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經濟學的三大定律對電子商務個體的影響
我只知道「馬太效應」應該是講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吧。要做領跑者,要創新,比別人最先版開發新的領域,不能權停滯不前。至於對電子商務個體的影響,我覺得應該是促使它的產品形式多樣,創新多樣,競爭帶來更多的提升性的深層次競爭吧,反正是越大做強了,越強越多人做,越多人做就越要創新,繼而又提升~~循環的你要寫論文用啊?
② 社會人是什麼意思啊
社會人是在社會學中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與「經濟人」相對。通過社會化,使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
「社會人假設」是梅奧等人依據霍桑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這一假設認為,人們最重視的是工作中與周圍人友好相處,物質利益是相對次要的因素。梅奧說過:「人是獨特的社會動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體之中才能實現徹底的『自由』。
(2)網路經濟學定律擴展閱讀:
社會大多數人認為「社會人假設」比「經濟人假設」更具有科學性。
1、它認識到人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在復雜的社會中生活,因此必然少不了受到社會各方面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在社會上生存是少不了與人交往的。人們去做一件事情,目的也就是處理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間的關系,這些都屬於交往的范疇,因而說「交往是人們行為的主要動機」。
2、通過霍桑實驗梅奧等人認識到在一個正式組織中往往會存在一個非正式的組織,甚至會有非正式的領導人。由於這些非正式的組織是人們通過人際關系和感情的溝通無意識地形成的,因此這些組織能更自然地協調組織內部的關系或矛盾。這也證明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不是會說話的機器。
3、員工工作獲取報酬僅僅是獲得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這些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後,他們往往會產生交往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因此要想更加有效地激勵員工,領導者要考慮到人是「社會人」,會在感情上產生需要,因而「組織領導者應當滿足職工歸宿、交往和友誼的需要」。
4、「社會人」的假定是通過人性特徵來進行的,反映了人在感情方面的特點和需求。因而作為管理者,不僅僅要用規章制度來管理,適當的時候,還要使管理人性化,使得組織更加具有活力。
③ 要分科了是選擇文科好還是選擇理科好呢
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是很多高中生非常糾結的問題,他們害怕一個決定影響了自己一生。那麼學文科好還是學理科好呢?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進行了整理,希望對大家選文科理科的時候有所幫助。
1學文科好還是學理科好
在學校和家長中間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學文科沒有前途,首先是因為提高成績實在太難,高考考不好影響將來上大學,而且就算考上大學由於沒有一技之長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事實上文科與理科僅僅是通向事業顛峰的兩條路,對它們的選擇只是選擇了一種工作方式,而此後自身的前途和命運都只能靠自己去把握,並不是路向左右的了的。選擇了理科,並不意味著已經捧上了金飯碗;選擇了文科,也同樣不會註定一個人的默默無聞。無論是學文還是學理,如果在新的環境中無法找到前進的激情和動力,不能使事業更上一層樓,那麼這個人就是失敗者,無可辯駁的失敗者。
如果對某方面特別喜愛,那麼在這個方面必有過人之處。有突出的成績作後盾,在高考中便沒有理由不取得好成績。如果自認為秉賦平庸,天資駑鈍,文理科成績不相上下而且都並不十分出色,那麼為了將來的前途就只好精打細算的權衡利弊了。
沒有什麼遠大的奮斗目標,理想就是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那麼就以高考為最終目標,綜合的考察自己的水平、學校的師資以及歷年來高考升學的情況,然後再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首先看學校的學風,如果是重理輕文,高考重點放在理科上,那麼就選擇理科。理科相對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及大多數學生進行交流鑽研的整體學習氛圍,都可以保證你在高考中更大的成功幾率。然後還是要看自己的感覺,如果對於某一科特別厭惡,這一科成績特別差,那麼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將它排除掉。總之高考是公平的,它提供給考生相同的機會,無論文科還是理科只要付出努力就完全可以取得好成績。
2如何選擇文科還是理科
文科比較生活化,對於地理歷史等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地方,可以深究,理科相對公式化,與生活不太貼近,選擇就要看興趣了。如果沒有興趣,就會失去動力,這樣成績也不會提高。
文科理科從近因來看確實是問了以最佳實力去高考,取得最好成績,是一種最優方案的配置。但絕不是根本的原因和目的。選好科是為了上什麼樣的大學、學什麼樣的專業,直至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和整個職業規劃。所以,學生在選科時也要預見和考慮考取一定分數後自己想填報什麼大學、何種專業,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各大學招生政策來調整選科方案。
