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譚崇台《發展經濟學概論》課後習題答案
現代的經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末,以後逐漸形成一門學科,稱為發展經濟學,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殖民體系趨於瓦解,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在政治上走向獨立,在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因而在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它們原有的社會經濟特徵基本相似,經濟上所顯示的殖民地烙印大致相同,所處的國際環境無大差異。因此,它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得到許多類似的經驗和教訓。如何從這些問題、經驗和教動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使復雜的現象得到理論的解釋,使政策措施得到理論的指導,是發展中國家提交給經濟學界的任務。
② 求電子版《發展經濟學》,譚崇台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你老公我有 嘿嘿!!
記得採納啊
③ 新結構經濟學為經濟發展開出正確葯方了嗎
社會保障問題等等。正如譚崇台所總結的:由於歷史,是勢在必行的。」他提出要「進一步大大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的觀點。2,使環境惡化,中國面臨的各種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如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失業與就業、金融風險、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並存著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的、落後的農業部門,把生產。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發展的聚焦點、人口流動與資本積累緊密聯系起來,國內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仍在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努力、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為實現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奮斗》一文,文章指出,侵蝕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質量,貧困往往是環境惡化和其他災難的根源。拉爾夫的《我們的家園——地球》(1993)表明:「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所有這些研究為中國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發展經濟學推進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豐富繁榮了發展經濟學這門學科,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發展農村經濟。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環境》(1986)中指出,一個是先進的、現代的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控制人口增長,注意資源節約,過大的資源耗費使環境的承載壓力與日俱增,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比較都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和特殊性、工業化,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如果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阻,工業擴張就會減緩甚至停滯,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動規律,貼切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城鄉差別。盡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從新中國誕生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為城市工業提供資金達2萬多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資本存量的2/3。改革開放30年來,並作好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資源和環境四個因素作統一的考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農村向城市輸送了近2億勞動力,為城市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拉大了城鄉差距。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差異,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時至今日,把經濟增長、文化、社會狀況各有不同、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二元結構理論雖然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但過於關注工業擴張,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抨擊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做法、費景漢指出,如何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都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之一。早在1983年,譚崇台就發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提高農民收入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舒爾茨指出,技術停滯是傳統農業落後和貧困的主要原因,不進行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就不能轉變為現代農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制度不論與發達國家今昔狀況相比,農業技術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來,農村改革經歷了最初的十年繁榮發展後陷入「三農」瓶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3.28倍。發展經濟學被引入中國後,對農業重要性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心,許多發展經濟學研究者開始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工業,對我國來說。3:「在制定經濟計劃時1、二元結構理論、拉尼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將提供豐富的發展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年輕而充滿生命力的學科。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但世界多極化又是必然的歸宿,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不發達情形下的人口增長經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超過他們所依存的局部環境承受能力
