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誰和博弈有關的。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
Nash
Jr.)美國人
(1928-
)
約內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美國人
(1920-
)
萊容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德國人(
1930-
)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誰和博弈有關的。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約翰·納什。
約翰·納什提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經濟學家、《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
由於他與另外兩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
「由於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於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後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③ 請教經濟學問題,高手請解答,在線等!
A:名義GDP增長率=( 6738 - 6343)/6343
B: 物價指數的增長率 =(126-124)/124
c: 按1987年的價格衡量,1993年的實際GDP=(專6343x100)/124
D: 按1987年的價格衡量,1994年的實際GDP=(6378x100)/126
E: 1993年到屬1994年實際GDP的增長率=(1994年的實際GDP—1993年的實際GDP)/1993年的實際GDP.。括弧內的數上面求出了,帶入即可。
F:比較A和E中的兩個數那個更大即可。兩者不同原因是商品價格變動造成。
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94]約翰·納什(JOHN F.NASH)相關信息
Non-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4, No. 2. (Sep., 1951), pp. 286-295.
Two-Person 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Econometrica, Vol. 21, No. 1. (Jan., 1953), pp. 128-140.
Real Algebraic Manifold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6, No. 3. (Nov., 1952), pp. 405-421.
The Bargaining Problem
John F. Nash, Jr.
Econometrica, Vol. 18, No. 2. (Apr., 1950), pp. 155-162.
The True Relevance of Relevant Costs
Ray D. Dillon; John F. Nash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3, No. 1. (Jan., 1978), pp. 11-17.
Ideal Money
John F. Nash, Jr.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69, No. 1. (Jul., 2002), pp. 4-11.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John F. Nash, Jr.
《美麗心靈》的主人公----約翰納什
1951年,納什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因為年輕英俊的面孔,他被學生們戲稱為「娃娃教授」,這位年輕學者在二十多歲時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納什的博弈論在美國經濟學界的影響力不斷加深。
約翰·納什是博弈論的奠基人之一。他青年時代提出的「納什均衡」及其後續理論影響了數學界,也正改變著經濟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面貌。在納什30歲上下,正當事業和生活春風得意時,卻開始遭受精神病的長期折磨,事業停頓、家庭解體。他與妻子艾利西亞離婚後,艾利西亞沒有再嫁,而是以自己微薄的收入和親友的接濟照料納什和他們唯一的兒子。納什的朋友和同事也盡其所能地幫助他。二三十年後,在愛心的呵護下,納什病情好轉,重新回到工作中。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他。
⑤ 宏觀經濟學基期GDP問題
會不會是「1994年的價格指數是250」,這樣的話,25000÷2.5就是10000了…………(你是不是中南財大的)
⑥ 約翰·納什(John F. Nash)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在還活著嗎
2005年6月1日晚,諾貝來爾北京論壇在故源宮東側菖蒲河公園內的東苑戲樓閉幕。熱鬧的晚宴結束後,納什沒有搭乘主辦方安排的專車,而是一個人夾著文件夾走出了東苑戲樓。他像一個普通老人一樣步行穿過菖蒲河公園,然後繞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橫道上等待紅綠燈。綠燈亮起,老人隅隅獨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漸行漸遠,終於消失不見。
⑦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現在還活著嗎
活著,前兩天還來北工大舉行諾貝爾北京獲得者論壇。納什來了,還有蒙代爾,姆斯特等大師。
⑧ 94年自考大專商業經濟專業包括哪些學科
現在來自考大專沒有商業源經濟專業,只有經濟學專業,他包含的課程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線性代數(經管類)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俄語(二)
曰語(二)
英語(二)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實踐)
發展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經濟思想史
西方經濟學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知識產權法
企業文化
中國文化導論
經濟學畢業論文
等等
具體你可以到中國教育在線自考頻道去查看!他們有免費的咨詢
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94]約翰·納什(JOHN F.NASH)相關信息
