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將空間要素使用的最優化作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空間要素的使用最優化作為區域經濟研究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話有利於我們著眼於全局,注重結構的優化。
❷ 如何理解和認識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應用經濟(二級學科)下的一個三級學科。
❸ 區域經濟學非均衡增長理論的要點及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學非均衡增長理論的要點:發展某一類或幾類有帶動作用的內部門,通過這幾容類部門的發展,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現實意義: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將有限的資源 首先投向效益較高的區域和產業,以獲得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帶動其他區域、其他產業的戰略。使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
❹ 區域經濟學中引致效應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是指由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致使利率降低時所引起的投資增加
❺ 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在網路文庫里搜「區域經濟學經典理論回顧與評述」,看一下這篇論文吧。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區位理論的發展歷史。
❻ 除了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學還有什麼 理論,對於城市管理同樣具有
盡管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在區域實踐中存在諸多的不可行性,但其思想卻是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首先,在落後地區培育增長極首先應該打破行政界限的分割。如果只在單一的行政區內考慮增長極的建立一方面勢必形成地方經濟發展的割據狀態,造成資源浪費、地方之間爭奪資源,使資源不能實現最優配置。形成工業項目遍地開花、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另一方面破壞經濟在空間中的聯系,也就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調節作用。用理查(Richarson)的觀點來說就是:「重要的是應該看到,即使在工業並不高度發達的區域中,空間結構也以微弱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出,這里把佩魯的大的經濟空間發展縮小到一個具體小區域的經濟空間,把增長極更加具體化到一個點上,這個空間也必須一個按經濟活動聯系所界定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尋找經濟增長極。其次,在欠發達地區培育增長點可以按照城鎮等級體系來進行規劃。哈里·理查森認為: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中的增長點無疑會包含有增長性產業,但簡單地說,增長點背後的基本思想是,由人文活動、特別是經濟活動構成的空間中會存在著某種秩序和規律。在每一區域內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或幾個優勢節點或控制中心,其增長率及其功能會成為區域擴張率的重要決定量。這些節點的影響程度在整個區域中並不相等。當擴散效應和迴流效應取得平衡時,區域增長隨優勢節點的出現而增加。這種空間中的秩序和規律可以看成現實中存在的城鎮等級體系,各種資源要素從核心趨向邊緣區的擴散是通過城鎮體系來完成的。但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過多地選擇發展的點,形成重復建設;還要注意新建項目與原有產業之間的聯系,要能夠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注意增長極的建立要能夠和國家、區域層次上形成系統性,與廣大農村要有較強的聯系性。第三,要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具有投資多,效益慢的特點,實現全部私人投資不大可能。而且,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形成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創造良好的區域投資環境。如果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工業,配套設施跟不上,工業的發展就沒有發展的支撐背景,從而阻礙工業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提高管理能力,發展區域經濟要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增長極有自然增長極和人工增長極,發達的地區擁有的是自然增長極,欠發達地區和國家就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公共投資,對基礎設施進行足夠的投資,創造增長點。如果選擇正確,其擴張率在將來會自我形成,呈現自然增長點的特徵;規劃得好的增長點是一種潛在的自然增長點,而規劃得不好的增長點將會依賴於大量的公共投資而生存。因此,區域增長極的設置要切實考慮區域經濟的要求,制訂符合區情的區域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目標。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義大利的區域差距最為顯著。以羅馬以南為分界線,義大利分為南北兩個地區。南北地區較大的經濟發展差距造成南方地區人口大量流向北方地區。為了縮小南北經濟差距,遏制勞動力外流,義大利政府長期對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給予巨大支持。建立交通干線、港口、水電等基礎設施,鼓勵並直接在南方地區投資,發展工業。經過戰後數十年努力,南方經濟有很大發展,但與北方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正如赫希曼所說的:「只依賴於公共投資政策來試圖彌補區際間經濟水平差距,一種方法是給落後地區提供像較發達區域一樣好的基礎設施。但是,這並不是產生增長的最有效方法,因為缺乏足夠的企業關系,雖然也需要一些基礎設施投資,但最根本的任務是資助落後地區那些已有的、有積極促進作用的經濟活動。」綜上所述,用佩魯觀點來看,區域增長極的確定之首在於推進型產業的建立。為了促進增長極的形成,應致力於發展推進型企業和以推進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綜合體。推進型企業和產業綜合體通過技術創新活動,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迅速增長。作為增長極的推進型產業是指出口型產業,它具有國內和國際市場,創新能力強。而創新是產生極化效應的動力,創新活動不僅使單個企業獲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通過創新對當地和周邊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從技術方面看,增長極內的技術創新活動使企業產出增長率、投資回報率大大高於落後地區同類企業,從而引起周圍其他企業的學習和效仿;從社會結構方面看,創新使現有的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組織結構更容易朝著變革方向轉變,使之適應創新結果,並成為下一次創新活動的基礎;從社會心理方面看,創新強化了社會群體的進取意識,同時推動了周邊地區勞動力為改變自己進入增長中心的比較劣勢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在發達區域,由於產業結構和城市體系發育成熟,具有完整的產業關系和空間關系,技術基礎和人力資本密集,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明顯,增長極容易形成。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生產力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和城市體系殘缺,技術落後,人才缺乏,則引進需要同時創立產業聯系與空間聯系體系,引進和完善產業關系和空間關系結構。政府應該發揮能動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破狹隘和封閉的發展狀態,形成一個沒有行政界限的經濟空間,培育一個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的區域經濟環境,結合當前的技術基礎,選擇適當的增長極和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等級和規模,促進推進型產業的集聚效應得以快速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❼ 區域經濟學在中國的巨大作用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應用經濟(二級學科)下的一個三級學科。
主要作用:
