論的衍生擴展和創新。所以你在簡化模型的時候應當注意理論的假設前提.

雖然國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起源地,他們的理論發展也處於世界的最前沿水平,但是中國作為一個轉型中國家,在引進國外經濟學理論的時候要考慮到理論的「水土是否相服」的問題。例如象林毅夫老師所說:西方經濟學有一個重大的,隱含假設,就是假設所有的企業都具有自生能力(「自生能力」這個概念,我在《國有企業失敗的深層次原因》中有介紹:即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假設企業在正常的經營管理下,不需要外力支持——指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下,能取得社會的預期利潤率,就稱此企業具有自生能力)。這在發達國家適用,因為發達國家的大部分企業都是按照其比較優勢發展起來的,因此都具有自生能力,但是在像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國家卻不適用(詳見「國有企業失敗的深層次原因」)。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初俄羅斯以及東歐一些國家在轉型過程中採取「休克療法」導致了經濟崩潰。

所以說我們要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前沿的理論,但要強調的是,要學習它整個理論的思維體系和方法論,進行有選擇的借鑒。

C.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一、新型的拍賣
前幾天,在廣播里聽到一種新型的拍賣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內出價(最小位數為角),並將價格以簡訊的方式發送給電台,電台將從諸多競拍價格中選擇沒有重復的最低價格出售,且沒有保留價格。
眾所周知,電台並不指望靠賣掉這件商品以賺取其中的利潤,而是以商品為誘餌,利用人們希望低價拍到商品的僥幸心理,賺取簡訊費用。這種拍賣方式與現存的並廣泛應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賣方式激勵人們說真話不同,它有點類似讓聽到廣播的人不偷懶地「發簡訊」。現在將這種新型拍賣的實質抽象出來分析一下。
一件商品允許你在較大的價格浮動范圍內任意出價,但要求競拍者必須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串通地將價格發送給拍賣方。事實上,即便是串通也沒有任何優勢,因為拍賣者是選擇沒有重復的價格,而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價格,因此不必擔心競拍者之間的共謀、勾結的情況,除非競拍者「能量」很大,能夠在短時間得到已報價格的分布,並在截止時間之前發送出未被報出的最低價,或者是能夠限制其他所有競拍者,不許他們的報價與他的重復並出現低於他的報價且不重復價格。顯然,這兩種情況對於普通的廣播聽眾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他也會衡量一下為了一件商品這么做值不值得,還不如自己直接上街買回來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話)。因此,分析模型中,競拍者均是獨立的行為個體,並且這種激勵機制下不用考慮競拍者之間的勾結,但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無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價值不菲的情況下(這里難免要差一句了,說到價值不菲時很容易出現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西安摸彩的寶馬事件,理性人過於理性了,就難免走極端,不顧一切代價地維護並聚斂自身利益,違規操作、鋌而走險更不在話下了)。
下面從價格角度上來看,首先較大的浮動范圍就給人以很大的誘惑,理性人總是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設想,較大的浮動范圍意味著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們有可能以低於商品實際標價很低的價格得到該商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許我們應該說標價不同結果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絕不會產生質的區別。如果該商品標價100元,那麼從一圓零角到一百圓零角總共有991種價格,當競拍者都抱著佔便宜的心理,那麼聽眾人數少於991時必然會出現不重復的最低價(現實中哪個電台的節目聽眾如此少得可憐,它也該停播了),競拍者人數超過991時,由於991數目太小,重復幾率太大,這就看誰的運氣好能碰上了,或者乾脆低於一百圓的價格全部重復,這時候哪個倒霉鬼出價高於標價又是非重復最低價時,只能恭喜他「中獎」了,可憐他當初抱著搗蛋的心態報出高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時想:「反正選的是最低價,我出價都高於標價了,怎麼都不會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這種人!想到別人都會出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為什麼就不再動動腦子想想那麼多人,想報出不重復的價格機率幾乎為零啊!不該你倒霉該誰倒霉!打落牙齒和血吞吧!」賣方原來也沒想到實際價格都報出去了還能賺到差價,現在一定在開香檳一邊慶祝一邊想到你而捧腹。千萬不要氣得發抖噢!其次,為什麼是「不重復的最低價」而不是「最高價」呢?從賣方的角度看,似乎應該是最高價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說了,賣方並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價,他們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掉入這個美麗的陷阱,心甘情願地發簡訊,而「最低價」的說法更能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說法貌似站在競拍者的立場,因為在競拍者的潛意識里他們中的幸運兒最終是以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拍到商品的,那麼最低價是讓這個價格低於並最大限度的遠離實際標價,是完全最大化競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讓出價高於實際標價的人拍到,此時,所謂的最低價只是讓售價高於並接近實際標價,這筆買賣肯定是要吃虧,虧大虧小已無本質區別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餡餅而是陷阱!
二、草坪上的警示語
