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有哪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貳』 有趣的經濟學問題...大家可以思考思考
不錯啊,記得經濟學帝國主義上說飯店給顧客添飲料的問題,也會有趣哦.
按這結論,在現有最普遍的市民交通工具--公交車,「當道」階段,是不是意味著城市的規模與公交車速度有關,或說大城市用公交車不太科學啊。
僅僅是自己的一點小見解哦
『叄』 怎麼樣有趣地學習經濟學課類
我個人也是學經濟學的,我覺得要想非常有趣的話,那我覺得你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思維,就是說專,把所有的現實生屬活現象都通過經濟學去解釋,其實經濟學剛剛開始,你會覺得特別的深奧,但是到了後面你會覺得其實經濟學也就是解釋生活的一門學科,很多時候它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如果你把它想得很困難,那麼你想要去學習打字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你要把它想的特別簡單,把現實生活的實際和經濟學的原理給聯系起來,你會發現去學習的時候也就那麼簡單而已。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並不需要把它想的太困難,很多時候開開心心的,有興趣的去做一件事情,絕對比你以為他很困難,然後不敢去嘗試,要來得更加的好一些,很多時候你會有一個更加樂觀更加自信的態度去面對很多事情。
『肆』 經濟學里有什麼有趣或者奇葩的結論
經濟學一般可以劃分為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兩部分,前者論述如何解決經濟問題,後者論述應該如何解決經濟問題(注1) .規范經濟學回答"應該是什麼"這類問題,涉及價值判斷,是不能被證偽的,因而脫離了科學的界限;實證經濟學回答"是什麼,為什麼"這類問題,它獨立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判斷,其終極目的是發展一種能夠對觀察到的和尚未觀察到的現象作出合理的、有意義的解釋和預測的"理論"或"假說"(注2) ,是能夠被證偽的,因而是一門科學.Popper說的好:"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注3) .本文只在實證經濟學范圍內討論宏觀經濟學.\x0d實證經濟學又通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行為人(economic agent)的個體行為以及其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注4) ,而宏觀經濟學則主要研究整體經濟,以產出、失業、通貨膨脹這些大范圍內的經濟現象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對產出、失業以及價格的變動作出經濟解釋 (注5).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宏觀經濟學就研究兩件事--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短期的經濟波動.\x0d在Friedman看來,實證經濟學主要劃分為貨幣理論和價格理論.貨幣理論論述一般價格水平,總產量和總就業的周期波動和其他波動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價格理論論述不同用途上的資源配置,一種產品與另一種產品的相對價格
『伍』 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經濟學是人類社會協作的基礎,並且能貫穿到文化的各個方面,這是我喜歡研究經版濟學的重要原因權。為么北方人吃面、為什麼南方人吃米,為什麼有地方春節吃餃子,甚至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小煩惱,大到人生選擇、教育、就業,瑣碎的例如婆媳相處等等。
社會越發展,分工越多,協作越精細,你的生活質量就越高。所以即使你是個殘疾人,如果幸運的出生到了美國這種社會協作高度發達的國家,你照樣可以很體地活著。
很多人抱怨大城市房價高,或者大城市的人晚結婚、老人獨居等問題,其實你拿經濟學來看,這些就是協作發達到一定程度產生的作用,能看明白人類社會運行的機制,豈不是很有意思?
『陸』 經濟學有哪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即問即答列出列出並簡要解釋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2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前四個原理討論了個人如何做出決策。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互相交易的。
1.2.1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這是真的,因為美國和日本企業生產許多相同的產品。福特公司和豐田公司在汽車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康柏公司和東芝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
但在思考國家之間的競爭時,這種想法很容易被誤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並不像體育比賽一樣,一方贏而另一方輸。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為了說明原因,我們考慮貿易如何影響你的家庭。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也會相互競爭,因為每個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日本人和法國人、埃及人與巴西人一樣,在世界經濟中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的夥伴。
1.2.2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現在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企業決定僱傭誰和生產什麼。家庭決定為哪家企業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麼。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乍一看,市場經濟的成功是一個謎。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一個人追求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自由市場包括大量物品與勞務的許多買者與賣者,而所有人都主要關心自己的福利。盡管是分散的決策和千百萬利己的決策者,但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Adam Smith )在他1 7 7 6年出版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並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釋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當你學習經濟學時就會知道,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賣出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關於看不見的手在指引經濟活動中的技巧有一個重要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自發地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協調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能力。這個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稅收對資源配置有不利的影響:稅收扭曲了價格,也因此扭曲了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這個推論還解釋了租金控制這類直接控制價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傷害。中央計劃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在管理經濟時把市場上那隻看不見的手縛起來了。
1.2.3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果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如此偉大,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如果一個農民預見到他的穀物會被偷走,他就不會種莊稼,而且,除非假設顧客在離開前會付費,否則餐館就不會提供服務。我們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來保護我們對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的權力。
