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經濟學的,選擇題,急!!!!!!!!!!!!難!!!!!!!!!!!!!!!!!
A 首先你要明白通貨膨脹的意思。其是指,在一段時期,貨幣的發行量遠遠多於流通中實物所代內表的貨幣量。大容量的貨幣,會使貨幣貶值。單位貨幣的購買了就會下降。比如,原來市場上有一萬億的貨物,政府也發行了一萬億的貨幣。這是一元錢可以購買對等的一元貨物。可是當政府發行了兩萬億貨幣,而此時,一元錢的購買力只有五毛了。所以,這時,消費者價格指數就會上漲。
這時,祖母的養老金還是那麼多的話,她的購買力就會下降,所以政府要提高她的養老金。
結合解釋,可知答案位A。
㈡ 經濟學中艱難的選擇是指
中國經濟學中的艱難選擇
中國政府極其渴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型增長」轉向「消費型增長」,但如何實現的路徑充滿著爭論。
改革派認為,要形成一種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就必須少投資,放慢經濟增長步伐。反對者則認為高增長和低消費之間不存在關聯。他們認為可以在不導致投資減速的前提下擴大消費。因為他們認為症結在於中國的儲蓄無法有效地轉化為國內的投資,經濟才越來越走向出口導向型。因為宏觀恆等式中儲蓄是被要用掉的,它只有兩個去處:投資和凈出口。否則經濟要平衡,就只能減少產出。
但是將「投資」轉化為「進口」以減少經常帳順差,非真正的經濟再平衡的發生,而是失衡的惡化。2011年1季度中國罕見地錄得季度逆差,高速增長的進口反映出經濟增長愈來愈倚重於投資,中國的保障房建設、高鐵工程、水利興建、以及各級政府反危機政策中已經鋪開的在建項目的投資規模累計高達GDP的1.2~1.3倍,拉高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導致中國貿易條件快速惡化。
最近十年,中國經濟以平均10.3%的年率高速增長,但是只要是投資驅動型經濟,其增長實質上反映了大規模家庭財富轉移。因為政府直接或間接掌控著經濟增長的一切要素資源,理論上,它們能把價格壓至最低,來支持其所意願的方向的投資迅速擴張。
表象看似政府在做補貼(資本、勞力、環境、退稅),實際上是家庭財富的轉移為製造業和投資的繁榮提供了補貼,其中最顯著的一個方面是中國長時間將利率鎖定在極低的水準。
1995年底中國經濟成功地從高達28%的惡性通貨膨脹中「軟著陸」。從1996年至2002年期間,中國經濟的平均真實利率為2.93%。而2003年至今,中國經濟的平均真實利率是-0.3%,八年的96個月中有52個月的時間中國經濟處於在負利率中。如果中國的銀行能將三個點的利息還給住戶部門,將增加家庭收入1.5萬億人民幣,這相當於2010年全部國企利潤的70%。
經濟分配的結構是由生產的結構所決定。投資驅動型經濟,要素分配必然偏向於資本要素的實際掌控者。資本所有者是誰呢?首先是國家,然後是國企、然後是大的私企。
這是個經濟定律。
隨著資本密集化程度急升,意味著資本勞動比下降,國內收入形不成足夠的購買力。因為有錢人和政府儲蓄傾向是高的,消費傾向是低的。有效需求不足對沖投資形成的產能,於是投資的經濟必然越來越會走向出口的經濟。成為一個硬幣的兩面。
這種模式粘性極強,投資一旦減速,就將承受不良資產上升的壓力,反過來又倒逼政府啟動更高的投資予以消化,為此家庭會長期被迫承受緩慢的工資增長和低儲蓄利率,為這些投資埋單。如此家庭消費的比例將不可能增加。
經濟邏輯的結論是,只要投資還在迅速增長,就需要家庭部門提供更多補貼,家庭消費佔GDP的比重就將停滯不前。中國離再平衡的道路漸行漸遠。
但以上的經濟邏輯顯然還沒有上升至中國的政策邏輯。
今天的宏觀管理者或並沒有認為中國高達50%的投資率是一個無法克服的麻煩。甚至理論界也試圖詮釋高投資這是中國高儲蓄的必然結果。他們可能不知道今天中國高儲蓄中很大部分是投資的經濟模式所生成。你只要仔細分析一下本世紀以來的中國儲蓄率結構的變化,便一目瞭然。
1999~2007 年,中國的總儲蓄率勁升了14.4個百分點,比例大致是這樣分配的:家庭貢獻了2.7 個百分點(家庭儲蓄率從1999 年的20.2%上升至2007 年的22.9%),政府貢獻了5.4 個百分點(政府儲蓄率從1999 年的2.7%上升至2007 年的8.1%),企業貢獻了6.3 個百分點(企業儲蓄率從1999 年的13.7%上升至2007年的20%)。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儲蓄率一直在增加,家庭儲蓄率基本穩定,但家庭儲蓄在總儲蓄中所佔份額卻在下降。
家庭高儲蓄率反映了中國人口紅利的釋放,非常之正常,這與相同階段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和台灣)非常相似。但中國還有60%的儲蓄是企業和政府形成的。這是投資的經濟模式的output。
反轉過來,政府和國有企業部門的剩餘越多,它只能做投資,形成產能。所以高儲蓄又促成進一步的高投資。
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所以今天旨在降低投資速度的政策都會遇到很大的掣肘。「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等式(實際匯率變化=名義匯率變化+通貨膨脹的變化)的左邊基本被擱置一邊,不予考慮。
中國再平衡的路徑越來越被導向在升值與通脹的兩種結果中做一個選擇。
中國的可交換部門於是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其實其吸收就業的貢獻遠遠超過其對經濟速度的推動。升值後,出口行業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出口企業不是落入破產境地,就是被迫轉移到工資更低的國家。它們將解僱工人,而工人將隨即減少消費。被擠出的資源強化了資產部門的膨脹,中國對出口的過度依賴的下降,轉化為對投資的更過度依賴將進一步上升。
中國今天關於再平衡路徑的爭論至關重要。盡管這需要高級的經濟學訓練,但是其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上世紀70年代末關於真理標準的那次辯論。歷史先例表明,一旦國內失衡達到嚴重程度,在改變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方面拖延的時間越長,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我想,有一點在未來會越來越明確,只有當中國放棄以家庭財富的轉移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讓財富盡快地從政府和企業回到家庭,中國的再平衡之路才會真正開啟。
㈢ 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麽意思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復的囚徒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在重復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復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作為反復接近無限的數量,納什均衡趨向於帕累托最優。
