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本論是經濟學著作,馬克思怎麼成共產主義者了因為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構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的共產主義世界,資本論是他理論中最不靠譜的一部分,感覺是為了來為他的理想自圓其說的東西
⑵ 資本論中的利潤理論與西方經濟學中的利潤理論的比較 這篇論文該怎麼寫
這個我做不到,但是,公-司有專人可-以完成這類的文章,原創。
⑶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異同
相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目前,西方還有很多經濟學家在研究馬克思經濟學。(3)都注重研究價值。(4)馬克思經濟學注重研究制度,而西方經濟學也有一門制度經濟學。
不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用到的定量分析和數學模型很少;而西方經濟學大量用到數學模型。(2)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剩餘價值是工人創造的,而西方經濟學認為超額利潤是企業家創造的。
⑷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不同觀點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不同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存有不同解釋,但是一般認為,馬經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聯系生產力來研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問題。相對來說,馬經更側重對經濟現象背後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的分析,其建立的各種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而西經更側重對表層的經濟現象的解釋和預測,按薩繆爾森的規定,西經首要任務是對生產、失業、價格和類似的現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釋。當然,隨著理論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這種具體研究對象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而是有交叉的,西經也會涉及到制度層面的深層分析,馬經也會分析經濟運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馬經從商品入手,以嚴格的邏輯得出其理論大廈的基石——勞動價值論,並依商品-貨幣-資本的邏輯分析了資本的產生;隨後,把目光從生產轉向流通,剖析了資本的周轉、循環和流通過程中本質和規律;最後,老馬從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轉向分配領域,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剝削的本質,並說「資本自從來到世界,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馬經那裡,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為主線,由價值、使用價值、剩餘價值、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構成了其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經體系中,以供求的現實矛盾為出發點和主線,供求理論為核心,「經濟人」假設為前提,來展開分析。依次提出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企業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等等,構成了微觀經濟學體系。大危機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現實要求,脆生了從總體上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必要,這就是宏觀經濟學體系,也是以總供求理論為核心展開的,盧卡斯革命以後,基於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成為了主流。國際經濟活動的實踐要求,使得微觀和宏觀分析體系延伸到國際經濟領域,構成了國際經濟學。可見,在以供求理論為核心的西經那裡,看不到馬經分析框架中的價值、使用價值,更看不到剩餘價值,看到的是由供給、需求、效用、成本、收益、邊際、均衡等概念構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著名經濟學家樊剛稱這段時期為經濟學的「真空」。可以認為,李嘉圖悲劇後經濟學的這種分化路徑中,一個主要的不同在於研究方法上,或者說,經濟學說分別走上了馬經和西經的道路,這種分化是以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為前提。這種研究方法的進步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和邊際分析的數學方法。
