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中的效率與平等
經濟抄學裡面叫公平襲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濟學中,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2. 政治經濟學作業,四選一題做,謝謝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②具體措施:(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於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正確處理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公平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結果公平等。從機會公平的角度分析,公平與效率是統一的,所有促進機會公平的措施都會提高效率。從結果公平的角度探討,公平與效率又存在矛盾,過分強調結果公平,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效率損失;而發揮物質利益的激勵功能,又必須打破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拉開收入差距。不過,這種矛盾不是絕對的。如同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會影響經濟效率一樣,收入差距過大也會抑制有效需求,導致社會沖突,從而嚴重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這就是說,存在一個使公平與效率相互促進的收入差距適度區間。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關鍵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公平與效率相互促進的適度區間。
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和分析問題。在經濟發展初期,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勞動力供給充分,資本要素稀缺。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資本積累帶動勞動就業,提高產品供給能力。因此,在公平與效率的權衡上通常會更加重視效率。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一方面,產品供給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制約消費需求的增長、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無論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增長還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公平與效率的權衡上都要求更加註重公平。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這就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初次分配是指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國民收入分解為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企業營業盈餘三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實質是要素價格決定問題。正確處理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初次分配領域,首先應保證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市場競爭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完善要素參與分配的市場機制。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堅決根除涉及權錢交易的腐敗收入和尋租收入;打破行政壟斷與資源壟斷,完善自然壟斷行業的政府規制;破除生產要素市場分割和市場壁壘,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創造各類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條件。應當指出的是,由勞動和資本各自特點所決定,勞動與資本相比一般處於弱勢地位。為了保證勞動要素所有者與資本要素所有者在市場競爭地位上的平等,政府有責任通過就業政策和集體談判制度等增強勞動者的博弈能力,通過勞動保障與監察制度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現階段的重點是,促進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擴大勞動就業;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理順資本所有者、經理層與一般職工的收入分配關系;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以間接稅方式和國有資本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還要求政府通過稅種、稅率和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的調整,協調好政府、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關系。目前,我國間接稅比重高達70%以上。由於間接稅會直接進入市場價格,間接稅比重高不僅嚴重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會通過稅收轉嫁,加重中低收入群體的稅收負擔。此外,我國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比例過低,一些企業高管人員薪酬福利侵蝕企業利潤;還存在少數人無償或低價佔有、使用公共資源等問題。因此,深化初次分配領域改革,應在保持宏觀稅負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逐步降低間接稅比重,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稅負;提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改革國有企業高管人員的薪酬分配製度,嚴格徵收資源佔用稅,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和公共資源的收益分配機制。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直接稅和轉移支付等手段對國民收入在全社會范圍的第二次分配。再分配的目的是彌補初次分配的不足,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於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的適度區間,並盡可能促進起點公平。現階段我國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再分配存在逆向調節問題。目前,我國直接稅比重不足30%,其中個人所得稅不僅因佔比過低難以發揮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更由於高收入群體具有更多的避稅手段,導致個稅收入主要來自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財產稅所佔的比重更低,遺產和贈予稅還無從談起。從轉移支付角度看,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在社會保障支出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支出上還有較大差距。基於這種情況,再分配領域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點是在減少間接稅的同時增加直接稅;減輕中低收入者稅負,完善高收入者個稅徵收與監管;適時開征房產稅、遺產稅、財產贈予稅等財產稅。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在內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和「三農」的財政支持;加大教育、醫療、就業、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支出,並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
3. 用經濟學來解釋一下「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所以,當有一輛車在我們後面按喇叭,我們不予理睬,並且罵「有車有什麼了不起」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這裡面關涉到一個哲學問題,並且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4. 曼昆微觀經濟學的 平等和效率怎麼區別
效率優先,就是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保證公平的前提專條件,沒有效率屬就沒有公平。公平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公平指的是在效率優先的基礎上,注重國有資源第二次分配時按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再分配,只注重效率而忽視公平,將導致窮著越窮,富者越富。
5. 效率與公平有什麼矛盾及如何統一從公共經濟學角度回答
本書講述在中國公共管理教學與研究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公共經濟學被作為公共管理的一門核心課程用於行政管理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MPA)的教學之中。在國內公共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經濟學者主要採用數量分析方法、圖形方法進行講解,政治學和行政學者經常使用的方法是理論分析,而案例分析方法才剛剛開始使用。國外的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是公共經濟學教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公共經濟學的原理,又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現實政府經濟問題的能力。
6. 為什麼說公平與效率是經濟學永恆的命題
在分工社會中,人在某種程度上異化為某種生產要素,如資本家異化為資本,勞動者異化為勞動工具。於是就出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對立。說是經濟學永恆的命題,倒也未必。當分工消滅後,當人得到全面發展之時,公平與效率也就無所謂對立,從而也不是什麼經濟學命題了。不過這也沒什麼爭論的,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且起主導作用,那麼這樣說也沒錯。只是說,要點是分工,一定要從分工角度加以理解和思考。展開的話,可以考慮分配、交換、消費等。
7. 西方經濟學 論題:效率與公平哪個好