當前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很需要搞區域平衡。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這三個經濟極有望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帶城市群。可中國太大人太多,而這三個又集中在東部沿海,造成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後太多。全中國有13億人口,東部沿海4個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港澳台)東北1個億,中部4個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個億(西北部分: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東部比較發達,轉入重工化階段,需要做的是產業升級和城鄉統籌);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術,重煥活力。對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開發外)需要要做不僅是提高工業化程度,還有城鄉統籌解決二元問題,重工化也得齊頭並進。按照工業發展規律,那就得按照規模經濟來抓,產業集群,抓優勢產業,突出特色,區域內配套,區域外比較優勢分工,不過話又說回來,中西部各區域之間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為中西部沒有面向海外的地理優勢(除廣西外),不能以外貿為動力,但是可以承接東部沿海中間產品的產業分工,也就是給沿海出口做配套,不過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產業估計不太合適。中西部雖然基礎還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區域的力量,必須引進外部資金技術才能跨越發展,那就有對待國內資本和外資的問題了,得由國家層面干預,不然地方政府會比較短視。除要服從全國的布局外,一些產業還是以滿足本區域為主。因為產業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資本集中也不會造成太盲目的競爭。特別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產業,但是生產是可以分散的,用於滿足本地市場。
❽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分析革命老區的發展
一:名詞解釋1、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國際影響、政府行炎、區際互動三方面和區域內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要素。2、經濟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3、新區域經濟觀:知識經濟的顯現,給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許多新概念、新特點和新觀念。同時,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催生了許多不同特點、不同規模和不同地區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因此,21世紀的區域經濟學應有新的區域經濟觀。4、國際區域經濟: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國際一體化。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作為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式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歐洲聯盟:最早是由法國聯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於1957年3月簽訂《羅馬條約》,並於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稱為歐洲共同體。6、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相互間通過契約和協定,在區域內步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的經濟區域的過程.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立於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組成的一個非正式論壇組織,後來發展為一支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二、問答1、從五個層次上闡述新區域經濟觀?:答:(1)突破了傳統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觀念;(2)新的區域經濟學不僅擴大了它的研究范圍和層次,而且豐富和修正了區域經濟學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3)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是人類進入21世紀所選擇的最佳區域經濟模式,它為人類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和創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極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所以人們把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的創立視作人類20世紀末的偉大創舉。(4)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經濟特區的設立。(5)把特區經濟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將它作為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系統地介紹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和今後的發展趨勢,全面研究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條件以及經濟特區的類型、模式及其運作機制。2、經濟區域與區域經濟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答:經濟區域要與區域經濟相區別.經濟區域是指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就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質的方面,即經濟社會結構,經濟生活質量,經濟社會效益等.具體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居民生活環境,經濟社會結構,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二者的聯系體現在:經濟區域是人們經濟活動的產物,經濟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經濟活動,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內容.3、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及其特點是什麼?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特點有:(1).具有較大影響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相當份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多.(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覆蓋面趨於重疊,規模較大的組織與規模較小的組織齊頭並進,而且是大組織中包括小組織的越來越多.(3).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目雖不多,但建立的時間往往比較早,發展得比較成熟4、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商品貿易規則有哪些?1國民待遇2市場准人3取消關稅4對進口和出口的限制5退稅6海關手續費5、闡述APEC制度創新的動力?答:APEC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制度創新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1).APEC原則框架創新.(2).APEC協商機制創新.(3).APEC推進方式創新.(4).APEC運作機制創新.(5).APEC活動內容創新.(6).APEC自由化體系創新第二次一:名詞解釋1、經濟特區: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法令劃出一定范圍,在對外貿易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其他地區更開放、更靈活、享有更優惠政策的地區。2、城市經濟:現代城市,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又是國名經濟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託,是區域經濟組織的節點和載體,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必然涉及對城市經濟的研究。