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兩大流派會走向融合嗎
(1)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policyof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2)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F.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J.Sargent,1943-)、華萊士(NeilWallace)、巴羅(RobertJ.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ineffectiveness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rate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businesscycles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朗恩(JohnLong)、普洛塞爾(Charles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3)供給學派(Supply-sideschool)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B.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StuartFeldstein,1939-)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5)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school)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6)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school)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7)新制度學派(Neo-systemschool)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08-)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HarryCoase,1910-)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economysystem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8)公共選擇學派(Publicchoice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Tullock,1922-)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2.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倫敦學派:愛德溫·坎南、T·E·G·格雷高里、萊昂內爾·羅賓斯、哈耶克,倫敦學派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貨幣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認為:對通貨膨脹的要求不同於一般商品的需要;物價水平並非只受貨幣數量的影響;通貨膨脹管理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恢復金本位制有助於穩定經濟;引發經濟危機的原因是工資過高,資本供給不足。現代貨幣學派:弗里德曼,他認為利率的變化對人們持有貨幣量的影響微不足道理性預期學派:小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巴羅,托馬斯·薩金特,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根據過去價格變化的資料,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對價格做出預期,這樣,他們的決策是有根據的。市場會發生一些偶然情況,成為干擾因素,但可以事先計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選出最小風險的方案,以預防不利後果的侵害。例如在確定房租,債券利息,議定工資,規定供給價格時,都可把未來價格波動估計進去,訂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貨膨脹而降低實際收入。因此合理預期起了加速通貨膨脹的作用。同時,由於政府對經濟信息的反應不如公眾那樣靈活及時,所以政府的決策不可能像個人決策那樣靈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項穩定經濟的措施,都會被公眾的合理與其所抵消,成為無效措施,迫使政府放棄實行。因此,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國家干預經濟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效的。要保時經濟穩定,就應該聽任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所以,一般認為理性預期學派是比貨幣學派更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供給學派:費爾德斯坦、埃文斯,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弗萊堡學派:瓦爾特·歐根、弗蘭茨·伯姆、漢斯·格羅斯曼、盧茨、艾哈德、羅布凱,此學派反對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反對實行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主張國家採取措施,實行自由競爭和價格自動恢復均衡的機制,政府的職能限於為企業創造自由競爭的環境。認為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保障生產效率、自由和人類文明生活的理想體制。因其反對國家干預或過多干預經濟,一般被視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右派」。公共選擇學派:布坎南, 主張經濟市場中的主體標簽是消費者和廠商,而政治市場中的主體標簽是 政治家、政客、選民和利益集團,但他們的行為目標並無差別,區別僅在於,在經濟市場交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場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最大化目標表現 為效用和利潤的最大化,後者的最大化目標表現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3.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圖書目錄
