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政治經濟學泰斗何人
關於人大的政治經濟學好不好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很容易回答。中國政治經濟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宋濤老先生就在人大,其他的許多人也都是政治經濟學界的權威,所以說,如果想要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話人大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究竟在哪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我們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歷程。且不說以往的探索,僅僅改革開放以來,就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主題轉化,重心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作重心開始轉移。這個過程,從「行」到「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得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結論,才從根本上統一了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萌的起點。二是體制變革,促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開始,我們決定以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重大舉措,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一體制轉變的艱巨性,不亞於甚至超過了重心轉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三是發展再認識。首先是認識到增長不等於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社會建設,然後進一步意識到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今天的發展不能破壞生態,要綢繆子孫後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善和發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四是新常態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探索治國理政規律,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破解經濟新常態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大難題。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下,為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貢獻。
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研究對象這個是沒有什麼印象沒有什麼影響的是可以的。
㈣ 中國經濟學和中國政治經濟學,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中國經濟學涵容古代。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含義,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
㈤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最新文章闡述:《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品性與理論品格——基於<資本論>的視角》
刊於《經濟縱橫》2018年第3本期。
摘 要:
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核心的出發點,在於將其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版」和21世紀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必須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工作體系中「方法論規范」與「理論規范」的辯證結合關系及其一般推進機理,並引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規范的有針對性研究中。
依據《資本論》的工作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具體化在「方法論品性」和「理論品格」層面進行深入精細的研究。
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原則上可以構造為「革命性+本土性+具象性」的品性結構,相應地,具有四種有機推進的理論品格,即「繼承發展」品格、「傳承和創新」品格、「與時俱進」品格以及「開放生成和兼容並蓄」品格。
這一研究路線支持了以「實踐創新、理論開放」為取向的中國理論經濟學教科書體系建設,進而產生「雙重中心、雙重體用」的實踐化體系共生現象。
《資本論》、中國政治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體用並舉」將會使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更富有學科底蘊與科學氣魄。
關鍵詞:《資本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品性;理論品格;政治經濟學規范;教科書體系
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形成了哪些重要理論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發展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系統梳理這些重要理論成果,把這些重要理論成果深入貫徹到教學和科研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當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者面臨的首要任務。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旺盛生命力
馬克思在約150年前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是我國經濟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在經濟學科中保持著主流地位。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福祉為使命。這深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得到人民擁護的經濟學。二是它隨著實踐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這些理論成果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深入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力地指導著我國經濟發展實踐。
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形成了哪些
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說過,無產階級政黨的專全部理論內容是屬從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政治經濟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可以認識和掌握經濟規律,自覺地按照經濟規律事。(2)可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3)能夠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4)能夠使我們學會用經濟觀點和經濟分析方法來觀察和處理問題。(5)用於學好其他經濟學科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㈧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自法國人蒙克萊田於1615年提出「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以來,政治經濟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在西歐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過程中,政治經濟學理論及其發展曾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產生初期即商業資本主義時代,最先出現的是重商主義政治經濟學。後來,隨著產業資本的逐步發展,為了破除封建特權對於產業資本發展的限制和束縛,出現了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與重商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根本來源,商業即貿易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顯然,這是一個極富價值和重要的觀點,這個觀點後來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下來。
當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的時候,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和貧富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暴露無遺。於是,出現了以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為武器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運動。由於運動是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理論為依據的,因此,對於當時的資產階級及其理論家來說,如何「修正」甚至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就成為頭等重要的事情。於是,發生了圍繞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所展開的大論戰。由於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本身存在的缺陷,這場爭論的結果是,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被庸俗化、被拋棄了。於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入以拋棄勞動價值理論為標志和特徵的庸俗經濟學時代。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
也正是在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破產的基礎上,在英法德等國家興起的工人階級武裝斗爭的客觀形勢基礎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德國的古典哲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新哲學,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批判地繼承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了以剩餘價值理論為核心的新政治經濟學理論,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㈨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縱橫》2018.3本期要目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品性與理論品格
——基於《資本論》的視角
摘 要:
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核心的出發點,在於將其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版」和21世紀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必須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工作體系中「方法論規范」與「理論規范」的辯證結合關系及其一般推進機理,並引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規范的有針對性研究中。
依據《資本論》的工作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具體化在「方法論品性」和「理論品格」層面進行深入精細的研究。
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原則上可以構造為「革命性+本土性+具象性」的品性結構,相應地,具有四種有機推進的理論品格,即「繼承發展」品格、「傳承和創新」品格、「與時俱進」品格以及「開放生成和兼容並蓄」品格。
這一研究路線支持了以「實踐創新、理論開放」為取向的中國理論經濟學教科書體系建設,進而產生「雙重中心、雙重體用」的實踐化體系共生現象。
《資本論》、中國政治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體用並舉」將會使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更富有學科底蘊與科學氣魄。
關鍵詞:《資本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品性;理論品格;政治經濟學規范;教科書體系
㈩ 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答: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這樣思考:1.中國是在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中國是在走中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從經濟非常落後起步、逐步加快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的跨越式經濟發展道路,中國是在走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新型社會發展道路。差距大,底子薄,人口多,技術落後,文化水平素質低,資金匱乏,國際敵對勢力擠壓歧視、這就是擺在中國決策者面前的一道經濟政治課題。2.世界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間階段比較長,逐步顯現的反反復復的金融危金、經濟危機、苦不堪言、不僅損害自己而且波及他人,遺患無盡,不值得提倡。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首先必須解決吃飯問題、首先必須解決脫貧問題、首先必須解決生活質量逐步提升改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文化技術落後差距問題、使中國經濟發展逐步加快跟進世界發達國家水平。3.中國必須根據自己的現狀實際提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要求,解決中國的實際經濟發展問題。改革、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及積極因素、調整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催生、放活多種經濟形態的階段共存,通過改革不斷地將經濟向良性的方向轉移和發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國內逐步的從點到面進行全面改革逐步加深。在國際上逐步擴大開放,從少數國家,少數品種,少數領域,少種辦法,到多數國家,多數品種,多數領域,多種手段,有選擇性的借鑒學習提高。將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需求的經驗知識智慧人才吸納,並創新出適宜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動力和產品品質。人類文明的東西人類理應共享,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黃白黑紅人。這就是平衡對流共享的基本思考。5.創新。創新是永不枯竭的永恆動力,創新不僅解決經濟發展問題,解決經濟發展方向問題,而且還可以加快更新思維理念問題,創新不分領域區域,創新不分國內國外,創新不分行業產業,創新不分先來後到,創新不分空間空域,創新可以跨越超越,創新可以跨界轉移,創新可以引領方向,創新可以跨越淘汰更新,創新永恆的主題。6.中國共產黨人心胸廣闊,視野遠大,不僅思考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更思考探索人類共同發展與命運,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機遇與和平。從和平、互通、對流、幫扶、救急、平衡、協調、包容、共享、對話、互設、互通、等等點面入手逐步解決共同發展課題。這就是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