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空間經濟學土地規劃

空間經濟學土地規劃

發布時間:2021-01-19 01:59:13

㈠ 空間經濟學與新經濟地理學有何淵源關系

克魯格曼發表於1991年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被視為空間經濟學向主流經濟學回歸的標志,也是新經濟地理學發展的開端。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家將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哈里斯的市場勢理論、繆爾達爾的因果循環積累效應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框架,通過廠商層次上的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和相互作用分析,為傳統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科學分析產業空間集散提供了新的啟發。

㈡ 空間經濟學的定義

空間經濟學是根據時間、層次、傳統三維空間相互轉化原理研究經濟發展規律、預測經濟發展趨向、進行經濟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空間結構、取得經濟規模效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是結構經濟學向發展經濟學轉化的中間環節。空間經濟學與結構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科學。

㈢ 區域經濟學的空間界定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復雜程度的加大,單純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定義區域的邊界對區域經濟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約性。系統論認為系統的整體性表現在同環境相接觸時出現的特殊的邊界反應。系統的邊界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起到保護系統穩定的作用。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劃分應該遵從這一原則,即區域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功能發生突變的節點的連線構成區域經濟系統的界面。傳統的區域劃分是以自然地理邊界為依據的,這是由於傳統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運輸和聯系方式落後,地理條件制約很大。經濟活動局限於平原地帶,構成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往往是河流、山脈等自然邊界。工業化以後運輸和聯系方式雖有所改進,但是資源流動的成本依然很大,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兩種影響,其界面除了河流、山脈外,還可能是鐵路和權力以及政治上的邊界等,這些對經濟活動空間成本起約束作用的因素構成了區域經濟系統的界面。信息時代的到來迎來了新的人地關系和新的區域經濟景觀,以網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空間形成了空間事物和人地關系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出現了所謂虛擬化的信息地理空間,這種區域經濟系統的界線除了資源、成本等經濟上的因素影響外,更多地表現為語言、價值觀等文化方面以及網路標准和網路規則等技術方面虛擬的界線。可以看到,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是隨經濟活動聯系方式的進步而不斷延伸的。區域經濟活動空間在一定的時間里受到一些因素的束縛,這種束縛構成了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但經濟的發展最終會克服這些障礙,直至遇到新的約束,形成新的界面。

㈣ 什麼是建築設計中的空間經濟學

居住區商業建築內、外部空間設計的原則,
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居住區商業建築的內部、外部空間設計手法。
人在商業環境中不僅涉及到空間變化的因素,還與時間因素發生關系,組織空間序列就是要把空間的安排和時間的先後有機的結合起來。另外,考慮到人們在運動中的視線要求,可藉助古典園林中常用的對景、借景、框景、夾景等手法,使商業建築內部空間設計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空間動態性。即商業空間原有結構具有內在的和潛在的多種功能,有著充分的彈性,當外部變化動因引起內部結構發生變化時,可以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自發地調整空間組織內容和發揮多種功能潛能,取得與新功能相互適應地關系。
空間有效利用性。居住區商業建築作為房地產開發的一個重要部分註定其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利用,實現商業空間的最大使用效率從而實現最大的利潤和價值。空間的有效利用可以通過多種設計手段達到。比如活動隔斷或者活動地面等形成流暢多變的內部空間。

(二)外部空間設計原則
注意空間的層次性。外部空間的出現使商業建築內外空間的過渡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的漸進感。通過它把居住區和城市空間引入到商業建築空間中來,使商業空間得以擴大,有利於改善商業空間的尺度,減少人們在購物時的擁擠壓抑感,由此提高購物環境及商業空間的質量。
注意內外空間的交替。商業建築外部空間呈現出來的融合、滲透、動態的空間形態往往為城市和商業建築帶來異常生動的空間效果,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氛圍。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應使使商業建築內、外空間的交替趨於「柔和」,避免由於空間的「生硬」交替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舒服。

三、居住區商業建築空間設計手法

建築空間有內、外之分,內部空間主要是人們為了某種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一般指由建築實體如牆、屋頂、柱等結構構件圍合而成的空間,既包括建築室內空間,也包括由建築實體圍合而成的內庭院、內街市等,這種空間有一定的封閉性。外部空間則相對與內部空間而言,由建築實體分隔出來的室外的、屬於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間。