從此,依哲學和數學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踏上了兩條不同的路,並且越走越遠,形成了兩個不同體系。當然,時至今日,這種方法論上的區別也開始走上融合,具體方法上,都遵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現代人也在為馬經的數學化不懈努力,西經細想領域中也涌現出像哈耶克這樣的哲學大師。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馬經是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企圖證明商品價值進而社會財富是工人階級的勞動創造的,被資產階級佔有和享用的財富理應歸工人階級所有。西經繼承古典主義的階級立場,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企圖證明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系是合理的,有利於提高效率,有利於全民福利,有利於把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即使出現了大蕭條和壟斷甚至國家壟斷,自由主義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了個凱恩斯,呼籲國家干預,這還是在證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合理性,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政府採取干預措施,就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義的衛道士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的堅決捍衛者。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馬經基本上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合作的結果,《資本論》的真正創作時間,大概從1844年前後馬克思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入政治經濟學開始,到1865年底,結束第三部分草稿寫作,1867年第1卷的出版,也就是20年左右的時間,加上60到70年代對第2和第3卷的寫作和修訂,大概40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馬克思對《資本論》核心思想的創作時間集中在1850年代到1880年代這30年的時間里。
而西經是西方國家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從1870年邊際革命興起,馬歇爾的集成,到1930年代張伯倫等人對微觀部分的最終完成,從凱恩斯對宏觀體系的開創,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薩繆爾森的綜合,再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對自由主義的回歸,盧卡斯供給曲線對宏觀經濟學的革命,前後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正因為這種創作史的路徑的不同,西經比馬經經歷了更大的時空跨度,呈現流派繽紛的特點,並且西經的體系在內在邏輯上不如馬經。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馬經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要進行革命,推翻重建。至於重建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關系來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老馬似乎也不太清楚,沒有具體安排,只是提了提「科學社會主義」。總之,馬經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的辯證唯物主義分析的結論是,要推翻現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重建一個沒有剝削的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經的結論相反是非革命論的,具體又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保守派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主義,政府不用干預,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自動實現帕累托效率均衡。另一種是改良派的干預主義,即反對自由放任,更反對推翻重建,倡導政府幹預的改良措施,認為,只要發揮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的調節作用,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實行逆經濟風向的干預措施,就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均衡。自由主義西經和干預主義西經在對待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存在分歧,正是這種分歧,促進了西經思想在20世紀的不斷進步。但是,不管是自由主義的西經,還是干預主義的西經,立場上和結論上都是和馬經唱對台戲的,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西經。
⑸ 西方經濟學界對《資本論》的認識怎麼樣
有人說,馬克思是一個差不多生於200年前的人物,馬克思主義已經是很陳舊的知識,馬克思並不十分了解中國,他也沒有專門研究過中國問題,而我們今天需要中國經驗,不需要馬克思主義。但是,如果當你真正開始閱讀馬克思的著作,你就會發現,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和中國經驗對立起來,是怎樣的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從1852年起,馬克思給《紐約先驅論壇報》寫了大量文章,其中有15篇是關於中國的。馬克思藉助黑格爾的「兩極相連」規律預言說:如果世界歷史的一極是西方,那麼另一極便是中國,西方世界和人類世界未來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中國的命運。在《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中,馬克思指出:早在西方列強通過殘暴的殖民主義、堅船利炮開拓出海洋貿易之路之前,中國就已經以和平的方式開拓出海洋貿易通道,而且,中國同時還開拓出了經蒙古、俄羅斯通向歐洲的大陸貿易通道。可見,西方殖民主義的海洋貿易,並不代表貿易自由,而是代表貿易壟斷,因為近代殖民主義貿易的興起,是以毀壞原有的大陸貿易為代價的。馬克思預言說:如果中國能夠通過革命實現復興,那麼,未來的中國就會重新恢復大陸貿易,並使大陸貿易與海洋貿易結合起來。
