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論文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cnki

論文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cnki

發布時間:2021-01-19 14:50:37

A.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什麼年代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信息經濟學作為正式學科概念是在20世紀50年代。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

信息經濟學概述: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
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B. 信息經濟學的形成發展

宏觀信息經濟學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弗里茲·馬克盧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發表了一本專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問題,並對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這本書1966年被譯成俄文,1968年又被譯成日文。自1980年起,馬克盧普又擴展前書,陸續發表了《知識: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為《知識與知識生產》。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當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他在書中更新了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數據。他在馬克盧普的研究的基礎上,在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的影響下,於1977年完成了《信息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內部報告。這個報告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美國信息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擴展後寫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並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是由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信息部門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波拉特還用投入產出技術按不同於馬克盧普的最終需求法的另一種增值法,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於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採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的發展程度。
微觀信息經濟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80年代。最早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信息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日本的宮澤等。早在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信息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的喬治·斯蒂格勒就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信息經濟學」的論文,其中對信息的價值及其對價格、工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獲取信息要付出成本,不完備信息會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美國的維克里教授和英國的米爾利斯教授還在不對稱信息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託-代理理論。他們把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稱為代理方,另一方稱為委託方,通過引入「激勵相容」等概念,把不對稱信息問題轉化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問題。這一理論的提出得到高度重視,其中的約束—激勵機制正被廣泛應用。美國主要從具體應用方面研究有關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它生產因素的影響;日本則側重於抽象研究信息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兩者都是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後,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著作相繼問世。
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里教授,以表彰他們對西方信息經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200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史賓斯,就是為了表彰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在「使用不對稱信息進行市場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告說,阿克爾洛夫的貢獻在於,他闡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質量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質的二手車擠掉優質車市場。史賓斯則揭示人們應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更多信息來謀取更大利益。斯蒂格利茨為掌握信息較少的市場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提供了相關理論。三位教授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於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於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

C. 喬治·斯蒂格勒的信息經濟學創始人

斯蒂格勒也來是一個頗受尊源敬的經濟學史家,1977年任美國經濟學史學會(HistoryofEconomicsSociety)會長。
在芝加哥經濟學派中,斯蒂格勒的實證性格為學派帶來了理性討論的氣氛。他繼承了恩師法蘭克·奈特將經濟學視為科學的強烈求真慾望,身為一個新古典經濟學者斯蒂格勒卻能夠反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本位主義。當經濟學的研究者將弗里德曼與斯蒂格勒這兩位芝加哥經濟學派第二代人物做比較時,多會注意到弗里德曼的好辯、爭勝跟辯才無礙,相較之下斯蒂格勒則顯得幽默、溫和與實事求是。因此斯蒂格勒偶爾會贏得來自不同陣營者的賞識。

D.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什麼年代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

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
信息經濟學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研究信息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變化特徵的科學,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規模、結構形式、組織管理的關系;信息經濟模式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過程和作用等。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標准和計算方法等。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會生產中的最佳投資和投資效果;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提高信息經濟效果的途徑和方法等。
4.信息產業結構。主要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信息產業與部門經濟結構、服務性行業結構、教育機構的關系;信息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
5.信息系統。包括如何建立和發展完善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的聚集與分散對信息系統價值的影響;從經濟角度考察信息系統評價的標准和方法;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其相互關系;信息系統經濟的管理;最優化信息系統的選擇等。
6.信息技術。用技術經濟原理研究信息技術對提高信息經濟效益的作用;比較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採取新信息技術的最佳方案;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等。
7.信息經濟理論。包括對信息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性質、方法、作用、歷史等基本問題的研究。

E. 對信息經濟學的看法、理解

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

——答王則柯教授之三

謝 康

王則柯教授(以下簡稱王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那麼,讓我們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在信息經濟學歷史發展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此,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回應王教授的觀點:

第一,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1984年出版了一本論文集《信息經濟學》(Basil Blackwell)。他在該書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或許,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否認,大多數經濟決策都是在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幾十年,大約從1950年開始,明確地分析不確定性下的經濟行為的工具才得以運用。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經濟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數理統計學家早就認識到了復雜的抉擇問題,信息經濟學已經吸收了、並且還將繼續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本書中的論文是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分別撰寫的,它們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揭示了信息經濟領域里研究重點的轉變」(參見阿羅《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這本論文集中,阿羅共收集了從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論文,內容涉及統計決策、信息價值、組織議事日程和大團隊的資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給出的信息經濟學的定義,這18篇論文中頂多隻有3篇論文屬於信息經濟學范疇。但是,阿羅對信息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這種貢獻不是誰可以隨意否認的。