約翰·納什(JohnF Nash),生於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1950,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僅27頁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基本簡介 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 約翰·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父親是電子工程師與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納什小時孤獨內向,雖然父母對他照顧有加,但老師認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從事博弈論研究 納什在上大學時就開始從事純數學的博弈論研究,1948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後更是如魚得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時剛剛二十齣頭,但他的一篇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和其他相關文章,確立了他博弈論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特別是在經濟博弈論領域,他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是繼馮·諾依曼之後最偉大的博弈論大師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納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論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後續的研究者對博弈論的貢獻,都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的。由於納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斷完善為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科學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30歲的納什得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生,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唯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與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後,她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創下了了不起的奇跡:和她的兒子一樣,納什教授漸漸康復,並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 如今,納什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並重新開始科學研究。他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但已經不再任教。學校經濟學系經常會舉辦有關博弈論的論壇,納什有時候會參加,但是他幾乎從不發言,每次都是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小約翰-納什是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萬幸的人。 納什不是一個完人,他舉止古怪,離經叛道。曾經想放棄美國國籍,幾乎遺棄了同居女友和親生兒子,與深愛他的賢妻艾莉西亞離婚…… 學術成就 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 1950年和1951年納什的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並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從而揭示了博弈均衡與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系。納什的研究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後來的博弈論研究基本上都沿著這條主線展開的。然而,納什天才的發現卻遭到馮·諾依曼的斷然否定,在此之前他還受到愛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裡挑戰權威、藐視權威的本性,使納什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終成一代大師。要不是30多年的嚴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了,而且也絕不會與其他人分享這一殊榮。 被譽為天才的數學家 納什是一個非常天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頓讀博士學位時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發現———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納什均衡」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列夫謝茨(數學系主任)、阿爾伯特·塔克、阿倫佐·切奇、哈羅德·庫恩、諾爾曼·斯蒂恩羅德、埃爾夫·福克斯……等全都在這里。博弈論主要是由馮·諾依曼(1903—1957)所創立的。他是一位出生於匈牙利的天才的數學家。他不僅創立了經濟博弈論,而且發明了計算機。早在20世紀初,塞梅魯(Zermelo)、鮑羅(Borel)和馮·諾伊曼已經開始研究博弈的准確的數學表達,直到1939年,馮·諾依曼遇到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並與其合作才使博弈論進入經濟學的廣闊領域。 《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 1944年約翰·馮·諾依曼與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標志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的初步形成。盡管對具有博弈性質的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諾(Cournot)簡單雙寡頭壟斷博弈;1883年伯特蘭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兩個寡頭的產量與價格壟斷;2000多年前中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臏利用博弈論方法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等等都屬於早期博弈論的萌芽,其特點是零星的,片斷的研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統。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中提出的標准型、擴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合作型博弈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巔峰期。然而,諾依曼的博弈論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來,由於它過於抽象,使應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對博弈論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數數學家的專利,所以,影響力很有限。正是在這個時候,非合作博弈———「納什均衡」應運而生了,它標志著博弈論的新時代的開始!納什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學生,他經常曠課。據他的同學們回憶,他們根本想不起來曾經什麼時候和納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過一門必修課,但納什爭辯說,至少上過斯蒂恩羅德的代數拓撲學。斯蒂恩羅德恰恰是這門學科的創立者,可是,沒上幾次課,納什就認定這門課不符合他的口味。於是,又走人了。然而,納什畢竟是一位英才天縱的非凡人物,他廣泛涉獵數學王國的每一個分支,如拓撲學、代數幾何學、邏輯學、博弈論等等,深深地為之著迷。納什經常顯示出他與眾不同的自信和自負,充滿咄咄逼人的學術野心。