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流通時間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流通時間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15 21:57:50

A. 急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有關商品經濟及運行規律)

發達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體制逐步轉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這一創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確實沒有直接講過,但是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對於我們理解這一轉軌提供了啟示。我國創立並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代實踐表明,發達的市場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一、人類社會只有經過商品經濟才能進入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一個基本觀點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觀察當代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形態以及我國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應該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馬克思對於社會形態的劃分,是有多種依據和劃分序列的。這里只談談他大致同時提出的兩種社會形態劃分學說。一種是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以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五種經濟社會形態的學說。後人將之概括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經濟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的序列。這種劃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廣為流傳和普遍採用的。但是,還應該注意馬克思的另一種關於社會形態的劃分,這就是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以人的發展程度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的學說。
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時間相距不足一年半。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形態的這兩種劃分序列並不矛盾和排斥,也不存在哪一種劃分更重要,或者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已經取代了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問題。
馬克思說的三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三個階段,是以社會主體的個人的發展程度,即個人是否獲得全面發展和具有自由個性作為標准或依據進行劃分的。從經濟上說,這種劃分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人們交換活動方式從而經濟關系的發展和演變。這種劃分說明:起初,由於生產力低下,個人沒有戰勝自然界的力量,不得不依賴並從屬於共同體,個人沒有獨立性。這表明個人發展程度很低,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最初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不獨立的個人,憑借血緣關系和對他人的依賴建立聯系,這時個人之間只有勞動交換,沒有產品交換,從而人們直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原來自然發生的個人對共同體的依賴、從屬關系解體,個人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性的基礎上的。這表明個人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是不全面、不自由的,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社會中的已獲得一定獨立性的個人,通過交換自己生產的產品實現勞動交換和建立社會聯系,從而人們間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間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最後,由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原先單獨的個人變為聯合起來的個人,他們共同佔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和生產能力,並成為他們的共同的社會財富,從而個人得到全面發展,並獲得完全的自由個性。在這個發展的階段,人們又直接地交換自己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表明個人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實現了人類的最高理想,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或第三大社會形式。
個人發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尺。馬克思說的個人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生產力發展的三個階段,相應地也是人們經濟關系的形式發展的三個階段。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展階段序列,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樣一條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遵循以上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體次相繼前進,決不能從生產力低下的、人們在狹小范圍內發展著的第一大社會形式或第一個階段,跳越過人們建立了普遍社會物質交換和全面關系的、能夠滿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存在發達分工體系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而直接過渡到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第三大社會形式或第三個階段。從人們勞動交換的社會形式而言,人類社會決不能從自然經濟或半自然、半商品經濟,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經濟,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所以,馬克思用人的發展程度作為標准和依據,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和劃分社會發展階段,是科學的。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以上兩種劃分序列,對於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後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採取的經濟形式,有重大現實意義。我國解放前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都很不發展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序列來看,屬於第五種即社會主義社會,但從三大社會形式序列來看,仍然屬於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發展階段。這種情況同馬克思原來設想的社會主義並不完全符合,或者正如有學者所說發生了「錯位」現象。也就是說,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序列來看不同於資本主義,但從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展階段序列來看,又同資本主義處於同一社會形式即第二大社會形式或同一個發展階段即第二個發展階段上。過去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錢中,只依據馬克思關於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不考慮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走了不少彎路,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糾正過來。
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種劃分序列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一個重大啟發是,在認識本國社會發展階段、確定理論政策和創建馬克思主義廣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時,將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合起來考慮,可能是一種新思路。也就是說,在考察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不僅要看到它們在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性質上的根本區別,而且要看到它們在社會經濟形式上又有相同的地方。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經濟已經發展為更高層次的發達商品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大大超越了馬克思生活時代的發展水平,並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存在。在像中國這樣原來經濟文化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必須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這些都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我們黨將我國現階段社會定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並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是對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二、當代世界各國實踐表明發達市場經濟是普遍共同的經濟形式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從16世紀誕生,到現在已有500年的歷史。以資本主義制度誕生為標志,人類社會進入了馬克思提出的三大社會形式序列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從人們的勞動交換關系的形式來說,盡管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早己產生並緩慢發展,但它成為社會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卻屬於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商品生產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出現,價值規律已經在長達5000~7000年的時期內起作用。那麼,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當代的商品經濟又處在一個什麼階段上?