但從目前中國發展狀況和社會形勢來看,理科的發展程度相對比文科要快,空間領域相對比文科要廣一些。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政治和文化領域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所以一定時期內,理工科相對於人文社科的優勢還是會保持下去。
④ 運用互聯網進行銷售體現了什麼經濟學原理
(一)網路經濟的三大定律
與傳統經濟不同,
網路經濟是信息、
知識型經濟,
而不是物質、
能量型經濟。
網路是網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網路經濟的發展也遵循網路的三大定律。
1
、梅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
。
該定律認為網路的價值
(V)
等於網路節點數
(N)
的平方。
V=N
2
。
所以網路上聯網的
計算機越多,每台計算機的價值就越大,其「增值」以指數關系不斷變大。即在
網路情況下,
對於某些商品而言,
商品的價值與該商品的普及率成正比。
商品使
用的人越多,價值越大,如電話,傳真,網路游戲,網上聊天等。
2
、摩爾定律
(Moore's
Law)
。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
Intel
)創始人之一的摩爾(
Gordon
Moore
)提出。該定律表
述為,
計算機晶元的處理能力每
18
個月就翻一番,
而價格減半。
該定律
30
多年
來一直運行良好。按此定律,計算機硅晶元的功能每
18
個月翻一番;而價格以
減半速度下降。
3
、吉爾德定律(
Gilder's
Law
)
吉爾德定律由網路經濟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吉爾德
(
George
Gilder
)
提出。
該定律表述為,在未來
25
年,主幹網的帶寬每
6
個月增長一倍,其增長速度是
摩爾預測的
CPU
增長速度的
3
倍並預言將來上網會免費
⑤ QC新老七大手法分別指的是哪七大手法
一、老QC七大手法包括:
檢查表、層別法(分層法)、排列圖(柏拉圖)、直方圖、魚骨圖(因果圖)、控制圖(管制圖)、散布圖。
二、QC新七大手法指的是:
關系圖法、KJ法、系統圖法、矩陣圖法、矩陣數據分析法、PDPC法、網路圖法。
三、運用途徑圖片:
列舉介紹:
一、檢查表
檢查表是利用統計表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初步原因分析的一種工具,其格式可多種多樣,這種方法雖然較簡單,但實用有效,主要作為記錄或者點檢所用。
二、數據分層法
數據分層法又稱為層別法就是將性質相同的,在同一條件下收集的數據歸納在一起,以便進行比較分析。因為在實際生產中,影響質量變動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這些因素區別開來,則難以得出變化的規律。數據分層可根據實際情況按多種方式進行。
三、排列圖
排列圖又稱為柏拉圖、重點分析圖、ABC分析圖,由此圖的發明者19世紀義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Pareto)的名字而得名。柏拉圖最早用排列圖分析社會財富分布的狀況,他發現當時義大利80%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後來人們發現很多場合都服從這一規律,於是稱之為Pareto定律。
柏拉圖分析的步驟:
(1) 將要處置的事,以狀況(現象)或原因加以層別;
(2) 縱軸雖可以表示件數,但最好以金額表示比較強烈;
(3) 決定搜集資料的期間,自何時至何時,作為柏拉圖資料的依據,期限間盡可能定期;
(4) 各項目依照合半之大小順位左至右排列在橫軸上;
(5) 繪上柱狀圖;
(6) 連接累積曲線。
四、直方圖
在質量管理中,如何預測並監控產品質量狀況?如何對質量波動進行分析?直方圖就是一目瞭然地把這些問題圖表化處理的工具。它通過對收集到的貌似無序的數據進行處理,來反映產品質量的分布情況,判斷和預測產品質量及不合格率。
直方圖又稱質量分布圖,柱狀圖,它是表示資料變化情況的一種主要工具。用直方圖可以解析出資料的規則性,比較直觀地看出產品質量特性的分布狀態,對於資料分布狀況一目瞭然,便於判斷其總體質量分布情況。
在製作直方圖時,牽涉統計學的概念,首先要對資料進行分組,因此如何合理分組是其中的關鍵問題。按組距相等的原則進行的兩個關鍵數位是分組數和組距。是一種幾何形圖表,它是根據從生產過程中收集來的質量數據分布情況,畫成以組距為底邊、以頻數為高度的一系列連接起來的直方型矩形圖。
五、因果分析圖
因果分析圖是以結果作為特性,以原因作為因素,在它們之間用箭頭聯系表示因果關系。因果分析圖是一種充分發動員工動腦筋,查原因,集思廣益的好辦法,也特別適合於工作小組中實行質量的民主管理。當出現了某種質量問題,未搞清楚原因時,可針對問題發動大家尋找可能的原因,使每個人都暢所欲言,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來。
所謂因果分析圖,就是將造成某項結果的眾多原因,以系統的方式圖解,即以圖來表達結果(特性)與原因(因素)之間的關系。其形狀像魚骨,又稱魚骨圖。
某項結果之形成,必定有原因,應設法利用圖解法找出其因。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的是日本品管權威石川馨博士,所以特性原因圖又稱[石川圖]。因果分析圖,可使用在一般管理及工作改善的各種階段,特別是樹立意識的初期,易於使問題的原因明朗化,從而設計步驟解決問題。
六、散布圖
散布圖又叫相關圖,它是將兩個可能相關的變數數據用點畫在坐標圖上,用來表示一組成對的數據之間是否有相關性。這種成對的數據或許是特性一原因,特性一特性,原因一原因的關系。通過對其觀察分析,來判斷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