④ 發展經濟學讀書筆記
發展經濟學讀書筆記
記得我念本科的時候,發展經濟學還是一門比較核心的課程。隨著經濟學學術主流的認知和中國經濟格調的確立,發展經濟學似乎的確是開始消停了。
從學術來看,似乎經驗與試驗下來,是進口替代也不成,出口導向也不成;大推進也不成,非平衡增長也不成;失敗的大多數國家固然不成,而成功的小部分也隨先後爆炸出破綻。於是最後得出一些結論,比如人力資本之較資本,金融之較產業,農業之較工業,市場之較計劃,等等,兩端對立到最後辨證統一,卻不免還是廢話。由而導出路徑多元來,導出制度的人本意義來,就轉向了新制度經濟學去。
後發展經濟學可以用現代方法論來重寫範式,可以用數學技術來精細種植課題,但這並不能給予發展經濟學以新的生命力,因為缺乏政策意義的建設性。中國似乎是從極左矯枉過正到了極右去,既有的發展經濟學成就被置若罔聞,就如同張培剛先生在躍進時代的荒廢。新左的反動缺乏力量,不僅僅是偏激,文化、歷史、政治、法律的影響固然已經為國外前沿所關注,卻仍然未完整且傳遞隔閡於國內的平均知識水準。
譚崇台先生力主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的三階段劃分說,是不以人雲,不執兩分,看清楚了淵源的。進一步說,發展經濟學實際回到了經濟學本原上,不妨將之視為一個大概念,將狹義定義的國家發展命題作為應用,而在理論上將之包容起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貿易政策,制度、技術,生產、分配,乃至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融合與分解。如此解構了發展經濟學,才是真正的顛覆了發展經濟學,也才能確定經濟學在發展問題上的邊界。
此次重讀了一遍發展經濟學的通用教材,得到兩點領悟。首先是進一步理解了相對價格與序數偏好的意義;理解了效用和需求的意願約束與能力約束;理解了起於人、止於人的供給本質和供需的轉化;理解了邊際遞減作為一個自然規律和作為一個現實約束的細分。其次是由將技術和制度對立,意識到了技術被制度誘致,技術是要素組合下的選擇。技術是人和自然的組合,但制度卻不只是人和人的契約。
對於制度概念理解的繼續深入是何其艱深,現在越來越了解汪丁丁的學術路徑,但分工下對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學一難窮盡和動態更新,二難這些學科本身尚未成熟到能與經濟學印證、互助。物理學的不可測、混沌、相對論,似乎是蘊涵了經濟與發展的核心,但這就抹殺了意義,除非定義意義只在於解釋。當然或許如何科學與非科學都是只是解釋。說法而已。那麼看來,唯一能做一下的,還只是運用經濟學去切入基因糧食種植之類的冷門罷了。
⑤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txt全集下載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回
內容預覽:
經濟學院2007年碩士研究生復試科目及參考書 專業代碼 專業 復試科目 參 考 書 目 20101 政治經濟學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朱方明主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四川大學出版社;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最近兩年。 20102 經濟思想史 經濟思想史 陳孟熙主編,《經濟學說史》(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3 經濟史 經濟史 高德步主編,《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104 西方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譚崇台主編,《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105 世界經濟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李天德主編,《國際金融概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肖慈方、蔣國慶、吳永紅主編,《國際貿易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鄧宏兵主編,《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201 國民經濟學 國民經濟管理 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下冊 宏觀部分),中國經濟出版社,以及有關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的雜志與報紙。 20202 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 杜肯堂主編,《區域經濟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203 財政學 稅收學 曾國祥《稅收學》 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版 20204 金融學 國際金融與貨幣銀行學 李天德主編,《國際金融概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張紅偉主編,《貨幣銀行學》,四川大學出版社 20205 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蘇東水主編,《產業經濟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206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李天德主編,《國際金融概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肖慈方、蔣國慶、吳永紅主編,《國際貿易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207 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李肖夫主編,《勞動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 20208 統計學 統計學原理 王雲主編,《統計學》,四川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20209 數量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鄧翔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西方經濟學》(上下冊),高鴻業 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發展經濟學 譚崇台主編,《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⑦ 如何分析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摘要:由於其前期的理論沒有能夠成功地引導廣大發中國家從貧窮走向富裕,發展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便受到嚴厲的批評,學科本身則面臨生存危機。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新制度經濟學向發展經濟學的滲透,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已經引起了發展經濟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制度內生的經濟發展理論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一種流行的觀點。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以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思想淵源的制度經濟學,作為一個學派產生於19世紀20年代初。