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一下馬克思哲學的經典作品
Karl Marx
卡爾·馬克思 (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
還有好多,自己看吧
Ⅱ 韓秉新導言摘自1857 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之一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之一)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 韓秉欣 一九八五年二月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在1857年8月~9月間,為當時計劃要寫的政治經濟學巨著起草的「總的導言」,這是一部沒有最後完成的著作。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在西歐各主要國家確立了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也日趨尖銳。這時,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革命斗爭的實踐迫切需要有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指導。馬克思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親自參加革命實踐的同時,根據革命的需要,從1843年底在巴黎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他詳盡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研究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文獻,寫了大量的筆記和手稿即專題論文。1851年他打算把多年來經濟問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部系統的政治經濟學巨著。但後來他又感到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還必須加以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更長時間、更緊張的研究工作。關於這一重要階段馬克思自己說過:「英國博物館中堆積著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的資料,倫敦對於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最後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資產階級社會似乎踏進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切決定我再從頭開始,用批判的精神來透徹地研究新的材料。」①直到1857年7月,馬克思的工作首先還是搜集和批判地吸收各種不同的經濟理論材料,以及直接研究英國和其它國家經濟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事實。1857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預示著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已經臨近,馬克思決定在革命開始前完成自己計劃中的經濟學巨著。1857年8月底,馬克思終於在15年來各方面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寫作。對這部巨著馬克思打算首先從總的方面作個說明。為此,他用了約一周的時間起草了這篇著名的手稿《導言》。《導言》是馬克思系統地撰寫經濟學巨著的開始,《導言》中論述的問題,也就是這一巨著計劃的要點及其最一般結論。 《導言》在馬克思在世時,始終沒有最後完成和發表。1859年初馬克思在提到這篇《導言》時說:「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預先說出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②直到1902年才在馬克思的遺稿中發現了這篇《導言》。1903年由《新時代》雜志首次在柏林發表,最早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中。這篇《導言》是為原計劃的經濟學巨著寫的總的導言,因此,原翻譯出版時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不夠明確,現已改譯為《<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冊中。 《導言》雖然沒有最後完成,但它卻包含著極其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在《導言》中,馬克思比在他的其它任何著作中都更為集中和全面地論述了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的見解;深刻而精彩地分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強調了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政治經濟學必須聯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來研究生產關系的基本思想;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一般原理。為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確立了方法、擬定了綱目,為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奠定了基礎。 把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看作客觀歷史過程,這是貫穿《導言》的基本思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歷史的產物,必然要在歷史過程中沒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所有這些都在以後相繼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四卷《資本論》中得到了最詳盡地發揮和體現。直到今天《導言》作為打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並沒有失去其特殊的理論意義和極大的獨立的科學價值,而且有理由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占據一個卓越的地位。
採納哦
Ⅲ 用馬克思經濟學原理闡述當前社會熱點問題
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思研究《資本論》的宿願矢志不移,進行了長達42年的資本論寫作.
馬克思具有大無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類所建樹的一切,馬克思都批判過研究過.為了《資本論》的寫作,他閱讀了1000多本書,做了400-500本讀書札記,馬克思的治學精神是值得人們永遠學習的.
