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觀經濟學里有關「乘數」,到底是怎麼算
稅收,一個是定量稅收,一個是比例稅收.你說的高書是考慮的是定量稅收,其他是考慮比例稅收
❷ 宏觀經濟學GDP乘數調節問題(北大張延)
當期增加200億美元政府支出,下一期增加100億美元政府支出對。
因為政府支出乘數是2,當期專GDP低於潛在屬水平400億美元,增加200億美元政府支出不就增加400億美元GDP.
下一期也是。預期下一期的GDP將低於潛在水平200億美元,增加100億美元政府支出就增加200億美元GDP.
GDP是否能自動回到潛在水平。是一個爭論問題。但是可以肯定是即使能自動調節也需要時間,因此凱恩斯主張政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相機抉擇!但是貨幣主義認為政府只要保持穩定的貨幣供給增加就可以了。可以參考一下各個學派,新古典主義拉,貨幣主義啦,凱恩斯主義等等
❸ 宏觀經濟學中乘數等於1時存在乘數效應嗎
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平衡預算乘數成立的條件:
比率稅收及其傳導機制;平衡預算中政府支出與稅收的關系;封閉經濟,並從政府支出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角度揭示出乘數的本質。
平衡預算乘數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旨在分析在預算平衡的條件下政府支出的變化對總需求的影響,結論可歸結為平衡預算乘數定理,即如果政府預算是平衡的,則政府支出與對經濟影響的凈效應相當,也就是政府支出乘數恆等於1。平衡預算乘數定理結論是明確的,但是,在我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卻引起了很大的混亂,在由高鴻業教授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中,該書的早期版本在描述平衡預算乘數時,認為該乘數應小於1,新的版本又調整為等於1。到底是小於1或是等於1,這對教授西方經濟學的教師也感到很困惑,教學中往往無所適從,所以,徹底釐清平衡預算乘數是否等於1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陸長平先生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7期發表的《平衡預算乘數新探》(以下簡稱陸文)就是針對該問題所作的一個有價值的探索,認為比率稅制下政府平衡預算乘數應小於1。
與陸文的結論相反,有關專家認為,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不論是固定稅收或是比例稅收,平衡預算乘數都等於1,平衡預算定理成立。
供參考。
❹ 宏觀經濟學中儲蓄乘數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中儲抄蓄襲乘數是(基礎貨幣乘數)。
擴展:
它是說人們將錢以活期存款的方式放到銀行,銀行為了保證存款人的取款要求。中央銀行要求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將錢存入央行,行成存款准備金。 而其他的部分,商業銀行佔有部分,又放貸出去。而貸款的人又把錢存在銀行,貨幣在這樣的運作中量就變大了。 有一個理論公式。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Q,則,存款乘數=Q/R 大概就是貨幣投放量(基礎貨幣)每增加/減少一個單位,存款會相應增加/減少的倍數。 產生這種貨幣投放量增量與存款增量不同的原因,是由於銀行放貸造成的。例如貨幣投放量增加了100元,央行規定其中的7.5元(我國現行的法定存款准備率是7.5%)做為法定存款准備,必須存在央行,其餘的92.5銀行就可以放貸款了。放出去的這92.5元,最終還是會被存在銀行體系,就又形成了92.5的新存款,銀行把92.5的7.5%存在央行後,餘下的85.56元,又可以放貸款......如此循環,一筆100元的投放量會生出很多存款,這新生出來的存款區別於開始的投放量(基礎存款),叫做派生存款。供參考。
❺ 在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是什麼
在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是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支出的初始變化之間的比率專。用公式表示為屬k=y/J ,其中Y 表示國民收入的變化,J 表示支出的變化。描述宏觀經濟中的經濟規律,主要是用來說明經濟運行中,總支出如消費、投資等發生變化時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總產出即國民收入產生數倍的變化。
❻ 宏觀經濟學中,乘數的作用機制是什麼論述題
在一個主導約束機制為需求約束的經濟系統中,最終需求(投資、消費、凈內出口)變動除直接影響產出容外,還通過乘數作用機理間接影響產出,使之倍減。乘數效應的本質是對總需求刺激效應的連鎖反應。
其作用機理是:初始性(自發性)需求注入經濟系統後,通過經濟系統中投入產出的技術聯系以及其他關聯機制,產生引致性需求,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渠道在經濟運行中形成一個不斷收斂並且不斷累加的結果,使總產出倍增。乘數作用機理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經濟系統是否具備適合其發揮作用和條件和基礎。
❼ 宏觀經濟學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的關系
邊際消費傾向(MPC)=消費增量/收入增量;
乘數就是投資乘數。在一定的邊際消專費傾向下,新屬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資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導致收入與就業量數倍的增加,或導致數倍於投資量的GDP。這個倍數就是投資乘數。
投資乘數K=1/(1-邊際消費傾向)
如果還不清楚,請看一下網路關於投資乘數的介紹。
❽ 宏觀經濟學中的六個乘數
乘數效應的產生的基礎是對於消費c的定義。(1)如果你把c看成一個自變數的話,那麼,c、版i、g增加多少,權y就會增加多少,也不會存在乘數效應。(2)但是乘數效應提出的背景是凱恩斯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該模型建立在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決定理論。根據絕對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絕對的由可支配收入決定。基本公式是:c=a+by.其中,c代表消費;a代表自發消費,即不管收入多少為了維持生存都要有的消費;y代表可支配收入;b代表邊際消費傾向,即收入增加一單位消費增加的比例,0<b<1。把c=a+by代入y=c+i+g
中,y=(i+g-a)/(1-b)。此時,乘數效應產生了。增加一單位政府支出g,會帶來收入y的1/1-b倍的增加。政府支出乘數kg=1/1-b。投資乘數ki=1/1-b。還有乘數效應是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即投資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進一步導致投資增加,這樣隨著國民經濟的運行不斷循環,從而導致收入y的多倍增加。假定b=0.8.那麼經過無數輪的投資和國民收入的相互影響。增加一單位的g。會引起y增加,0.8+0.8^2+0.8^3+...=1/1-0.8倍。
❾ 宏觀經濟學 有關稅率和乘數
不能。乘數的原理是一個量變化引起另外一個量的倍數變化。前者是因,後者是果。
而在比例稅情形下,收入與稅收是互為因果的。不確定收入就不能確定△T,不確定△T自然也不能確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