(一)內部空間設計
圍合與開敞的變換。在居住區商業建築內部空間的具體設計中可以通過靈活隔斷的要素進行設計手法的變換。比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部空間,中間用活動隔牆或隔斷進行靈活分隔:推開來、打通後,是一個連成一氣的整體空間;迭起來、收攏去,又成了各自獨立的幾個空間等等,並通過隔斷的高度和寬度及閉合關系的變化來適應居民在商業建築中進行不同活動時的心理變化。
還可以通過室內活動部件、設施和傢具來進行靈活分隔。另外,居住區商業室內設計應盡量縮小陳列面積,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製作道具,在物理空間和視覺空間方面均強調其通透性、靈活性。為了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和市場的不斷變化,居住區商業建築應該在滿足功能使用的情況下盡可能的使空間的限定度小一些,創造活潑、通透、開敞的效果。

(二)豎向高差的變化
高差的設置是處理空間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領域,地面標高的變化能突出及改變空間的特徵,標明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在大空間內創造二次空間,但在視覺上和空間上保持其連續性。
在居住區商業建築內部空間的設計中,可以採用多種高差設計手法來實現內部空間的二次劃分,達到特殊空間效果。如利用台階處理地面高低變化,連接高低不同的空間,創造出動人的線造型。還可以講台階作為休息設施,特別是在多功能空間和空間有限的地方。還可以利用坡道連接高差不同界面,坡道的優點是更人性化不僅滿足無障礙設計也可減緩居民購物的疲勞感,不足之處就是占據空間較大,在居住區集中式商業建築中要慎用。

