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為經濟學的四大結論是什麼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行為經濟學開始用人們生活中比比皆是的決策例子作為實驗內容,直接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幾個關鍵假設。
行為經濟學的四大結論是:
1· 前景理論 2· 後悔理論 3· 過度反應理論 4· 過度自信理論
⑵ 行為經濟學的四大結論
心帳理論(Mental accounting)的四個結論是關於如何合並(把多個經濟活動整合成一個帳戶)和單列(把一個或多個經濟活動分解成多個帳戶)心理帳戶的。合並讓人們在痛苦和損失時好受很多,單列使得人們在不增加真實經濟好處的情況下更爽。
下面就逐一介紹這四個結論吧。
第一結論:
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到收益/甜頭/好處,盡可能的單列他們。
實驗例子:老牛中了一個75塊的足球彩票。
老朱中了個50的足球彩票,和一個25塊的福利彩票。
他倆誰更爽?
大部分人都說老朱爽。
解釋:斯誒勒往心帳理論里加入了交易效用,即每個經濟活動本身帶來的效用(可正可負)。單列後的涉及盈利的多個經濟活動提供了多個正的交易效用,中兩次獎當然比中一次爽了。還記得前景理論吧,前景理論也可解釋結論一:根據S曲線,因為收益的效用是邊際遞減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應用:沒聽說過誰把所有的聖誕禮物放一個盒子里的,大家是能包幾個盒子就包幾個。
商業應用:企業做廣告,特別是面向家庭主婦的電視廣告,那種讓您限時撥打800電話,購物免費送東西的,一般都送您幾件便宜貨,而不是一件貴的東西。
第二結論:
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到開支/損失/霉頭/災難,盡可能的合並他們。
實驗例子:老牛某日倒車撞了保險桿,修理費用1400塊;那天還超速吃了罰單,120塊;亂停車吃了罰單,40塊。
老朱倒車撞了保險桿,修車費用1600塊。
他倆誰更不爽?
這還用說嗎?當然是老牛更不爽了。
解釋:心帳理論還是用交易效用解釋。單列後的經濟活動提供了多個負的交易效用(倒多次霉當然比倒一次更不爽了)。前景理論也可解釋。因為損失的效用也是邊際遞減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應用:出了很多倒霉事千萬不要跟領導/老婆一一匯報,報個總數就行了。領導/老婆嘛,掌握大方向管理大問題,小小細節就不要麻煩她了。
商業應用:您車上的option(選件)就是這么賣給您的。有經驗的汽車銷售員常常報一個加了option的總價格,而不是單獨強調某一個option的價格,讓您覺得和base model一比,總開支沒加多少。
推廣開來,當企業銷售昂貴的東西的時候,盡可能的創造選件(options)並把它們賣給顧客(當鞋店裡有人向你推銷鞋油的時候,您買的那雙鞋多半在200塊以上),嘟嘟嘟嘟,顧客在心帳理論第二結論的重火力下紛紛倒下。
第三結論:
如果有某個經濟活動涉及到開支/損失,找個另外有收益的經濟活動並且收益超過前述損失的,合並他們。
實驗例子:老牛等老闆發獎金,自己估計是300塊。獎金到手,哦耶,果然是300塊。但是一周後HR打電話說獎金發錯了,要老牛退回50塊。
老朱也等老闆發獎金,自己估計也是300塊。但是一周後,獎金到手只有250塊。
他倆誰更不爽?
大多數人認為這次還是老牛更不爽(又是老牛!)
解釋:同第二結論。
生活應用:對領導/老婆報喜不報憂,那肯定是錯誤的(並有生命危險);報喜也報憂,您能做得更好。在此提醒廣大中老年男網友:好事喜事不要輕易報給領導。要攢起來等壞事出現的時候再一起合並上報。同時也提醒少數青少年朋友,壞事不要急於坦白給您的父母,等好事出現時一起合並再報。什麼?找不到好事?你完了!
