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中"購買力平價法"是什麼意思啊
購買力平價是決定匯率學說之一,它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
(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金本位制崩潰,匯率波動劇烈,鑄幣平價說和外匯供求說已經無法解釋匯率的決定,於是瑞典人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說。
(2)購買力平價說包括絕對購買力平價說和相對購買力平價說。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指在每一個時點上匯率取決於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說是指當兩國都有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過去的匯率×兩國通貨膨脹之比。
(3)如果有甲、乙兩國,甲國有通貨膨脹,而乙國的物價不變,那麼,甲國的貨幣在乙國的地位下降。
(4)匯率決定於兩國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取決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取決於各自的貨幣數量。其他條件不變時,外幣的匯率和本國的物價水平成正比,與外國的物價水平成反比。
(5)購買力平價說在外匯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是對內價值的體現。該理論在各國放棄金本位制的情況下,指出以國內外物價對比作為匯率決定的依據,說明貨幣的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揭示了匯率變動的長期原因。
但是,它仍有缺陷:
第一,從理論基礎上看,購買力平價說的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卡塞爾認為兩國紙幣的交換,決定於紙幣的購買力,因為人們是根據紙幣的購買力來評價紙幣的價值的,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事實上,紙幣代表的價值不取決於紙幣的購買力,相反,紙幣的購買力取決於紙幣代表的價值。
第二,它假設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商品,忽視了非貿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還忽視了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
第四,它過分強調了物價對匯率的影響,匯率的變化也可以影響物價。
第五,它忽視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所產生的沖擊。
第六,它只是一種靜態或比較靜態的分析,沒有對物價如何影響匯率的傳導機制進行具體分析。
B. 經濟學里的購買力和購買力平價是什麼意思,誰能用簡單的語言回答下,
購買力就是你復手裡的錢實際能夠制買到的商品,比如說十年前五毛一支圓珠筆,現在五毛只能買到一支鉛筆。這就是購買力的變化。購買力平價就是假設你在中國五毛買一支鉛筆五毛,在美國買一支鉛筆五十美分,兩國貨幣間購買力的不同,這是購買力平價。
C. 國際經濟學的購買力平價的影響
對一個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有計算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傳統計算方法以及購買力平價(PPP)方法,傳統計算方法是根據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把按本國貨幣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折算成美元來計算國民經濟的規模。傳統計算方法的缺點是在計算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時,把國民生產總值以美元匯率計算,而沒有把該國貨幣和購買力因素計算在內,購買力平價方法與傳統的匯率計算方法完全不同,購買力平價的方法,利用購買力平價作為轉換因素,將本國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購買力按國際市場價格折算成美元,來估算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把中國每年生產的東西都按國際市場的價格計算,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比較國內價格計算大了許多。Dominick Salvatore在《國際經濟學》提出匯率決定的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建立在沒有交易費用、沒有關稅及其他限制條件,貿易自由的基礎上,並認為匯率的變化與兩國的物價水平的變化率之間存在比率關系。這雖然在在短期中匯率常常與購買力平價預測存在較大差別,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長期或純粹貨幣擾動引起的情況下,能夠給出相當不錯的均衡匯率的近似估計。彼得.林德特也認為:「從長期看,在價格水平同國際匯率之間存在一種可以預期的聯系,一種由商品和服務能夠在一國或另一國購買這種事實所造成的聯系,這便導致把國家通貨價格同匯率聯系起來的購買力平價假設」彼得.林德特提出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相聯系的公式為:P=R×Pf在這里匯率R表示以美元計算的外國通貨(比如說英鎊)的價格,而價格水平P與Pf則分別表示本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以本國貨幣計算的價格水平。如果把購買力平價方程式同本國的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貨幣數量論方程式結合起來,便產生了基於貨幣供應與國民總產值的一種匯率預測。可以用公式:r=P/Pf=(M/Mf)×(Kf/K)×(Yf/Y)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