㈤ 空間經濟學的發展情況

四十多年前,艾薩德(Isard W.)就抨擊經濟學分析是「在一個沒有空間維度的空中樓閣中」進行的。1956年,他出版了《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一書,將馮.屠能、韋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易駕馭的框架,把區位問題重新表述為一個標準的替代問題:廠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權衡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正如它們做出其它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的決策一樣。這是一種開創性的貢獻。但艾薩德也未能將空間問題帶入經濟理論的核心,其原因是艾薩德並沒有提出一個一般區位均衡的理論,他的模型沒有考慮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只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空間模型,他沒有對這個空間模型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相反,他開創了一個折衷的應用領域——區域科學。艾薩德定義區域科學是研究」確定可在某一區域有效地從事生產並獲取利潤的單個或集團產業;改善區域內居民的福利;如何提高區域內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區域內產業的集聚和分散,獲得區域內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當把區域的劃分看作空間資源經濟的基礎,而不是把行政劃分作為考察的限制條件,區域內資源具有近似性,其相互關系是一個空間中的密切的經濟協作關系,那麼自由貿易區(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如歐盟)等可以看作是大區域概念,它是一種以空間資源為基礎的國家或地區的集合。為什麼二戰之後的世界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卻兩極分化更嚴重,各國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更大了?這種區域經濟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回答這些實際問題,也有助於我們認識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但是,區域科學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它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註:克魯格曼指出:「區域科學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准確地說,它是一個工具收藏箱,其中一些工具非常原始,而另一些則相當先進,它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實際中出現的涉及空間的問題,而無需等到我們有了一個出色的理論才來解決。我認為經濟學家們應該給予這種鬆散、但已盡力而為的理論化的工作更多的關注和尊敬。但同時,被標榜為區域科學的那種折衷作法絕對不能取代一個真正完整的理論;艾薩德所做的偉大工作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見貝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0頁。)。
1969年,Jacbos出版了《The Economy of Cities》一書,新城市經濟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風靡一時。它的研究對象是城市系統,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註: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協會排出的「經濟學分類表」將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劃分為一類,城市經濟學含城市經濟學與公共政策、住宅建築經濟學、城市運輸經濟學。)。但是,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呢?沒有很好的解釋。這樣的文獻有著和馮.屠能的經典模型同樣的基本缺點,那就是假設存在一個中心,但沒有解釋為什麼存在一個中心商業區,在它的周圍形成了城市,盡管也可以用集聚經濟來做些說明;但總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特別是關於單中心城市的假設,與現實世界偏離太大,使得這類模型的現實解釋力很差。 空間經濟研究的是關於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問題,盡管區位理論擁有長久的歷史,但是,與時間不同,空間一直也沒有能夠成功地納入經濟學主流。
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連續出版了克魯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貿易》、《發展、地理和經濟理論》,這是克魯格曼在美國和比利時幾所大學所作的系列講座的內容。他用「地理」而不用「區位」為書名,是因為「區位理論是經濟地理學這個更加廣闊領域的一部分」。克魯格曼定義的經濟地理,是指「生產的空間區位」,它研究經濟活動發生在何處且為什麼發生在此處。為什麼研究這種經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克魯格曼以三個理由說明之:首先,國家內經濟活動的區位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對於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生產的區位是和國際貿易一樣重要的問題;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國際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了,譬如用標準的國際貿易範式來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就越來越沒有意義了;第三,這是最重要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的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告訴人們一個新的經濟學世界觀,卻很難從貿易、增長和商業周期中找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說明這就是世界經濟實際運行方式,但研究國際國內經濟活動的區位時,這樣的證據就不難找到,因此,經濟地理為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提供了一個思想和實證的實驗室。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異乎尋常地重新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克魯格曼引導了經濟地理和空間經濟學的復興。
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又出版了克魯格曼的新作(與Masahisa Fujita和Anthony.J.Venables合著):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空間經濟:城市、區域和國際貿易》)。該書概述了過去十年來關於空間經濟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的最新成果,不僅將經濟活動的空間定位與克魯格曼早期的「新貿易理論」聯系起來,而且也建立了嚴謹而精緻的空間基本模型。在這之前的關於空間的經濟學理論,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明確說明市場結構,那種存在收益遞增時的市場結構。他們的模型均是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這些便利假設條件下的分析,沒有找到某種方式來處理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的問題,這使得空間問題過去一直是主流經濟學中的一個盲點。克魯格曼是主流經濟學派的衣缽傳人和捍衛者,又是經濟學的建模大師,他不僅常常極富原創性地先於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還會對其建立起令人驚嘆的深刻而簡潔優雅的模型,等待後來者的進一步研究,他常常是新領域的開拓者和引路人。最近十年來克魯格曼等人關於空間的研究工作,意味著空間經濟將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消費者(家庭)、廠商、產業和經濟,研究這些經濟單元的存在、活動和相互作用。空間經濟學更強調的是廠商的地點,產業的區位,雖然勞動力既是廠商投入的要素,又構成產品消費的市場,作為廠商存在的基礎是不言而喻的,但空間經濟學只是把消費者(家庭)作為研究平台的基座,而不是擺在研究平台上。因此空間經濟學中廠商、產業和經濟構成三位一體的研究單元,人的定位不在研究范疇中,而公司的定位是問題的焦點。
空間經濟學與我國傳統的經濟地理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我國,經濟地理學是大學地理學系人文地理專業下屬的一個分支,經濟學界也有研究經濟地理的,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實際上成了其代名詞。區域系統或城市系統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它包括人類社會本身以及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各種基本要素、關系和行為,區域經濟或城市經濟必然與人口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和社會學有較高的重疊,以致於區域經濟學究竟是屬於經濟學科,還是屬於地理學科有爭議,有些定義為介於經濟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盡管克魯格曼的空間經濟學的模型研究中也涉及到區域和城市的概念,但那是空間與經濟單位的融合。區域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將區域或城市看成是既定的,研究這些既定的現存的系統運行狀態和可持續發展,而空間經濟學研究的是廠商、產業和經濟三位一體的活動和相互作用,經濟區域和城市的形成是這些活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不是既定的假設存在,而是內生變數。