導言
一、關於本書的若干立意的說明
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演變脈絡
三、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中的八次「革命」
四、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新趨勢
第一講 「凱恩斯革命」與凱恩期經濟學
一、凱恩斯及其代表作
二、「凱恩斯革命」的歷史背景與「凱恩斯革命」的含義
三、凱恩斯對「充分就業」概念的重新解釋
四、凱恩斯的基本理論
五、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及其具體的政策設計
六、「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及其評價
第二講 新古典綜合派
一、凱恩斯主義發展和變化的四個階段與「兩個劍橋之爭」
二、新古典綜合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形成
四、新古典綜合派的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及其經濟周期理論
五、新古典綜合派對形成「滯脹」原因的幾種解釋
六、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與政策實踐
第三講 新劍橋學派
一、新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二、新劍橋學派的形成
三、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理論
四、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五、新劍橋學派的現實影響及其基本評價
第四講 新凱恩斯主義與「柯林頓經濟學」
一、新凱恩斯主義生產的歷史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凱恩斯主義基本理論與政策主張
四、「柯林頓經濟學」的現實影響與評價
五、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評價
第五講 瑞典學派
一、瑞典學派的產生及歷史背景
二、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瑞典學派的基本經濟理論
四、瑞典學派的政策主張
第六講 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
一、新制度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主要代表人物與理論特徵
二、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主要理論
三、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政策主張
第七講 哈耶克與倫敦學派
第八講 弗萊堡學派與德國新自由主義
第九講 現代貨幣主義
第十講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第十一講 供給學派與「供給經濟學」
第十二講 新制度經濟學(上)
第十三講 新制度經濟學(下)
第十四講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附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生平及其理論成就
後記
4. 西方經濟學中古典學派有什麼關點,或者是主張
引自《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展略論》 古典經濟學派 本節所指的古典經濟學是在重商主義衰落之後,作為歐洲國家的新興的產業資產階級意識,而繼起的統治經濟思想。經濟自由主義是古典經濟學思想的基礎。古典經濟學成為歐洲國家的統治經濟思想的時期也是經濟自由主義幾乎沒有受到挑戰的黃金時代。
17世紀末以後,旱期的資本主義漸發展為成熟的產業資本主義,在農業方面,以營利為目的的大規模農場代替了過去小農耕作。在工業方面,生產技術的發明,大大增強生產力而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更在生產組織、管理方面,促進了社會化大工業的發展。不同於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的特徵是,資本主義生產滲入一切經濟領域,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的改變引起各方面意識形態的改變。
在這新歷史情況下對於國家的觀點首先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過去家長倫理觀的國家相對立,出現了國家契約論。國家契約論的首創者是盂德斯鳩(C.L.Montesqieu,1689一1755),盧梭(J.J.Rousseau, 1712一1778),洛克(T. Locke, 1632一1704)。國家契約論者認為國家沒什麼超人的屬性:國家或社會只是個人的總和。人類文明進化,集居逐漸形成了群體組織,終於成為社會。國家。個人為達到某些公共生活的目的,主動地,同意限制自己的天賦權利,把它交給國家於是構成國家與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這關系是自由的契約關系。在這契約關系中,主體是個人而不是國家。
由這思想引伸而同在的,就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以個人為主體,而認為個人有下列的特點。個人的第一,特點是利己。人類一切的活動都可最終歸結為自我保存。由自我促存就發展為利己。利己成為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霍勃斯(T.Hobbes,1585一1679)甚至認為對人的同情心都是利己自私的偽裝表現。第二,就是理智。認為人類一切行為都基於清醒地、理性地、沉著地、成熟地對於事物的估計,以取得最大的利益。這就為後來最大化理論提供了思想的來源。第三,是惰性。如果沒有利可圖,或無害可避、或得不償失,人們就失去動機,懶於行動。第四,原子主義,認為個人是一個基本實體,社會只是個人的總和。社會的制度、組織和機制只為有用於個人而存在。 經濟自由主義就是在上述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成長起來的。它的基本任務是反對封建制度。但逐漸成熟起來的產業資本要求給予資本家以在最大的、沒有阻礙的市場中尋取利潤的自由;它在表面上似乎更反對重商主義。它反對重商主義又從反壟斷入手。經濟自由主義,作為產業資本的哲學的勝利,和產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巨大勝利,是同步發展的。亞當·斯密(A.Smith, 1723一179O),李嘉圖(D.Ricardo, 1772一1823),奠定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基礎;約翰·穆勒(J.S. Mill,1806一1873),巴斯夏(F·Bastiat,1801~1850)等後古典派經濟學家對之力口以發揮。19世紀初起直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既是競爭的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也是經濟自由主義無可爭議的思想統治時代。
