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問題,物價上漲和需求管理
物價上漲是因為貨幣發行過多,以及需求過旺。
根據需求制定貨幣政策,以免出現貨幣緊張及通貨膨脹。
⑵ 宏觀經濟學中短期經濟波動表現有哪些
."總供給曲線的斜率反映價格調整機制." 這句話怎麼理解?
2."垂直的總供給曲線意味著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零。"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謝謝!
⑶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試述需求管理政策,並舉出自1997年以來,我國採取了哪些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
擴大內需的基本內容 內需,即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擴大內需,就是要通過發行國債等積極財政貨幣政策,啟動投資市場,通過信貸等經濟杠桿,啟動消費市場,以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如何才能擴大內需 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在工業化過程中,擴大內需仍然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擴張性經濟政策除了針對即期蕭條狀態之外,進一步的意義則在於,工業化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剩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城市化進程具有不斷加速的趨勢,這些特徵客觀上決定了採取必要的經濟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對產出水平有著普遍的、持續的影響力,有力地支持了「發展是硬道理」觀點。這是迄今為止出台各項經濟政策和應對各種危機辦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為的理論依據。但是,迄今為止,財政政策的作用力為何這么有限,帶動經濟增長的力度,持續的時間為什麼這么短暫?可以擺出統計數據來說明這一結果:從1998年下半年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來,政府性投資並沒有引致民間私人投資,雖然工業產品產值仍然增長較快,但是,投資開始出現斷層現象,現在人們緊緊盯住物價,看物價能否回升,產出能否持續增長,擔心僅憑已實施的那些財政政策的力量還不足以引致民間私人投資,顯然,這就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單純地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內需又如何才能啟動呢?第一,在目前貨幣政策失靈的條件下,保持擴張性財政政策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要繼續追加政府對基礎建設投資,在穩住一塊市場需求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加工業技術改造的力度,進而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標准。 政策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進程則取決市場啟動的狀況。城市化發展伴隨著「開放區熱」等助長了「經濟過熱」現象,使得城市化一度停緩了下來,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城市化就不能搞了。如果我們在城市化節奏上把握一下,如在目前這樣的經濟低潮上搞就非常合適。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發揮城市規模經濟效益,全面振興投資和消費,這比通過股市刺激需求增長效果要理想得多,長期來看也更為有利得多。第二,改變「低工資」政策。目前的工資水平太低,影響了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實行了一種「高積累、低消費、低工資」政策,那是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環境保證了這種制度的有效性。雖然消費和社會福利水平相對要低一些,仍然有一大塊「隱性消費」非貨幣化。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則出現了另一種不合理狀況:一方面,低工資低福利政策限制沒有解除,即使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居民收入、尤其是那些工薪階層的收入仍然上不去。而另一方面,隱性消費如福利性的住房、醫療、養老以及子女教育迅速顯性化、貨幣化,正是由於人們對這些制度改革的預期,使得在低收入的水平上進一步減少了現期消費的支出,因此,過渡時期出現了「儲蓄過多、消費不足」的現象。(1)工資水平太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剩餘只是被少數人佔有,實際是富裕了一部分人,而國民收入差距擴大,這樣,高收入者消費高檔的進口品,國內消費市場仍然處於萎縮狀態。(2)工資水平太低,低估了人力資本的價值,造成惡性循環。如果人們的收入大部分只是用於解決溫飽問題,那麼個人就沒有能力進行自我投資,或是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3)工資水平太低,不利於企業採用先進技術,多用低成本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反對低工資政策並非主張要採取高工資政策,而是認為工資水平要與經濟發展階段和生產效率相適應,有利於協調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這個問題既是分配問題,也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條件之一。在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的關系中,存有著巨大的結構性缺口:從分配關系來看,我國一向是高積累,結果積累擠佔了消費,最終消費市場很不發達;從生產關系來看,在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中,很大一部分商品適銷不對路,有些企業的產品就是為庫存積壓而生產,大量的重復建設和浪費都計入了積累,所以,一方面我國資本積累量巨大,但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的資本卻不多。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有效積累(effective accumulation)不足。這個「結構性缺口」所反映的既是結構性矛盾,同時又是一個總量問題。如果積累的效率提高了,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投資擠佔了消費。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暢的融資多元化渠道,改變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單一融資渠道的格局。一是要發揮直接融資的作用。單靠銀行間接融資渠道已經滿足不了資金市場的需要,必須要發揮直接融資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5.19」事件使得長期低迷的股市一下子進入了新一輪的牛市,股市上漲也使得原本處於停滯狀態的公司上市步代大大地加快。最近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決議,重點也是強調了資本市場的作用,目的就在於充分發揮直接融資渠道的應有作用。二是要充分發揮民間商業信貸的活力。金融市場越來越走向多元化趨勢,企業既存在著生產性的需求,也存在著投機性的需求,而且,越是小型企業這兩種行為越是合二為一,因此,對大銀行來說,往往難以區分企業行為上的差別,只有那些小型的、地區性的民間金融機構才具有這方面足夠的信息和精力做這些事情。從市場競爭效率角度看,小型的、地區性的民間金融機構通過改善信貸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等幾個方面開展競爭。一定程度上也會打破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局面,建立並完善有效率的競爭性信貸市場。
⑷ 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問題,物價上漲和需求管理
物價上漲漲原因及對策分析2007年以來,3至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連續三個月超過3%,5月份為3.4%。7月份以來,北京、廣州等地豬肉價格再次沖高。物價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發改委解讀物價上漲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並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動。近十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於十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於十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原因之三:供求結構失衡。由於去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專家觀點:加息無助調控物價抑制投資
在當前主要宏觀統計變數(如CPI、貨幣總量、股票指數等)存在著諸多缺陷、甚至可能扭曲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的情況下,簡單地將這些變數設定為宏觀調控的目標,調控的效果多半是會受到影響的,加息也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物價成關注熱點 如何積極穩妥應對價格波動?