商業應用:從收入中扣除開支比直接讓人承擔開支更好受一些。這廣泛應用於從月收入中扣除一部分來支付各種商業保險和分期付款(當然,分期付款還有另外的機制起作用,有時間細談。)
第四結論:
如果有某個經濟活動涉及到大筆開支/損失,同時有某個經濟活動減少了一點該損失,把該經濟活動單列出來。
第四結論又叫一線希望(silver lining)結論。
實驗例子:老牛炒股某日損失了4900塊。
老朱炒股某日損失5000塊。但是回家的路上他揀到了100塊錢。
他倆誰更不爽?
怎麼還是老牛?(原因:心帳理論沒有掌握好。)
解釋:參照前景理論的S曲線。
生活應用:要善於在逆境絕境完全損失中尋找閃光點,哪怕就是一點,也要給找出來。
商業應用:Mail-in Rebate。買大件,先付錢,回頭再給您退點錢,高興吧?(Rebate的另外的機制是,最多一半的人真的去申請rebate)。
心帳理論的四個結論說完了。您看了是不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或是恍然大悟?對您的生活有用就行。
⑶ 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多少行為經濟學
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給了行為經濟學,分別是:
(1)2002年獲獎的行為經濟學奠基者丹尼爾·卡尼曼,他和已故學者托維爾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論(KT model)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研究基礎;
(2)2013年獲獎的羅伯特·J·席勒,他提出的非理性分析理論框架以及所著的《非理性繁榮》,成功預言了美國互聯網、股市以及樓市領域的三大泡沫。
(3)2017年獲獎的理查德·塞勒,他的重要理論貢獻在於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賬戶理論。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
⑷ 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研究
卡勒曼和阿莫斯絕對不是一對人在戰斗,同期有幾個經濟學異己份子也在琢磨類似的問題。後期人們發現,他們的研究基本上都能統一到前景理論下來。
Framing effect:
這個詞比較難翻譯,行為經濟學、決策學和心理學中一般翻譯為框架效應或框定效應。
很多人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為了表示對卡勒曼和阿莫斯的尊敬,還是用他們的例子。
問題:
美國被恐怖分子干慘了,600人生命處於威脅之中。美國總統小布希面臨這樣一個難題:
實施方案甲,這樣200人能得救。
實施方案乙,這樣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救出全部600人,三分之二的機會失敗(600人全完蛋)。
您認為小布希該選啥?
對於一個不迴避風險活追逐風險的人,甲,乙方案差不多。但是俺們知道人民不喜歡風險,所以大多數人選方案甲。您也是吧。
同樣的問題,換個表述方式:
美國被恐怖分子干慘了,600人生命處於威脅之中。美國總統面臨這樣一個難題:
實施方案丙,這樣400人完蛋。
實施方案丁,這樣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沒人完蛋,三分之二的機會600人全完蛋。
同樣的問題,怎麼選啥?結果這次是大多數人選丁。真誠希望小布希不要給饒糊塗了。
前景理論很好的解釋了這種現象:框架效應改變了參照點,這樣第一種表述給人是贏的感覺,當然大家選擇肯定的贏。第二種表述給人是損失的感覺,當然大家選擇是盡可能的迴避損失,賭他娘的一把了。
再來一個例子。買機票,票面250塊,如果您有托運行李,請加十塊。或者說,票面260塊,如果您沒有托運行李,我們給您10塊的折扣。那種您覺得更爽?當然是第二種了。第一種讓您覺得這10塊錢是個損失,多不爽?這框架效應的效果您明白了吧?