在這一段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若干成為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支柱的信條。這些信條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和完善市場神話的信條上。古典經濟學家和一切經濟自由主義者都深信這假定的可靠性從而認神話為現實。因此,有必要對於「完全競爭」作一解釋。「完全競爭」要具有若乾的條件。第一,每一商品的供求雙方都具有眾多的供應者和購買者,而每一供應者和購買者和能提供和購買的商品部只構成本商品總供求量的6、部分。第二,任何生產者都有毫無困難地力口人或退出生產的自由。第三,投入各生產因素和產出商品必須具有同一性,以便賣者可在不同生產單位的產品問作出自由選擇。第囚,將來供求的情況是確定的。第五,供求雙方對於市場情況了解的知識是完全的。「完全競爭」造成了一個完善的市場,完全的市場為經濟自由主義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理論依據。亞當. 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起了「完全競爭」在完善市場中的作用。 經濟自由主義的第一個理論支柱是公私利益的協調性。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利己是人類的天性,從而是無可指摘的。但是如果利己便必需損人,則為利己主義辯護者就難於為辭了。公私利益協調論,成為經濟自由主義第一個理論支柱是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得到最充分的表達的。
斯密的邏輯思路也是從利己心出發的,首先認為利己是符合於人性的,但在他著作中,利他的人性論都首先得到表達。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發表於1759年。在探討倫理問題這本書中,他所闡述的卻是人類同情心,利他主義。而利己主義卻在上書出版17年之後的1776年發表的作為一本探討經濟問題著作的《國富論》中才得到詳細的說明。斯密的思路是這樣的:人性中有利己的一面,但又有同情心和利他的一面。在經濟行為中,利己是主要的動力,但為了利己,人們不得不同時利他,故在經濟行為中,利他不出於同情的一念而仍然出於利己,這當然不排斥在別的行為中人們可以單純地出於同情心而做了利他的事。但二者的結果是一致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得到協調。在這協調機能中,「一隻看不見的手」起了作用。因為在「一切都聽其自由」的社會里,「人們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 往使他比在真正出於本意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國富論》下卷27頁)。實際上,」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協調公私利益方面的作用,在《道德情操論》中,有更詳盡的闡述,雖然「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並不限於在協調公私利一事中,起了指導作用。
經濟的自由主義的第二個理論支柱是市場自動調節性。它論證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里,市場中各方力量會自行調節,自行運轉,無須任何外力,如政府,加以干預以自動地達到一個理想的均衡。
這個信條的特別重要性在於它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的存否的問題聯系在一起。19世紀初已經出現了產品過剩危機的現象。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接受詹姆斯·穆和薩伊的說法,認為在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條件下,過剩的經濟危機是不可能的。他的主要論證就是市場有自動調節的能力。主要依據有兩條,一條依據是,薩伊所說的商品是以商品來購買,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買和賣是統一的,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因此,買賣一定相等,生產出來的商品一定都有銷路。第二條依據是,李嘉圖自己所篤信的投資和儲蓄的一致性。他認為生產的最終目的總是消費;投資是一種生產消費;儲蓄只是為了投資作準備的手段。上面兩個論據都是以自由市場為前提的。
經濟自由主義的第三個理論支柱是生產的合理性。它論證,在一個完全競爭自由市場中,交換雙方力量的競爭終會達於一個均衡,體現為一個均衡的價格。這個價格將會指引不同產品的相對生產數量和生產因素在產品生產中的最適度分配和天然資源的最有效利用。換言之,即在生產上,要求達到社會生產效益的最大化。這問題在19世紀上半期沒有在當時經濟學家中得到注意,而只是在亞當·斯密的,自然價格」理論中有了初步的說明。生產效益最大化的問題得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邊際主義理論盛行才得到充分的重視。
經濟自由主義的第四個理論支柱是分配的公平性。上面三個理論支柱涉及者都只在於生產、交換、消費各方面。這個支柱涉及者是分配的問題而分配的公平與否恰是社會中各階級權益矛盾的關鍵。再具體點說,這就是如何對待各種不勞而獲的問題。
可以說,在19世紀上半期,古典經濟學家和後古典經濟學家沒有為這一理論支柱,提供任何可足稱為辯解性的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並沒有具體觸及分配的問題。斯密和李嘉圖都主張勞動價值論。但勞動價值論對於這一理論的論證是不利的,因為它都不能為地租和利潤提供辯解。斯密認為地租是對社會產品總價值的第一扣除,利潤是第二扣除。但為什麼可以允許扣除的存在,斯密並沒有作出一個滿意的解釋。李嘉圖承認利潤和地租是對立的,而他認為地租是不勞的收入。對李嘉圖學說提出挑戰的人們更有力地指出,既然,如李嘉圖所說的那樣,勞動創造一切價值,那麼一切勞動成果應該歸於勞動者所有。而實際上並不如此,地租和利潤佔取了勞動的成果,經濟自由主義不造成一個公平的分配製度。
