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的啟迪有什麼
1、二元結構理論。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指出,發展中國家並存著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的、落後的農業部門,一個是先進的、現代的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如果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阻,工業擴張就會減緩甚至停滯。 從新中國誕生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為城市工業提供資金達2萬多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資本存量的2/3。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向城市輸送了近2億勞動力,為城市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拉大了城鄉差距。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差異,把經濟增長、工業化、人口流動與資本積累緊密聯系起來,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動規律,貼切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城鄉差別。 2、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二元結構理論雖然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但過於關注工業擴張,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抨擊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做法,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舒爾茨指出,技術停滯是傳統農業落後和貧困的主要原因,不進行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就不能轉變為現代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工業,農業技術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來,農村改革經歷了最初的十年繁榮發展後陷入「三農」瓶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3.28倍。發展經濟學被引入中國後,對農業重要性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心,許多發展經濟學研究者開始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時至今日,國內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仍在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努力。 3、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過大的資源耗費使環境的承載壓力與日俱增,如何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都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之一。早在1983年,譚崇台就發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為實現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奮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經濟計劃時,把生產、人口、資源和環境四個因素作統一的考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人口增長,注意資源節約,並作好環境保護,對我國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他提出要「進一步大大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的觀點。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環境》(1986)中指出,不發達情形下的人口增長經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超過他們所依存的局部環境承受能力,使環境惡化,侵蝕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質量,貧困往往是環境惡化和其他災難的根源。拉爾夫的《我們的家園——地球》(1993)表明:「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所有這些研究為中國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發展經濟學推進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豐富繁榮了發展經濟學這門學科。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發展的聚焦點,中國面臨的各種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如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失業與就業、金融風險、社會保障問題等等。正如譚崇台所總結的:由於歷史、文化、社會狀況各有不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制度不論與發達國家今昔狀況相比,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比較都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和特殊性。盡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世界多極化又是必然的歸宿,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將提供豐富的發展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年輕而充滿生命力的學科。
② 發展經濟學專業對數學要求高嗎
也不一抄定的,經濟學涉及到模型這類的,需要很多數學內容,甚至看起來就是數學。其他方面也不是有多高的數學要求,當然如果數學基礎不好,理解起來可能會比別人費勁些,但也是可以克服的。國外好多經濟學家都有很好的理工科背景,而中國的普遍數學底子一般,或者有底子不錯的,卻缺乏經濟學頭腦。
③ 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中國目前的現狀之一回是收答入分配不均。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消費偏低。所以消費目前來說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是,由於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熱,房產泡沫巨大,但並不打算戳破泡沫而是推行供給側改革鼓勵實體經濟發展使經濟軟著陸。故可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最後是凈出口,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凈出口曾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但由於最近物價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凈出口得到打擊。所以就目前來說凈出口雖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源泉,但其發展空間不大。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和凈出口。但由於消費發展空間巨大,凈出口發展空間日漸縮小,我國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在未來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依託於消費和。
④ 什麼是發展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回的經濟學。嚴答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興起,在經濟學的體系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4)發展經濟學對所有擴展閱讀:
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發展經濟學有兩個特點:特別強調少數幾個問題的重要性,認為解決了它們就能順利地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對理論的廣泛適用價值具有信心。
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
⑤ 求教發展經濟學試卷內詳
一. 判斷題 註:每題1分,對的打勾、錯的不要打勾 1. 經濟增長就是經濟發展。
2. 所謂綠色GDP,就是在不減少現有資本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須保證的收入水平。 3. 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就是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
4. 發展是硬道理。因此,我國社會主義階段必須強調堅持經濟增長的高速度。
5. 外部成本的內部化是指經濟當事人因其活動產生的外部負效應而向受害者支付補償費。 6. 解決我國就業效率不高的根本途徑,是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改革勞動就業制度。 7. 我國高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對收入的彈性最大,有追求豪華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拉動消費需求的重點應該是這個階層。
8. 依靠有形要素投入實現的經濟增長屬於集約型增長方式。
9. 馬爾薩斯指出,人口增長呈算術級數增長,而糧食生產的增長呈幾何級數增長。
10.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告訴我們,勞動的邊際收益遞減,就是因為使用了勞動效率更低的勞動者。 11.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減少低收入群體、富裕人民的關鍵是減少低收入者比重。 12.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3. 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投資。 14. 規模經濟就是企業的規模越大越經濟。 15. 政府積累是企業積累的基礎。 16. 轉向新經濟是生產方式的革命。
17. 新經濟條件下的創業機制一般是以大企業為基礎,新技術的推廣則要靠民營科技型小企業。 18. 全要素生產率是產量的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19. 智力外流意味著人才流失,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嚴格控制智力外流。
20.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不斷上升。
21. 城鎮城市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關鍵。
22. 繆達爾的累積性因果關系理論認為生產要素在所有地區均衡流動。 23.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 24. 舒爾茨認為在制度方面改造傳統農業的方式主要依賴於政府的命令。 25. 增長極能夠產生吸引和輻射作用促進自身並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
26. 我國由於農業勞動力過剩,因此在農村工業化過程中,應該將所有生產要素同向地從農業部門流向非農業產業部門。
27. 產權改革的核心是引進私人產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28. 我國在貫徹出口替代戰略的同時,還需要實行必要的進口替代,以保護本國幼稚產業,直至這些產業具有出口替代的能力。
29. 買方市場等於總需求不足,賣方市場等於總需求過旺,兩者均屬於體制性特徵。 30. 降低和克服通貨膨脹的途徑是政府介入,採用緊縮需求的宏觀調控政策。 31. 調節機制的轉型目標是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調節功能。 32. 政府改革的基本趨向是擴大經濟建設的職能,增加對市場的行政干預。 33. 發展中國家實行開放戰略的唯一選擇是實施替代進口戰略。
34. 要素報酬可以按照分成制的思路來尋求實現機制。現實的分成制就體現在股份制形式下的按股權分紅。 35. 市場經濟被稱為「契約經濟」。這種契約經濟的基礎就是信用。 1.2.3.5.8.9.12.15.16.18.20.21.26.24.29.34.32.30都是√的
望採納,謝謝
⑥ 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有無參考文獻)
理論基礎有兩種解釋: 1、基礎理論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判斷與推理。科學的基礎理論,指科學的基本概念、范疇與原理。經濟學基礎理論是由概念、范疇與范疇體系組成的學科邏輯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與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即經濟學科學真理,內容是反映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經濟學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包括數學)。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往往是復雜經濟現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2、基礎理論是指研究社會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或主要規律並為應用研究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共同理論基礎的學科。如政治經濟學、分配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經濟史學等。是指在這門科學理論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並具有穩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這個基礎理論,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關於人的思想產生、形成和變化的基本原理;二是關於人們思想與行為活動變化的基本原理;三是關於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前兩者屬於基礎性原理,後者則屬於應用性原理。
⑦ .發展經濟學對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適用。()
不一定的吧 應該因地制宜
⑧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發展經濟學的影響
要的假設,那便是完全信息假設。這是對現實的一種高度抽象,它意味著市場的每一個參與者對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即信息是完全的。在此假設之下,新古典價格理論認為當強大的市場力量通過供求法則實現市場均衡時,追逐私利的個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個人只不過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而已。在這一分析框架中,信息不會給市場機制帶來麻煩,因為信息是完全的,也就可以無成本地獲得,並且信息都集中反映在了價格上。類似於個人偏好或者生產技術這樣的信息都不需要了解,因為價格在反映資源稀缺性問題上已經起到了傳遞全部信息的作用。舉例來說,餐館老闆不需要知道顧客是愛吃偏辣的還是偏甜的,他只要知道一盤魚香肉絲能賣幾個錢就可以了,這是他多賣掉一盤菜所能得到的。同樣地,他也無需了解當地生豬存欄數目是否充足或豬飼料是否漲價,他只要知道豬肉賣多少錢一斤即可,這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於是,最終產品的價格就反映了買方的偏好,而中間產品的價格則表明了賣方的生產成本,所以,只要能夠自由交換,市場的均衡價格就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資源就被配置給了對其評價最高的人,效率就實現了。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當信息是完全的時候,「物以稀為貴」,此時,消費者花大價錢買的也就一定是好東西。然而事實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信息了解甚少,換句話說,賣東西的人知道自己的貨值多少個銅板,但買東西的人未必知道,如果好東西沒有識貨的,那也只能賣個低價,反過來說,一塊石頭如果標個大價錢,也可能被當作寶貝搶走。但是,消費者通常相信「物以貴為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分價錢一分貨」,雖然仍有可能上當,但平均來看卻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