其產生之後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以凡勃倫、康芒斯和米切爾等為代表的舊制度經濟學時期;20世紀30到40年代,以伯利、米恩斯和加爾布雷斯等為代表的從舊制度經濟學向新制度經濟學過渡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今,以科斯、諾斯和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時期。[1](p.3)而對發展經濟學影響最大的是處於第三階段的新制度經濟學思想和分析方法。本文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介紹發展經濟學的困境與制度分析的興起,第二層次闡述制度分析引入後對發展經濟學的改進,第三層次由制度分析方法的不足之處看發展經濟學今後的發展。一、發展經濟學的困境與制度分析方法的興起隨著二戰以後一批殖民地國家的獨立,發展經濟學應運而生。從其誕生之日起,發展經濟學就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實踐休戚相關,其對發展中國家現實的解釋力和其政策主張的切實效果將直接決定該學科的發展命運。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結構主義從發展中國家的「結構剛性」出發,提出「資本化、計劃化和工業化」「三位一體」的「國家控制教條」(拉爾語),政策推行的結果盡管使一些國家經歷了初期的短暫增長,但最終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使陷入了農業停滯、工業蕭條、尋租盛行、二元結構次級分化和經濟發展乏力的惡果。不僅如此,結構主義在以發展中國家特殊國情為基礎,向理論宏觀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其理論基礎卻依然置身於傳統西方主流經濟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將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作為參照來提出其思想和政策主張。一句話,沒有將對發展中國家現實的研究貫徹到微觀層面,結構主義最終造成了發展經濟學微觀與宏觀的不協調,影響了其整體的一致性和完善性。理論建構和政策實踐上的雙重缺陷,最終使結構主義主導的發展經濟學逐漸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在猛烈抨擊結構主義中興起的新古典主義,在制度既定、交易成本為零和完全信息的嚴格假定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與發達國家的人們一樣會在理性的驅使下,對價格機製做出靈活的反應。發展中國家只要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經濟發展就會自動實現。既然「價格—市場」機制可以同時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那麼獨立的發展經濟學就無存在的必要。在新古典主義「單一經濟學」(哈伯勒語)主張的沖擊下,發展經濟學面臨著「走向死亡」的危險。事實上,正如尼古拉斯·阿爾迪托-巴萊塔所指出的,「過去經濟學家之所以不能夠充分解釋經濟增長,關鍵是第四個因素—制度—受到忽視。」[2](p.2)無論是結構主義還是新古典主義,其共同缺陷是都忽視了制度對於經濟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也未能看到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制度缺陷,這不僅損害了經濟效率,而且也使持續的經濟發展成為不可能。早期已有些經濟學者意識到了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如劉易斯在對經濟增長源泉的分析中指出,技術進步是表層原因,而由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專利制度等所激發的技術創新熱情才是更為深層次的因素。他對二元結構的分析顯著的解釋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制度各方面的不均衡性。繆爾達爾討論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循環累計因果效應,揭示了其制度根源,提出只有進行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才能擺脫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庫茲涅茨對大量低收入國家的歷史統計和羅斯托對「傳統社會」的分析,也體現了政治結構、法律體系及社會文化整合等方面的特徵,指出了制度缺陷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但是,在這些學者看來,制度是很難進行嚴格分析的范疇。他們只是描述、羅列了大量的現象,並沒在制度研究方面形成體系。[3](p.362)激進主義學派的發展經濟學者也注意到了制度因素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但他們的是從階級的視角來分析的。制度分析方法真正對發展經濟學產生巨大影響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利用科斯和諾斯等人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以資源、技術和人的偏好來解釋經濟增長的傳統經濟思想提出了挑戰,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新視角。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方法已經引起了發展經濟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制度內生的經濟發展理論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一種流行的觀點。[4](p.41)二、新制度經濟學的引入給發展經濟學帶來的新變化1、在方法論上新制度經濟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對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在對新制度經濟學開山鼻祖科斯論文的詳細考察中發現,「其研究方法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僅僅研究現實的經濟現象,不僅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中出現的具體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條件也要符合現實;二是注重以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重視歸納,但不排除演繹;三是從邊際上入手。」[5]諾斯也強調:「歷史至關重要。……因為現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的連續性與過去連接起來的。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過去只有在被視為一個制度演進的歷程時才可以理解。」[6](P.2)這對後來運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發展問題的學者產生了深遠地影響。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人對「運用啟發式研究」的推崇即與科斯、諾斯一脈相承。他們期望「運用啟發式研究來詳細闡述選擇—行動的情況以及這些情況內在的約束和刺激」,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特別是新古典理論「被過度概括模型的危險……(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對啟發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環境適時並安置可變物進行詳細說明而得到避免。」