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哪一項是滿足人類慾望的資源的特點
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 就這一句話,微觀的解釋,總量相對需求不足
❷ 請問經濟學: (1)效用÷慾望=幸福 (2)效用÷幸福=慾望 (3)慾望×幸福=效用 這些內容是什麼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列過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如果人的慾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會越幸福。效用是人從消費物品與勞務中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種心理感覺,有慾望而得到滿足就是效用。效用要消費物品或勞務才能得到,消費物品與勞務要有收入,從這種觀點出發,沒錢絕對不幸福,但有錢並不一定幸福。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錢帶來的幸福僅僅佔20%,甚至更少。對低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對高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就要淡得多。 其實人的幸福並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數,而是一個多元函數。決定幸福的不僅僅有金錢,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滿的家庭生活、帶來樂趣的工作,受到別人和社會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麼,慾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慾望無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種感覺,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覺。人的感覺往往與用以比較的參照物有關。因此,幸福是相對的,和誰比反映了一個人慾望的大小。要想更幸福,必須增加效用,或降低慾望。從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來看,控制慾望也是獲取幸福的一種途徑。人貴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今天想要這個,明天又換成了那個。所以,知足長樂。作為講師,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倒推出現在應該怎麼過,應該接多少課。要想幸福,控制慾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訂立終極目標比與別人比較更容易控制慾望,獲得幸福。」
❸ 慾望在經濟學中的含義是什麼
慾望在經濟學中的含義:利益最大化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
❹ 為什麼經濟學根源於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現實中有無窮的物品,就算人們的需求再多,也能完全滿足,那麼,就沒有經濟學了。 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學存在的意義。
❺ 在經濟學中,慾望與需求有什麼區別
有慾望才會有需求,慾望是需求的充分非必要條件
❻ 經濟學講什麼 要具體點的 謝謝了
報紙雜志整天說著經濟形勢,什麼我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經濟疲軟等等,我們也常說,你有點經濟頭腦好不好?或者這么做經濟又實惠。那麼,究竟什麼是經濟學呢?經濟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呢?
人類社會的核心就是經濟,我們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經濟掛鉤的,小孩要素按著他口袋裡的零花錢,工薪階層要根據一個月的收入來選擇適當的消費,創業的人要考慮選擇什麼行業,怎樣獲得投資等等。現在的社會里,我們沒法離開經濟生活,現在無疑就是「經濟學的帝國主義時代」,生活中的行為幾乎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經濟學的作用就是解釋世事。經濟學能夠解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你相信嗎?不信的話,我們就從經濟學是什麼、研究什麼等方面來看看它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人活著就有慾望,慾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了想要吃飯,喝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干出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慾望。古人常說,欲壑難填,就是指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慾望沒有止境的。從前有個故事:
齊國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父母猶豫不決,便詢問女兒,要他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願意嫁給東家男子;袒露右臂是願意嫁給西甲男子,結果女兒袒露出兩只胳膊。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這就是東食西宿這個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解釋了人們總是貪得無厭,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慾望的最顯著特徵是無窮大。
經濟學產生之後,慾望便不再被視作可恥的東西,而認為是人的本性所在。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說白了,也就是怎麼滿足人的慾望,經濟學把慾望這種東西顯性化了,直接用金錢或者說資源來衡量。拿什麼是資源呢?
要滿足慾望就得有滿足的手段,經濟學把滿足人的慾望的手段,叫「資源」。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付出相應代價。表現在現代社會,那就是為了維持你的生活,你必須努力工作以賺取金錢,這樣才能用錢來買到你想要的東西。說白了,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個跟錢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經濟學有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因為畢竟有些東西是有限的,為什麼我們不能無所顧忌的用水、用電?為什麼市場上的白菜土豆有時多有時少?這些為什麼作為我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東西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而言之,連我們自身所能提供的勞動力、還有用作生產基礎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產資料,都是有限的。把這些東西統一取個名字,就叫做「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可是誰都想要擁有資源,那麼如何分配資源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經濟學就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資源的特點跟慾望相反,跟人的無窮的慾望比起來,資源總是顯得不夠,經濟學家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做「稀缺」。每個人都面臨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比如想想活得更長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閑暇,也就是說時間這個資源對於他們來說是稀缺的。每個社會也都面臨稀缺問題,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美國是最富裕的國家,難道美國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強大了嗎?當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現象。
慾望人人有,而且還會膨脹,但是資源卻是稀缺的,滿足慾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以及法律,從字面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經濟學的教材都會開宗明義的講,經濟學就是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學問。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通過美國汽車工業歷史的演變,給出了經濟學的定義,即經濟學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研究生產者行為,也研究政府經濟政策問題。
先來說說經濟學怎麼研究消費者。我們都是消費者,我們賺錢是為了花錢。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消費,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經濟學還告訴我們不要看今天賺了多少錢,而要在一生的時間跨度內來看收入和消費,現在年輕力壯,掙得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沒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綢繆給自己留點後路,不要等到老時不名一文,那樣的下場可不好。經濟學還告訴我們,其實也不必拘泥於按收入來安排消費,只要有實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來,借款消費,只要你能夠在將來還上就可以了。同樣的,掙的錢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於消費有多少用於儲蓄,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消費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古人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說消費是有慣性的,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消費是涉及的問題,看看,真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吧!
