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勞動二重性理論正確地解釋了價值和價值量、價值本質和價值形態、以及商回品貨幣關系,從而答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科學地說明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等,所以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樞紐。
勞動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系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
Ⅱ 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馬克思主義視域內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構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學的學說原理, 因而就內涵
邏輯回和實踐范答式來說, 勞動二重性與研究對象具有結構上的內在契合性, 它決不謀求認識屬性的簡單的相互隔開。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是否決物象自足性, 還原對象的歷史規定; 否決社會物象關系的資產階級擬制, 進一步還原研究對象的理論規定。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的實踐圖景即在於以歷史主義和實踐主義為雙重的建構邏輯取向, 規定大寫的歷史理論, 全面落實政治經濟學批判。該研究進路旨在闡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整體性批判所得到的認識結果,是對歷史進行總體分析、系統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構性理論, 是批判與建構的統一性理論。
引自文章「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 從批判到蘊涵批判的建構」摘要,《江漢論壇》2013.2
參考文獻:
《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Ⅲ 為什麼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它闡明了勞動二重性與專商品二因素的關系,從根本屬上論證了價值的本質,把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二、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餘價值論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利用勞動二重性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並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從而創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論.
三、勞動二重性學說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
Ⅳ 為什麼說勞動的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從而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成為完全科學的理論。
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運用此學說,論證僱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在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同時,轉移了舊價值。
而抽象勞動則形成新價值,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區分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創立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
從商品生產方式的整體發展中來,回到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相互依存關系。生產關系實體的運動和生產關系實體的構造在認識上統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對象的時空統一的工作規定。
(4)政治經濟學勞動二重性ppt擴展閱讀:
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作為物質的商品「體」,其使用價值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自然力(人類勞動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變其形態引起屬性轉化。
勞動二重性理論正確地解釋了價值和價值量、價值本質和價值形態、以及商品貨幣關系,從而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科學地說明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等,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樞紐。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即為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
它是價值的實體,代表的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相互支配對方勞動的社會關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為(勞動)權力,而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體現了商品生產過程中,社會成員相互交換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系。抽象勞動的凝結,形成商品的的價值。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支配關系的權力,並不代表具體財富、自然因素及科技生產力。價值(交換價值)表現為人支配人的權力,使用價值表現為具體財富。
Ⅳ 怎樣理解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許光偉,2014年07期,江漢論壇
《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2014年06期,教學與研究
這個學說體系奠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學科根據,否決了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從批判到蘊涵批判的建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誕生意蘊,摘要,2013年02期,江漢論壇。
馬克思主義視域內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構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學的學說原理, 因而就內涵邏輯和實踐範式來說, 勞動二重性與研究對象具有結構上的內在契合性, 它決不謀求認識屬性簡單的相互隔開。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是否決物象自足性, 還原對象的歷史規定; 否決社會物象關系的資產階級擬制, 進一步還原研究對象的理論規定。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的實踐圖景即在於以歷史主義和實踐主義為雙重的建構邏輯取向, 規定大寫的歷史理論, 全面落實政治經濟學批判。該研究進路旨在闡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整體性批判所得到的認識結果,是對歷史進行總體分析、系統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構性理論, 是批判與建構的統一性理論。
總的來說, 二重性理論與規定底蘊在於揭示大寫規定的社會存在, 從而生產關系的發生機理。在這種意蘊上, 能夠接納謝爾蓋耶維奇的概括: 「馬克思對勞動二重性的發現, 屬於人類天才的最偉大成就, 或許只有它可以和有可能接近弄清物質結構本質的原子核結構的秘密相媲美。馬克思對包含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的研究, 為闡明商品生產, 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經濟過程和現象的二重性, 提供了一把鑰匙。」
Ⅵ 怎樣理解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首先,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回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答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從而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成為完全科學的理論.
其次,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運用此學說,論證僱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在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同時,轉移了舊價值,而抽象勞動則形成新價值,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區分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創立剩餘價值理論.
再次,勞動二重性學說,還為其他一系列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從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在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主義再生產理論,等等.總之,馬克思的全部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勞動二重性理論基礎之上的.
