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從定義入手。
、實證經濟學是指描述、解釋、預測經濟行為的經濟理論部分,因此又稱為描述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種重要運用方式。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殊的倫理觀念的,不涉及價值判斷,旨在回答「是什麼」、「能不能做到」之類的實證問題。它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一般化的理論體系,用來對有關環境變化對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做出正確的預測。
2、規范經濟學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 「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具體有如下四點:
A、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B、解決問題不同。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C、是否具有客觀性。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D、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㈡ 經濟學實證表述
1.positive實證表述
2.normative規范表述
Positive economics is a study of how the economy works. 簡單來說就是描述一個「是什麼」的狀態,這個statement可以是專錯誤的,但是也是positive statement.
Normative economics is the practice of recommending policies to solve economic problems. 主要的特點是表達了一屬個「應該怎樣做」的judgement.
Tip:normative statement一般會有『should』、『would』之類表達『應該』意義的詞彙,不過也要看題目的意義,不能單靠有沒有這些詞來決定
㈢ 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區別
規范經濟學:應該是什麼?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建議。
實證經濟學:現在是什麼?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描述。
實證經濟學研究現在的狀態,規范經濟學建議未來的政策。
舉例:
對於房價的實證經濟學,上海房地產均價為6689元/平米。
規范經濟學,開發商說房價還要上漲,消費者說房價應該下跌。
㈣ 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區別有哪些
實證經濟學:著重考慮經濟效果; 規范經濟學:主要著眼於社會規范、道德等方面。 所謂價值判斷是指對經濟事物社會價值的判斷, 即對某一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判斷。 其次,實證經濟學企圖超脫和排斥一切價值判斷, 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 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 規范經濟學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是以某些標准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 的問題。而規范經濟學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是以某些標准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因此它要回答的是「 第四,實證經濟學的內容具有客觀性,即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所得的結論可以根據事實來進行檢驗。 規范經濟學則沒有客觀性,它所得的結論要受到不同價值觀的影響, 處於不同階級地位,具有不同價值判
㈤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有哪些區別與聯系
實證經濟學回答的是「是什麼」的問題,沒有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內,並根據容這些規律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不帶主觀情緒。
規范經濟學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研究經濟問題帶有一定的價值判斷,並提出某些標准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
㈥ 在經濟學中,如何很好區分是實證經濟學還是規范經濟學
規范分析來就是有價自值判斷,無法找到最終的本源,比如我認為房價低比較好
實證經濟學主要做實證分析,比如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對比分析,描述是什麼,為什麼
現在往往認為做數據計量,才叫實證,但這只是一部分,數理導數推導也是實證,因為沒有價值判斷
㈦ 簡述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特點表現
實證經濟學是回答「是什麼」、「怎麼樣」問題的經濟學,規范經濟學是回答「應該是什麼」或「應該如何」問題的經濟學。前者不涉及價值判斷,它的結論正確與否可以通過經驗事實來進行檢驗;後者則是對經濟狀況、經濟現象進行價值判斷,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標准,評價經濟運行、經濟狀態的好壞優劣,並探討怎樣才能符合那些好的標准。它所得出的結論無法通過經驗事實進行檢驗。
對於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關注是經濟學的全部內容。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其實就是兩件事:一件事就是如何使經濟運行的更有效率。這是個有關最優化的科學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做出假設,建立理論來加以解決。我們希望能夠探討出關於經濟最有效率運行的機制或者說是規律。比如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都是圍繞如何讓我們有「更多的均衡的國民收入」的理論探討。這些理論回答的都是關於經濟更有效率地運行的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而不涉及經濟後果的評價問題,尤其是對社會成員的福利影響的問題。在我的那本《宏觀經濟學散文札記》里,很大篇幅都是對實證經濟學的論述。用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來說,實證經濟學關心:如何把經濟蛋糕做大。