破除「現代唯識論」[9]
「吾人看歷史,須將自己放在歷史裡面,把個人生命與歷史生命通於一起,是在一條流裡面承續著;又須從實踐的觀點看歷史,把歷史看成是一個民族的實踐過程史。把自己放在歷史裡面,是表示:不可把歷史推出去,作為與自己不相乾的一個自然對象看;從實踐看歷史,是表示:歷史根本是人的實踐過程所形成的,不是擺在外面的一個既成物,而為我們的『知性』所要去理解的一個外在體。歸於實踐,所以區別『理解』;置身歷史,所以區別置身度外。」[27] 若認可經濟學是一歷史科學分支,是由歷史學科轉化而來,上述話語需要遵守。事的科學源於物的科學,而高於物的科學。這是歷史的進路。[26]
此種不良的理論傾向性可稱之為「現代唯識論」。而我們主張摒除知識論之至上主義主張,求發生學方法和工作邏輯。[9]
要之,「事實是,西方現代文明在理論層面上具有強烈的二元對立傾向,一再把認識推向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完全信賴『理性』演繹邏輯,要麼完全信賴經驗歸納,要麼完全依賴形式主義理論,要麼完全依賴實證主義經驗積累。而那樣的(同是科學主義的)傾向則引發了後現代主義懷疑一切的反應,走到相反的虛無主義極端。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同樣(如此)。要麼是像實證主義那樣完全信賴客觀性,以為事實絕對客觀,要麼是像後現代主義那樣完全信賴主觀性,懷疑所有經驗證據。但是,西方本身的實踐的歷史並不像其理論傾向那麼偏激,所體現的是客觀與主觀的雙向互動。」[28]
自然科學的低的層級的研究是物的科學,確認物的客觀。
自然科學高級別的研究是承認事的科學,確認物和事統一的客觀規定。實證主義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予以混同了,在對象上把物理之物混淆為事理之事,進一步,又在研究對象上把事理之理歪曲為物理之理。在創建中國經濟學階段,到了重提事的科學的時候了。這不過是強調,學術研究要擺脫認識論的意識形態:以為人文社會科學完全可能具有數學和物理學那樣的普適性知識和絕對性理論。例如按照GDP增長知識觀察中國歷史,古代時期是遲滯不前的。[29] 可事實是,「中國以往由特殊自然條件與歷史條件所造成的專制主義、官僚主義與封建主義混合統治形態,根本就從本質上、從它內部的相互制約上永遠不許由它自身孕育出一個新的社會機能。這個結論是荒謬無稽的。『遲滯發展』並不可理解為永不前進。中國由秦到清2000餘年中的社會經濟狀況,盡管還是停滯在同一社會史的階段上,然而,以秦漢的社會經濟生活與明清的社會經濟生活相比較,我們就容易發現後者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向著近代化大大跨進了一步。」[30]
至此,該著作者能夠用更扼要的語言,精闢地指出中國工作體式概貌:(1)用老百姓能懂的話說——母子體例。母子相扣,不惟時間,也涵括空間,在理解性上可達及每一位中國人及其工作單位。(2)與馬克思的工作成果進行接合——從學科術語方面指認,即歷史的思維、語言、方法。歷史者,生長也,釀造主體規定——它的生成、生長的無始無終的發展過程(發生學)。(3)按中華大人文學科口徑,那就是行動的邏輯——實踐的路徑和行知的方法。(4)與辯證法成果及其語言體例進行接合——相生相剋的系統作用路徑或認知方法,是矛盾系統的多方面因素的協同共進。這是對馬克思所說的「我的辯證方法」(辯證法)的中國表達(母子和發生學的思維語言,以及行知和相生相剋的行動路徑)。[9]
這種方法即統一之歷史科學工作方法(自然史和人類史的方法),即是指歷史實踐方法——批判方法,包括了對歷史本身及其生成運動的表達方式和諸般表現形態。
毫不誇張地說,此種方式為中華工作系統所特有。「中華科學」從行動語境中生發出來,消除了知識的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形而上性。這亦是消除「辯證法神秘化」之中國歷史用語,其在工作取向上去除認識的神秘主義、認識論的至上主義,徹底走歷史理解之路。[31]
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工作語境中,在進行發生學研究意義上,這些方法和思維形式仍應歸結為實踐態的理論與行動之方法。其經歷數千年文明演化和養成之後,在現代思維體式熏陶之下,於當代中國重又激活,綻放出瑰麗的、獨特性的工作魅力來。中國化的理解與工作體系標識出:該著所充分展示之中華傳統方法的歷史沉澱,已然和馬克思所倡導的本真的工作批判方法進行了時代性融合,《資本論》已同時成為「中國化的《資本論》」。[32]
據之,該書寫給那些正在思索著的人,並且人們願意思考歷史,即能夠用歷史進行思考!從一味著眼於「解讀」的文本學路徑的毅然走出旨在破除抽象囈語,尤其是關於抽象個體理性的種種說辭;而以歷史為一以貫之的工作線索,就在於紐結個體的政治單元與集體的政治單位,以此方式查明社會歷史的經濟行動。此乃歷史為根、馬克思主義為本、國情為鑒基礎上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需要大寫化的理論工作與之對應。[33]
要之,全書宣揚以下的主題,並在經濟領域內認真做好這些工作:
回家——國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結合;
回歷史——回到馬克思的本真的工作批判方法,即堅持歷史生產認識;
回中國——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接合中的生產語言和認識。[9]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歷史、中國思維、中國語言具有強大的文化養成性,故而需要從發展的多面性特質上生產科學語言和認識。故而一方面,我們承認現代科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分化發展——屬於西方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相較而言,中國古代社會屬於各學科尚未分化且統一於大人文科學之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又須勇於站在中國歷史之甲板,眺看西方科學之海洋。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努力推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別具一格、工作針對性強的具有濃烈中華文化氣息和國際化發展氣場之本土性質作品來。是為「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34]