經濟學也研究生產者。因為慾望太大,而資源又總是那麼稀缺,他永遠比慾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麼發展生產,也並不是所有慾望都能得到滿足,而只能滿足一部分。那人類就要決定讓那些慾望得到滿足,那些慾望不能滿足,至少是暫時不能滿足。
生產什麼,就意味著讓什麼慾望得到滿足。比如生產糧食,就是為了讓吃的慾望得到滿足。因為資源稀缺,不可能什麼都生產,所以,生產一種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另外的東西。你有一張白紙,如果用來折紙鶴,就不能再畫成水彩畫掛在牆上了。還不如一畝地,中了玉米就不能同時再種水稻。這都是關於「生產什麼」的問題,屬於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怎麼生產也就是如何生產的問題。生產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樣是一個杯子,可以是流水線統一製作的玻璃杯,也可能是手工製作的陶瓷杯,那麼那一種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呢?哪一種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對企業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這個說明,用什麼方式生產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細考量,做出抉擇,經濟學家把這叫「如何生產」。
東西生產出來以後,就該讓它去滿足人的慾望了。但是怎麼把東西分到每個人手裡呢?要靠規則。規則怎麼定?說白了就是價格問題,是誰出價高就給誰,類似於拍賣?還是誰權力大就給誰?價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公平的,所以還有一個為誰生產、如何分配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這些問題的核心思想是講求效率,即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經濟學效率的含義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如果想讓某個社會成員狀況變的更好,就只能讓其他某個成員的狀況變得比現在查。這個狀態很像「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達到有效的狀態,才是最好的。迄今為止,人類找到了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一個是計劃,一個是市場。主要用計劃方法配置資源的經濟較計劃經濟;主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叫市場經濟。計劃方式,就是計劃部門的人說了算,只有他們有卻決定資源怎麼配置,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是計劃實現規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不不能各行其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手段是市場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買什麼、買多少,由消費者根據市場價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決定;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要看生產什麼更賺錢,市場經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經濟。而選擇是計劃還是市場,就是政府的問題了,所以經濟學也要研究政府的行為。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是人的行為。可是經濟學常常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這使得經濟學對世界的解釋更精確,對於指導人類實踐也更有效。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學科,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地服務於社會大眾。
❼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慾望,生產成本,效用,短期,經濟制度,生產
慾望,人不斷佔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系。通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
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proction cost)亦稱製造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效用(英文: Utility),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
Short run 短期
不能讓所有的要素都作出充分調整的一段時間。在微觀經濟學中,資本存量和其他「固定」要素短期中不能作出調整,進入也不是自由的。在宏觀經濟學中,價格、工資合同、稅率和預期等,在短期中也不可能作充分的調整。
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是指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反映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其政治統治的經濟秩序,而確認或創設的各種有關經濟問題的規則和措施的總稱。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所決定的,由於經濟制度就是生產關系,所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或者說生產力狀況如何,就決定或要求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同時,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於生產力也有反作用。經濟制度構成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決定其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並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的保護。先進的社會經濟制度,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落後的社會經濟制度,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不改變舊的經濟制度,生產力就不能發展時,必然會爆發社會革命。社會革命的結果是推翻舊的經濟制度,建立新的經濟制度。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革,政治、法律、文化、思想等屬於上層建築領域的東西也會發生變革。
生產
人類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稱社會生產。狹義的生產僅指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過程。
❽ 請問經濟學: 幸福×慾望=效用,這個公式簡單說明是什麼意思呢敬請高手賜教好嗎謝謝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幸福=快樂/慾望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
❾ 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慾望和選擇
資源的相對有限性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專無限增長和擴大的趨勢,屬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勞務,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