這種問題在實際生產中也是常見的,例如熱處理時淬火溫度與工件硬度之間的關系,某種元素在材料中的含量與材料強度的關系等。這種關系雖然存在,但又難以用精確的公式或函數關系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用相關圖來分析就是很方便的。假定有一對變數x 和 y,x 表示某一種影響因素,y 表示某一質量特徵值,通過實驗或收集到的x 和 y 的數據,可以在坐標圖上用點表示出來,根據點的分布特點,就可以判斷 x和 y 的相關情況。
在我們的生活及工作中,許多現象和原因,有些呈規則的關聯,有些呈不規則形有關聯。我們要了解它,就可藉助散布圖統計手法來判斷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
七、控制圖
控制圖又稱為管制圖。由美國的貝爾電話實驗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管制圖使用後,就一直成為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特別在質量管理方面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它是一種有控制界限的圖,用來區分引起質量波動的原因是偶然的還是系統的,可以提供系統原因存在的信息,從而判斷生產過程是否處於受控狀態。控制圖按其用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供分析用的控制圖,用控制圖分析生產過程中有關質量特性值的變化情況,看工序是否處於穩定受控狀;再一類是供管理用的控制圖,主要用於發現生產過程是否出現了異常情況,以預防產生不合格品。
⑥ 金融定律,想知道各種關於金融定律,和經濟定律,本人在學經濟學,當然也包括網路經濟定律等,
各類經濟理論的定律和效應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羊群效應: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刺蝟法則:
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木桶理論: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准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准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象里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網路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資料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踢貓效應:
不對下屬發泄自己的不滿,避免泄憤連鎖反應
人的不滿情學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回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里來。
安慰劑效應
名偽葯效應、假葯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葯物的對照群組,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葯物的人士對於葯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葯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垃圾桶理論
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於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對亂扔垃圾的人的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還每兩周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里,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式錄音機,丟垃圾進去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效果遠比那些懲罰手段好得多,既省錢,又不會讓人們感到厭惡。同樣,要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用監管和處罰的手段實際上也是很難奏效的,因為員工的工作成效主要還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最高氣溫效應
每天最熱總是下午2時左右,我們總認為這個時候太陽最厲害,其實這時的太陽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給最大熱量的時候了。此時氣溫之所以最高,不過是源於此前的熱量積累。效應的啟示 ==
現實中因為缺乏這種判斷——一種未雨綢繆的認識,從而使一個又一個企業管理者敗走麥城的,為數實在不少。因為在企業虎虎有生氣、效益直線上升的當口,管理者最容易被那種熱火朝天的景象擋住識別的慧眼。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可以不擁有淵博的知識,可以不是善於煽情的鼓動家,甚至可以連超常的勤奮都沒有,但他一定要有敏銳的頭腦和活躍的思維,能夠捕捉壞苗頭、發現新苗頭和催生新苗頭。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衣袋裡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經過多年,這一「定律」逐漸進入習語范疇,其內涵被賦予無窮的創意,出現了眾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選擇,而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根據「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照舊還會發生,永遠會發生。