1845年春馬克思所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1845年到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系統地闡發了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
五,結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獨立產生的,它是人類歷史根本轉折時代的產物,是人類全部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
歷史發展到19世紀中葉,不僅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創立新的世界觀的任務,而且也從各個方面為創立新世界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歷史功績,就在於順應了時代的緊迫需要,將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為
馬克思一直主張「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他認為「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Ⅳ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1、《共產黨宣言》
作者是恩格斯。該書是一部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兩大理論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導致社會主義的必然出現。
Ⅳ 馬克思為什麼批判政治經濟學 巴黎手稿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是引入哲學並從方法論的批判入手的。因此,就《手稿》的研究,需要對馬克思此時的哲學水平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關於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哲學水平,筆者認為已經不是一般學界所持的仍囿於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本學」的情況,而是具有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見解和立場。這種變化,在如何對待國民經濟學的問題上已經反映出來。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提出,青年黑格爾派的神學批判家已經看到國民經濟學吸收費爾巴哈的積極意義,並同時看到了其所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立場的不足,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並誤入歧途,從而理論的真正的問題不是青年黑格爾派是否知道這個不足的存在,而是此時人們還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不足本身。
可以資證的是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刪去的一段針對「神學家」評價的文字。就此他說道:「他發覺在費爾巴哈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中還缺少黑格爾辯證法的某些要素,這些要素還沒有以經過批判的形式供他使用,這時,他自己並不試圖或者也沒有能力把這些要素引入正確的關系,反而以隱晦的、陰險的、懷疑的方式,搬用這些要素來反對費爾巴哈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神學的批判家認為,從哲學方面應當作出一切,來使他能夠侈談純粹性、決定性以及完全批判的批判,是十分自然的;而當他感到例如黑格爾的某一因素為費爾巴哈所缺少時,——因為,神學的批判家並沒有超出感覺而達到意識,盡管他還對『自我意識』和『精神』抱有唯靈論的偶像崇拜,——他就以為自己是真正克服哲學的人。」顯然,馬克思批判「神學家」,不在於「神學家」發現了費爾巴哈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而在於他「沒有能力把這些要素引入正確的關系」,這是馬克思由政治經濟學批判關涉哲學論述並反映他此時達到什麼樣水平的材料。
從這個材料的表述內容看,馬克思已經意識到,雖然費爾巴哈以唯物論超越了黑格爾,並「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也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但費爾巴哈因缺乏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而制約著政治經濟學和沒能對現實提出科學的方法。這反映在國民經濟學身上,就是雖然他們超越了重商主義「只知道貴金屬是財富的存在」的局限,並提出了「以勞動為原則」的財富來源和本質理論,但仍然把經濟學僅僅當作「發財致富」的學問,「表面上承認人,毋寧說,不過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而已,因為人本身已經不再同私有財產的外在本質處於外部的緊張關系中,而是人本身成為了私有財產的這種緊張的本質」。國民經濟學的這種「非人」的理論性質,在於沒有看到「人本身成為了私有財產的這種緊張的本質」的現實性,從而就現實的這種「緊張關系」,「還沒有把它理解為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它還是一種無關要緊的對立,一種沒有從它的能動關繫上、它的內在關繫上來理解的對立,還沒有作為矛盾來理解的對立」。
這里是馬克思在《手稿》中基於方法論的層面對國民經濟學給予的明確批判,而這一批判所指責的內容不正是費爾巴哈哲學所缺乏的黑格爾因素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揚棄,超越了他的唯心論立場,但沒有保留其合理的辯證法,形成了理論的片面性,這一點馬克思是十分明白的。而馬克思進一步強調的是在與他同時代的「神學家」那裡,在如何繼承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問題上,雖然認識到了費爾巴哈哲學缺乏的黑格爾辯證法的因素,但卻沒有能力完成它,以致對現實的批判仍然是無力的,這種情況也就反映在政治經濟學上了。
正是因為如此,《手稿》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才會有後面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一節。這一節的核心任務就是關於在政治經濟學上如何正確引入黑格爾辯證法的論證,就此,馬克思既分析了黑格爾的積極一面,又批判了黑格爾不足的一面,這完全是為了改造國民經濟學之用的,也是批判國民經濟學所要做的方法論指引。這樣說來,馬克思的《手稿》寫作,實際上是批判地運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而從《手稿》的整體來看,辯證法的方法實質就是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提出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政治經濟學方法,只是它在《手稿》中僅僅呈現了初步運用和建構的原型。在《手稿》中,就「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和相互關系,即所謂循環論證問題,實質是這一方法的萌芽和一種敘事的構築。
Ⅵ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原理
在評價來既有的理論時, 不應源當苛
求它沒有解釋清楚什麼, 而應當看它提供了什麼, 這才是科學
的態度。目前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腦力勞動
已成為勞動的主體, 科學技術高度發達, 知識的作用日益突
出。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躍遷是勞動價值論受到挑戰的
根本原因。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的真正挑戰是知
識在價值創造中究竟發揮什麼作用
Ⅶ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種探討了政治經濟學哪些重要問題
1844年馬克思寫成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探討了政治經濟學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工資、利潤、地租等經濟范疇,尤其從異化勞動角度對上述經濟范疇做了考察和分析。
Ⅷ 188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對當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有何啟示意義 ,,,,,,,,,,,,,,,,,
以前的政治經濟學手稿屬於學習和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學習資料和紀錄。
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靠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支持。
你提問的兩者關系沒有什麼關聯關系的。
Ⅸ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為什麼有好多資本主義
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最終會走向滅亡,為了論證這個觀點,自然要提到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我們從理論高度認識和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科學,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總體上說是研究特定社會制度中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經濟規律。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它屬於經濟利益關系。即包括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也包括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盛會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