關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歷史,傳統看法認為,它經歷了三個階段或有三種類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生產從原始社會末期產生,跨越存在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就將消亡。他們把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兩個階段。20世紀1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它們在實踐中認識到,現階段的社會主義還不能消滅商品和貨幣,還需要利用價值規律。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明確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貨幣」,但強調它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有根本區別。這一理論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重大影響,總不敢理直氣壯地發展商品生產,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掛鉤,某些國家在特殊時期甚至主張取消商品貨幣和價值規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共產黨宣布: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學家提出商品經濟發展三階段論,將迄今為止的商品經濟發展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三個階段或三種類型。但在理論研究和著述中,總是強調這三種商品經濟類型的不同,特別強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區別;對於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只簡單地提及,而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只有少數人探討過。其實,我國既然要發展商品經濟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上述這些問題是不容迴避的,應該深入加以研究。首先要研究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其次還要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關於上述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我國學者將之歸納為以下諸點:生產者的勞動採取價值形式,商品交換遵循等價原則,商品生產者具有本位利益,商品生產者進行自主經營,與貨幣經濟共同存在,經濟活動受市場調節,通行自由競爭原則,經濟具有開放性,等等。對於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別,馬克思作了經典分析,集中表現在他提出的兩種流通公式上,前者為W-G-W(為買而賣),後者為G-W-G'(為賣而買)。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前者建立在生產資料小生產者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追求使用價值以滿足生產者自身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交換時貫徹等價原則,不發生價值增殖;後者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和僱傭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資本價值增殖,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剝削並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而等價交換僅僅存在於流通過程。對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區別,研究者總是強調它們的性質根本不同,如所有制、生產目的、作用和後果不同等等;至於它們的共同點,學者們很少論及。
但是,我國也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80年代初,卓炯作為我國最具創見的經濟學家之一,首先提出「擴大商品生產」概念,為研究近現代商品經濟理論,特別是為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開辟了一條拓荒之路。他認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是從簡單商品生產到擴大商品生產。從邏輯形式來看,簡單商品生產的對立物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如果把簡單商品生產說成是小商品生產,那麼它的對立物是大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都屬於擴大商品生產,這是它們的共性,不同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如果按生產資料所有制來劃分,則是小私有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私有制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商品經濟(註:卓炯:再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68-73.)」。可見,卓炯對商品經濟發展歷史進行劃分時有兩個標准,一是按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生產規模來劃分,則有簡單商品生產和擴大商品生產兩種類型;二是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來劃分,則有前述商品經濟的三種類型。他的創見和突破在於前一種劃分,類似於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一樣。按生產規模來劃分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符合從過去的小商品生產到後來的大商品生產發展的歷史過程。卓炯按生產規模劃分商品經濟類型的優點在於,既能把歷史上的簡單商品經濟和後來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區別開來,又能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尋找出來。但是,擴大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一個共性,但卻不能涵蓋和概括它們的主要共性;它是考察它們共性的一個切入點,但並沒有直接點擊到它們的核心。
根據16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為了研究和揭示商品經濟發展各階段的共性和個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劃分發展階段或類型時,採用包容性較寬的用語似乎更好,可以首先把歷史上迄今的商品經濟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為了與發達商品經濟相對應,可以把簡單商品經濟理解為不發達商品經濟。
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這里涉及到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這兩個概念的異同及其關系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曾經熱烈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大同小異的兩個概念。從這兩個概念的主詞商品和市場來說,它們是不可分離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通過市場實現,市場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沒有商品就不會有市場出現,沒有市場也就沒有商品存在,所以商品和市場是一bìng@①產生、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同一種經濟關系的形式,在概念上並無實質性區別。但從這兩個概念提出的過程來看,它們的含義又是有區別的。商品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專門研究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制定了完整科學的商品貨幣理論,認為商品貨幣關系的實質是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人們勞動通過產品交換而建立的一種生產關系的特殊社會形式。後來,列寧把人們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作為一種經濟形式稱之為商品經濟。而市場經濟概念則主要是西方經濟學家使用的。20世紀20~30年代以後,比較經濟學或比較經濟制度學提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個對立概念,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說明二者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不同:資本主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稱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用計劃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稱為計劃經濟。可見,市場經濟的本質含義是指與計劃經濟相對立的、由市場及其機制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的一種形式或體制。即使從市場經濟概念的這個含義來說,它與商品經濟概念也是一致的,是專指商品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特徵。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個概念是對同一關系——商品貨幣關系從不同角度考察而得出的不同用語:市場經濟是從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來說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由市場機制調節人們勞動交換關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的角度來看的商品經濟的這一含義說,那麼它們就沒有什麼發展階段的高低之分,說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的提法,其根據似乎並不能成立。然而,就市場經濟概念提出的時間來說,實際上它指稱是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達的商品經濟才稱得上是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則比較勉強,充其量只能是不發達的、不成熟的市場經濟。所以,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其實也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二者在發展階段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國家,發達的商品經濟或發達的市場經濟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在20世紀最後20年,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共同採取的經濟形式。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的區別主要是:(1)在生產技術上,前者是建立在落後技術和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個體小生產;後者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2)在所有制上,前者是個體小私有制;後者是日益社會化的所有制,或者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是社會主義公有制。(3)在存在領域上,前者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社會形態中不佔主導地位,只作為附屬經濟成分在比較小的范圍內存在;後者則與資本主義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結合在一起,在全社會范圍內存在。(4)在經濟活動的目的上,前者是為了獲得相等價值的使用價值,以保值為目的;後者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價值,以價值增殖為目的。(5)在市場范圍上,前者只形成狹窄的有限的地區市場,後者則形成廣闊的完整的國內市場體系和不斷擴大的世界市場。(6)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前者是在自然經濟統治下的小生產者的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調節;後者是資本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調節,並逐步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7)在生產規模上,前者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徵;後者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
