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的人認為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越多越好。請運用經濟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流通中的貨幣量即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①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 / 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②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同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③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少,可能導致通貨緊縮引起商品交換不暢,影響企業生產和居民長遠利益;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則會導致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 / 導致通貨膨脹,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總之,過多、過少都會影響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B. 經濟學乖論主要觀點有哪些
經濟學乖論從完全不同的視角觀察經濟現象,推出了「不等價原理」、 「意識價值」概念、論述了「貨幣的二重性」等主要觀點。
(1)不等價原理。傳統經濟學建立在「等價交換」原則基上,而乖論則在「不等價原理」中告訴人們:「所有交易都是在交易雙方主觀認可交易公平性的前提下進行的不等價交換」。「公平性是指交易是在沒有外力干擾下自主認定交易是等價交換」。
(2)意識價值。乖論建立了雙價值體系:在經濟中存在著兩個價值體系,即勞動價值體系和意識價值體系。雙價值體系下的商品價格形成是成本加意識價值。有價格繼承性的商品價格形成受供求關系約束。無價格繼承性的商品價格受市場容忍度約束。所以它可以獲得暴利。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商品價格,可以添加很高的意識價值形成高價時尚潮流商品。 潮流一過,價格下降的部分是意識價值。雙價值體系一直貫穿了乖論的整個理論體系。
(3)貨幣的二重性。乖論認為在經濟中貨幣相對穩定地在「貨幣生產域」、「貨幣消費域、「貨幣資產域」」 內運動。價值貨幣是初次出售物質商品所得貨幣。意識價值貨幣增量由商品利潤、資本利息和資產漲價三個供應源供應。
C. 蒙代爾等經濟學家們關於 怎樣的國家適合組建貨幣聯盟 的觀點是什麼
1、這實際上是最優貨幣區理論或者叫做最適度通貨區理論。這個內容非常復雜和繁多。這個理內論主要是關容於通貨區的認定,范圍,成立的條件以及加入通貨區的成本和收益等內容的研究。
2、最適度通貨區的判斷標准主要有以下6種:
(1)蒙代爾(1961)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性為標准;
(2)麥金農(1963)經濟的高度開放性為標准(衡量指標是貿易商品占社會總產品的比重);
(3)凱南(1969)產品的多樣性程度標准;
(4)伊格拉姆(1973)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標准
(5)托爾,唯萊特(1970)政策一體化標准;
(6)哈勃勒,弗萊明(1970)通貨膨脹率的相似性標准
具體的分析可以參見國際經濟學或國際金融學的教材。
D. 比較費里德曼等西方經濟學者的貨幣需求觀點怎樣理解這些觀點的價值和實際意義
他的貨幣需求理論是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構造了新的貨幣需求函數。他的貨幣理論成為今天各國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基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這樣評價:「弗里德曼的思想對現代貨幣經濟理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無法估量。在經濟學家中無人出其右。」
筆者認為,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有幾個特點:
1、 引入了消費理論分析中的持久收入假說,將持久收入作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2、 將貨幣也視為一種資產,與其他形式的資產報酬率統一衡量來考慮貨幣需求問題;
3、 引進了價格水平及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得到實際貨幣需求,以使其理論與劍橋方程式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持久收入,很大程度上其變化僅僅受持久收入變動的支配。如果想正確分析和預測人們的消費行為與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就一定要嚴格區分兩種收入:持久性收入與一時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費者可以預期到的長期性收入,它其實是每個人家庭或者個人長期收入的一個平均值。
長期來看,平均收入水平比較穩定,消費支出習慣也就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偶然的一時性收入的增加而改變消費習慣,從而貨幣需求量相對穩定。為維持經濟穩定,就要實行貨幣增長率保持不變的穩定貨幣政策,認為貨幣當局根據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來規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的最好選擇。
弗里德曼強調:貨幣是一種資產,是保持財富的一種形式。他指出,實際貨幣需求由總財富與各種不同形式財富的報酬來決定,具體來講,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因素:一是持久收入(總財富),二是各種財富的比例與其報酬率,三是財富所有者興趣與偏好。
總財富中有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人力財富指個人獲得收入的能力,即人力資本;非人力財富即物質財富,指生產資料及其他物質財富。人力財富要轉化為現實的非人力財富,會受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在轉化過程中,人們必須持有一定量的貨幣,以應付交易等需要,這一貨幣量的多少,取決於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比例,在就業困難時,人力財富所佔比例較大,所需持有的貨幣也較多。個人的實際貨幣需求量決定於總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佔的比例,弗里德曼的解釋是:非人力財富很不容易轉化為貨幣,所以總財富中人力財富比重越大,則出於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越大。