一、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效率與公平是個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兩個原則,即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微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在有序的市場環境和統一規則下,經濟組織以最低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獲得最大的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和勞務的狀態;宏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稀缺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則就是指社會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企業與國民經濟的效率為目標。
公平相對於效率而言,就是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從廣義上說,這種平等是包括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個方面的平等;從狹義上說,是指經濟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包括機會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具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則,一方面是指分配製度和政策的平等,具體地說就是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使社會成員的勞動投入和其它各種要素投入都平等的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則還要求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別要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解決好睏難人群的生活需要。這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而不是絕對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
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關系,其統一表現在:效率與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收入分配的價值內容、規模和具體方式。按照效率原則調節分配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可以為公平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和力量源泉。實行公平分配,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人們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則不會自動的實現公平;公平原則也不一定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則的實現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公平原則的實現則要靠政府的調節。片面的效率原則有可能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從而會威脅社會公平,其最終也會妨礙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則會導致平均主義,從而會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應怎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怎樣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後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復強調和明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還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十幾年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直是我們在實踐中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依據。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2006年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提出要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理論界新的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怎樣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更加註重社會公平」這些不同的提法?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教材在這部分內容中,採用了兩個說法,一個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另一個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盡管教參也做了一些說明和解釋,但在實際上並沒有將二者的關系梳理清楚。下面我們結合中央全會的一些最新精神,從理論和實際等方面對此進行一些闡述和分析。
(一)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關系原理,這是指導我們在實踐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理論基礎。因此,「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也罷,「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也罷,其理論的基本依據是效率與公平的辨證關系原理,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二者的統一,既不能片面強調效率,也不能片面強調公平。
第二,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是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現實依據。我國現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們根本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必須從這個具體的實際出發,必須要有利於解決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務。
第三,生產決定著分配,分配的合理性是受生產發展的需要制約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問題是當今全球都面臨的緊迫問題,更是制約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的大國發展的重大問題。資源的稀缺性要求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有限的經濟資源在生產中的投入是以資源使用的高效率為前提的。分配合理性的標准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客觀條件和現實的可能性。而且,分配合理性不僅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還包含著資源分配即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而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表現就是資源使用的高效率。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初級階段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一,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從微觀還是社會宏觀來看,效率、效益、質量都不高,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轉變,發展仍然是首要的任務;我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在加快發展中,資源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向高效率的方向流動實現的;改革也還沒有到位,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現象依然嚴重的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於關鍵的戰略機遇期,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等都更加需要我們加大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加快發展,要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發展或發展得慢都不利於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根本任務的完成。因此,在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把發展擺放在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而效率則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把公平擺放在一個應有的位置上,妥善的處理好社會公平問題也事關重大,它關繫到發展理念、公民權利、社會安定,也關繫到發展和效率,還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性質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根本問題。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一些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人群的就業、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等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突出的現實問題與矛盾。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了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的問題。這體現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統一性的正確認識,體現了堅持發展效率優先的同時,對社會公平問題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妥善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要解決好關系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所有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人群的利益問題。