上面講的發達商品經濟不同於簡單商品經濟的七個特點,正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同點或共性。它們的區別點或個性有:(1)所有制基礎不同,前者是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後者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現階段中國則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2)追求價值增殖的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資本家個人發財致富;後者是為了社會整體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3)在收入分配上,前者是少數資本家剝削大多數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並佔有社會財富的大部分,勞動者僅獲得維持生存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只佔有社會財富的一小部分;後者在本質上是勞動者平等地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在一定歷史階段允許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4)在社會後果和最終目的上,前者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社會成員貧富鴻溝加深;後者發展趨勢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於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歷史的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如何劃分階段?過去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由於劃分依據不同而有多種發展階段劃分的序列;而單從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形式這一角度來劃分階段,則很少有學者做過。我認為,對它同樣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依據來劃分發展階段。如果從市場經濟概念原來的含義,即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的方式來看的商品經濟的角度,那麼則可以依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的變化,把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的500年歷史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從16世紀資本主義誕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基本上是由市場自發調節的,可以叫做市場調節主導的市場經濟。(2)20世紀初,特別是20~3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除市場調節手段外,又有了國家干預和宏觀調控手段,可以叫做國家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前者可以理解為發達市場經濟的近代形式,後者可以理解為發達市場經濟的現代形式,或者叫做現代市場經濟。當今世界客觀存在的經濟事實是:包括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幾乎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一些國家早已建立了發達的市場經濟,一些國家已經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另一些國家正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就是說,除已經建立起發達市場經濟的國家外,其餘大多數國家正向建立發達市場經濟的模式前進。總之,從當前實踐和今後一段較長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發達的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普遍的共同的形式。
三、資本和剩餘價值也是發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
前已說明發達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共同的經濟形式,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不相同,那麼,它們有沒有共有經濟范疇呢?當然,首先因為它們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不言而喻,商品經濟一切范疇,如商品、價值、貨幣、市場等等都是它們的共有范疇。可是,《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范疇,如資本和剩餘價值能否成為發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並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資本和剩餘價值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共有范疇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解決。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范疇已經正式載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中。現在的問題是,這樣做是否有悖於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實踐新發展出現的這個問題,因為已經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進行理論概括的時代,我們既不應該要求前人那時就做出完全符合現在實際的回答,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受前人結論的束縛而不再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探索。因為馬克思《資本論》的任務是揭示19世紀中葉以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他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特徵的意見只是一種科學預測,這些預測應該接受實踐檢驗,並根據新的實踐加以發展。這樣做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恰恰在於,《資本論》為我們解決當前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據以前進的出發點。馬克思是運用辯證邏輯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一般和特殊相結合是一個重要方法,貫穿於整個理論體系的分析之中。當我們考察馬克思對資本和剩餘價值這兩個范疇本身進行分析時,發現它們又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
關於資本。資本的一般性是指它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研究了資本范疇的一般規定性。在他看來,「資本顯然是關系,而且只能是生產關系。」但是他在分析資本這種生產關系時,首先撇開了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在最一般、最抽象意義上,從流通過程的層面上,分析了資本的屬性。馬克思在討論貨幣轉化為資本時,為了發現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貨幣的貨幣的不同,認為應該「先考察資本的一般規定」。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個價值額,也是貨幣,但與單純的價值不同,與單純的貨幣也不同,資本的一般規定就在於,它作為價值成了運動的主體,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勞動保存自己,並使自己「增殖」(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510.)。《資本論》第1卷第4章在研究「資本的總公式」時,在敘述「勞動力的買和賣」之前,從比較資本流通公式和簡單商品流通公式的區別入手,從價值流通過程的角度,揭示了資本的一般規定性,說:「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餘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176.)《資本論》第2卷第4章在談到「資本是一種運動」這一觀點時給資本下了一個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僱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22.)資本的這一完整定義,顯然有兩個層次,首先它是一種自行增殖的價值,其次它是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建立在剝削僱傭勞動基礎上的生產關系。前一層次可以理解為資本的一般屬性,後者可以理解為資本的特殊屬性。資本的特殊性是指它是資本家所有的和進行生產的條件,是剝削和佔有僱傭勞動者剩餘勞動的手段,是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性的含義從生產過程的角度,解決了資本作為能夠增殖的價值是怎樣增殖的,其來源是什麼的問題。《資本論》第3卷最後一篇從社會歷史的高度指出:資本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20.)所以,說資本是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殊屬性的范疇是完全符合馬克思原意的。
關於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一般性就是馬克思說的「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餘勞動」(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251.)。這是對剩餘價值一般性的經典解釋。馬克思還說過,如果我們把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那麼,剩下的就不再是這幾種形式,而只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基礎。」(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90.)這表明馬克思本人也主張對剩餘價值這些范疇進行抽象,發現它們的一般性並成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的共有范疇。當然,馬克思講得最多的是剩餘價值的特殊性,即它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雇傭工人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體現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自己以及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往往在資本的一般性即能夠增殖的價值的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說明其他社會形態里的經濟現象。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經常提到前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古老的資本形式。盡管那時並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卻使用了商業資本、生息資本(高利貸資本)等這類用語,以說明它們也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從而拓展了資本范疇的適用范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全國解放前後也經常在一般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用來說明革命勝利後的經濟現象。毛澤東認為建