「嚴禁踐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場所起不到什麼震懾作用,想踩的還是踩,而當改成「凡抓到踐踏草地者,獎賞200美金」,草地就沒有再被踐踏過。其區別就在於,原來是把公眾當作被監督和潛在懲罰的對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壞欲,越是被束縛、約束,越會去違規,這種警示語將管理者和人們的利益(在能否踐踏草坪上)在潛意識里對立了起來,使之是沖突的,矛盾的;警示語修改過後,200美金的獎賞激勵那些不會踐踏草坪的人主動監督,並約束了原本就有踐踏傾向的人不去踐踏。這是一個有關解決公共地悲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國內公共場所中出現了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語,如「小草惹人憐,不要欺負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兒為誰開?勸君莫採摘」之類。以往我們所說的激勵與約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機制能夠使激勵方和受約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對於人行為的驅使作用,而這些人性化的警示語則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激發人們的道德心、同情心、憐憫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這不失為一種充滿人性的激勵機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感。
激勵機制也要與時俱進嘛!
三、中國股市
記得掀起炒股熱那會,從父親的言談和媒體的評論中就隱隱感到炒股就是一個投機,碰運氣的事。今天你賠,明天他賺,就是看誰運氣好,手氣好,和嚴謹的市場觀望、細致的公司業績分析與小心的選擇沒有多大關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無歸的,總結起來一句話,要想通過炒股賺錢,就得見好就收,積少成多,外加幾分好運氣。
現在才知道股票市場原本應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過對信息的甄選確定優勢公司,投資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公司運行良好以後,股民能夠從中獲取投資收益。照這么分析,謹慎投資應該是穩賺不賠的(因為誰都不會傻到把錢砸到一個岌岌可危的公司頭上),但是現實中,不僅僅是虧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機的代名詞,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信息不對稱造成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背離,使證券市場失去了評價上市公司業績、約束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機制,導致整個市場的上市公司質量的降低,並成為市場過度投機的主要根源。這種信息不對稱除了隱瞞不報之外,還有財務公司做假賬!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傾向,安然大廈的轟然倒塌,不知壓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資夢想!中國也有銀廣夏,良辰美景原虛設之說。
無奈與失望之餘,只能祈禱股市的泡沫與暮靄早日消散啊!
四、重慶火鍋的困境
04年初,重慶火禍底料摻雜石蠟問題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全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對產自重慶的火鍋底料實行全面封殺,勒令冠名「重慶火鍋」的店鋪關門整頓,對重慶火鍋業造成巨大的損害。眾所周知,石蠟是一種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的化學物質。重慶某些小廠貪圖眼前利益,用石蠟代替牛油,他們在謀取暴利的同時,毀掉的是重慶火鍋的百年基業!
重慶火鍋聞名遐邇,但究竟具體哪一家或哪幾家有名其實非常模糊,我們這些外地人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重慶火鍋」這四個字上。講質量、講口碑的廠家、店主用「重慶火鍋」這塊牌子,打響了名聲以後,不法分子見有利可圖、有機可乘,就也用這塊金字招牌,長此以往,造成魚龍混雜的狀況。這大概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公共地的悲劇」。招牌為大家公有,工廠、店鋪則分屬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誰也無須為之負責,而工廠產量、店鋪的銷售額為個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
下面用博弈論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問題:假定有兩個火鍋底料店,他們可以選擇多生產和少生產。若雙方均選擇少生產,招牌得以保護,那麼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選擇多生產,另一方選擇少生產,多生產的人的經濟收益明顯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產的話,招牌被破壞,大家的收益都減少了。而廠商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多生產。這造成的結果是整體利益無法最優化。
可以設想兩種方法改變結果:一是局外人採取強制措施,改變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規定產量定額。當然這種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損失,政府的監督成本也相當大,還可能帶來權力尋租等弊端。二是利用產權界定的原則,明確權利及義務,促進對公共資源(「重慶火鍋」)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確的產權,各廠商會從長遠考慮,有利於增強對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
出現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完全是壞事,它有助於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於廠商、店主尋求解決之道,這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D. 中級微觀經濟學要寫論文,都有哪些題目可以寫

供給關系、價格彈性、谷賤農傷、機會成本

E. 微觀經濟學論文題目怎麼定

你應該有指導老師,問問老師,在獲得老師指點以後再決定,因為畢竟以後做論文的時候還要和老師繼續探討,這樣就可以繼續深入下去!如果自己隨便定了,老師在你自行決定的方向上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話,那就麻煩了!