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為地租利潤合理論的辯解作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李喜圖之後的經濟學家為這一嘗試作了引伸。他們的手法,簡單他說,就是把勞動價值論擴大為成本價值論,把土地、資本和勞動並列為生產要素,從而成為成本的一部分。於是地租、利潤就成為對土地資本這兩生產要素的合理報酬。薩伊的三要素論實開19世紀下半葉的以生產力論為各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先河。缺點是他提出命題而缺乏理論論證。西尼爾節欲論把利潤作為資本家犧牲消費以累積資本的報酬。這實際上,只是在薩伊的理論的邊沿工提出了一個輔助的理由。因為這一時期的經濟學者未能找更好的論證,薩伊和西尼爾的觀點仍然為一般經濟學家所勉強接受,以作為經濟自由主義的不大滿意而聊勝於無的支柱。而有的經濟學家,如約翰·穆勒,不能不承認生產方面的經濟規律是自然的而分配方面的規律是人為的。人為的規律是可能有缺點,但是也是可改變的。對於當時的分配製度,穆勒認為是有缺點的。他主張國家在這一方面可以進行一些干預,採取一些改良的、改革的辦法,以緩和在分配中各不同社會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實際上,穆勒在分配這一問題上對於干預主義作了一些退讓,盡管總的說來,他是經濟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盡管上述幾個理論支柱並不都得到充分的論證,但經濟自由主義,在西歐經濟發達的國家裡,仍是無可爭辯地處於統治地位的經濟思想。有人認為,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的現實性更多地在於當時的英國;而在當時法國,雖然經濟自由主義仍處於上風,但法蘭西革命所帶來的浪漫主義的保護政策,和社會主義思想強大思潮使得它的現實性不如在英國的顯著。但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堅決的,極端的使徒不是一個英國而是一個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 巴斯夏(Fre' deric Bastiat,1801一185O)。 一書對古典經濟學派定義與主張的解釋:
5. 西方經濟學領域共有哪些流派
當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新古典綜合派
新劍橋學派
貨幣主義
供給學派
新凱恩斯主義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
主流經濟學派:
主要研究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種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資源。
西方經濟學主流派代表有:
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新凱恩斯主義。
非主流經濟學派:
主要研究市場是如何產生的、非市場選擇是如何運行的、市場是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唯一途徑、不同於市場的選擇是什麼、非市場決策是如何進行的。
西方經濟學非主流派代表有:
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演進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奧地利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英國新劍橋學派)、激進政治經濟學(新馬克思主義)、倫敦學派、弗萊堡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瑞典學派)。
6.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曾經執教或者畢業的大學(有的人沒有就算了)
1980年
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美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T第一位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考爾斯委員會,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1981年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美國人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任教於耶魯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國人 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任教於芝加哥大學,衣阿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美國人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 芝加哥大學期間,考爾斯委員 任教耶魯大學
1984年
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國人 劍橋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 並任教於此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義大利(1918- ) 羅馬大學(法律)學士、新社會研究學院(社會科學)碩士,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博士,任教於新澤西婦女學院,伊利諾斯大學,卡內基技術學院經濟學和工業管理系
1986年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國人 田納西州師范學院理學學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田納西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等校任教。現任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
1987年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國人 哥倫比亞大學執教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法國人 畢業於巴黎工學院 巴黎大學任教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奧斯陸大學 任教於奧斯陸大學,阿胡斯大學,芝加哥
7. 我是一個高中生 求經濟方面書籍的推薦
我覺得你很有想法啊,雖然才高中但想的很遠,選擇獲取知識的方式也很正確。多讀些書總是好的,建議你去一個網站,google 書單匯 就能找到,裡面有很多學科的書籍,多是成功人士的推薦,你會很受益的,你所說的經濟學書籍也有很多,介紹幾本給你。
《新倫巴底街》 本書回顧了美國金融史,梳理了自美聯儲成立以來美國金融系統中各派觀點和思潮的演變;介紹了現代美國金融系統的運行原理,探索了危機的成因,揭示了當今美聯儲的本質職能;語言通俗精煉,帶領普通讀者一探現代金融系統的玄妙。
《金融之王》是一本描述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大蕭條時期國際金融史的權威著作,是一部視野宏大、極具震撼力的作品。作者圍繞四位中央銀行家展開全書的內容。
《經濟學史話》包括前古典經濟學思想、古典經濟學、馬克思與《資本論》、現代經濟學早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弗萊堡學派、瑞典學派、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新制度經濟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內容
《中國經濟增長,靠什麼》 如果用一句經典台詞來形容中國經濟,我覺得「中國經濟水深得很」非常合適。