B. 一篇1000字左右的政治經濟學論文。題目叫金錢的力量。。後天前要,急~~

除了金錢的力量,我們還有什麼力量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持續而強勁的增長,中國對事關國家大政方略的財政投入能力空前提高,甚至讓西方老牌發達國家瞠目。

但是,錢多了只意味著國家硬實力的增長,不意味著軟實力有了相應提升,因為很多難題並不是只靠堆錢就可以解決。今天的中國社會,令人擔憂的一個現象是,從上到下都洋溢著有錢好辦事、錢能擺平一切的熱情。它帶來的是急功近利、用錢買路的邏輯和行為方式,完全忽視必不可少的長期細致工作,以及自我形象的提升。用錢開路,只有油水情而絕無魚水情,換來的往往是順水推舟、要價一路水漲船高。

以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為例,中國商人在國內直接用錢向官員買路的行為方式,在這里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但是,非洲的政府對社會的治理能力和控制能力遠無法與國內相比,錢只是擺平了官員卻擺不平當地老百姓,當地部族游擊隊隔三岔五扔個炸彈或發一封恐嚇信的事情經常發生。而且,金錢開道的方式不但使這些官員的胃口越來越大,也讓當地百姓對中國政府、中國企業的形象極為反感。

而西方國家進入非洲一類國家時,通常既有耐心打通官員的一面,又有提出苛刻條件約束其行為的未雨綢繆,同時不忘對當地社會進行有效滲透和攻心工作。經濟的一條腿伸進去時,文化和政治輻射的一條腿也伸了進去。單以金錢開道,雨來地皮濕,雨過一風吹。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打交道的經驗,往往反不如西方。

談到中亞,我們的視線首先會落在俄羅斯和美國這樣的競爭對手上,但拉開了距離看,恐怕最有力量的競爭對手,是土耳其而非美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有軍事力量沒有經濟力量,更缺乏道德和文化的號召力;美國什麼都不缺,但中亞只是它推行「自由民主聖戰」和大國角逐戰略的疆場,它無意也無心經營中亞;而土耳其則不然,雖然它既無足夠軍事力量也無足夠經濟力量,但它卻在突厥民族中擁有無與倫比的價值觀和文化的感召力。