㈥ 空間經濟學的目錄

上篇 區域-空間經濟學現實論題
1 多層次核心-外圍模式:長三角經濟的一個綜合框架
1.1 問題的提出
1.2 長三角經濟:內外分層交匯的區域經濟
1.3 長三角經濟:多級政府幹預的區域經濟
1.4 長三角經濟:多種微觀主體博弈的區域經濟
1.5 長三角經濟:內外多重互動的區域經濟
1.6 長三角經濟:一個簡單的區域經濟綜合框架
1.7 結論性推論
2 資本化於品牌農業:從源頭上轉變發展戰略
2.1 農業作為領跑者:兩個實踐後面的寓意
2.2 經濟理論與品牌農業
2.3 日本品牌農業的演進:一村一品運動和MichinoEki
2.4 為了品牌農業在發展中國家的成功推廣
附錄:品牌農業區位的勢函數路徑
3 戰後日本京阪神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其問題
3.1 京阪神地區的概況
3.2 京阪神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
3.3 京阪神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4 關於京阪神地區經濟地位下降原因的思考
3.5 結束語
4 產業特徵、空間競爭與製造業地理集中:基於中國的經驗分析
4.1 文獻回顧
4.2 地理集中與產業特徵分析
4.3 我國製造業地理集中的統計描述
4.4 地理集中與產業特徵關系的計量檢驗
4.5 結論及政策建議
5 製造業區域同構抑或異構:中國兩大三角洲的實證
5.1 問題的提出
5.2 趨同抑或趨異:區域專業化視點
5.3 趨同抑或趨異:行業集中度視點
5.4 趨同、趨異及其轉化:主要因素分析
5.5 結論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提示
下篇 區域經濟增長與空間經濟學方法論
6區域經濟增長收斂性研究:研究述評
6.1 引言
6.2 經濟增長收斂基本分析模型
6.3 經濟增長收斂及其分類
6.4 經濟增長收斂的微觀機制
6.5 經濟增長收斂中政府的影響
6.6 經濟增長收斂的速度
6.7 經濟增長收斂的檢驗方法
6.8 經濟增長收斂的實證檢驗
6.9 結論性評價
7 產業區域集聚研究:模型、方法與命題
7.1 引言
7.2 產業區域集聚:老傳統與新理論
7.3 產業區域集聚:NEG基礎理論
7.4 產業區域集聚:空間集聚度的測度
7.5 產業區域集聚:實證檢驗命題
7.6 結論性提示
8勞動力流動與經濟集聚:新經濟地理學視野的拓展
8.1 引言
8.2 勞動力流動性與集聚:NEG之經典理論
8.3 經典理論分析及其政策含義
8.4 福利分析及其政策含義
8.5 結論性提示

㈦ 空間經濟學的產生影響

空間經濟學是一門區域科學、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經濟地理學、經濟史學等眾多學科融合和交叉的學科。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現在有了一個共同的平台,可以盡興地借他山之石攻其玉,同時也可以為這個更廣泛的研究領域貢獻各自的智慧,為新學科的發展而努力。
藉助於空間經濟理論,我們可以考慮中國區域收斂和非均衡發展問題。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已有珠三角這個製造業中心,其他地區是否還可以建成珠三角似的製造業中心?「中心—外圍」理論告訴我們有時多中心和單中心的地理都是穩定的——如果過去已有製造業中心,自然它會得到維持;如果起初沒有,則未必會形成中心。事實上亦是,長三角的製造業中心地位得以維持,而東北或中西部至今也沒有形成新的製造業中心。當然,東北和中部地區一些省份也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強化這些基礎也有望成為次級中心。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多中心地理應是一種穩定均衡結構。中國實施開發西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有助於這種多中心地理穩定均衡的實現。
用空間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考慮在中國為什麼是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在那個地方形成了諸如廣州或上海或北京的經濟體?為什麼上海周邊還會有諸如杭州、南京之類的次級城市?在中國應有多少個類似於珠三角或長三角之類的城市層級體系?隨著人口增長和變遷,經濟如何從單中心地理演化成多中心地理?中國如今的城市空間結構與改革開放前相比,與新中國建立前相比,是如何演變的?未來趨勢可否預測?空間經濟學將會大大拓展我國城市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不僅是經濟學者和經濟地理學者,史學家也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空間經濟學的核心主線是集聚,為什麼一個特定的行業集聚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是歷史偶然事件的影響、循環累積的自我實現機制和預期的作用。歷史和偶然事件是產業區位的源頭,而循環累積過程猶如滾雪球般的效果導致產業長時期地鎖定在某個地方。城市的起源和成長也同理。城市本身就是生產要素的集聚地,是各種優質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我國史學界最近十年來對美國城市化的研究成果豐碩。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它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城市化進程,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世人矚目。美國的經驗對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道路很有借鑒意義。在對美國城市化的研究過程中,一些學者注意到中美部分城市和區域雖然在城市化發展的水平和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它們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並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㈧ 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劃分不同類型的空間什麼是連續空間、離散空間、同質區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0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壽回義 安虎森。本書答把這種城鄉邊緣區作為區域空間的一種組織單元來進行研究,並在傳統的二元結構基礎上提出了區域即城市經濟、城鄉,邊緣區經濟和鄉村經濟,強調了城市、城鄉邊緣區、鄉村之間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涵蓋區域整個空間的區域經濟學。本書認為,區域並非是雜亂無章的眾多事物和現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種網路結構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區域的本質是一種結構。這種結構並不是先無就有的,而是逐漸形成並不斷演進而來的。這種結構的過程也就是某一區域的形成過程。當然對不同區域而言,這種結構的完善程度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把握該區域的結構特徵是構建區域經濟的關鍵所在。本書認為區域一旦形成,就開始其生命史,其生命史的主線應是經濟發展,區域內的任何過程都圍繞這一主線而相互聯系著。這些過程既包括時間維度上的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演化和