「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採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導致災難和損失。歸根到底,「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隻會使用使我們自討苦吃,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學習。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在街上准備攔一輛車去赴一個時間緊迫的約會,你會發現街上所有的計程車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當你不需要租車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空車在你周圍游弋,只待你的一揚手,車隨時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個月前在浴室打碎鏡子,盡管仔細檢查和沖刷,也不敢光著腳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危險了,不幸的事還是照樣發生,你還是被碎玻璃扎了腳。如果你把一片乾麵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兩面都可能著地。但你把一片一面塗有果醬的麵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醬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牢騷效應:凡是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那家公司或老闆一定比沒有這種人或有這!種人而把牢騷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攻的多
⑦ 什麼是莫爾定律名詞解釋在自考網路經濟學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回當價格不變時答,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盡管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摩爾定律仍應該被認為是觀測或推測,而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法。預計定律將持續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 [1] 。然而,2010年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的更新增長已經放緩在2013年年底,之後的時間里晶體管數量密度預計只會每三年翻一番。
⑧ 考研數學一二三怎麼區別
數學一是考研數學一是考研數學中難度最大,范圍最廣的。數學一的考試科目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三科。其中高等數學佔比百分之五十六;線性代數佔比百分之二十二;概率統計佔比百分之二十二;
數學二是考研數學二是考研數學中考試范圍最小,但是高等數學佔比最高的。考研數學二的考試科目包括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其中高等數學佔比百分之七十八;線性代數佔比百分之二十二。
數學三是考研數學三是考研數學中考試難度較簡單的。考研數學三的考試科目與數學一完全一樣,各科目的分值佔比也與考研數學一完全一樣。但是難度相對於考研數學一而言較為簡單。
這三者區別是:
1、數學一考得比較全面,高數,線代,概論都考,而且題目偏難。
2、數二不考概論,而且題目較數學一容易。
3、數三考得也很全面,題目的難度不比數一簡單多少。
4、在專業方面,工學類專業的為數一、數二,學校的不同限定了究竟是考數一還是數二,經濟學和管理學類專業的為數學三。
5、在難度方面,數一最難,其次是數二,最後是數三。數三照比前兩者是稍微簡單些,但是考研數學畢竟是考研數學,難度都不容小覷。
6、數學一需要學習的內容最多,高數,線性代數以及概率都要考,其中的考點也考察的很全面,書中刪減的,不需要學習的內容特別少。
7、數學二隻考察高數和線性代數兩本書,但是其中考題的難度是很大的。
8、數學三考察的書目與數學一相同,其中有一些數一學習考察的內容數三是不需要掌握的,但是數學三與數學一需要學習的內容是相當之多的,而數學二雖是少學了一本書的內容,但是難度卻是很大的。
(8)網路經濟學定律擴展閱讀:
根據工學、經濟學、管理學各學科、專業對碩士研究生入學所應具備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的不同要求,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數學試卷分為3種,其中針對工學門類的為數學一、數學二,針對經濟學和管理學門類的為數學三。招生專業須使用的試卷種類規定如下:
一、須使用數學一的招生專業
1、工學門類中的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20個一級學科中所有的二級學科、專業。
2、授工學學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二、須使用數學二的招生專業
工學門類中的紡織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中所有的二級學科、專業。
三、須選用數學一或數學二的招生專業(由招生單位自定)
工學門類中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中對數學要求較高的二級學科、專業選用數學一,對數學要求較低的選用數學二。
四、須使用數學三的招生專業
1、經濟學門類的各一級學科。
2、管理學門類中的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
3、授管理學學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