3、科技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區具有人才.科技.知識優勢,隨著國家「211工程」和「國家知識創新系統工程」試點的實施,特別是國家創新系統建設的啟動,國家的戰略資源與創新資源有一次在中關村聚集,為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總部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范疇,它是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和戰略轉移,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產物。5、經濟效應: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通過價值鏈不同功能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結果。6、區域經濟發展梯度:指在地圖上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由低水平地區向高水平地區過渡的空間變化歷程。7、回程效應:是在極化效應作用的同時,作為擴展效應的對立物而起作用的。二、問答1、經濟特區的基本類型有哪些?答:經濟特區的具體類型有以下七類:1、貿易型的經濟特區;2、工業型的經濟特區;3、工貿結合型的經濟特區;4、科技型的經濟特區;5、金融型的經濟特區;6、旅遊型的經濟特區;7、綜合型的經濟特區。2、國內綜合經濟區劃的基本原則?答:(1)國民經濟需要和區域條件相結合的原則;(2)專業化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則;(3)經濟中心和吸引范圍相結合的原則;(4)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相協調的原則;(5)經濟區域與民族聚居區相協調的原則;(6)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的原則;(7)國內勞動地域分工與國際分工相結合的原則.3、如何用經濟學理論解釋總部經濟現象?答:1、總部經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范疇。2、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形態具有替代市場實現交易和配置資源的功能。3、現代大型公司是一個寵大、開放的體系。4、現代大型公司內部組織層次結構有多種形態。5、「替代函數模型:的建立;6、企業在發展中對於戰略資源的需求上升。4、闡述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的主要論點?答: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論。他們的主要論點有:第一,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循環中所處的階段。第二,創新活動,包括新產業部門、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生產管理與組織方法等大都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按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第三,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擴來。創新在空間上的擴展主要有局部范圍的與大范圍的兩種形式。第三次一:名詞解釋1、輻射理論: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2、點輻射:一般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推開,如同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一塊石頭,產生的波浪由中心向外擴散,逐步擴散到較遠的地區即為點輻射。3、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4、面輻射:點輻射和線輻射大大加快了輻射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其結果,就會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輻射干線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5、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要素之一,產業結構分析和評價是其合理化的基礎。6、二重結構:有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量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存在著少數處於壟斷地位的大型企業,一方面存在著數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業;二是從質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是少數占壟斷地位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一方面是帶有前資本主義特徵或自然經濟特徵的中小企業7、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二、問答:1、舉例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線輻射的例子?答: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長江下游的城市如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就比上游的城市如重慶、宜昌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為快。沿海的路地帶是指與海洋相接觸的海岸線形成的幅射線,如丹東、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上海、福州、廈門、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北海等城市構成了中國的海岸線輻射區域這些地區輻射的特點不同於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地區的輻射。2、簡述梯度推進理論的缺陷?答:梯度推進理論對中國目前的地區狀況雖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存在嚴重的缺陷,不能作為中國制度經濟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依據。進一步分析如下:(1)按照梯度推進理論把中國劃分成東部發達地區、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後地區,是比較粗略的一種劃分方法。(2)按照梯度推進理論劃分方法,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3)梯度推理理論忽略了同一地區之內的經濟互補性。(4)從長期來看,如果西部落後地區等到東部發達地區帶動中部欠發達地區發展後再得到推動力,那麼,必然延誤西部落後地區和中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中國的地區差距將在很長時期內進一步擴大,這會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花進程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5)從理論上來看,梯度推進理論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互動性。3、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導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答:(1)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傳統產業;(2)建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4)抓好區域農村產業結構的總體改造.4、在可持續發展中如何才能夠自覺地對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系統的協調關系進行有效的調節和管理?答:1、在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換,企業將成為投資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2、影響環境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3、要做到「邊發展,邊治理」,首先要解決一系列核算問題,以及與核算有關的檢測機制與價格機制的建立。總之,應根據現實具體情況,區別不通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促使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
❾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觀點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