在現實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制度分析可允許我們「穿透」社會事實而不是遠離事實的分析模式來對發展問題予以說明。同時,通過「跨文化的啟發式研究」得到大量的個案積累,也「應該產生對不同的社會和文明內在的行動傾向理解水平」。[2](pp.351-353)事實上,不同國別發展績效的差異,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並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釋,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許多情況下對發展績效會有更大的影響。新制度經濟學個案研究方法的採用正是源於其對不同時空中制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具有的較大異質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見。新古典主義的約束條件根本不足以表達這諸多的復雜性。傳統的發展經濟學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將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意識形態等制度因素給排除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經濟學不僅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過度簡單化傾向,而且還克服了其把經濟理論置於抽象時空的歷史虛無主義。以赫希曼、繆爾達爾為代表的早期發展經濟學家也曾就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進行過個案研究,但由於其主要是從總體上來把握有關變數,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倡導方法論個人主義,認為「對社會單位的分析必須從具體成員的地位和行動開始」,「『社會』、『人民』、『企業』或『政黨』不是再被認為是『一個像個人一樣行動的集體』」。[7](p.4)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學者也明確指出,「採取這樣的(啟發式研究)方法時,我們不必設想人類經驗的世界需要被概念化為諸如『國家』和『社會』、『市場』和『經濟集團』或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類籠統的東西。我們可以取而代之地設想交換關系存在於所有社會之中,市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徵,在行動情況中的角色既面臨約束也面臨機會,約束和機會的存在依靠各種結構的環境所組成的要素之中。」[2](p.351)對特定環境下個體行為的重視有可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建立堅實的微觀基礎,克服結構主義微觀基礎建構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義過於抽象的不足。雖然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在引入制度作為分析對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義方法的「內核」,具有與新古典主義一樣的靜態和比較靜態的分析特徵。但是,以諾斯和福格爾為代表的新經濟史學派,則通過對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歷史的考察,更具有動態特徵。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將靜態方法用於分析發展這一動態問題的窘境。2、在發展的決定因素上反貧困首先始於對制約發展因素的探討。所以對發展決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發展經濟學家依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和羅斯托的「起飛理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形成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和決定因素,形成了過分強調資本形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資本論」。根據這種理論,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在於資本稀缺。納克斯提出貧困惡性循環理論和納爾遜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則進一步展示了資本不足與發展停滯的惡性互動關系。但「唯資本論」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即在發展中國家資本不足的同時,廣泛地存在著資本低效配置和資本浪費現象。正如麥金農所指出的,「在所謂資本匱乏並且某些特定部門遭受供給瓶頸限制的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卻是過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廠和設備。」新制度經濟學指出,「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揮作用。制度至關重要。」[2](p.122)這充分說明,資本不足不是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欠發達的結果。阻礙發展的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後國家尋租盛行,不僅使生產經營者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的動力消失,而且還導致整個經濟的資源大量耗費於尋租活動,並且通過賄賂和宗派活動增加了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所有這些方面無疑大大削弱了國民經濟的內在實力,並且使得發展經濟急需的投資或者難以形成或者投資方向和結構受到嚴重扭曲。在猛烈抨擊「國家控制教條」中起家的新古典主義,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嚴重的「政府失靈」,正是「看得見的腳」對「看不見的手」的踐踏應該對糟糕的經濟績效負責。只要政府放棄對經濟的過度干預,讓經濟系統「獲得正確的價格」,市場機制會自動地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靜態的最優必將最終轉化為有效率的動態經濟發展。而作為新制度經濟學基礎的科斯定理告訴我們:交易是市場的前提。在交易成本為正的現實世界裡,沒有適當的制度,任何有意義的市場經濟都是不可能的。奧爾森也明確指出,興盛的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夠保障個人權利的制度。沒有這些制度,也就沒有人會積極地儲蓄和投資。諾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則開門見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所在。因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者更確切的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3、在發展政策上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結構剛性和資本短缺的結構主義的自然主張是,利用國家的力量扭曲資源價格進行資本積累,組織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平衡或有選擇的大規模投資,以期藉此走出貧困陷阱。新古典主義則認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後呆在一邊」,經濟就能自然地得到發展。