㈨ 空間經濟學的核心觀點

1、經濟系統內生的循環累積因果並系決定了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
宏觀的經濟活動空間模式是微觀層次上的市場接近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追逐市場接近性優勢的微觀經濟的主體的行為產生了聚集力,即價格指數效應和本地市場放大效應,這種前後聯系具有循環累積因果特徵,它們可以使對經濟系統的初始沖擊進一步放大,從而強化初始的沖擊。聚集力的市場擁擠效應所產生的擴散力決定了最終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對稱沖擊因素,經濟系統的內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
聚集力和分散力隨貿易成本的下降而減弱,但分散力的減弱速度相對快。在空間貿易成本較大的情況下,分散力會相對大一些,這時市場擁擠效應占優勢,經濟系統內存在負反饋機制產業的均衡分布得以穩定。當間空間貿易成本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聚集力超過分散力,市場的接近性優勢超過了市場擁擠劣勢,均衡分布被打破,現代部門向某一區域集中,隨之初始均衡分布結構演變為非均衡分布結構。
3、在某些臨界狀態下經濟系統的空間模式可以發生突然變
如果產業為均衡分布且貿易自由度很小,則貿易自由度的提高不會影響產業的區位,但貿易自由度變化到某一臨界值後,貿易自由度稍微增加,就發生突發性聚集,因為此時所有產業集中在某一區域是穩定的。這種特徵包含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就是量變到質變過程,隨著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可流動要素的流動性逐漸增強,但總要受到某種約束力的制約,這是量變過程,但貿易自由度達到某一臨界值,則此時正負反饋作用力相等,如果再提高貿易自由度,則可流要素迅速向適合於它們的區域轉移,這是質變過程。這種經濟的量變到質變特徵告訴我們,根據傳統的線性思維預測政策變動的效應,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失誤。
4、空間經濟學第二個突出的特徵是區位的粘性,也就是「路徑依賴」
不知何種緣故,歷史上選擇了某種產業分布模式或發展路徑,那麼在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已經適應這種模式或路徑,緊緊地「粘上」了這種模式或路徑,要改變這種模式或路徑需支付很大的成本。當粘性很強時,經濟系統內生力量是很難改變原有狀態的,此時外生沖擊,如某種政治事變,人們預期的變動或出台新的區域政策等將起重要作用,但外生沖擊的沖擊力要大於經濟系統內生的約束力,如果出台的政策力度小,那麼這種政策是無法改變原有的狀態的。再者,正因為這種粘性存在,任何區域的經濟在短期內相對穩定,如果沒有這種粘性或量變過程,那麼任何區域的經濟都是瞬時萬變的,任何經濟政策都沒有意義。
5、人們預期的變化對經濟路徑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空間經濟學告訴我們,當區際貿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區間值時,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存在多和長期穩定均衡,進而出現不同產業分布模式相互疊加的情況。當出現這種疊加區時,如何選擇發展路徑主要取決於人們預期的變動,此時人們將根據變化後的預期,任意選擇不同的產業分布模式或發展路徑。這種選擇時的主要依據為有效性原由,即每個個體都認為大多數人選擇的某種經濟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個個體也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經濟模式。這樣,人們預期的變化將把原有的經濟系統推向另一種經濟系統。
6、產業聚集帶來聚集租金
當出現產業聚集區時,可流動要素將選擇這種聚集區,因為在聚集區可以得到集聚租金。這種聚集租金可以由工人所遭受到的損失來度量,也就是當產業完全聚集穩定均衡時,工人從聚集區轉移到邊緣區時遭受的損失。聚集租金是貿易自由度的凹函數,當貿易自度處於一特定區間時,聚集租金大於零,貿易自由度取某一特定值時,聚集租金最大,而後隨自由度的提高,聚集租金下降,顯示為駝峰狀。聚集租金的政策含義很明確,即當產業聚集在某一區域是穩定均衡時,經濟政策的邊際變動不會帶來經濟狀況的變化。
空間經濟學,是當代經濟學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也是當代經濟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空間經濟學是在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門學科的總稱,它研究的是空間的經濟現象和規律,研究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

閱讀全文

與空間經濟學土地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