Ⅶ 關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和勞動二重性的問題
「自然價值」: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解讀
錢箭星 肖巍
本文擬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讀「自然價值」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建立在「勞動」這個人類本質活動前提上的價值討論,旨在揭露資本產生剩餘價值的奧秘,表達了鮮明的理論立場,這與今天人們對於自然價值的哲學經濟學分析「路徑」不同。因此,准確理解馬克思的有關論述,避免望文生義和實用主義的誤讀就十分重要了。
一
先來看看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價值的。
第一,自然有使用價值,但本身並無價值:「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這就使一個物可以對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勞動的產物。例如,空氣、天然草地、處女地等等」(馬克思,1983年,第17頁)。自然(物)的有用性也就是有使用價值。「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上,第23頁),構成商品價值的必要條件是有用(有使用價值),沒有用就沒有價值;但有用並不一定就有價值,價值的唯一源泉是人類的勞動,沒有勞動便無從產生價值。「土地不是勞動的產品,從而沒有任何價值」;瀑布等自然力,也「沒有價值,因為它本身中沒有任何物化勞動」。(馬克思,1975年,第702、729頁)
第二,自然和勞動共同創造的是物質財富的使用價值。自然是在勞動產品中扣除了各種有用勞動後還剩下的「物」,它們是某種不依賴人的、天然的東西。人類通過勞動改變物質的形態,但「他在這種單純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馬克思,1983年,第19-20頁)。這里講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的產生。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現在談論的自然價值其實都是自然的使用價值,這兩個表述往往被混為一談,造成了相當的混亂。包括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分歧即在於自然(環境)究竟只有對人來說的使用價值,還是本身就有不依賴於人的價值(即內在價值)。不弄清楚這些概念的確切含義和「語境」(context),恐怕永遠也爭不出什麼名堂來。
第三,自然雖然沒有價值,但特殊的佔有關系卻可以使之有一個「虛幻的價格形式」。自然力的利用都可以帶來超額利潤,但是「自然力不是超額利潤的源泉,而只是超額利潤的一種自然基礎,因為它是特別高的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馬克思,1975年,第728頁)。對自然力(譬如土地)的佔有形成了一種壟斷,利用它所產生的部分利潤或超額利潤就落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這里土地所有權並不是創造超額利潤的原因,而是使這一部分利潤被土地所有者佔有的原因。而自然之所以有價格,是因為「在它背後隱藏了一種現實的經濟關系」,「不外是資本化的地租」。(馬克思,1975年,第729-730頁)這就引出了自然的所有權問題:「創造這種權利的,是生產關系」,而不是自然本身。自然並不屬於任何人,「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佔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同上,第874-875頁)概括地說,由於私有權(所有權)的出現,自然物具有了某種「歸屬」,才可以「定價」。
馬克思所講的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他用「抽象人類勞動體現或物化」來說明價值的形成;而人的一般勞動又對象化於「物」(其實是一切可交易的對象)的效用中,體現在各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中。而且,「物的價值則只能在交換中實現,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關系中實現」。「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並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迴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馬克思,1983年,第63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頁)在一個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里,沒有商品,勞動甚至也不表現為價值,自然就更無所謂有沒有價值了。但是,私有權關系的出現,使自然成為可佔有的對象;而資本主義又把這種關系放大到了極致。
在早期人類社會,自然物是公共的,也不稀缺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自然物不在私有范圍內,屬於無競爭、不排他的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它們或難以界定具體的產權(所有權),如海洋;或因為豐裕充沛而不稀缺,如空氣。但更確切地應稱之為准公共物品或擁擠物品(quasi
Ⅷ 馬原為什麼說勞動二重性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首先,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從而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成為完全科學的理論。
其次,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運用此學說,論證僱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在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同時,轉移了舊價值,而抽象勞動則形成新價值,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區分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創立剩餘價值理論。
再次,勞動二重性學說,還為其他一系列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從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在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主義再生產理論,等等。總之,馬克思的全部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勞動二重性理論基礎之上的。
Ⅸ 勞動二重性是指什麼
定義:來
生產商品的勞動源具有的兩種屬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勞動二重性首先由馬克思加以論證,是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的重要貢獻。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
抽象勞動即為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它是價值的實體,代表的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相互支配對方勞動的社會關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為(勞動)權力,而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體現了商品生產過程中,社會成員相互交換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系。抽象勞動的凝結,形成商品的的價值。
商品和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權力,說成是物質的使用價值(物質的有用屬性)或者使用價值的轉化率。
當交換成功,勞動作為一種社會支配關系就表現為價值(交換價值),因此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支配關系的權力,並不代表具體財富、自然因素及科技生產力。價值(交換價值)表現為人支配人的權力,使用價值表現為具體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