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土耳其是伊斯蘭世界和突厥世界中,世俗化和民主化的最好榜樣;在文化上,土耳其自稱是一切突厥民族的祖國,它雖不算富有,卻在中亞地區大量進行文化投入,援建大學、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教育事業,輸出土耳其的拼音文字系統,傳播土耳其的世俗文化,對所有突厥語民族的留學生留有大量政府補貼的名額。

不到20年時間,從亞德里亞海到中國的玉門關的「突厥走廊」里,到處都流行著土耳其音樂、土耳其影視,青年學生出國留學,要麼選擇西方發達國家,要麼選擇土耳其。

沒錯,中亞五國市場上到處可以見到中國的小商品,漢族商人賣中高端產品,維吾爾商人賣中低端商品,但換來的卻是中國把中亞變成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的疑懼。雖然土耳其在中亞與中國的競爭中,經濟上、尤其是資源爭奪中落了下風,但卻在人心的爭奪中,占據了上風。

單靠金錢的力量,不但無法長期保有中國在境外的國家利益,甚至亦不能保有境內的平安穩定。

迷信金錢力量的民族,是落後和愚昧的民族。無論是用於內政的安撫還是世界的拓展。擁有經濟和文化及意識形態雙重優勢的民族,才是真正強盛的民族,才是值得拜服的、有感召力的民族。

民族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決定民族命運的絕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力量,而主要取決於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決定我們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人類社會,以十年為度,可見政治興衰;以百年為度,可見社會興衰;以千年為度,可以看到文明的興衰。十年之內,一場由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中國將會出現偉大的變局。政治體制改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不可能有退路。

中國的改革走到今天,容易改的早已改盡,剩下的都是最困難的部分,每一步都要闖地雷陣。蘇聯的改革則是由難到易。他們已經走過了最難的一關。而中國最難的一關尚未過呢。蘇聯的教訓任何時候都是中國的鏡子。蘇聯的失敗主要在於內因。它並沒有被世界大戰打垮,卻在制度競爭中被打垮了。一個制度如果不能讓公民自由地呼吸並最大程度地釋放公民的創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這個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領導崗位上,它就必然滅亡。

當年蘇聯所有的問題都是體制上的問題。上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下層不能照舊統治下去。蘇聯也曾強調穩定,把穩定看成了目的,把維持現狀看作實現穩定的手段,穩定壓倒一切,金錢擺平一切,結果卻激化了矛盾,一切反過來都可以壓倒穩定。

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民族,絕對不應迷信一時的金錢力量。

它可以信賴的,首先是觀念的力量。中國傳統政治奠基於商鞅,粗成於秦始皇,大成於漢武帝。獨尊儒術就是獨尊皇權。正因為這種背景,使得百多年來中國多次借鑒西方的政治改革都半途而廢。改革在其他領域都能大顯神通,一旦延伸到政治領域,馬上就寸步難行,最後總會爆發突然事件,使改革者措手不及,全軍潰敗。鄧小平是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也曾下定決心,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政治改革與傳統政治權力結構的不相容性日益凸現出來,導致了波及全國的動亂。

它可以信賴的,是制度的力量。美國成功的秘密不在於華爾街,也不在於矽谷,真正的秘密在於長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後的制度。美國制度被詡為是「一種由天才們設計,使蠢才們可以運作的體系」。

一種壞的制度能夠使好人做壞事;一種好的制度也能夠使壞人做好事。民主恐怕是極要緊的。沒有民主,就沒有持久的崛起。民主思想的傳播不受國界限制,當然也不受歷史限制。中國的精英們要有為後代尋找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切實可行的制度的勇氣。不一定要成為先烈,但一定要成為先驅。

它可以信賴的,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即知識,知識即力量。中國不缺乏真理,中國缺乏容忍真理存在的土壤。在西方,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思想的風暴引發了革命的風暴。在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的風暴毀滅了思想的火種。我們缺少現代極為珍貴的反思意識。思想投降了,真理無處容身。今天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主導世界的不是意見,而是思想。意見不是力量,思想才是力量。沒有思想,談什麼「解放思想」?文化大革命最顯著的特點是:不許討論。舉凡攸關民族命運的問題,都不允許公開討論。允許公開討論的都是小問題。其實小問題無需討論就可以處理,大事才需要公開討論。鄧小平當年發動的「真理標准大討論」,是那樣激盪著中國人的心。這場討論還在民眾心中種下了獨立思考的種子。國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民的思考力和論述力。

C. 關於2010的大一政治經濟學論文範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D. 2000字以上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1、選題不能超出政治經濟學的論域; 2、 寫出好文章的「訣竅」就是三真:真情實感、真憑實據、真知灼見。

E. 政治經濟學論文怎麼寫

可以去中國知網 國研網 看看哦

F. 政治經濟學論文怎麼寫(那個大神可以幫忙寫下。)

你太有才了 上這里找眉目來了, 你的跟我的試題一樣一樣的,你不會是我同學吧?誰能幫忙寫,我也要一份!