總之,以實踐化的系統邏輯生成為紐帶,全面兌現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工作主旨,以此指導經濟形態社會特別是中國經濟形態社會之理論建構。該書的最終旨趣毋寧說在於書寫歷史,工作目的即在於在廣大化的路徑上揭露經濟學的真相,乃還原事實,呼籲行動!該著以這一工作和行動獻給中國政治經濟學建構![35]
吾道悠悠,文心忡忡。中國人果真能正確地閱讀與運用好《資本論》嗎?作為一種努力方向,本當知難而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愈進愈阻,愈阻愈進,永無止息。可見,作為該選題上的寫作,想做好做精,實為不易。如上交代,「居高而思」約束條件恐怕就是工作體例和內容,所以我們亦不能不就其「特色」做出正面澄清,給出恰當說明。按照王亞南的看法,既有的作為舶來品的經濟學如果不加以改造,對民族、國家委實是當作一種文化侵略或思想麻醉的武器,以阻止該國的社會經濟改造按照自己民族的意願進行。[36]
《中國經濟原論》作者:王亞南先生
因此,盡管科學無國界,「但如果把我們所要求創立的政治經濟學,解釋為特別有利於中國人閱讀,特別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經濟理論教程,那又當別論了……在這里所規定的供中國人研究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實際無非就是一個比較更切實用的政治經濟學讀本。」[37] 凡此種種研究目的,皆為盡最大可能掃除觀念之塵霧和行動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
⑹ 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偉大的亞當——斯密,國富論與資本論,一起探討吧
基督教在西方發展的歷史上經過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的新教改革,產生了財富倫理和市場倫理。無疑成為了西方近代乃至今天的社會持續良性發展的精神資源。中國當今的自由經濟正在日益展開,如果沒有誠信和積極的財富觀,單單追求眼前的財富暴利一定會導致經濟秩序的混亂。
在這個「中國經濟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時代,基督教的經濟講論應當被更多的中國民眾重視起來,我們從福音書里或許能夠領受更豐富的亮光:
賺錢有理。做買賣賺錢是正當的而非羞恥的。上帝鼓勵按著才幹索求責任以及適度合理的經濟增長。(《馬太福音》25章)那個「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和「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的僕人都被主人誇贊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善取錢財。獲取財富的途徑必須是光明正當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申命記》8章18節)要善用錢財尊榮神,「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箴言書》3章9-10節)「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馬可福音》14章3—7節)不可浪費,(《約翰福音》6章12節)要善用錢財去愛他人。
生命之道團隊
⑺ 西方經濟學為什麼不是理論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本質上類同於宇宙物理學。它的理論,如您所說,確實來自物理學。它目前處在「應用物理學」的位置!!
庸俗經濟學在中國被稱為「逐利術」。政治經濟學本身不是逐利的而是經邦濟世的意思。
西方經濟學其實並沒有根本解決理論問題,恰好是通過迴避理論如何產生的方式,走入了應用經濟學。它自稱是「理論經濟學」,其實是應用經濟學。是貼上理論標簽的市場問題導向的應用經濟學。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於2014年,作者許光偉。2017年5月,該社推出修訂版。該著歷數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重要條目,全面檢閱這些條目的工作邏輯,以之為「史眼」,管窺諸種經濟形態之「得失成敗」。
《資本論》重在保衛:《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
所謂保衛者,繼承發展也!
所謂保衛者,中西結合也!
所謂保衛者,原創創新也!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以馬克思主義工作精神之佈道看,此乃《資本論》之重寫和續寫,理論意義不足道也。以中華歷史和世界史規定的貫通看,此則為中國工作用語之方法論著作。具體而言:(1)承接《資本論》學術傳統,立足漢學、國學、馬克思主義工作關系域,深掘以中國人為資格研究之特質邏輯與時代內涵,以世界學科對接中國學科,以馬克思主義方法對接中國方法,遂接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過程。在歷史-思維-語言工作路線下,此學術實為「新漢學」(謂為「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踐行,並實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學術對話」。學術保衛因而有了最為直接的意義:繼承發展、引領未來。扼要而言:這是以「中國人的資格」之經濟學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這是遵照中國人閱讀和用語習慣寫就的經濟理論巨制;這是照顧國人書寫歷史的慣常做法且與中國人思維體式契合的方法論長卷。(2)回家,回歷史,回中國!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遠航之路:身份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的規定性「攜手並進」,產品和商品的經濟形態「相互拱衛」!此為政治和經濟的最為深遠意義的「歷史組裝」。因此總括起來說,此書獻給中國經濟學建構暨教科書體系建設!保衛者,學術保衛也!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的主攻方向