E. 約翰凱恩斯在經濟學上有什麼觀點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少年時代就讀於伊頓公學。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1905年獲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期間向馬歇爾和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底參加文官考試,被分配到財政部印度事務處工作。兩年後經馬歇爾的推薦,返回劍橋大學並講授金融學。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的論文取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資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專著《印度的通貨與財政》,考察金匯兌本位制的職能,主張把印度的貨幣緊密地同英國的貨幣聯系在一起。由於此書的影響,使他於1913—1914年期間被任命為皇家委員會調查印度通貨和財政的委員,並於1915—1919年調任財政部擔任顧問。1919年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會後,他寫成了《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一書,強烈反對向戰敗國的德國索取過多的賠款,認為讓德國支付巨額賠款不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此書使他一舉成名,成為一位國際社會上頗有影響的政治經濟問題評論家。此後,他一方面執教和著書立說,出版了《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1941年以英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積極參與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凱恩斯未曾受過系統的經濟學正規訓練,直到1936年所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他才最終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結構,第一次以系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經濟學說。他提出了總需求不足、非充分就業均衡、不確定性、流動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論概念,著重於對經濟總量的分析,用以說明經濟危機、長期蕭條和失業的現象,並且,進而一反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傳統,提出了一套政府幹預的經濟政策主張。這些均被視為是對傳統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劃時代的貢獻,並被後人譽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所處的歷史時期正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而同時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凱恩斯所面臨的是就業問題,增加就業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產,但當時經濟不景氣,企業不願增加生產,也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於是,凱恩斯開辟了另一條道路,擴大總需求,以刺激總供給,從而擴大就業。
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則。所謂有效需求,就是總需求函數與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這一點之所以「有效」,因為它代表著符合企業主預期利潤最大化的就業水平。具體地,以N代表僱傭的工人數量(就業量),以Z表示產出量的供給價格,則企業的總供給函數為Z=Φ(N),意味著僱傭N名工人所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的產品銷售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類似地,以D表示企業主的銷售額,則總需求函數為D=f(N),意指預期人們為購買相應數量的產品願原意付出的總支出與就業量的函數關系。簡言之,對企業主來說,Z=Φ(N)是預期至少能收回成本並獲得正常利潤的最低總收益,D=f(N)是預期市場上對相應產量的總需求,兩者同為僱傭量的函數,因此,兩者一致時,就決定了實際就業量。只要D>Z,企業主就會設法擴大生產,就業量隨之增加,直到D=Z。這種使經濟達到均衡的社會總需求,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說,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那麼有效需求決定於什麼呢?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效需求一般總不足,或者說,在通常情況下的有效需求總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原因可以從消費和投資兩方面來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但出於「預防不測事件」、「養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觀原因的考慮,人們往往會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結果消費的增長即邊際消費傾向小於一,從而導致經濟體系中消費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資需求不斷擴大,以彌補邊際消費遞減所留下的缺口,否則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其二是投資誘導問題。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等於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的差額。為什麼昵?凱恩斯是這樣解釋的:「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至少等於利息率時,資本家才肯進行投資,否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資本家便不會進行投資,而寧可把資本存放在銀行里,以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即新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預期的利潤率。凱恩斯認為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社會投資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是會趨於遞減的。資本邊際效率為什麼會遞減呢?凱恩斯認為,當資本家對工廠設備進行新的投資時,他不僅要考慮現有設備的數量,而且還要對將來各個時期的競爭情況、有效需求和政治情況等影響收益的因素,作長期的預測;由於資本家對未來的預測缺乏信心,所以他們所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穩定。因此,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這一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社會對私人投資的誘惑力愈來愈小,從而使資本家階級不願意對社會進行投資,結果出現了社會投資不足的現象。另外,再從利息率方面來看,凱恩斯認為利息率是由貨幣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貨幣的供求取決於貨幣的數量,貨幣的需求取決於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的心理狀態。所謂流動偏好,就是指人們對現金的偏好。人們手中如果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就可以滿足支付各種開支的需要,應付任何意外支出和進行市場投機活動。所以利息率取決於人們的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他認為,如果貨幣的需求不變,貨幣的供給增加,利息率就會下降。反之,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給不變,利息率就會上升。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的作用,引起投資不足,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願失業」的存在。
