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1687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Ⅱ 經濟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
制度經濟學的一個根本觀點就是,人類社會從古到今的發展中,關鍵因素是制度性因素而不是技術性因素。風險投資要發展,就必須解決制度設計中的漏洞、缺陷以及矛盾。制度建設滯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是加大交易成本。制度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科斯是制度經濟學的重要人物,經濟學的「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就是他提出來的。「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使得整個經濟學為之一變。
根據科斯的觀點,如果交易成本為零,法律規定就無關緊要,任何權利配置都是有效的;在這樣的世界裡,構成經濟制度的體制既無實質內容也無目的。如果交易成本不為零,就會有不同的權利界定和分配,這時候法律對權利如何界定和配置就十分重要,有效率的結果就不可能在每個法律規則、每種權利配置方式下發生。也就是說,如果交易成本為零,怎麼樣的配置都無所謂;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怎樣配置就大有講究了。
如果交易成本不為零,什麼樣的法律制度是最好的呢?顯然,最好的法律就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法律。為什麼法律制度會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因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法律制度是一個關鍵性制度因素。
過去數十年,無論是法學界還是經濟學界,制度經濟學都大行其道。其中像科斯、諾斯、布坎南、貝克爾這樣傑出的學者相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制度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發展,現代西方法學的發展也主要是法律經濟學的發展。制度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在中國受關注,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改革大都是制度性改革,涉及到制度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德蘭德(F.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 C. Prescott),也是屬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中的重要人物。他們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他們對經濟環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他們假定:宏觀經濟的波動...
公共經濟學是經濟學領域最富挑戰性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與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的交叉學科。本書系統闡述了公共經濟學的基本內容,諸如公共產品、公共選擇、最優稅收、公共企業、公共規制、政府預算、政府間財政關系等。公共經濟學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但因其研究的基點是市場經濟,故對中國實踐亦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嘗試用中國現實經濟中的案例來說明公共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Ⅲ 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嗎
是的。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大衛·李嘉圖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
(3)經濟學經典人物擴展閱讀:
一、亞當·斯密的人物影響
亞當·斯密因《國富論》而被認為是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斯密的理論體系是一個網路全書式的經濟學體系,雖然其間缺乏嚴密的邏輯以及存在各種矛盾,但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對經濟實踐和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幾乎從他還在世時開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其他學者都力圖使斯密的思想適應其某種體系或時尚。
二、大衛·李嘉圖生平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生於猶太人家庭,父親為證券交易所經紀人。12歲到荷蘭商業學校學習,14歲隨父從事證券交易。1793年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25歲時擁有200萬英鎊財產,隨後鑽研數學、物理學。
1799年讀亞當·斯密《國富論》後開始研究經濟問題,參加了當時關於黃金價格和穀物法的討論,1817年發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9年選為上議院議員。
Ⅳ 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都有哪些人物他們都有何背景
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邁克爾·克雷默、埃絲特·迪弗洛 、阿比吉特·巴納吉、保羅·羅默 、威廉·諾德豪斯 、羅伊德·沙普利 、埃爾文·羅斯 、尤金·法瑪 等等,他們都曾在世界性高校就業過,都對世界經濟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起開始頒發,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有52屆了所以得獎者非常多,接下來就舉例說明。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保羅·羅默 、威廉·諾德豪斯 ,兩位得獎者獲獎的原因是在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的貢獻 。威廉·諾德豪斯出生於新墨西哥州 ,曾就讀於耶魯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現任職於耶魯大學惠特尼·格里斯伍爾德經濟學教授和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 。保羅·羅默現任職於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Ⅳ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
Ⅵ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除了前面所說的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還有
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 建立在三大理論基礎上 :國家經濟學 、社會經濟發展五個階段論及生產力理論 。其中生產力理論是核心。建立在這三大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
(1)提出發展階段論 ,批判比較成本理論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的特點。李斯特認為,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盡管有其長處,但卻只是適合英國的情況,或者說只是從全世界共同發展出發的,而沒有考慮到各國情況不同、利益各異,這不是一種普遍適用於各國的理論。
李斯特特別強調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的特殊道路,並且從歷史學的觀點,把各國的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各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採取不同的貿易政策,在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必須實行自由貿易 ;當處於農工業時期時,必須將貿易政策轉變為保護主義;而經濟進入發展的最高階段,即農工商業時期時,則應再次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只有這樣才可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否則將不利於相對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
李斯特認為,由於英國已進入農工商業時期,它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是正確的,但絕不能否認保護貿易政策在英國經濟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於德國,由於它還處在農工業時期,所以必須採取保護貿易政策。
(2)提倡生產力論,指出比較成本論不利於德國生產力的發展。李斯特認為,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一個國家的財富和力量來源於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生產力是國家強盛的基礎。他說:「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李斯特正是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出發,主張在農工業時期的國家必須採取保護貿易的政策。
李斯特認為,在當時,如果英國的自由貿易學說不加區別地應用於各國 , 就會使先進的英國商品充斥落後國家 ,包括李斯特的祖國──德國。從短期來看 ,落後國家可以買到一些廉價商品,似乎佔了便宜;但從長遠看,落後國家的工業卻因此發展不起來,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提高,就會長期居於落後地位和從屬地位。反之,如果德國採取保護貿易政策,從短期看,某些商品價格,特別是先進的工業品價格是高一些,但是 ,為了培育自己的民族工業,就應當忍受暫時的犧牲。經過一段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起來了,原來依靠進口的商品──先進工業品的價格就會降下來 。這樣,看起來似乎開始時減少一些財富,但卻通過保護貿易,發展了自己民族的生產力,即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財富。李斯特說:「保護關稅如果會使價值有所犧牲的話,它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抵償損失而有餘。」