經濟學關心的另一件事是我們對於經濟後果的評價。也就是我們那些探討出來的使得經濟最有效率運行的機制以及這些機制實現的結果「好不好」的問題。當然這個「好不好」的判斷應該是有一個標準的,這個標準是大家爭論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價值的判斷。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經濟後果「應該怎麼樣」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了。用一個和實證經濟學相似的比喻來說就是:做大經濟蛋糕是否對社會來說是件好事。很多人認為,收入的凈增加實際上可能並不等於社會成員的福利的增加。因為這涉及到經濟後果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問題。「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也許不好。假如資源的效用遵循邊際遞減的規律,那麼把資源從富人向窮人轉移就會提升經濟效率和經濟福利。這就好像提高了木桶的最短的一塊板子。
在我看來,對於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同時思考,是一個經濟學者責任心的體現。尤其是在我們的現實中,我們既不欣賞那些「鐵石心腸」的人,也不欣賞那些對現實永遠心存不滿的厭世者。但是我們也必須尖銳地指出,即使是對兩類問題同時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經濟學者們在對經濟事件的看法上,也會得出不一致的結論。這種分歧主要根源於這個世界的復雜性:不僅是因為關於如何使經濟更有效率的運行上,也就是在對經濟事件的科學判斷上,經濟學者們會存在分歧;而且在價值判斷上也會有分歧。我們在宏觀經濟學中已經看到,這些分歧的產生,比如消費理論的不同看法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把經濟學研究的這二個方面明晰化:實證經濟學涉及的是效率的問題,規范經濟學涉及的是公平的問題。這二者正是經濟學研究的全部問題。對於經濟學人來說,責任心要求必須對這兩個問題同時加以研究。 當權利的持有人用其獲得收益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損害其他人的利益。這就是經濟政策爭論的本質。而事實上也是沒有一種政策能夠使得受益者為全體社會成員。因此,經濟學者在提供經濟政策建議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率的問題,也就是要盡量使得這項政策能夠提高經濟效率,而且必須進一步探討用這項政策去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否值得,即使做到這些很困難。經濟問題的本質就在於分配,也就是資源權利的配置。這個問題我會在另文詳細分析。做了學者就意味著要過艱辛的生活和進行痛苦的考察和思考。在任何時候,少數人的利益侵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可能不好
㈧ 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是不是就是:實證經濟學
不一來樣。
實驗經濟學自往往是研究人行為的。比如說用一種特殊的類似於游戲的形式,刻畫一種社會中的經濟行為,請來幾個志願者,來看一看他們行為體現的數據是否能夠證明理論或者駁倒理論。所以實驗經濟學重要在於模擬。
實證經濟學是從社會的確實運行中,獲取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作分析(多數為計量分析),證明或者得出理論中所示意的結論,描述這些數據反映的切實經濟情況,甚至對未來經濟形勢給予預測。所以實證經濟學重要在於實地。
㈨ 什麼是實證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按研究內容和分析方法與規范經濟學相對應的一個分支。是指描述、解釋、預測經濟行為的經濟理論部分,因此又稱為描述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種重要運用方式。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殊的倫理觀念的,不涉及價值判斷,旨在回答「是什麼」、「能不能做到」之類的實證問題。它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一般化的理論體系,用來對有關環境變化對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做出正確的預測。對這種理論的解釋力,可以通過它所取得的預測與實際情況相對照的精確度、一致性等指標來加以考察。
介紹人們在研究經濟學時,會有兩種態度和方法,若只考察經濟現象是什麼,為何會如此,其發展趨勢如何,至於經濟現象好與否,該不該如此,則不作出評價,這種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稱為實證經濟學。 弗里德曼
實證經濟學撇開或迴避一切價值判斷(即判斷某一經濟事物是好是壞,對社會有無價值),在作出與經濟行為有關的假定前提後,研究現實經濟事物運行的規律,並分析和預測這些規律下人們經濟行為的後果。它力求說明「是什麼」的問題,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種選擇,將會帶來什麼後果的問題,而不回答是否應該做出某種選擇的問題。研究的內容具有客觀實在性。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內維爾·凱恩斯(凱恩斯的父親老凱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 1852--1949, 英國邏輯學家和經濟學家)於1891年最早以「是否以價值判斷」為標志將經濟學劃分為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直至20世紀40年代才真正使用。經濟學實證化的突出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薩伊和英國的西尼耳。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實證經濟學論文集》(195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