G. 求一篇800字高一政治經濟學論文

大多數中國人都不認為自己是納稅人,尤其是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吃的、用的都依 賴於父母,除了騎車的每年要交的幾塊錢自行車稅以外,我還要交什麼稅呢?難到每年年 頭的一千幾百塊的壓歲錢還得打稅?他會很肯定地說納稅這"義務"與我沒什麼關系。最初 的我也曾抱著這種觀點。 誰是納稅人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地從報刊上看到"我是納稅人"'"是納稅人的錢養活了你,你就得為我服務"的看法。但也有報刊發表文章表示相反的觀點,說"我們一般的都沒有達到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標准,還不算是納稅人"且"納稅的主體是企業,為納稅人服務是為納稅企業服務。"這把我也搞糊塗了。"為納稅人服務"就只是為少數的"有錢人"服務?這范圍太少了吧? 今年春節,一件事提醒了我----我們就是納稅人。 春節前,花街上擺滿了賣應節物品的地攤,而且有不少是放假的學生開的我姐姐的同 學也開了一擋,邀請了姐姐和我去幫忙。剛鋪開攤子,就來了一個"要錢"的人一一據說是管理部門的,每個攤位收5 O元。他解釋說:來收的50元地租里,含有百分之多少是屬於地稅的。事後又從姐姐口中得知我們賣的花和小玩意在批發的時候,價格是比較低的,經過了幾個中間環節,才變成現在出售的價格,如銷售的開支、零售稅、地稅、人工等。也就是說在出售的價格里或多或少都包含有一些稅款的成份,而買這些東西的消費者等於都間接交了稅,換句話說買賣商品的消費者和經營者都直接或間接與納稅發生關系。 說了大半天,原來大多數群眾都是納稅人,你是,我是,他也是。 納稅人有權利亦有義務 人的認識過程總是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更深入的了解。"經過學習,我進一步了解到: 每個人都與稅收有密切的關系。 每個人早上一起來就路"稅"打交道,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稅收。 你所在的學校,所喜愛的廣播站和電視台,上至國家機關的經費,下至失業者所收的救濟金均來自財政支出,而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體,占財政收入的90%以上,所以這些經費絕大部分都出自稅收。我們每天都享受著稅收的惠澤。 廣大的群眾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都與納稅發生了關系。由於我國在零售環節方 面實行價稅合一的標價方法,使消費者意識不到自已是納稅人,其實在商品流轉中所含的 稅款占我國稅收收入比重達60%以上。廣大的消費者就正是國家最主要的納稅人。 我們是納稅人,就有納稅人應有權利。站在自私一點的立場上看,我們所交納的稅款 里包含了我們的血和汗。既然交納了就希望受惠,不能讓那些不稱職的人把我們交的的血汗錢白白花去了。 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既然有權利,亦應該有義務。從個人上看,或許現在我們所納 的只是少量的流轉稅,但當有一天我們有數以訊計的收入,你會光榮的去交納個人所得 稅嗎?如果我有這么的一天,我會自覺去納稅。那你呢?你會嗎? 聞說經濟發達國家的人以納稅為榮,不能納稅為恥。那我國呢?我國逃稅、偷稅的企 業和個人又是怎麼想的呢?朋友,你雖然是納稅人,但當你是高收入的話,你還願意當一 個納稅人嗎?

H. 政治經濟學論文怎麼寫啊,大一學生,什麼都不懂

你到底是要寫論文還是寫課堂作業。
如果是要寫論文的話,搜一下論文模版,大致上是「論題、目錄、提要、正文、總結、參考文獻」要求很多,格式很嚴格。
不過如果你是大一的話,估計老師就是讓你用論文的方式寫一下自己的心得感想,不會讓你寫論文的(畢竟你沒啥研究成果,沒法寫論文內容)你就把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自己總結一下,按照高考議論文樣式寫個幾百字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流通時間的政治經濟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