(3)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反對古典學派的放任自由原則。李斯特認為,要想發展生產力,必須藉助國家力量,而不能聽任經濟自發地實現其轉變和增長。他承認當時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但認為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也是由於當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德國正處於類似英國發展初期的狀況 ,應實行在國家 干預下的保護貿易政策。
李斯特主張通過保護關稅政策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工業生產力。他認為,工業發展以後,農業自然跟著發展。因此,他提出的保護對象有幾個條件 :① 幼稚工業才需保護 。② 在被保護的工業得到發展 ,其產品價格低於進口同類產品並能與外國競爭時,就無需再保護,或者被保護工業在適當時期(如30年)內還不能扶植起來時,也就不需再保護 。③ 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競爭者,也不需要保護。④ 農業不需要保護。
基於李斯特主張保護的是幼稚工業,並且主要是通過關稅保護,所以,人們把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稱作幼稚工業保護論或關稅保護貿易理論。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Infant Instry Theory)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某個國家的一個新興產業,當其還處於最適度規模的初創時期時,可能經不起外國的競爭。如果通過對該產業採取適當的保護政策,提高其競爭能力,將來可以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出口並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就應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政策。主要運用關稅保護之類手段來實現。
但是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強調以規避競爭為主的保護方式。但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 匯率變動的日趨頻繁,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面臨著規范保護程序、加強受保護產業的監管、鼓勵國內競爭等新問題。
Ⅶ 經濟學方面的大師級人物有哪些啊
由經濟學大師級人物寫的此類教科書也很多,但用全新的思路來構建新的體系的教材則顯得鳳毛麟角,而本書作為一本優秀的中級微觀經濟學教材,在構建教材的新體系方面作了有建樹的探索。 《管理者微觀經濟學》根據克雷普斯教授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對一年級MBA學員所授課程的講稿寫就。全書以博弈論和策略思維理論為基石,創造性地將微觀經濟理論和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相結合,為讀者思考管理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書文字通俗易懂,大部分章節都以簡單但內涵深刻的案例作導引,深入淺出地向胸懷大志的管理者展示了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及模型來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經營管理問題。此外,作者還給出了匿名市場、個性經濟學等概念,並且把許多以前看來與經濟學無關的內容,如聲譽、可信度等納入了分析當中。作者指出,受到近年來交易成本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和動態分析理論(如博弈論)的啟發,如果將經濟學和組織行為理論的分析整合,將大大提高經濟學解釋世界的能力
採納哦
Ⅷ 古典經濟學有哪些代表人物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內重農學派認為只容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
Ⅸ 貨幣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
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憑借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對經濟穩定政策的錯綜復雜性的論證」)
出生
1912年7月31日出生於紐約市,父母是俄羅斯猶太移民 1932年羅格斯大學(RutgersUniversity)學士
1933年芝加哥大學碩士
1946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1937年—1940年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師
1940年—1941年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
1945年—1946年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經濟學與企管副教授
1946年—1948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1948年—1963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1963年—1982年芝加哥大學羅素傑出服務經濟學教授()
1953年—1954年劍僑大學傅爾布萊特客座學者(VisitingFulbrightLecturer)
1964年—1965年哥倫比亞米契爾客座研究教授()
1967年冬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
1972年冬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 《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inPositiveEconomics)
《消費函數理范》()
《資本王義與自由》(CapitalismandFreedom)
《價格理論:初稿》(PriceTheory:AProvisionalText)
《美國貨幣史·1867年~1960年》(,1867一1960)與施瓦茲(AnnaJ.Schwartz)合著 歷史終於向他低頭
1.弗里德曼從50年代開始鼓吹「自由市場經濟」,批評政府幹預市場。在當時一個篤信政府幾乎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時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揚自己的獨特經濟見解。由於堅信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他隨時隨地與人展開辯論,遭到當時世人的嘲弄,受盡白眼。
2.時代不同了,數十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經濟學偉人低頭,承認他與凱恩斯齊名,為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弗里德曼一貫遵循芝加哥學派的傳統,極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在他看來,理想中的經濟制度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但弗里德曼並不主張無政府主義,他所提倡的是從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的道路上轉變方向,政府只應扮演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只應在反對技術壟斷和克服市場的不完全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經濟學方法論上,弗里德曼贊同並宣揚實證經濟學。他認為實證經濟學在原則上不依從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性的判斷,它是類似於任何一種自然科學的客觀的科學,它的最終目的是創立一種能對現象提出正確的、有意義的預測的理論或假說。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的指導下,弗里德曼明確地提出「恆久性收入假說」,指出,消費者不是根據他們的現期收入,而是根據長期的或已成為慣例的恆久性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支出。
現代貨幣數量論是弗里德曼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石和貨幣政策依據。在現代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名義收入貨幣理論」,用於考察貨幣數量變動與名義國民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此外,弗里德曼還提出自然失業率假說,試圖解釋通貨膨脹與失業並存問題。
由於在「消費的分析和在貨幣的歷史與理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論證了穩定經濟政策的復雜性」,1976年,弗里德曼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Ⅹ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國和法國。代表人物如下:
在英國,從威廉.配第(1623—1687年)開始,到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結束;
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開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結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1694—1774)。
形成時期:《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葉,完成於19世紀初。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並在不同程度上探討了剩餘價值的各種形式,如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問題。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它把經濟關系和各種經濟范疇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恆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庸俗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