第二,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對信息經濟學思想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他早期的三篇論文中,即《信息經濟學》(1961年)、《勞動市場的信息》(1962年)和《論寡佔》(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標准,這三篇經典的信息經濟學論文全部不算信息經濟學,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經濟學。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82年授獎公告中,將施蒂格勒譽為「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的創始人,以及邊緣科學——法律經濟學的先驅之一。施蒂格勒在後來出版的《價格理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進一步細化了他對信息經濟學搜尋理論的探索。同樣地,我們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中的開創性思想不會隨著研究重點的轉變而成為非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搜尋及寡佔中的信息經濟問題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赫什雷弗和賴利發表在《經濟文獻雜志》1979年第4期上的調查,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信息的決策,公共信息與市場均衡,研究與發明經濟學,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合理預期與信息效率等五個部分。赫什雷弗和賴利按照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將信息經濟學劃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分支體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范疇,只有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大體可以算作信息經濟學內容。但是,從赫什雷弗和賴利對信息經濟學的學術貢獻上,我們更接受他們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觀點。赫什雷弗(1973)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經濟不確定性理論自然發展的結果。按照王教授劃定的范圍,赫什雷弗對信息的私人和社會價值及其發明活動的回報的研究,肯定不屬於信息經濟學的范圍,但是,為什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紹榮同志依然稱這是赫什雷弗對信息經濟學的貢獻呢?(有興趣的讀者參見李紹榮《傑克·赫什利弗對信息經濟學和沖突分析理論的貢獻》《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說我們「把信息技術信息產業這些與『非對稱信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拿到信息經濟學裡面喧賓奪主」,說我們這樣做不能與「國際接軌」。那麼,還是以事實來說話吧!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經濟學為主題出版、著名經濟學家阿羅擔任第一任主編的信息經濟學刊物《信息經濟學與政策》雜志,刊載的論文既有討論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的,也有大量論文討論信息產業理論,特別是電信產業及服務定價、網際網路壟斷與競爭等內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話,不妨通過國際互聯網找來看看。此外,《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個人網站,取名為「信息經濟——關於網際網路、信息商品和知識產品的經濟學」(www.sims.berkeley.e/resources/infoecon),刊載他發表的有關信息商品定價、網路經濟的探討論文。在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1996年第6版之後)中,作者將信息技術與非對稱信息分別安排兩個獨立章節來討論,並沒有定義前一個章節為信息產業、後一個章節為信息經濟學。

我們藉此向王教授請教一個小問題:信息商品定價究竟是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的問題還是屬於信息產業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既不完全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問題,也不完全屬於王教授劃定的信息產業問題,它只能屬於信息經濟學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我們與王教授之間對信息經濟學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將信息經濟學狹義地理解為非對稱信息理論,而我們則廣義地將信息經濟學看作是研究與信息相關的經濟現象的一門學問,或者說,信息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行為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它不僅包括非對稱信息理論、激勵機制理論,而且還包括搜尋理論、信息價值理論、信息商品定價、網際網路經濟、信息化理論及信息產業理論等。

第五,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麼是信息經濟學。它先從統計決策的研究做起,從討論不確定性入手,逐步出現多個方向的研究領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尋理論、阿羅的信息價值理論、維克里與莫里斯的第二投標法與最優稅激勵機制理論、阿爾其安的信息成本與定價理論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為代表的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80、90年代,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逐步被運用到從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到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市場等領域。但是,90年代後,信息商品定價、信息產業、信息化、網際網路和網路經濟等問題紛紛成為討論議題。非對稱信息理論直到1995年前後才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標准經濟學教科書中。

對信息經濟學的范疇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關鍵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經濟學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學,它不可能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了,更不可能由於非對稱信息理論或激勵機制理論成為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經濟學就將自己局限在這個領域中。基於這樣的看法,我們認為,任何人從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經濟現象或經濟本質,研究或探索由於信息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都應該可以看作是對信息經濟學的探索。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經濟問題乃至一切經濟問題,使經濟研究沒有禁區,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國學子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將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採用的貢獻」。如果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著作或論文就使用漫罵式的語詞隨意批評,或者自己畫地為牢,這樣的話,要想達到王教授的目標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主張:專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劃定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只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學術發展需要和自己興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發展。同時,也斗膽向王教授提個小建議:既然您認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經濟學,那麼,為什麼不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去研究和探索具體的信息經濟學問題呢?這樣做不是更有利於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么,這樣不是更有利於消除經濟學研究中的浮躁氣么。

我們認為,對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討論有一定的意義,但對信息經濟學的實質發展沒有大的價值,特別是如果長期陷入這種隨意批評之中,或者在學術批評上采醛

F. 股票有風險的風險和信息經濟學中研究的「風險」是同一個風險嗎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規模、結構形式、組織管理的關系;信息經濟模式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過程和作用等。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標准和計算方法等。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會生產中的最佳投資和投資效果;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提高信息經濟效果的途徑和方法等。

G.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什麼年代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
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
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H. 信息經濟學的分類

信息經濟學的分

經濟學分支:
▪ 發展經濟學 ▪ 經濟制度 ▪ 新制度經濟學 ▪ 環境經濟學 ▪ 金融經濟學 ▪ 博弈論 ▪ 信息經濟學 ▪ 勞動經濟學 ▪ 法律經濟學 ▪ 管理經濟學 ▪ 公共經濟學 ▪ 福利經濟學 ▪ 國際經濟學 ▪ 社會經濟學 ▪ 貨幣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 ▪ 經濟學方法

經濟學學派:
重農學派 ▪ 李嘉圖學派 ▪ 劍橋學派 ▪ 新興古典學派 ▪ 新劍橋學派 ▪ 凱恩斯學派 ▪ 新凱恩斯學派 ▪ 德國歷史學派 ▪ 奧地利學派 ▪ 新奧地利學派 ▪ 貨幣學派 ▪ 供給學派 ▪ 供給面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公共選擇學派 ▪ 制度學派

I. 信息經濟學有哪些研究方法(請從定性、定量兩個角度)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
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斯蒂格勒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1.多因素加權平均法評價方法(侯炳輝教授)

2.AHP層次分析法:
3數據包絡分析法(DEA)評價方法
4經濟效果評價方法:

閱讀全文

與論文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cnki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