1.馬克思思維的發生學
2.中華所有制
3.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的關系
4.對「物的科學」邏輯的反思
5.對「事的科學」邏輯的探索
6.中國經濟學原論
7.闡述與應用「經濟文學」
8.實踐《資本論》條目體之偉大的體例
9.全方位踐行「中國人資格」的《資本論》學術保衛之道
10.開創中國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路徑
⑻ 中央黨校 資本論和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 是哪一版
古典政治經濟經濟學派亞當*斯密李嘉圖讓*薩伊人口經濟學派馬爾薩斯庸俗經濟學約翰*穆勒奧地利學派傑文斯拉瓦拉斯門格爾凱恩斯主義凱恩斯現代凱恩斯主義(包括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薩繆爾森托賓瓊*羅賓遜貨幣主義弗里德曼費雪新制度學派加爾布雷斯新自由主義(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和聯邦德國的新自由主義)合理預期學派供給學派里根時期瑞典學派熊皮特創新理論發展經濟學相關理論如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大推進理論、中心-外圍理論、
⑼ 學經濟學管理都得看哪些書 就比如什麼資本論什麼的 哪些適合初學者看
經濟方面初學者還是建議看下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資本論》曼昆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原理》比較基本,但是比較長。凱恩斯的《通論》也是必讀。
⑽ 怎麼讀《資本論》
當然如果你要想從哲學、社會學角度來讀,大概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不過大多數讀《資本論》的還是奔著經濟學內容來的,所以經濟學基礎知識非常重要。經濟學基礎知識分兩部分,一塊是所謂西方經濟學知識,就是馬克思說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特別是庸俗經濟學。沒有這部分知識,馬克思與庸俗經濟學的論戰就看不懂;而且,因為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大相徑庭,你可以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去思索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邏輯。學習西方經濟學,先斷了批判的念頭,就老實認真學,因為這時候你還沒學馬克思呢,你還沒本事去批判西方經濟學。這個時候上了批判的癮,結果就是什麼都學不好。另一塊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你可能會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都是從《資本論》里來的,為什麼我不直接去讀《資本論》而是去讀那些書呢?原因很簡單,《資本論》寫得太長了,太復雜了,看著容易暈。費勁讀了一章好幾十頁,合上書回頭一想什麼都很不確定是很正常的。可以去讀一讀復旦大學出的一本《〈資本論〉簡編》,那書還不錯,沒自作聰明往裡添油加醋。 要是你覺得這兩方面准備好了,拿起三大本《資本論》,先讀目錄,把目錄讀熟,讀明白。這樣一是可以大體了解《資本論》里都談了哪些事情,二是(更重要的)了解《資本論》的邏輯。《資本論》的內容邏輯性非常強,每一部分內容都是後邊內容的基礎,而且各部分內容處於不斷的辯證轉化過程之中。這樣你可以事先心裡有個大概,也可以帶著問題去讀,為什麼把這部分內容和那部分內容列在一起?就像泛黃的報紙問的,為什麼寫絕對剩餘價值的時候,花了那麼大篇幅寫工作日? 有了准備,就可以讀正文了。毛澤東同志說,《資本論》很長,怎麼辦呢?讀下去就是了。沒別的辦法,硬著頭皮讀下去。其實《資本論》本身的可讀性是不賴的,讀著(除了第一卷第一篇以及第二卷的不少些章節)其實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讀《資本論》有困難,其實毛病不是出在這書的內容上,而是:一、滿腦子的西方經濟學,對與西方經濟學不一致的東西不屑一顧;二,受普遍思潮影響,對書正確性半信半疑;三,功利性太鮮明,比如經濟危機來了就去買《資本論》,這樣去讀百分之百要失望,或者剛讀兩頁就急著以次為依據批判這個批判那個,拿根鉛筆尋找格言警句之類的東西劃紅線;四,不願意讀厚的東西,別說《資本論》,厚點的小說都讀不下去。其實主要就是這幾個原因。排除掉這些原因,靜下心來,每天讀一點,一年下來,就收獲不少了。而且別著急,一遍讀不明白,以後再讀第二遍,總歸有一天能看明白。如果你不想成為研究《資本論》的知名學者,這也就足夠了。 讀書有疑問不要緊,這是好事。讀書一點疑問都沒有,要麼讀的是根本用不著讀的東西,要麼是根本沒用腦子。有疑問,就反復看幾遍,還有疑問,就留著以後回過頭來再看。邏輯學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夠從上下文中找到某個說法的邏輯線索(因為……因為……因為……所以……),知道一個觀點或者一個說法是怎麼來的,那你基本上就能理解它了。至於說這個觀點或者說法是不是正確?那從邏輯是不是正確中一般就可以看出來了。再和現實一比較,就豁然開朗了。 問別人是個辦法。但是要問對人。否則就是腦子里被別人跑馬,亂成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