另一個例子,把贏和損失推廣到正面框架和負面框架上。比如說,有種火腿打標簽,25%肥肉,或者75%的瘦肉。其實一樣,但是大家喜歡後者更多一些。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般來說,大家不喜歡負面的表述方式。所以說話要注意表達方式,好話要好說,壞話也要好說。
⑸ 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積極路徑:以下哪些理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提出的
前景理論是行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提出者是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專斯基,其中丹尼爾·卡內屬曼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阿莫斯·特沃斯基1996年去世,沒有拿到。因此這個選項是正確的。
心理賬戶也是行為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理論,提出者理查德·塞勒1997年拿了諾貝爾獎,因此這個選項也是對的。最早涉及有限理性這個概念的是阿羅,而正式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赫伯特西蒙。這兩個人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這個選項也是對的。
(5)前景理論行為經濟學擴展閱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
1968年起,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頒獎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019年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邁克爾·克雷默摘得獎項。
⑹ 為什麼人會定大目標(行為經濟學)
定立來目標是因為人自有這種本能,所有人一旦明確了目標發自內心的真正的目標,就會本能的過濾、抓住與目標有關的信息,從而更容易達到目標。
目標是一種導向、一種動力,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需要去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路標」,並且對它「負責」,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
如果沒有目標,我們會發現每件事似乎都可以做,但因為方向不一致,很可能最後落了個一事無成。沒有目標就沒有標准,那選擇也就不再存在了。
⑺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的二級學科,用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打破以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論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才外還有錨定效應等等。
⑻ 在現實生活中用理性選擇的理論來分析人們的經濟行為有什麼優勢
從行為人的直接心理經驗證實的角度來看,任何人的當前行為都呈現出三個顯著性特徵:一是占優性,即當前行為是特定環境中行為人的可能行為集中的占優選擇,換言之,行為人總是偏好當前行為,這意味著第一人稱視角下的任何行為都滿足偏好的內在一致性;同時,第一人稱所指的范圍只有行為者個人,因而,其偏好的外在一致性也滿足。二是最優性,即當前行為被行為人賦予了在第一人稱視角下總是最高的價值,這意味著第一人稱視角下偏好的最大化條件也得到滿足,當然,這里所指的偏好實現所帶來的滿足包含了對物質和非物質的滿足,這種滿足可以稱為廣義效用或者赫伯特·西蒙所稱的抱負水平(汪丁丁、葉航②,2003)。三是無約束性,即行為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在主觀能力(主要指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無限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基礎上經過最優化而進行選擇的(事實上在第三人稱看來行為人的主觀能力和客觀能力都可能是有限的)。因此,根據理性行為的定義,當前行為的三個特徵表明了任何行為都是第一人稱意義上的完全理性行為,這樣的理解對多視角性和無歧視性地解釋復雜的人類行為選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解釋單個行為人的非常規選擇狀態具有工具變數的相對優勢。比方說,雖然行為人的行為有可能在主流經濟學框架內是非理性的,然而,置換到自身視角來看這種行為依然是理性的。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中介指標從行為人的偏好序集中顯示同這種行為相關的內部信息;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結合行為人的行為狀態參數和相應的心理規律來推斷行為人偏好的排序關系而進一步了解行為人的歷史或預期行為。實際上,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認為,從自我意志的自由選擇的角度來看,吸毒、抽煙、酗酒甚至自殺等都是理性行為(汪丁丁、葉航,2003),所以,理性行為標準的劃分在貝克爾的經濟體系中已成雛形。
(三)理性行為的選擇及其決策依據
