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的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可以分為單個需求和市場需求。
單個需求:指單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市場需求:指消費者全體對某種商品需求的總和。
(1)經濟學中對產品的定義擴展閱讀:
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需求規律的含義: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規律。只有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與需求定理在邏輯上是不能並存的。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是。)
2、替代品的價格。當所謂替代品是指使用價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氣和電力等。一般來說,相互替代商品之間某一種商品的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其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反之亦然。
3、互補品的價格。所謂互補品是指使用價值上必須互相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車和汽油、家用電器和電等。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4、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5、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6、消費者的預期(對未來商品的價格以及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同樣的,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的收入將上升時,將增加對商品的現期需求,反之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7、消費者規模。 當消費者的數量增加時,需求隨之增加,反之則少。
2. 經濟學中的信用的定義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
信用是以償還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如賒銷商品、貸出貨幣,專買方和借方要按約定日期屬償還貨款並支付利息。
信用的本質是一種借貸行為,是有條件的商品或貨幣的轉讓行為。
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具有雙重作用(信用的雙重作用):
1.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信用制度加速了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使許多大型企業得以建立和發展;信用制度節省了流通費用,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使非現金結算發展起來,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現金支付,既節省了流通中的現金貨幣量,也加速了貨幣投放和回籠的速度;信用制度促進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
2.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矛盾
首先,信用的發展有可能造成虛假繁榮,加深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加速了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其次,信用還會引發貨幣信用危機。當信用造成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尖銳化並發生生產過剩危機時,貨幣流通與信用關系也會發生混亂。因為生產過剩、商品銷售困難,使商業信用引發的債務得不到償還,商業信用急劇減縮,銀行貸款難以收回,勢必造成貨幣流通和信用的嚴重混亂,發生貨幣信用危機。
3. 供給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總量。包括已經處在市場上的商品的流量和生產者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的存量。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及的影響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小。
2.相關商品的價格:《資本論》中舉了一個實例——如果咖啡的價格上漲了,可可的價格不變,一些可可生產者會轉向生產咖啡,可可的供給量必然減少。
3.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動也影響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技術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不斷提高。一次生產技術的變化一般是單方向的,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量增加。
4.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表明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應量減少:反之,生產要素價格下降,使生產成本減少,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量增加。
5.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這實際上也影響到生產成本的變化。政府如果增加稅收,生產者的負擔則加重,供給便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6.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如果行情看漲,廠商就會減少供給;反之亦然。
7.自然條件:如水果、蔬菜等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在生產旺季,供給自然會大於其他時間。
4. 一個關於政治經濟學中商品概念的問題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復動產製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野人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凝結了人的勞動,而這個勞動不是種植它的勞動,而是你到山上去「揀」他的勞動。你揀到他只能說明你運氣好,如果特意去找的話,能不消耗勞動嗎?
5. 政治經濟學中對商品、商品價值和價格的理解,它們的定義和關系。急~!!!
商品是為交換來而生產(或用於源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即由於每一個商品都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若想衡量,其單位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此請注意一點,商品是由於交換才產生的,所以如果沒有交換就不能被稱作是商品。一個物品是有使用價值的,例如牛奶可以喝來得到營養,但是如果我自己喝了牛奶,則牛奶只有使用價值,因為沒有被交換所以不能被稱作商品。但是如果我拿牛奶跟別人交換得到了大米,那麼其意義就是我將牛奶的使用價值轉移給了別人,使牛奶實現了其交換價值,則牛奶成為了商品。因此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如果是商品一定是要有交換價值。但是交換價值又是無形的,是人與人直接交換形成的,其衡量標准正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最後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商品價值上下波動。