F. 作業急!!!需要一個身邊的例子 以西方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分析 有圖形結合要寫一篇論文 跪求大神啊啊啊

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回在邏輯關系。
(一)議論文的答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表明自己的態度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這些看法和主張必須是經過認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實踐,確實是自己所獨有的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切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張。要使讀者感到有新意,增長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2)必須圍繞所論述的問題和中心論點來進行論證。開篇提出怎樣的問題,結篇要歸結到這一問題。在論證過程中,不能離題萬里,任意發揮,或者任意變換論題。如果有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要與中心論點有關聯,要從屬於中心論點。所有論證都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論點和中心論點。議論文的邏輯性很強,論證必須緊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讀者不會誤解自己的觀點。

G. 求1000字關於石油價格先上漲後下降的論文(從微觀經濟學角度來說)

哥,你是哈爾濱龍外的吧???

H. 微觀經濟學論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

對邊際生產力論文的探討

一、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局限性
邊際生產力理論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石。邊際生產力理論是用於闡明在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所得到的報酬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等於該種生產要素一個單位的服務報酬或其他報酬。這里很明顯,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是取決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條件。在新古典理論中,一般用生產函數來表明這種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邊際生產力理論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
廠商的生產函數是Y=F(x[,1],x[,2],x[,3],x[,4]……),Y是生產過程中的產出,x[,1],x[,2]……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F是生產函數。一般情況下,生產函數滿足下面假設:產出對生產要素的投入滿足一階偏導數大於零,二階偏導數小於零,即附圖。一階偏導數大於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帶來實物產出的增加,即邊際產品大於零,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公理,廠商沒有必要在產量減少時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量。二階偏導數小於零也就是生產函數的凸性假設,表明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會隨該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遞減的,這是一個比一階導數大於零較強的假定,這就是經濟學中常常使用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規律,而是大多數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註: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頁。)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種要素的報酬超過了在少使用這種要素時損失的產值時,那麼就會少使用一單位該種生產要素,並且如果這種不平衡沒有消除,就會繼續減少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直到相等為止,即:附圖,(註:實際上應該要素的報酬應該等於要素的邊際生產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ct),而不是邊際產值(value ofmarginal proct),由於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理論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競爭市場,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這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價格),P為產品的價格。這個結論可以很簡單地從給定生產函數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得出。
邊際生產力理論有兩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來說明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兩要素是指總資本和總勞動,在這種形式下,生產函數的形式是Y=F(L,K),L、K分別是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多要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種類,就是在本文開始部分所採用的那種形式。兩要素形式可以使邊際生產力理論進行簡化,但是這個模型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如何將一個廠商投入的不同質的勞動和不同質的資本進行加總,(註:加總問題是邊際生產力理論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邊際生產力需要一個總量勞動和資本的概念,資本的加總只能通過對其價值(格)進行加總的形式來實現,而資本的價格受到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的影響,即維克賽爾效應,從而使邊際生產力理論成為一個循環論證。)這也是在上個世紀劍橋資本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問題。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對不同的勞動和資本進行加總,但這種形式卻遠離現實,因為這種形式會使生產函數連續可微分的性質難以成立:許多廠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單獨地增減一種生產要素而不增減其他的生產要素,即生產要素之間不存在替代性,這樣沒有辦法得出一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因此邊際生產力的理論適用范圍非常有限。本文在這里分析的是邊際生產力理論的適用范圍,因此,在這里採用的是兩要素生產模型,將廠商的投入抽象地分為勞動和資本,而如何將異質的資本和勞動加總的問題給拋開,而抽象地認為勞動和資本是同質的。這樣邊際生產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對於一個廠商的生產函數Y=F(L,K),勞動者的報酬也就是工資附圖,資本的報酬也就是利潤(息)率附圖。