第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作為我國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並不排斥在某個特定時期和條件下可以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擺在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建立在效率與公平二者統一的基礎上的,不能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從方法論上說,這既是辯證法和相對論,又是一個從總體和局部、宏觀和微觀不同角度或層面認識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問題。具體來說,從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看,由於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決定了我們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繫上總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和總的政策傾向是效率第一,是效率前提下的公平。但是,並非在任何時期、任何條件下都要把效率擺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根據各個時期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突出矛盾靈活的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並相應地採取具體的分配政策和對策,這樣才不至於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這樣才是堅持了效率與公平的統一,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緩解矛盾,才能更好的促進效率和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當前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具體化,「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新時期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落腳點。以上三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不是對效率原則的否定。「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主要是從再分配角度講的,是相對於再分配中的其他方面來說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的實現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按勞分配在本質上也是效率原則。因此,只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就是鼓勵人們的勞動、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要堅持效率第一的原則。社會公平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調控即再分配進行的,比如加大政府社會保證基金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對落後地區和人群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與政策傾斜等等。因此,「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建立在承認並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之下的,它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並存的,而不是不矛盾的。
總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依然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
8. 請求一份政治經濟學的形考答案,謝謝
《政府經濟學》形考作業1答案參考
學習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後。
題目:聯系實際討論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考核形式:小組討論(個人事先准備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學員都必須提交討論提綱,提綱包括以下內容:
1、聯系實際的例子。(30分)
2、個人的討論提綱。(30分)
3、小組討論後形成的提綱。(40分)
教師根據每一位學員的討論提綱以及小組討論後形成的提綱給每一位學員評分。要求能夠全面、准確地指出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證明其觀點。
答題題示:
個人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簡略)
(可以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
聯系實際的例子:找一個案例,並對案例進行點評。
小組提綱:政府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選擇。(詳細)
字數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個人題綱:(從小組提綱中選出一部分出來)
案例1: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損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農民的產生和現狀:
(一)城市化必定向農民征地,因而導致失地農民產生。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的田地被徵佔。據國土資源部統計,1987~2000年,全國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6.44萬公頃(3395萬畝),其中通過行政手段征地160萬公頃(2400萬畝)。這些僅是依法審批的徵用數,尚沒有把那些違法侵佔、突破指標和一些鄉村私下賣地包括在內。據統計,違法佔地佔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這意味著1987~2000年實際征佔耕地數為4000萬畝以上,按人均佔有耕地0.8畝計算,那麼建設佔用耕地導致失地農民有5000萬之多。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今後每年需徵用農民土地280~300萬畝,若按照城效農民人均佔耕地0.8畝計算,就意味著每年新增加420萬失地農民,十年後失地農民總數將達到1億。由此可見,失地農民的產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二)失地農民的現狀。城市化進程中產生失地農民是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幫助失地農民解決面臨的問題,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隨著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市場經濟建設帶來了企業用工方式的市場化,政府傳統行之有效的失地農民安置方式逐漸失靈,於是失地農民問題開始呈現。目前對失地農民安置雖有貨幣補償、就業安置、住房安置、劃地安置、建立社會保險等形式,但最主要還是採取貨幣化安置方式。由於對失地農民貨幣安置只能解決失地農民近憂,難以化解遠慮,從而導致部分農民失地又失業。由於我國目前大多數地方對失地農民採取以貨幣安置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農民處境艱難,他們的基本生活、就業、子女入學、養老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缺乏解決的有效途徑,他們的長遠生計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員為例,其貨幣安置比例高達82%。浙江省對10個建設用地項目進行抽樣調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進入社會保障體系外,其餘均為貨幣安置,其比例高達94.1%。然而,由於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現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導致補償標准過低,補償安置費的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簡單和責任不明造成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許多失地農民處於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狀態,有些地方的失地農民已到了面臨「無路可走,無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農民權益損失分析
(一)農民所擁有的諸多權利和利益,都是附著在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土地相關聯。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他們那些與土地關聯的權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礎和實現的條件,因而導致那些權利和利益的損害或完全流失。失地農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業機會,失地農民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財產土地。 還會失去與土地相關的其他一系列權益。土地是農民集體賴以存在的物質載體,農民的諸多權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所擁有的土地相關。如政府對農民的技術、資金、農資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獲得這種支持的機會。
(二)現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導致了失地農民應得的權益補償受到侵害。當前,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標准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並且在實際征地過程中,農民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導致的直接惡果是農民的權益受到極大的損害。
(三)法定安置途徑的缺陷,導致失地農民失去了再次就業機會。
(四)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使失地農民喪失了基本的「國民」待遇。
三、體現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對策建設。