各經濟學流派關於行為人是否表現出了理性行為的爭論也傾注了不計酬勞的熱情。我們首先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來看,主流經濟學認為行為人事實上的行為選擇是理性的,市場是建立在理性行為人活動的基礎之上,即使存在某些非理性行為者,也會由於達爾文式的市場選擇機制而最終被逐出市場;或者,這些非理性行為者通過學習能夠演化成理性行為者(劉紅忠,2003),因此,從長期來看所有行為人都是動態的理性行為者,而市場也會內生地收斂於有效率狀態;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側重點是完全理性行為。其次,行為經濟學斷言現實中的行為人有可能長期和系統地偏離理性行為,從而,市場可能周期性或長期性地背離有效率狀態,行為金融學為這一命題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側重點是非理性行為。順次,西蒙和新制度學派也堅持行為經濟學的這種理性行為觀,新制度學派與行為經濟學關於理性行為的主要區別在於,新制度學派側重於影響行為人行為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即關注人際間關系),而行為經濟學則側重於影響行為人的個性因素分析(即關注個性特徵);行為經濟學與西蒙的理性行為觀也有一定程度的出入,前者側重於認為行為人的不完全理性是約束條件下最大化的起點,即名義上應該是最優性選擇而事實上是次優性選擇是源自行為人的不完全理性行為,而且前者傾向於理性行為程度較低的行為區間研究;而後者側重於認為行為人的有限理性是約束條件下最大化的終點,即名義上不能實現最優性選擇是源自只能達到次優性選擇這一事實,而且後者傾向於理性行為程度較高的行為區間的研究。因此,從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分析,任何條件下任何行為者的任何行為都是完全理性行為。
那麼,理性行為的內在依據是什麼呢?西方經濟學認為理性行為是最優化的結果。在確定性環境中,主流經濟學通過效用或利潤最大化方程式來描述行為者的理性行為,行為經濟學、新制度學派對此也沒有異議;在不確定性環境中,主流經濟學相繼建立了期望值效用和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方程式來解釋行為人的理性行為選擇,而新制度主義卻從堅持適當的制度安排的角度通過降低交易成本來實現理性行為,同時,行為經濟學通過最大化前景理論中所提出的價值函數來解釋理性行為或非理性行為選擇。非線性概率加權的廣義期望效用理論(唐愛國, 2005)和引入了大量事件結果的有可能實現隨機占優性的累積性前景理論(薛求知,2003)的新近發展為行為選擇的解釋提供了更優的框架。
三、理性行為多重性的進一步分析
除了從經濟學角度,我們還可以從歷史辯證和形式邏輯角度來探討理性行為的內涵。
首先,從歷史辯證和統計角度來看,理性一詞的意義來源於西方社會中個人行為比較顯著水平的眾數性質。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物競天擇的市場機制和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觀促成了經濟活動中行為人普遍的比較趨同的「自利性+最大化」傾向,為了從理論上描述這種普遍傾向,理性行為一詞便被歷史地賦予了特定的自私自利含義;顯見,如果西方社會中每個人都具有「利他性+最大化」傾向,那麼,理性行為就會被賦予利他性含義,因此,西方經濟學所界定的理性行為概念具有一定的歷史依賴性。同時,作為語言分析學范疇的理性行為一詞也具有符號變數和命題函項的功能,即如果西方學者將上述的普遍傾向指稱為其他名稱如「莫里」或「高金」等,那麼,也並不妨礙西方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和功能上的完整性,只不過簡單地將所有數據中「理性行為」替代為「莫里」或「高金」即可。這意味著理性行為中真正值得上升到理論高度的現象就是個人行為的普遍傾向或顯著水平上的眾數性質,因此,理性行為的含義與個人行為普遍傾向的性質高度相關。比方說,如果將考察的范圍鎖定在某些宗教領域(如佛教)內,那麼,這個領域內個人行為的普遍傾向或顯著水平的眾數性質就是「利他性+最大化」,因此,理性行為就賦予了「利他性+最大化」的含義。同樣,如果將考察的范圍鎖定在我國真正共產黨員集體中,那麼,這個領域內個人行為的普遍傾向也是「利他性+最大化」,此時,理性行為也賦予了「利他性+最大化」含義。事實上,這種視角具有成功的經驗基礎,例如,當時武器裝備和軍隊數量遠遠處於劣勢的共產黨軍隊最終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無數共產黨員和解放軍官兵視死如歸的利他行為,以及中國「兩彈一星」不朽工程中許多寧願放棄遠遠高於國內的豐厚的國外待遇而毅然回國的科學家的利他行為,顯然,我們說這些規模性的共產黨員、解放軍和科學家的利他行為都是非理性行為至少在邏輯的語言意義上是違背事實的。因此,理性行為的內涵不是外生的,它具有一定的必須謹慎提防的背景和范圍依賴性,所以,在運用理性行為一詞時,加上適當的限定詞就不會出現「肯定後件」的邏輯謬誤,如「西方社會中的理性行為」的提法比「普適的理性行為」的提法更具有邏輯可靠性。
本文來源於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閱讀鏈接:http://www.csscipaper.com/eco/lilunjingji/47868_2.html
⑼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的二級學科,用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打破以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論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才外還有錨定效應等等。
⑽ 行為經濟學幾大效應
這些有很多的效應,行為經濟學要看你自己喜歡什麼經濟學,然後去選擇一下去更改什麼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