二、總額相符問題(Adding-up Problem)
邊際生產力在直覺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理論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變時,一種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從而使廠商的利潤最大化。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每個要素的每一單位都按照相應的邊際生產力得到相應報酬,那麼廠商的產量是否等於所有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論分配法則的協調》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這些分配份額加起來等於每個廠商的凈產量。」(註:《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1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2-23頁;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7-409頁。)這個結論的詳細描述是:在生產函數是一次(線性)齊次性時,各種投入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乘以其投入量的總和正好等於其產值,這就是總額相符,也就是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從而使邊際生產力在理論上更加完美。如果用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要素的報酬來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種投入要素的報酬總和正好等於總產值。(註:在歐拉定理Y=MP[,L]×L+MR[,K]×K兩邊同時乘以產品的價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廠商的(超額)利潤等於廠商的收入(總產值)減去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總成本),即總額相符,廠商的利潤為零。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函數必須是線性齊次的,即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通常用生產函數的齊次性來表示規模報酬。齊次性是一個數學概念,它表明一個函數F(x,y)如果滿足條件:P(ax,ay)=a[n]F(x,y),這個函數就是n次齊次性。如果n=1時,就是一次齊次性,也稱為線性齊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個生產函數是n次齊次生產函數,那麼當n>1時,該生產函數就是規模報酬遞增,n<1時,是規模報酬遞減,n=1時,是規模報酬不變。這就意味著總額相符只有在規模報酬不變時,才能成立。同樣可以容易證明出: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小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不足」;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大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過剩」。那麼,誰來彌補「不足」和得到「過剩」呢?很明顯,這兩種情況下,邊際生產力理論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因為它與規模報酬遞增和遞減相矛盾,除非可以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存在著這兩種情況。在經濟中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規模報酬遞減,就可以把大企業分割成小企業來生產,而在現實經濟中很少出現這種現象。所以一般認為經濟是規模報酬不變和遞增的。

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的存在性
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生產是逐漸集中,大規模生產可以實行分工,採用先進設備,聘請高級專家,節省管理費用,都能提高生產效率,這些足以表明現代化的生產肯定是存在著規模遞增現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會導致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規模報酬呈遞增。斯拉法在《經濟學雜志》1926年12月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報酬規律》,指出「在純粹競爭的條件下,只要產量增加伴之有內部經濟,廠商便不會處於完全均衡狀態」,「遞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競爭的假設不協調的」。從此也就揭開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序幕。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承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現象,但是「根據復制的觀點,不變規模報酬是最自然現象,但這並不等於說其他情況不可能發生……遞增的規模報酬通常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適用。」用復制來說明不變規模報酬的存在是有疑問的,這種復制是遠離現實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人們基本上看不到廠商擴大產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規模上擴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廠復制原來的工廠,范里安這種認為不變規模報酬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但是不管怎麼很難否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

四、邊際生產力理論對規模報酬遞增的解釋
既然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化生產中必然存在的現象,那麼邊際生產力理論必然要對這種與其相矛盾的規模報酬遞增給以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經濟中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之所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是由於有一種促使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要素被人們忽視了,只要加入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就不會存在規模遞增現象:兩種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不了現實經濟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中去,生產函數成了Y=F(L,K,T,I,E……),從而使生產函數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樣處理之後,生產函數就成為線性齊次性,就可以滿足於總額相符,從而就使邊際生產力學說更加完美,甚至進一步找出科技、知識、教育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這種學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根據生產要素的性質,生產要素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產過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報酬。盡管我們可以通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科技、知識和教育的邊際生產力,但是是誰根據這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得到它的報酬呢?是工人,還是資本家,還是科學家?另外,科技和知識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本中,不能從勞動和資本中獨立出來,生產函數的形式應該是Y=F[L(T,I,E……),K(T,I,E……)],這樣,從數學的邏輯上分析,自變數之間必然是獨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術、知識、教育和勞動、資本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們就不可能同時作為生產函數的自變數,即同時成為生產要素。因此,用多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使之成為線性齊次性,從而可以使之滿足總額相符的方法,是存在著邏輯矛盾。 答案補充 五、結論
因在經濟中普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現象,邊際生產力理論在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時,不能實現總額相符,從而出現一個「余值」,這個余值卻不知道歸誰所有。很明顯,邊際生產力理論是和規模報酬遞增相矛盾的。如果考慮到資本和勞動的異質性,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在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要求的資本數量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呈反向關系就由於「技術的再轉轍」不能得到保證。問題的根源在於邊際生產力理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把分配完全歸因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因素。在資本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控制著資本,從而也就控制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選擇,從而規模報酬遞增是資本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通過資本積累而進行技術選擇的必然結果。而資本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同時也體現著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不是像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表現的那樣,資本和勞動是平等的,進而得出資本家可以雇傭工人,支付給工人工資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工人僱傭資本,支付給資本家利息這種假想的生產方式的結果是相同的這樣矛盾的結論來。

閱讀全文

與西方微觀經濟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