6. 經濟學中的 是什麼概念
指的是機會成本比如說小王不工作在家開飯店,一年算下來用收入減去成版本得到利潤,嘿嘿權,一年凈賺10000元,那麼從經濟學上來說,小王真的賺了10000元嗎?不,現在假設小王如果不開飯店而去工作的話,那麼他一年可以賺12000元。那麼小王開飯店便是虧了。因為這里的12000元是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指如果選擇做A而放棄掉的如果做B所得到的收益。經濟學上的成本除了會計成本之外,便還得加上機會成本
7. 理解經濟學中的供給概念需要把握哪幾個方面的含義
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願意且能供應的商品數量。
兩個條件:
願意供給、能夠供給。
影響供給的因素:
1. 商品的價格:在影響某種商品的供給的其他因素(如生產該種商品生產要素的價格)既定不變的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如果越高,生產者願意供給的產量當然會越高。
2. 其他商品的價格。這里會引出替代品的概念。
3. 生產技術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技術進步或由於任何原因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下降,將由於單位產品的成本下降而使得與任一價格對應的供給量增加。
4. 政府的政策。對一種產品的課稅將會使賣價提高,在一定條件下會通過需求的減少而使供給減少。反之,減低商品租稅負擔或政府給予補貼,會通過降低賣價刺激需求,從而引起供給增加。
5. 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如果廠商對未來的經濟持樂觀態度,則會增加供給。如果廠商對未來的經濟持悲觀態度,則會減少供給。
供參考。
8. 貿易在經濟學中的定義
貿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裡面進行的專。最原始的屬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
貿易: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一般貿易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補償貿易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進料加工貿易
寄售、代銷貿易
邊境小額貿易
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租賃貿易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出料加工貿易
易貨貿易
免稅外匯商品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出口加工區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其他
9. 奶牛產品在經濟學里的定義是什麼
奶牛賣奶的經濟學2007-06-02 20:41奶牛有個特點,就是如果它一天正常能產100斤奶,那麼當你把這100斤奶擠出來後,第 二天它還能產100斤,可是如果今天你只擠50斤出來,那麼明天你還是只能擠100斤出來 ,而不是150斤,這是因為它的奶包的容積是有限的。所以它這個特點可以總結為:在 產奶能力的范圍內,產奶量完全受擠奶量的制約,與擠奶量相等。
假設一頭奶牛和20隻猴子生活在一起,奶牛產奶給猴子喝,猴子拔草給奶牛吃。再假設 一頭奶牛一天能吃100斤草,20隻猴子一天能喝100斤奶,能拔100斤草,那麼這頭奶牛 和這20隻猴子就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它們的生產一點也不浪費,一點也沒有不足。它們 之間是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各取所需,它們之間是「共生」關系。如果從經濟角度來 看,它們的經濟形式屬於產品經濟,也就是計劃經濟。
假設有一天,奶牛感覺到自己吃虧了,它要把它的奶變為商品,讓猴子拿草來交換,而且要2斤草換1斤牛奶(商品之間互相交換的數量比例就是價格。這個比例你可以任意假設,就是1斤草換2斤奶也行,反正它們之間得達成一個交換比例,才能交換)。這樣猴子就拚命去拔草,一天下來,只拔了150斤,就只換到了 75斤奶,顯然吃不飽。而奶牛就高興了,它吃了100斤草後,還節余了50斤,它望望那 一小堆草,興奮地想:明天這一小堆草又會增加50斤,以後每天都會增加50斤,哈哈, 不久就會成一座山,我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了。
下面我們從奶牛和猴子的整體來分析結果。 猴子的勞動量雖然比原來增大了很多,產草量也多了50%,但是它們的生活反而下降。 而多產的這些草對它們這個整體是無用的,猴子不吃它,奶牛也不吃它,只是聚集起來 看著高興。奶牛的財富增加了,但是它的奶產量卻下降了25%,它雖然還有25斤的生產能力,但是因為猴子買不起,所以它這25斤的生產能力就浪費了。所以這樣的結果就造成了無用的生產能力增加,有用的生產能力下降。
經濟分析家野豬興高采烈地報導:「今年青草的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GDP增加100%。」
受奶牛的啟發,猴子內部強壯的也認為自己吃虧了,就鼓動分開單干。結果強壯的猴子每天可拔十幾斤草,能換七八斤奶,自己吃不了就用來洗澡,說可以美容;而老弱的猴子一天累死就只能拔三四斤,只能換一二斤奶,哪裡夠吃的,餓得眼眶比酒盅還大。
這邊猴子有餓得半死的,而那邊奶牛的奶子漲得跟燈籠似的,直埋怨需求不足,把剩餘的牛奶往河裡擠;富裕的猴子則高興得說:「現在真好,牛奶供應真充足,要多少有多少!」
弼馬瘟孫悟空一次偶然下界遊玩,看到他的子孫很多都餓得皮包骨頭,大吃一驚,慌忙向玉帝稟報。玉帝不信,邊剔著牙邊說:「野豬不是說GDP增加100%了嗎,猴子的生活應該比過去好,怎麼還有挨餓的?」派千里眼一望,果真是實。玉帝就說:「各位愛卿有什麼妙法?」大學士太白金星出班奏道:「慣例,每隻猴子每年都要向御馬園交50斤青草的稅,我看免了這稅就完全解決了。但是免了稅後,馬又不能不吃草,我看這草就全部由奶牛出,奶牛最富,這不僅稅沒有減少,而且還能減小貧富差距呢。」眾神仙連稱妙妙妙。太上老君就說了:「杯水車薪。50斤青草能換25斤牛奶,這25斤牛奶分到365天里去,一天就是6錢8分4厘9毫,按西秤就是34.25克,那餓得半死的猴子一天多吃這么點牛奶就能飽?再說,給奶牛加了稅,奶牛也不是傻冒,她勢必要給牛奶加價,結果猴子的生活會比免稅前還要糟糕,大學士連『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常識都不懂?」玉帝白了他一眼,譏諷他說:「你有什麼好法子就說出來吧。」太上老君說:「吾知吾不言。」
哎,原來多好的世界,硬被奶牛這個狗東西給破壞了。
市場經濟同奶牛賣奶的本質和現象都一樣。市場經濟里,富人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這 些財富中的大部分對他們的生活是沒有一點用處的,例如比爾蓋茨有幾千億美圓的身家 ,他自己能花多少呢,他那麼多房子自己能住幾間呢,只是讓他看著興奮,但是他們還 要拚命的聚斂,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要把蛋糕做大。聚斂財富是動物和人的本性。 他們要聚斂財富,那麼社會就要加班加點為他們生產,無用的生產能力增大,無用的東西也增加到很多,然而窮人需要的東西,窮人因為沒有錢買就停止生產,致使有用的生產能力提不起來,有用財富的產量也提不起來,就造成了窮人想好也好不起來的局面。 市場經濟表面看起來是熱鬧的,是繁榮的,可是無用工太多,人民生活的改善是極慢的 ,最底層人的生活幾千年都不能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