囚徒困境的主旨為,囚徒們雖然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資訊不明的情況下,因為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縮短刑期),也因為同夥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實際上,執法機構不可能設立如此情境來誘使所有囚徒招供,因為囚徒們必須考慮刑期以外之因素(出賣同夥會受到報復等),而無法完全以執法者所設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舉個例子:
1950年,由就職於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認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時獲釋;乙服刑10年
乙認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 二人同服刑2年
㈣ 經濟學中的選擇包括哪些問題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㈤ 簡答:什麼是經濟學所謂的「選擇」它要解決哪些基本問題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著名的「楊朱臨路而泣」的故事充分說明選擇帶給人的痛苦。楊朱是先秦有名的哲學家,他有一天走到一個三岔路口的時候,面對著面前的三岔口,突然放聲痛哭起來。有人大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痛哭,楊朱回答說:「我不知道該走哪條路!」那人不以為然,結果這個楊朱鄙夷地看了看他,滿臉憂愁地說:「你哪裡知道,人生到處都是這樣的三岔路口啊!」
作家幾米用漫畫的形式也演繹過這種「臨路難」的選擇情結。後來還拍成了一部特好看的電影,名字就叫《向左走,向右走》。
莎士比亞在其戲劇《哈姆雷特》中留下了描述兩難選擇的名句:「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最近(2010年6月),有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一個男青年因為在三名愛著他的女孩子之間難以取捨而最終選擇了自殺。
但是選擇又是幸福的,因為它告訴你至少你還有其他的機會。
歷史上,別無選擇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烏江自刎,而選擇做奴隸的越王勾踐終於創造了「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人間奇跡;別無選擇讓明末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前先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並對她說「願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而選擇宮刑的司馬遷則忍辱負重寫出了照耀中國歷史進程的不朽巨著《史記》。
當然不當的選擇會帶來終身遺憾,所以我們有句俗話,叫做「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宋徽宗、宋欽宗選擇投降而不是拚死抵抗,結果被擄掠到寒冷的北方受盡凌辱,最後還不得善終,讓後人扼腕嘆息;崇禎皇帝選擇處死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而自毀長城,其結果便是國破家亡。所以,面臨選擇時須慎之又慎。
回歸到經濟學上,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投資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企業老闆,你看中了兩種投資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投資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經濟學里把嚴格遵循利己原則的人稱為經濟人,而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機會成本的概念比較專業化,並非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所以慎重使用。著名經濟學、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就說經濟學家不可以隨便使用經濟學術語。他舉了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說他的一位朋友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有一天,朋友的太太發現家裡的水管壞了就叫他修理,結果他的這位朋友說:「叫水電工來修吧,我的時間很值錢,也就是說我修水管的機會成本很大。」說完後上樓看電視去了,於是這位太太向盧卡斯投訴說:「誰信他的鬼話,看電視難道也掙錢?」因此,盧卡斯認為那些動不動就說「機會成本」這樣經濟學術語的人只不過想嚇唬那些不懂這些術語的人而已。
㈥ 從經濟學的角度寫一篇如何面對人生選擇的短文
首先可抄以提到每個人面臨權衡取襲舍(trade-off),這個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以此與人生選擇相對應。
此外,可以從人生選擇的機會成本角度進行考慮,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可以幫助你分析你的人生選擇給你帶來的得與失,比如就業考研的得失,出國或就業的得失
如果講復雜一點還可以提到博弈論,比如你的人生選擇和其他人的人生選擇會相互影響,這個時候就會涉及到博弈論的概念,比如說你和其他人會達到納什均衡(納什均衡:在一策略組合中,所有的參與者面臨這樣一種情況,當其他人不改變策略時,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通俗來說,就是給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給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最好的策略。即雙方在對方給定的策略下不願意調整自己的策略,這也是影響人生選擇的一個決策。
以上全是我手打的,代表我個人想法,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㈦ 經濟學專業難嗎,對什麼能力要求比較高呢
經濟學類專業知識結構復雜,內容繁多,現代經濟學又強調數量化的概念,而且特別強調實戰能力。
㈧ 請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任何選擇都是有代價的,並舉例說明
任何選擇都是有代價的,確實是這樣子的,向你選擇這個之後,你就不能選擇另一個就跟人版生,我們每個人權人生都只有一次,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你選擇了之後,只有取不斷的嘗試是你才能能知道是怎樣的結果,即使失敗了,換一條路,這個也是自己的選擇。
㈨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經濟學里把嚴格遵循利己原則的人稱為經濟人,而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