(一)明確土地是農民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強化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
(二)合理提高征地補償標准,保證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妥善安排失地農民就業,保證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機制,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
(五)改革徵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強征地補償安金費的監管。
案例2:構建和諧社會與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進入分配不公平區間。又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還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加以具體解決。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築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為此就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制定和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社會可容忍的區間。
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於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於國際標准。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於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
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於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
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
2、由於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
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徵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後。
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於農村和城市。由於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國年均GDP增長7.2%以上的同時,還應看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增長不平衡。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效率不高,職工收入增速減緩,又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使近年來社會總需求相對不足。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到底應該是效率優先呢,還是應該首先考慮公平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公平的概念側重於社會人文價值判斷,而效率的概念則更為強調物質成果的有效獲得。追求效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效率只能產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式的公平。 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形成合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制度和實現機制。
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分配體系構築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繫上,體現以下幾點:
1、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必須要求效率優先。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加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
2、解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需要有多層次的社會過程,要將其放在相應的領域中作為側重點分別加以解決。例如,在生產領域,因為它與生產力發展直接相關,就需要側重效率優先。而在國民收入和再分配領域,則要側重考慮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還應看到,從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不能超越必要的歷史階段。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構築社會整體分配體系,全面合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大思路。
為了有效地促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還需要建立四個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其一,在企業層次上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內部分配製度的改革,完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資產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分配製度,並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其二,在市場層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機制,關鍵是開放生產要素市場,為要素的流動、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必要的體制保證。
其三,在政府層次上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再調節體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維護社會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會層次上建設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體系。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揚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的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社會支持、社會救助的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使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案例3: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稅收理念的轉變及政策的調整
我國當前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狀況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國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有關個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有基尼系數、(註:基尼系數是國際經濟學界所採用的流行指標,取值在0~1之間。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系數低於0.2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在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0.4之間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懸殊。)收入不良指數、(註:收入不良指數是將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佔的收入份額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佔的收入份額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貧富差距的程度。)泰爾指數和阿特金森指數等,用得較多的是基尼系數和收入不良指數。據國家統計局和人民網提供的數據,2000~2003年,我國居民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17、0.458、0.454和0.460,已經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表示我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經很大了。另外,從基尼系數和收入不良指數的國際比較來看(世界銀行編寫組,2001),我國個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狀況,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水平,也比一些發展中國家要高。
第二,我國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上海為5870元,最低的西藏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後者的4.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後者的2.4倍;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還是上海,為21781元,最低的安徽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後者的2.8倍。
第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2001年中國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9倍。還有人認為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於賬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慮到實際購買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同,應該是5:1,甚至是6:1(邱曉華,2002)。即使是2.9:1,中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據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1995年36個國家的資料,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都小於1.6:1,只有3個國家超過了2:1,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貴,2004)。