但是,對於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還有另一種回答。盡管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但這個規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不是把經濟蛋糕做大,就是改變蛋糕的分割。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部性, 外部性(e x t e r n a l i t y)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例如,外部成本的典型例子是污染。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是指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例如,假設鎮里的每個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而正常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正是以這種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的情況下,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願意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報酬。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賺的錢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多,只是因為人們願意為看籃球比賽比看象棋比賽付更多的錢。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公共政策並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極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時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了有利於政治上有權勢的人;有時政策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制定。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而什麼時候不行。
即問即答列列列出並簡要解釋關於經濟相互交易的三個原理。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我們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後考察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後三個原理涉及到整體經濟的運行。
1.3.1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在2 0 0 0年,美國人均收入約為3 . 4 1萬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均收入為8 790美元,而奈及利亞的人均收入為8 0 0美元。毫不奇怪,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收入的增長每年為2 %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進行調整之後)。按這個比率,人均收入每3 5年翻一番。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人均收入約為開始時的9倍左右。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非常簡單。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的差別—這就是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勞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必須忍受貧困的生活。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解釋的重要性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個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或最低工資法。但美國工人的真正英雄行為是他們提高了生產率。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評論家聲稱, 2 0世紀7 0年代和2 0世紀8 0年代美國收入增長放慢是由於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慢。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1.3.2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 9 2 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 . 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也就是1 9 2 2年1 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 000萬馬克。經濟中所有其他價格都以類似的程度上升。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i n f l a t i o n)的例子,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雖然美國從未經歷過接近於德國2 0世紀2 0年代的情況,但通貨膨脹有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例如,2 0世紀7 0年代期間,物價總水平翻了一番多,傑拉爾德?福特( Cerald Ford)總統稱通貨膨脹是「公眾的頭號敵人」。與此相比,在2 0世紀9 0年代,通貨膨脹是每年3 %左右;按這個比率,物價2 0多年才翻一番。由於高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了各種代價,所以世界各國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一個目標。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在2 0世紀2 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這么嚴重,但美國經濟史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2 0世紀7 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2 0世紀9 0年代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1.3.3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
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8 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9 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取捨只是暫時的,但這種關系會持續好幾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線是理解經濟中許多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它對理解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用僱用的人數或生產的物品與勞務衡量的,經濟活動中無規律的、大部分無法預測的波動—是重要的。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由於這些貨幣與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柒』 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我能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的嗎?就是稀里糊塗就學了,我最想學的是生物工程。學回之前你永遠不知答道哪個專業是幹嘛的,換個口味也可以的。可能就是想研究那些經濟規律什麼的扒。經濟學這個專業進入我的候選列表就是聽哥哥說一個經濟學家能預測出股票走勢覺得很酷,並且覺得我也可以那麼酷。真正學了發現確實有不少好玩的東西,但是像預測股票走勢這種事,我覺得跟經濟學沒太大關系。主要就是研究前人通過無數的數據發現的各種經濟規律,這些規律看起來簡單,但是他們發現這些規律的過程還是比較不容易的,所以經濟學家也是數學家。而現在 再讓我們自己去研究出來什麼規律用以解釋現在的經濟現象,估計很難了。學了經濟之後,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對於個人的價值有了經濟學意義的評判,說實話,沒以前當理科生時那麼多雄心壯志了,覺得無論做什麼,只要掙錢了花錢了就是貢獻,開心最重要。也可能不夠熱愛吧,如果還熱愛的話應該考研考博繼續鑽研什麼的,畢竟學的還少。總之沒什麼特別好玩的,但不管哪個專業,只要學得進去知識,學到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都會開心。
希望採納
『捌』 經濟學有趣么求助!
首先回抄答你第一個問題,經濟學襲考題,當然你指的應該是初級宏微觀,每道題都是要寫很多字的,因為經濟學的每個概念都是很豐富的,而且是相互聯系的,出題者是希望你對這概念不是一知半解的,而是理解比較全面的。如果你真的學的比較扎實,你會發現,每一個名詞你都能聯想到很多,自然就會滔滔不絕了。
說經濟學數學要求高,其實得從經濟學的發展來說,因為經濟學剛開始的研究都是定性的,發展到現在國家對於定量的分析更為注重,經濟學學的越深就是搞數學模型,搞數據分析,搞圖形分析了。到中級和高級宏微觀,也就是碩博階段。數學方法的研究在高校就比較看重了,畢竟你的論文裡面沒有數據和模型那不能堪稱為論文。
經濟學分支很多,如果你去研究數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統計學等分支,肯定是偏重數學的。但是如果你研究經濟思想史之類的就不太關注數學了。
『玖』 一個經濟學上有趣的問題
我的答案:
李老漢一共賺了零元。
我的看法:
1)500 買 到600賣 賺了100
2)700 買 到800賣 賺了100
從600 到700 怎麼來的那?肯定是需要借啊,所以他肯定是借了100元,而在2)中他的盈利是100,這一百正好與借的100抵消,所以不賺錢。
補充:這個題中1)裡面賺多少與整個題是沒有關系的。
O(∩_∩)O哈哈~不知道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