基於上述觀點,凱恩斯認為,單憑資本主義的自動調節是不能醫治資本主義的失業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他說:「要使消費傾向與投資引誘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機能不能擴大,這從19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惟一切實方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因此,凱恩斯指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以確保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凱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凱恩斯的說法,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國家的消費和投資的方法來改變國民收入的水平,有兩條途徑,即改變預算支出和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另一方面,預算收入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和增加。實施貨幣政策的立足點在於國家可控制貨幣數量,而在一定的流動性偏好的條件下,貨幣數量的大小可以影響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資本邊際效率的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決定投資量的多寡。當消費水平不變時,投資量的多寡又決定國民收入的水平。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就能夠被穩定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不會出現長期的失業,也不會出現長期的通貨膨脹。
作為為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凱恩斯學說,其根本點在於為資產階級而服務,因此,他的學說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均衡說明有效需求,而這兩者都是資本家心理預期的東西,前者包括資本家預期的利潤,後者是資本家預期的購買價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過是資本家這兩種預期之間的均衡。這就在原來的庸俗力量上更加進了唯心主義的因素。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危機和失業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說危機和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完全是一種現象的描述。正如馬克思指出:「認為危機是由於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復。」除此之外,在他的學說中還存在著不少闡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觀點。但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其理論有許多合理的部分,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凱恩斯的理論體系系統地創立了以決定國民經濟的根本因素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模型。這一模型簡單,能夠控制,可以形成經驗公式,並與經濟政策問題直接相結合,從而促使關於政府作用的正統觀念發生了一場革命。在實踐中,凱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宏觀經濟政策。
F. 以經濟學觀點分析一國貨幣升值對本國進出口貿易
當一國貨幣升值時,意味著本幣升值,外幣貶值。本國企業用本幣生產產品,出口到國外賺的是外幣,如果本幣升值,則出口產品的成本增大,收益減少,從而導致出口劃不來,導致出口貿易減少。
G. 在貨幣職能上,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觀點有何不同
馬克思認為貨幣具備購買力,而其他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是不具備購買力的,只是收入的一種貨幣的表現形式,真正具備購買力的是收入。
我也只是猜測而已,不能保證是正確答案。
H. 關於通貨膨脹,經濟學史上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
(1)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紙幣貶值,物價全面持續上漲。其危害表現在:發生通貨膨脹時,人們手中的錢不值錢了,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少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不利於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2)觀點一:比較認同貨幣主義關於通貨膨脹的觀點。通貨膨脹是因為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貨幣主義從貨幣供給角度尋找通貨膨脹的原因,認為供給超過經濟規模的實際需要,會引發通貨膨脹。這一認識是比較正確的。或觀點二:比較認同新凱恩斯主義關於通貨膨脹的觀點。通貨膨脹的實質是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失衡,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新凱恩斯主義認為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社會需要旺盛,如果供給跟不上,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所以認為需求拉動通脹通貨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3)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貨幣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對通貨膨脹認識的角度不同、方法各異導致其認識存在差異。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人們因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對其認識必然會存在差異。 |
I. 亞當·斯密的理論觀點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
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一、《道德情操論》(1759)六、賦稅理論
亞當·斯密提出四大賦稅原則,即公平、確定、便利、經濟。
公平:一國國民應盡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國民應按其在政府保護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納稅。
確定:各國民應當繳納的稅捐,須確定並不得隨意變更,繳納時期、繳納方法、應付稅額,都應對納稅人清楚宣示。便利:一切稅捐,都應在最適合於納稅人的時間與方法收之。
經濟:每一稅捐都應善加設計,務使公民繳付國庫以外,在他的財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動。
折疊
J. 中國現在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應該支持哪種西方經濟學派的觀點
不支持,雖然中國的經濟學家,非常崇尚亞當斯密和凱恩斯,但中國人是搞計劃市場經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國的經濟政策主要靠3大智囊團的作用
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取決於領導者的個人學識,變幻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