第四,城鎮內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據馬曉河(2003)對城鎮居民1990年以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收入分配情況的研究,1990年城鎮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收入之比為1:3.22,而到2001年兩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到了1:5.39,11年間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了將近兩倍。
第五,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一判斷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基本認同(李實、趙人偉,1999)。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續上升的,這一判斷也得到了不少經驗研究結果的支持。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當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並呈擴大之勢。
稅收作為政府參與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與效率的抉擇問題。就稅制建設本身來講,兼顧了公平與效率的稅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稅收政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而公平型稅收政策則更有益於社會穩定。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稅收政策取向與我國整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顧」的結果卻是「顧不到」,使我國稅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我們已開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和諧社會,強調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相應的,治稅理念也要及時轉變。在「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治稅理念下。稅收作為國家參與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理應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稅收政策和制度的調整:
《政府經濟學》形考作業4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於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於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二、單向選擇
1、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下產品的供給量和價格,與最優供給條件下的供給量和價格的關系是( C )。
A、供給量偏高,價格偏高 B、供給量偏高,價格偏低C、供給量偏低,價格偏高 D、供給量偏低,價格偏低網
2、下列屬於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辦法的是( C )。
A、征稅 B、財政補貼 C、排污權交易 D、排污收費
3、政府的公共事業支出與公共投資支出相同點在於( D )。
A、都屬於轉移性支出 B、都屬於社會消費性支出
C、都屬於社會生產性支出 D、都屬於購買性支出
4、下列部門中屬於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是( B )。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服務業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過程中會出現( A )
A、免費搭車的問題 B、逆向選擇問題
C、委託代理問題 D、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6、政府債務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屬機構以( B )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債權人 B、債務人 C、所有者 D、統治者
7、現代政府預算最早產生於( A )。
A、英國 B、美國 C、瑞典 D、德國
8、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導致( D )。
A、產出增加,利率上升 B、產出減少,利率下降 C、產出增加,利率下降 D、產出增加,利率變化方向不確定
9、國際稅收的本質是( B )。
A、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B、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C、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D、國家與集體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
10、我國於( B )年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
A、1996 B、1996 C、1997 D、1998
三、多項選擇
1、組織政府收入的原則主要包括(ABCD )
A、從發展經濟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則 B、利益兼顧的原則
C、合理負擔的原則 D、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
2、公債償還的方法有( ABCD )
A、買進償還法 B、直接償還法 C、一次償還法 D、抽簽償還法
3、政府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有必要進行全面調整的情況有( CD )。
A、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各預算支出科目之間,往往發生有的資金多餘,有的資金不足
B、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實行重大經濟變革時
C、遇特大自然災害、戰爭等特殊情況
D、遇國民經濟發展過分高漲或過分低落
4、衡量產業間資源配置狀況,一般用( AC )指標。
A、勞動力在各產業的比重 B、資本在各產業的比重
C、產值在各產業的比重 D、自然資源在各產業使用的比重
5、不會產生重復課稅的條件是( AC )。
A、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採用不同的稅收管轄權
B、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採用相同的稅收管轄權
C、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同一稅收管轄權做出不同解釋
D、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同一稅收管轄權做出相同解釋
四、簡述題
1、社會保障的功能是什麼?
答:要點提示P177
社會保障的功能,是指社會保障制度作用於社會各個方面所體現出的內在效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l)保證社會成員生存權利的功能;(2)風險分擔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維護社會穩定功能;(5)調節宏觀經濟平衡的功能。
2、稅負轉嫁的條件有哪些?
答:要點提示P241
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稅負轉嫁的程度,還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1)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對稅負轉嫁的影響。一般來說,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小的商品的課稅較易轉嫁;而供給彈性小、需求彈性大的商品不易轉嫁。(2)稅種差別對稅負轉嫁的影響。一般而言,對商品的課稅比較容易實現稅負轉嫁,而對所得的課稅一般不能實現稅負轉嫁。(3)課稅范圍寬窄對稅負轉嫁的影響。課稅范圍寬的商品比較容易實現稅負轉嫁,而課稅范圍窄的商品則難以實現稅負轉嫁。(4)企業謀求的利潤目標對稅負轉嫁的影響。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目標就是要謀求利潤的最大化,稅負轉嫁雖然也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兩者之間也會發生矛盾。
3、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難點是什麼?
答:要點提示:P29
(1)政企分開,各行其道。政企分開,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確劃分政府資源配置與非政府資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2)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在市場經濟體條件下,政府財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的,即公共財政。而我國現行事業單位制度、社會團體管理制度及其資金供給,與公共財政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職能存在明顯「越位」現象;(3)國有產權管理職能與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分開。在我國政府職能轉變中,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如何處理國有產權管理職能與政府公共管理職能關系,是一個較為獨特的問題;(4)政府職責分工的規范化、法制化。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不僅要劃分政府整體資源配置界限,解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政府內部職責分工、走規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與有效運行。
9.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的交替發展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10. 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專濟學中,效率分為屬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