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制度系統。因為①制度通過確定明確的規則,增加了資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市場更好的運行;②制度通過明確界定產權,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鼓勵了創新和企業家的出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③制度通過建立社會活動的基本規則,擴大了人類在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領域的選擇機會,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的內涵。特定製度的出現與否取決於對它的需求和供給。D·菲尼認為,「對制度安排變化的需求,其基本上起源於這樣一種認識:既然現有安排無法獲得潛在的利益,行為者認識到,改變現有安排,他們能夠獲得潛在的原有制度下所得不到的利益。」而「制度變化的供給,取決於政治秩序提供的新的安排的能力和意願。」[2](p138)而弗農·拉坦則進一步闡明了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的互動關系:經濟增長一方面產生潛在的增長利潤,這是對制度變遷的需求方面;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促進了社會科學、組織行為等方面的知識進步,這構成了制度變遷的供給方面。兩方面綜合導致了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發生。可見,拉坦式的制度變遷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鑒於制度的公共物品特性,林毅夫認為,如果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來源的話,那麼一個社會中制度安排的供給將少於社會最優。所以,由政府推行強制性制度變遷是必要的。但是公共選擇理論和「諾斯悖論」卻向我們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過安排激勵系統來刺激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統治者的偏好、意識形態剛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導致政府維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鑒於此,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在促進發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於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現要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共同作用,特別是對政府要施加嚴格的限制,即建立一個受限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經濟學破除了結構主義「政府萬能」和新古典主義「市場萬能」的幻想,為發展經濟學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為現實的視角。總之,無論是在方法論上,還是從理論本身涵蓋的內容來講,新制度經濟學都汲取了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諸多積極因素,並在自己的框架內進行了富有啟發意義的整合,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深化,充分反映了發展經濟學微觀實證化,內部各學派之間融合的發展潮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分析方法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的地位日高,可能是發展經濟學真正的復興之路。三、發展經濟學中制度分析方法面臨的挑戰與今後的趨勢新制度經濟學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對發展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讓研究經濟發展理論的學者們刮目相看的同時,其自身也因為尚處於成長階段而又有諸多不足。不可否認,制度是一個涵蓋面廣、內容極為豐富復雜的范疇,對它的分析早已超越了主流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與之相適應,有關將制度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相結合的文獻還顯得駁雜和凌亂,不僅諸如制度、交易成本等一些核心概念尚無統一定義,而且缺乏一個公認的嚴謹邏輯體系,模型化也不夠。在邏輯實證主義依然是檢驗經濟理論必不可少的主流方法的現在,其主要概念的可計量性差,取得數據的困難,也嚴重阻礙了對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作更為精確和深入地研究,妨礙了其在政策研究領域的定量運用。對發展經濟學來說,將制度經濟學整合進來還需進行大量的概念梳理、框架建構和模型化的工作。同時,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抨擊新古典是「無制度」分析的制度主義,其本身對制度的內生化也是不完全的。比如,張五常在充分利用交易成本分析契約安排的選擇時,就把立法機構的法律實施水平視為當然;V·奧斯特羅姆等人也是將發展中國家的憲政體製作為外生變數來進行分析的。而且,市場本身也是一種制度。但新制度經濟學並沒有從理論上解釋市場何以產生。科斯只是在市場存在的條件下研究了企業的起源;威廉姆森也是將「市場存在」的假定作為其分析的初始條件。20世紀80-90年代,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從計劃到市場,迫切需要一個培育市場的理論作為指導,面對這一情況,制度分析至今沒有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對於以上的問題,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貢獻。另一個重大的挑戰,正如V·奧斯特羅姆等所承認的,是「如何理解人類社會中秩序的本質和建立」。因為「它要求學者及有關職業人士選擇使自己能夠探索他人在不同的人類社會中所創造的制度安排格局。解決這個難題往往是我們陷入不正當的文化種族中心主義,……相對生活在欠發達社會中的人,生活在發達社會中的人易於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如果不是傲慢的話……」[2](pp.334-335)比如,在當今新制度經濟學與發展經學融合較好的代表作《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中就表現得非常明顯:錢堂馮實際上認為美國式的多元化民主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V·奧斯特羅姆等人也或多或少地認為,只有在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市場制度下,經濟才能持續發展。對於今後的制度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的結合而言,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考察這些國家的經濟與非經濟的因素對制度安排的要求和影響,也必將行而不遠。20世紀80年代勃興的新制度主義分析方法,已經對發展經濟學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阿羅所說,「新制度經濟學運動」主要並不限於對經濟學的傳統問題給出答案。相反的,他還回答了新問題,即經濟制度為什麼以這種而不是那種方式出現;它與經濟史相融合,帶來了比傳統理論更加犀利的「本原經濟」的分析。諾斯也說:「我們對制度的嚴肅研究還只是一個開端。這一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可能對所有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答復,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3](p.362)參考文獻:[1]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2]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譚崇台.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4]陳宗勝.發展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5]周業安.關於當前中國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反思[J].經濟研究,2001(7).[6]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7]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⑧ 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的啟迪有什麼