首先需要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及時解決糧食和副食品生產、供應、價格方面出現的問題。
其次,要努力保持主要工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基本穩定。綜合運用控制出口、增加儲備、加強監管等價格和財稅措施穩定化肥價格。
第三,要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範價格異常波動。
第四,妥善處理物價上漲對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注意把握好出台價格改革措施的時機和力度,審慎出台政府漲價項目。
「從漲價原因來分析,就可以看出不會發生通貨膨脹。
造成食品價格上漲原因是糧價上漲。而糧價上漲又與國際能源短缺有關」,袁鋼明分析說,由於國際能源短缺,國際油價持續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場石油價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在加快發展玉米加工乙醇產業,「糧變油」提升了糧食價格、飼料價格,對養豬、養雞的成本有所影響,從而拉動了肉禽蛋的價格。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看來,豬肉價格上漲也有市場周期性調節的因素,因為去年同期國內豬肉價格非常低,最低時降到2.7元/斤,影響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甚至開始宰殺母豬。因此,今年春節豬肉價格就開始上漲,而受豬本身生長周期的影響,預計到10月左右肉價就將趨於平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後趙寶華認為,肉禽及其製品和蛋類價格上漲是生豬疫病影響、以前養殖效益太低和當前養殖成本上漲較快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家已出台鼓勵政策,價格回落是可以預期的,而且蛋類價格已經出現了快速的回落。
「可見,食品價格上漲有一些特殊、短期的原因」,張立群分析說,一方面受國際油價帶來的糧食價格上漲影響,另一方面受市場周期因素作用,導致了今年食品價格走高。
而對於糧價,袁鋼明認為糧價上漲不值得擔憂,雖然短期看會對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些影響,但由於漲價不是因為糧食短缺,因而很容易調控,「糧價上升到一定幅度後會保持平穩,不會繼續上漲」。
張立群也認為由於目前國家糧食儲備充足,因此糧價上漲導致的CPI上漲不會長期持續。從2004年起,我國連續三年糧食保持大豐收,2006年總產量達到9949億斤,接近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國有糧食企業庫存開始回升,到去年底,國有糧食企業原糧庫存保持在4000億斤以上,占當年全國消費量的40%,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設定的糧食安全庫存17%到18%的標准。
同時,從歷史上來看,糧價只有漲幅超過20%才會對通貨膨脹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目前我國糧食價格漲幅尚在10%以內。 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⑸ 宏觀經濟學中使總供給曲線上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凱恩抄斯認為,短期內,總供給曲襲線是一條平緩的上升曲線,在圖形上看,總供給曲線上移的驅動因素是價格或預期價格的上漲。預期價格水平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名義工資上升導致成本增加,企業提高價格,從而導致總供給曲線上移。
⑹ 如何理解主流經濟學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需求管理政策
主流經濟學,宏觀經濟體制的話,確實需要管理政策,這是為了更好的調控宏觀經濟的管理政策。
⑺ 為什麼凱恩斯宏觀經濟學被稱為需求管理理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因此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重在增加有效需求,以需求的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⑻ 宏觀經濟學里的 總需求管理 總供給管理 穩態 長期 短期的概念 全部給出來的追加分!!
總需求是經濟社會對物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在宏觀經濟學中,總需求是指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它不僅指整個社會對物品和勞務需求的願望,而且指該社會對這些物品和勞務的支付能力。因此,總需求實際上就是經濟社會的總支出。因而,總需求管理就是採用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經濟政策對調控社會總需求,以達到既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總需求=總供給)。
相應的總供給管理就是採用稅收、政府開支、貨幣增長率以及人力資本政策調控總供給,以與總需求相適應。
穩態指的是均衡,指經濟事務中有關的變數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至於長短期的概念,沒見過哪本宏觀經濟學書提過,在微觀里在生產論中一般用一種可變要素考察短期,兩種可變要素考察長期。
⑼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1、失業的主要類型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
(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
(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
(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 。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
(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
(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