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區別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專
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屬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貳』 簡單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經濟學的最一般的方法論,也就是說,馬克思經濟學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但是,這並不是馬克思經濟學方法的全部,在馬克思經濟學中還有一些屬於具體層面上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就是作為分析方法和論述方法的具體形式,包括科學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是通過人腦的抽象思維排除各種外在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某種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從而認識客觀事物發展的本質及其規律。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學形成所依據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在具體事實或材料中發現一般規律,這種方法的運用需要抽象力發揮作用;敘述方法是一種按照邏輯展開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起點是作為研究結果的抽象的、一般的范疇,而它的邏輯進程是一個矛盾發展、解決的演進過程。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是把思想邏輯的進程與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結合起來的一種方法。因為,歷史的起點就是思想進程的開始,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的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實際上,邏輯的方法就是歷史的方法,是一種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對歷史發展起干擾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
西方主流經濟學最早的理論研究採取的是歷史歸納法和抽象演繹法。歷史歸納法是對經濟學知識或理論進行事實歸納加以證實的方法。抽象演繹法是從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通過邏輯演繹導出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方法。歷史歸納法和抽象演繹法在斯密的《國富論》中是並列存在的,但是,斯密之後,特別是到了李嘉圖,為把經濟學建成像牛頓物理學一樣更加「精確」的科學,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只局限於演繹方法。而且,這成為一種傳統貫穿於主流經濟學的研究中。當然,在歷史學派等非主流經濟學那裡,有過復活歷史歸納法的努力,但最終沒有取得成功。倒是抽象演繹法隨著主流經濟學的發展,取得了越來越完善的形式,即將理性數學化的傾向。
『叄』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1、首先,馬克思主義也是來自西方國家,來自於德國。
2、西方國家也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3、在國外,並沒有西方經濟學這一說,只有中國這樣稱呼。
『肆』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的比較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大理論經濟學體系。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這是我國經濟理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伍』 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區別
馬克思認為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就得出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人與人權力關繫上的勞動。價值是一種與總量相關的理論,表現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價格只是具體的成交價,即價值(生產價格)決定價值,價格因供求關系在價格上下波動。(這種均衡關系,是建立在非單一產品模型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上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因而馬克思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西方經濟學中具體蛋糕生產中的邊際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系。
這一剩餘價值理論正是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價值理論所要得到的結論,或者說是馬克思所建立的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所在,即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把價值歸為勞動,價值量歸之為勞動時間,由此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權力)關系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認價格代表的是優化資源配置的變數,價值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實物取代,研究加入了某種生產要素後,產出與個人偏好(效用)的相對關系。
即價格理論的邏輯,是建立在單一產品模型上的邏輯。(如市場均衡,供求均衡,而不是馬克思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關系均衡,競爭形式也不同,西經的競爭形式是一種技術為主的競爭,而在馬克思的邏輯中,競爭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
『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在於:
①研究對象不同。
《資本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 而對於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16版)中指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人」,它研究的是微觀和宏觀經濟行為的結合。
②研究方法不同 。
總的來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哲學的方法,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數學等實證方法。具體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主要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將研究的主體和客體統一,將思維概念運動和其他的形式與客觀的經濟矛盾運動相統一,進行科學的抽象和總結。 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實證法,只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客觀規律,而迴避「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採用大量的數學與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研究,使得經濟研究更有說服力和證明力。
『柒』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不同觀點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不同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存有不同解釋,但是一般認為,馬經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聯系生產力來研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問題。相對來說,馬經更側重對經濟現象背後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的分析,其建立的各種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而西經更側重對表層的經濟現象的解釋和預測,按薩繆爾森的規定,西經首要任務是對生產、失業、價格和類似的現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釋。當然,隨著理論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這種具體研究對象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而是有交叉的,西經也會涉及到制度層面的深層分析,馬經也會分析經濟運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馬經從商品入手,以嚴格的邏輯得出其理論大廈的基石——勞動價值論,並依商品-貨幣-資本的邏輯分析了資本的產生;隨後,把目光從生產轉向流通,剖析了資本的周轉、循環和流通過程中本質和規律;最後,老馬從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轉向分配領域,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剝削的本質,並說「資本自從來到世界,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馬經那裡,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為主線,由價值、使用價值、剩餘價值、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構成了其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經體系中,以供求的現實矛盾為出發點和主線,供求理論為核心,「經濟人」假設為前提,來展開分析。依次提出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企業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等等,構成了微觀經濟學體系。大危機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現實要求,脆生了從總體上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必要,這就是宏觀經濟學體系,也是以總供求理論為核心展開的,盧卡斯革命以後,基於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成為了主流。國際經濟活動的實踐要求,使得微觀和宏觀分析體系延伸到國際經濟領域,構成了國際經濟學。可見,在以供求理論為核心的西經那裡,看不到馬經分析框架中的價值、使用價值,更看不到剩餘價值,看到的是由供給、需求、效用、成本、收益、邊際、均衡等概念構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著名經濟學家樊剛稱這段時期為經濟學的「真空」。可以認為,李嘉圖悲劇後經濟學的這種分化路徑中,一個主要的不同在於研究方法上,或者說,經濟學說分別走上了馬經和西經的道路,這種分化是以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為前提。這種研究方法的進步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和邊際分析的數學方法。