1、二元結構理論。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指出,發展中國家並存著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的、落後的農業部門,一個是先進的、現代的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如果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阻,工業擴張就會減緩甚至停滯。 從新中國誕生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為城市工業提供資金達2萬多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資本存量的2/3。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向城市輸送了近2億勞動力,為城市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拉大了城鄉差距。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差異,把經濟增長、工業化、人口流動與資本積累緊密聯系起來,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動規律,貼切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城鄉差別。 2、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二元結構理論雖然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但過於關注工業擴張,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抨擊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做法,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舒爾茨指出,技術停滯是傳統農業落後和貧困的主要原因,不進行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就不能轉變為現代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工業,農業技術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來,農村改革經歷了最初的十年繁榮發展後陷入「三農」瓶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3.28倍。發展經濟學被引入中國後,對農業重要性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心,許多發展經濟學研究者開始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時至今日,國內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仍在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努力。 3、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過大的資源耗費使環境的承載壓力與日俱增,如何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都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之一。早在1983年,譚崇台就發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為實現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奮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經濟計劃時,把生產、人口、資源和環境四個因素作統一的考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人口增長,注意資源節約,並作好環境保護,對我國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他提出要「進一步大大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的觀點。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環境》(1986)中指出,不發達情形下的人口增長經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超過他們所依存的局部環境承受能力,使環境惡化,侵蝕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質量,貧困往往是環境惡化和其他災難的根源。拉爾夫的《我們的家園——地球》(1993)表明:「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所有這些研究為中國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發展經濟學推進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豐富繁榮了發展經濟學這門學科。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發展的聚焦點,中國面臨的各種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如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失業與就業、金融風險、社會保障問題等等。正如譚崇台所總結的:由於歷史、文化、社會狀況各有不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制度不論與發達國家今昔狀況相比,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比較都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和特殊性。盡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世界多極化又是必然的歸宿,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將提供豐富的發展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年輕而充滿生命力的學科。
⑨ 誰有發展經濟學的(譚崇台版)課後習題答案,小弟急用啊,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有的話發到我郵箱
我也需要!!!難道哥您是西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