我介紹的這些書籍呢,學術性不是那麼強的 ,比較適合你隨便翻翻,肯定能看得懂的,如果以後你會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或者大學學這方面的知識,對你都會有幫助的。祝你學業有成。
8. 為什麼說洛桑大學,劍橋大學,弗萊堡大學是經濟學的發源地
劍橋大學是「經濟學」這門學科命名者,而洛桑大學和弗萊堡大學則是分別因洛桑學派、弗萊堡學派對經濟學理論的創立性重大貢獻。
(一)在1890年前,經濟學還只能稱為政治經濟學。直到1890年,劍橋大學的馬歇爾出版了一本書,名叫《經濟學原理》,用「經濟學」一詞取代「政治經濟學」,後來逐漸被廣大西方經濟學者所接受。 至此,經濟學正式成為這門學科的名稱。
(二)弗萊堡大學則因為弗萊堡學派而言。弗萊堡學派,是以聯邦德國弗萊堡大學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別。 該學派創立了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三)洛桑大學則以洛桑學派經濟學而聞名。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因聚集在法國洛桑大學,故名洛桑學派。該學派創立了一般均衡理論,並用序數效用論修正並取代了瓦爾拉理論中的基數效用論,這一修正對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選擇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9.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無限的需求之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將經濟選擇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華了也就是選擇的學問了。
參考資料:經濟學
10. 弗萊堡學派的價值意義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足和特點急急急!!!
弗萊堡學派的價值意義:
第一,弗萊堡學派是從經濟和法律相結合的角度來論述自由主義的問題。對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社會秩序的重視,是該學派不同於其他新自由主義流派的一個特徵。
第二,弗萊堡學派的理論特徵主要體現在歐根的研究方法上。歐根的「顯著特徵抽象法」在理論研究上有一定普遍適用性,而且他重視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思路是符合理論研究的一般規律的,這應該予以肯定。
第三,弗萊堡學派在經濟學理論上的中心學說是經濟秩序論,這是對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是對經濟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第四,弗萊堡學派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其中提出了如何處理經濟自由與國家干預之間關系的重要問題,對國家干預的范圍、程度、方法和手段進行了闡述。弗萊堡學派這種關於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思想,在各個自由主義流派中是獨具一格的,對於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均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第五,從「理念類型」學說可以看出德國新自由主義較早地注意到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或運行機制的重要性。他們對「中央管理經濟」(實質是統制經濟)和「自由市場經濟」(沒有國家干預的純粹商品經濟)這兩種經濟運行機制所作的比較分析也是十分有道理的。這對我們的理論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參考意義的。
第六,德國新自由主義者提出的保持幣值和物價穩定的措施,對我國的經濟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七,關於發揮創業精神的問題。艾哈德自己在總結聯邦德國經濟復興的經驗時指出:「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建設與完善也有一定啟迪。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建設中,國家的首要職責是消除一切阻礙人的積極作用得以發揮的不利因素,讓每個公民自行實現其價值。
-------------------------------------------
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足
1、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往往停留在經濟「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由於現象與本質的差異和矛盾, 如果只停於經濟現象的分析或描述顯然不能認為是科學的經濟學分析。
2、西方經濟學只研究資源配置中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雖然有時也涉及人們相互之間的利害關系, 但卻迴避人與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這一資本主義最本質的關系, 避而不談階級關系。
3、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由亞當·斯密奠定基礎的。他的理論觀點既有科學成分, 又有庸俗成分, 這就為後來庸俗經濟學的產生敞開了大門。
---------------------------------
西方經濟學的可取之處
第一, 新古典經濟學對建立與完善市場機制和加強微觀經濟管理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二, 新古典綜合理論的某些方法對於我們認識、處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有借鑒意義, 從而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框架有一定參考價值; 同時也可為我們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有益的經驗。
第三, 西方經濟學中提出的種種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如新古典綜合派提出的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 新劍橋學派提出的收入「均等化」目標; 新凱恩斯主義提出的「宜緩不宜急」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加強對供給調節與增收節支的政策, 以及貨幣主義以穩定幣值為目標的貨幣政策等, 對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從而對完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