從此,依哲學和數學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踏上了兩條不同的路,並且越走越遠,形成了兩個不同體系。當然,時至今日,這種方法論上的區別也開始走上融合,具體方法上,都遵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現代人也在為馬經的數學化不懈努力,西經細想領域中也涌現出像哈耶克這樣的哲學大師。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馬經是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企圖證明商品價值進而社會財富是工人階級的勞動創造的,被資產階級佔有和享用的財富理應歸工人階級所有。西經繼承古典主義的階級立場,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企圖證明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系是合理的,有利於提高效率,有利於全民福利,有利於把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即使出現了大蕭條和壟斷甚至國家壟斷,自由主義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了個凱恩斯,呼籲國家干預,這還是在證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合理性,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政府採取干預措施,就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義的衛道士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的堅決捍衛者。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馬經基本上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合作的結果,《資本論》的真正創作時間,大概從1844年前後馬克思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入政治經濟學開始,到1865年底,結束第三部分草稿寫作,1867年第1卷的出版,也就是20年左右的時間,加上60到70年代對第2和第3卷的寫作和修訂,大概40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馬克思對《資本論》核心思想的創作時間集中在1850年代到1880年代這30年的時間里。
而西經是西方國家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從1870年邊際革命興起,馬歇爾的集成,到1930年代張伯倫等人對微觀部分的最終完成,從凱恩斯對宏觀體系的開創,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薩繆爾森的綜合,再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對自由主義的回歸,盧卡斯供給曲線對宏觀經濟學的革命,前後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正因為這種創作史的路徑的不同,西經比馬經經歷了更大的時空跨度,呈現流派繽紛的特點,並且西經的體系在內在邏輯上不如馬經。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馬經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要進行革命,推翻重建。至於重建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關系來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老馬似乎也不太清楚,沒有具體安排,只是提了提「科學社會主義」。總之,馬經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關系的辯證唯物主義分析的結論是,要推翻現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重建一個沒有剝削的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經的結論相反是非革命論的,具體又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保守派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主義,政府不用干預,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自動實現帕累托效率均衡。另一種是改良派的干預主義,即反對自由放任,更反對推翻重建,倡導政府幹預的改良措施,認為,只要發揮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的調節作用,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實行逆經濟風向的干預措施,就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均衡。自由主義西經和干預主義西經在對待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存在分歧,正是這種分歧,促進了西經思想在20世紀的不斷進步。但是,不管是自由主義的西經,還是干預主義的西經,立場上和結論上都是和馬經唱對台戲的,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西經。
『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必然的聯系。
自然規律-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①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分配、交換;
c。並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特徵及其客觀規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適時地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其中:
①生產對分配。
b,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
c.經濟規律-帶有階級背景,即與一定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動拉力的發展。
5、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新增)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有兩個層次、消滅和改造規律、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a.以客觀經濟條件為基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以,在於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為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支配和制約往往帶有強制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在與此方法論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唯心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如在西方社會盛行的所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則絕無這個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乃至全部經濟學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相區別的最本質的特徵。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是。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又有自身特點。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緊密地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4、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新增)
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
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內容;
自然規律-可以不依賴於人的社會經濟活動。
6:
①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
我們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條件下.經濟規律-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客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必須對其具體形式(經濟體制),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改革1、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不能離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隨客觀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
b.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不能任意創造:
a、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生產物質內容
m
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
g
社會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我國要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我國經濟建設
要弄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首先要梳理好西方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馬克思的經濟學關系。我在這里談一談我對這三者的一點基本看法: 首先,我覺得要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嚴格區分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產生於一定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局限性,這是和馬克思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也是無可指責的。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雖然是傳承於馬克思的經濟學,但卻有很大的區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一門開放的經濟學、發展中的經濟學,是在認識領域上的一門與時俱進的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的《通論》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了馬克思政府幹預的觀點,正因如此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在其面世時,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理論界對其不甚理解,以為是馬克思的代言人,從而遭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理論界的猛力批判。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開放性與發展性來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其他經濟學派所無法比擬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事實證明:從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是科學的。 當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還存在不足,很多領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努力完善。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賦予了我們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這也是任何一門經濟學和其它科學所要面臨的問題;其次,在借鑒西方經濟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下去,才能成為更科學的思想體系;再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結合要克服滿目崇洋媚外的心理,在這方面,中國有沉痛的教訓,如泛市場化引起的問題:教育市場化、醫療、住房等等。 另外,為了大家能更深刻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我引用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給我們講的課的內容共大家思考: 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某些方面是有顯著區別的。下面以對現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分析的思路與方法為例,對兩者做一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