1950年整個夏天納什都忙於應付緊張的考試,他的博弈論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他感到這是莫大的浪費。殊不知這種暫時的「放棄」,使原來模糊、雜亂和無緒的若干念頭,在潛意識的持續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突然來了靈感!這一年的10月,他驟感才思潮湧,夢筆生花。 「納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產生 其中一個最耀眼的亮點就是日後被稱之為「納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納什的主要學術貢獻體現在1950年和1951年的兩篇論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論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題為「非合作博弈」的長篇博士論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國全國科學院每月公報上,立即引起轟動。說起來這全靠師兄戴維·蓋爾之功,就在遭到馮·諾依曼貶低幾天之後,他遇到蓋爾,告訴他自己已經將馮·諾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領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點。蓋爾聽得 影視作品中的納什 很認真,他終於意識到納什的思路比馮·諾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論更能反映現實的情況,而對其嚴密優美的數學證明極為贊嘆。蓋爾建議他馬上整理出來發表,以免被別人捷足先登。納什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競爭的險惡,從未想過要這么做。結果還是蓋爾充當了他的「經紀人」,代為起草致科學院的簡訊,系主任列夫謝茨則親自將文稿遞交給科學院。納什寫的文章不多,就那麼幾篇,但已經足夠了,因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國內提一個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發表多少篇文章。按照這個標准可能納什還不一定夠資格。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爾里斯當牛津大學艾奇沃思經濟學講座教授時也沒有發表過什麼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須有特殊的選拔辦法。生平介紹 孤獨的天才 納什於1928年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電子工程師,母親則是拉丁語教師。納什從小就很孤僻,他寧願鑽在書堆里,也不願出去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但是那個時候,納什的數學成績並不好,小學老師常常向他的家長抱怨納什的數學有問題,因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題方法。而到了中學,這種情況就更加頻繁了,老師在黑板上演算了整個黑板的習題,納什只用簡單的幾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學畢業後,納什進入了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之後又進入卡耐基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而普林斯頓大學則表現得更加熱情,當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主任萊夫謝茨感到納什的猶豫時,就立即寫信敦促他選擇普林斯頓,這促使納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獎學金。 當時的普林斯頓已經成了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大師均雲集於此。在普林斯頓自由的學術空氣里,納什如魚得水,他21歲博士畢業,不到30歲已經聞名遐邇。1958年,納什因其在數學領域的優異工作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 納什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現在廣泛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納什均衡」。而「納什均衡」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個案子的兩個嫌疑犯被分開審訊,警官分別告訴兩個囚犯,如果兩人均不招供,將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對方不招供,則你將被判刑三個月,而對方將被判刑十年;如果兩人均招供,將均被判刑五年。於是,兩人同時陷入招供還是不招供的兩難處境。兩個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是坦白招供,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從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會出現。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納什均衡」是他21歲博士畢業的論文,也奠定了數十年後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礎。 那時的納什「就像天神一樣英俊」,1.85米的個子,體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長、優雅,雙手柔軟、漂亮,還有一張英國貴族的容貌。他的才華和個人魅力吸引了一個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亞,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們結婚了。之後漫長的歲月證明,這也許正是納什一生中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業愛情雙雙得意的時候,納什也因為喜歡獨來獨往,喜歡解決折磨人的數學問題而被人們稱為「孤獨的天才」。他不是一個善於為人處世並受大多數人歡迎的人,他有著天才們常有的驕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輩人基本認為他不可理喻,他們說他「孤僻,傲慢,無情,幽靈一般,古怪,沉醉於自己的隱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別人操心的世俗事務。」 普林斯頓的幽靈 1958年的秋天,正當艾里西亞半驚半喜地發現自己懷孕時,納什卻為自己的未來滿懷心事,越來越不安。系主任馬丁已答應在那年冬天給他永久教職,但是納什卻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他擔心被徵兵入伍而毀了自己的數學創造力,他夢想成立一個世界政府,他認為《紐約時報》上每一個字母都隱含著神秘的意義,而只有他才能讀懂其中的寓意。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語,甚至要用法語寫數學論文,他認為語言與數學有神秘的關聯…… 終於,在孩子出生以前,納什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幾年後,因為艾里西亞無法忍受在納什的陰影下生活,他們離婚了,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納什。離婚以後,艾里西亞再也沒有結婚,她依靠自己作為電腦程序員的微薄收入和親友的接濟 ,繼續照料前夫和他們唯一的兒子。