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古典經濟學主要觀點是什麼
古典經抄濟學:是凱恩斯襲理論出現以來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製辦法。 主要觀點: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為當時最普遍的經濟現象,由價值、地租、利潤、工資及貨幣理論構成。各個當時的經濟學家的理論都包括以上幾點。各個經濟學家的不同也只是關於這幾方面的觀點不同,其經濟理論涉及范圍相同。不過斯密特別關注了分工,李嘉圖特別關注了分配及比較優勢理論,古典經濟學創始人配第只關注產品價值決定問題。到後來斯密關注的范圍的擴大到如何增加財富,再到後來李嘉圖在經濟學中又增加了分配財富的問題,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圍經歷了一個擴大的過程
㈡ 古典經濟學宏觀結構的要點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 P638--639)
㈢ 什麼叫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定義如下: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資產階回級政治經濟學。
古典答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中經亞當·斯密的發展,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14—15世紀,隨著貿易特別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的研究視野集中在流通領域,研究商業和對外貿易,論證商品貨幣關系,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理論體系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是由威廉▪配第創始,亞當▪斯密集大成,大衛▪李嘉圖最後完成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國和法國。在英國,從威廉.配第(1623—1687年)開始,到大衛.李嘉圖(1772—1823)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1646—1714)開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結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1694—1774)。
㈣ 古典經濟學為什麼主張經濟生活自由放任
首先,古典經濟學家都是「市場崇拜者」。他們承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可能出現失業和經濟波動,但是他們相信,總就業量和總產量偏離充分就業的均衡水平是暫時的、局部的現象。因為在他們看來,市場經濟是一架能夠自發運行、自我調整並且運行良好的機器,經濟一旦失衡,市場機制會做出迅速反應和調整,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簡單地說,古典經濟學家假定或相信充分就業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種常態。古典經濟學家的基本信念是,通過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是一種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沒有其他可以可以替代的最優配置方式。
由於對市場機制的崇拜,古典經濟學倡導「自由放任」。他們認為經濟生活應當自由放任,讓經濟當事人自由交易、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其次,從理論上給予解釋:古典經濟學中的」薩伊定律「與」古典二分法「
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種封閉的市場經濟模型,即沒有對外經濟部門,古典經濟學把這種經濟分為兩個部門——實際部門和貨幣部門。
古典經濟學的主流思想都奉行「薩伊定律」,即「供給會創造自身的需求」。薩伊認為,人們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人們將自己生產的商品送到市場上,只是為了交換其他商品,因而「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薩伊還認為,在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中,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克服交易困難,方便交易的一種手段,」商品——貨幣——商品「的交易過程的實質是」商品——商品「。他寫道:」在以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兩道交換過程中,貨幣只一瞬間起作用。當交易最後結束時,我們將發覺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因此,一種商品的買主也就是另一種商品的賣主,一種商品被生產出來也就為另一種商品開辟了銷路,即供給創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給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終與供給量作同比例增加,總供給和總需求必然是恆等的。因而不存在需求不足,不會出現普遍的生產過剩和大量的失業。薩伊承認可能會出現暫時的、局部的生產過剩和實業,他把這種生產過剩和實業歸因於其他產品的生產不足,戰勝這種局部生產過剩和失業的辦法是擴大生產,增加供給,而不是增加需求或者削減供給。
除了馬爾薩斯等少數幾個人以外,古典經濟學家幾乎都認為,由於利息率的完全彈性保證了儲蓄可以全部轉化為投資,即消費者從消費中節省下來的資源必定會以對投資品需求的形式回到對資源需求的總流量中區,因此薩伊定律是成立的,經濟社會不會出現總供給過剩或消費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
薩伊和此後的古典經濟學家實際上是相信自由的市場制度可以解決自身的需求問題,只要這種市場制度能夠無障礙的運轉。
從古典經濟學中的貨幣數量論來看,貨幣數量論安中假定經濟總是處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總供給彈性等於零,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只是影響價格水平和名義國民收入,不會影響實際的國民收入和就業量,所以貨幣數量論任務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是中性的,貨幣數量的變化隻影響宏觀經濟中的名義變數而不影響實際變數,這種觀點又稱作」貨幣面紗論「。
此外,從古典經濟學的二分法中,我們看到,在古典經濟學宏觀體系中,貨幣部門(貨幣數量論M=kY=kPy)和實際部門(生產函數、勞動市場均衡的函數、資本市場均衡的函數)之間沒有內在聯系,貨幣部門的行為不會影響實際部門的活動水平或規模。
綜合薩伊定律和古典二分法,貨幣部門不會影響實際部門,而在實際部門中又是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是恆等的,經濟社會不會出現總供給過剩或消費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市場是自由放任的。
以上內容均摘自方福前教授的《當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該問題也是這本書的一道課後題,網路答案時沒有找到,自己就把書上的相關內容敲鍵盤來給予回答,答案不知准確與否,讀者僅供參考。
㈤ 古典經濟學中心思想
古典經濟學主要觀點: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為當時最普遍的經濟現象,由價值、地租、利潤、工資及貨幣理論構成。
㈥ 古典經濟學派關於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看法是什麼
古典經濟學派關於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看法是(BCD)。
B、充分肯定個人
C、市場、個人能基本解決資源的配置問
題,不需要政府過多的干預
D、政府幹預是必要的,但必須作嚴格限
定
供參考。
㈦ 古典經濟學如何解釋長期失業
在最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
是沒有長期失業的
他們將失業劃分成兩種 一種是自願版性權失業 一種是非自願性失業
由於經濟在長期的角度來看是處於穩態均衡的
故長期並沒有非自願性失業
而自願性失業則因為經濟長期的結構性調整和一部分人自願選擇不工作帶來的失業
故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 古典經濟學被廣泛質疑
隨之出現凱恩斯主義
但是古典經濟學把這種十年左右周期的失業周期稱為生產力(proctivity)長期低迷的結果或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導致的
後來一些新古典主義學家對失業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包括分工網路理論、整數理論和分工結構理論
他們在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下從更微觀的角度對失業進行的探討 不過也突破了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假設
㈧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回想,即資本積累答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學,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㈨ 古典經濟學對我國有何借鑒意義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中級宏觀的書中第二章講的是古典理論長期中的經濟。他們在研專究中的側屬重點是總量經濟。在研究經濟學問題時,古典經濟學通常都會作為課題的引入部分,之後再加以外生變數或者擴大限制范圍。所以說古典經濟學本身就是經濟學理論中水乳交融的一部分,相當於研究我國經濟的一個基礎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