她堅持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如果一個人行為古怪,在別的地方會被當作瘋子,而在普林斯頓這個廣納天才的地方,人們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於是,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和學者們總能在校園里看見一個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著紫色的拖鞋,偶爾在黑板上寫下數字命理學的論題。他們稱他為「幽靈」,他們知道這個「幽靈」是一個數學天才,只是突然發瘋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納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話,他會立即受到警告:「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像他那樣傑出的數學家!」 正當納什本人處於夢境一般的精神狀態時,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和數學期刊的各領域中。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經濟學或數學的一個名詞,如「納什均衡」、「納什談判解」、「納什程序」、「德喬治-納什結果」、「納什嵌入」和「納什破裂」等。 納什的博弈理論越來越有影響力,但他本人卻默默無聞。大部分曾經運用過他的理論的年輕數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根據他的論文發表日期,想當然地以為他已經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納什還活著,但由於他特殊的病症和狀態,他們也把納什當成了一個行將就木的廢人。 傳奇仍在繼續 有人說,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學家都有一個異常孤獨的大腦,納什發瘋是因為他太孤獨了。但是,納什在發瘋之後卻並不孤獨,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們沒有拋棄他,而是不遺餘力地幫助他,挽救他,試圖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淵。 盡管納什決心辭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職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們還是設法為他保全了保險。他的同事聽說他被關進了精神病醫院後,給當時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打電話說:「為了國家利益,必須竭盡所能將納什教授復原為那個富有創造精神的人。」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納什的身邊,他們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並在美國數學會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基金的設立人寫到:「如果在幫助納什返回數學領域方面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不僅對他,而且對數學都很有好處。」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為他做的一切,納什在清醒後表示,「我在這里得到庇護,因此沒有變得無家可歸。」 守得雲開見月明,妻子和朋友的關愛終於得到了回報。80年代末的一個清晨,當普里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樣向納什道早安時,納什回答說:「我看見你的女兒今天又上了電視。」從來沒有聽到過納什說話的戴森仍然記得當時的震驚之情,他說:「我覺得最奇妙的還是這個緩慢的蘇醒,漸漸地他就越來越清醒,還沒有任何人曾經像他這樣清醒過來。」 納什漸漸康復,從瘋癲中蘇醒,而他的蘇醒似乎是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當1994年瑞典國王宣布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是約翰納什時,數學圈裡的許多人驚嘆的是:原來納什還活著。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由於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於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後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艾里西亞與約翰納什復婚了。事實上,在漫長的歲月里,艾里西亞在心靈上從來沒有離開過納什。這個偉大的女性用一生與命運進行博弈,她終於取得了勝利。而納什,也在得與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諾貝爾北京論壇在故宮東側菖蒲河公園內的東苑戲樓閉幕。熱鬧的晚宴結束後,納什沒有搭乘主辦方安排的專車,而是一個人夾著文件夾走出了東苑戲樓。他像一個普通老人一樣步行穿過菖蒲河公園,然後繞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橫道上等待紅綠燈。綠燈亮起,老人隅隅獨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漸行漸遠,終於消失不見。 內向的男孩 Nash於1928年6月13日出生於西弗吉尼亞州(WestVirginia)的布魯斯菲爾德(Bluefield),從小就被描述為一個孤僻、內向、離群獨處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學他沒有顯示出多少不同尋常的才華,後來因為獲得喬治西屋競賽(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獎學金在1945年6月進入卡內基工學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開始以化學工程為專業,後來才逐漸展示出數學才能。兩次參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數學競賽,卻沒有進入前五名,這讓他產生了些許挫折感。1948年他20歲時以BA和MA的數學學位畢業,同時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頓(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錄取為數學研究生。 一筆優厚的獎學金 由於一筆優厚的獎學金,Nash選擇了Princeton,來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當時生活的地方,並曾經與他有過接觸。他顯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與Princeton 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論和經濟行為》,通過闡釋二人零和博弈論,正式奠定了現代博弈論的基礎。1950年,22歲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項試驗中正式引出了歸功於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論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後來稱為Nash平衡的概念,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論(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貢獻。非合作博弈處理的是多人參與游戲——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僅僅兩人——時每個游戲者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