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的美國和二戰的美國都發了戰爭財
一戰前美國經濟已經走向蕭條,戰爭爆發前證券市場成交量猛跌,不得不關閉,諸多農產品價格都暴跌。但是一戰很快為美國帶來了機遇。法國是個重要的農產品產國,糧食可以出口,但是到了1917年,法國僅能提供自己所需要小麥的40%,戰爭前前三年,歐洲牲畜存欄量少了一億頭,到戰爭結束前夕,法國失去了16.5%的牛,33%的羊和38%的豬,糖類作物的產量下降了60%。而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導致協約國為了節省更多船隻運力,縮短貨物運輸周期,只能選擇中斷東方市場的交易,撤回從澳大利亞、印度和南美運輸物資的船隻,改從北美獲得補給。美國政府1917年9月的公布的數字顯示:「粗略估計提供給歐洲的麵包糧和飼料糧達57億蒲式耳」,而且估計接下來的12個月里歐洲仍然需要從美國進口超過12億蒲式耳的糧食。同時註明美國在一戰前三年每年要向歐洲出口近5億磅的肉類產品(這個數據不包括豬肉產品),豬肉出口從戰前的每年10億磅增長為15億磅;戰前年平均向歐洲出口黃油450萬磅,乳酪375萬磅,煉乳1800萬磅,而到了戰後這一數據增長為黃油2700萬磅,乳酪6600萬磅,煉乳2.6億磅。歐洲的資料則顯示:戰時超過50%的糧食來自北美。
同時戰時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在1917年7月15日的報告中顯示:「玉米粉上漲115%,麵粉上漲110%,土豆110%,豬油81.5%,腌豬肉70%,豬排66%,牛後腿肉65%」,基本上1916年的糧食批發價格比1914年上漲超過100%。
以武器出口而論,按美國商業部的資料,一戰時,僅僅1914年10月份英法兩國就像美國訂購了超過160萬美元的軍國,1914年當年對歐洲出口軍火超過4000萬美元,1915年這一數據快速上升為3.3億美元,1916年上升至12.9億美元。1913年美國的出口總額為25億美元,到1916年達到55億美元,工業生產值在1914年為249.2億美元,到了1916年達到639.71億美元。到後來協約國方面無力再支付美國的貨款,只能通過對美國借款來購買美國的武器和物資,1914年美國向法國政府貸款1億美元,到了1915年超過5億美元,到了19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23億美元。
美國在二戰參戰前,已經將主要武器產量大幅提升,其中飛機年產量超過4萬架,坦克年產量超過2萬輛,火炮產量超過18萬門,迫擊炮產量超過1萬門,機槍產量超過60萬挺,步槍產量超過120萬支,大型作戰艦艇年產超過80艘,商船年產超過500艘,這些數字中除了迫擊炮,都超過了當時的任何其他已經參戰的參戰國生產量,絕大部分都是出口給其它參戰國的。
由於戰爭期間很多國家貨幣貶值,美國要求以美元或者其它硬通貨進行交易,大量國家都是黃金等等支付美國的貨款,以至於到了戰爭結束後,美國黃金儲備全球儲備量三分之二以上,還通過軍艦換小島等計劃從英國手裡換取了不少島嶼,還為美元確立了霸主地位。
② 戰爭經濟學的庇古的《戰爭經濟學》
庇古(1877-1959)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高足,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授,並擔任過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通貨與外匯委員會委員、皇家所得稅委員會委員等職。庇古不但在一般經濟理論研究中頗有名氣,他的研究目光還每每投向經濟學的分支領域,成為兩門新學科的開創者。1920年,庇古寫成了《福利經濟學》一書,首創福利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緊跟此書之後,庇古於1921年出版了《戰爭經濟學》一書,這本書又使他被後人稱為「戰爭經濟學的先師」。
庇古的《戰爭經濟學》,以戰時經濟為中心,全面探討了戰前、戰時和戰後的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問題。他的戰爭經濟理論從總體上看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庇古作為「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在基本傾向上,承襲了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他的戰爭經濟理論,深受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並以此為主要標志形成了戰爭經濟學的一大流派。其次,庇古的戰爭經濟理論,也受其福利經濟學基本理論主張的影響,他的戰爭經濟理論貫穿了一個基本思想,即盡量減輕國民福利的犧牲,為此就要將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給窮人。例如,他之所以強調用征稅籌集戰費,就是因為在這種方法下,富人擔負的戰費比例較大。他之所以強調國家對物價實行統制,一個重要原因是制止一些人攫取戰時利潤而「犧牲一般社會的利益」,「引起社會的嫉恨」。這些思想同他的福利經濟學的一些論點是一脈相承的。
③ 什麼是美國的「戰爭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主要是研究戰爭的發生對交戰國雙方各國經濟的影響以及負作用。所謂戰爭經濟學,實際上從戰爭對經濟的影響角度來看,一個就是盡量減少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另一個就是從戰爭中獲利。
美國的戰爭經濟學可以說就是「從戰爭中獲利」的經濟學。為美元而戰,基本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完成了一個製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的轉型,並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見一斑,這個體系實質就是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在這個體系下,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這個體系可以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但美元鎖定黃金,由於美國捲入了越南戰爭,黃金越來越少,多印美元沒有可能時,美國採取失信於世人的做法,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但美元跟黃金脫鉤,可能是雙刃劍,究竟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會有什麼影響?研究結果是美國認為維持美元霸權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有了這兩根支柱,就能確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美國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隨心所欲地玩紙幣轉移實物財富的魔術。
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
PS:霸權國家的設計如此精心,如此陰險,如此厚顏無恥!
④ 聽說貨幣戰爭比較假,有沒有比較出名的寫歐美經濟的書,我想入門了解一下,感覺對考研多少有些用處
1.公認寫得最好最受歡迎的經濟學初級教材:曼昆《經濟學原理》.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 ,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
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
目前該書最新中文版已經有了第四版,機械工業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2.資格最老讀者最多最權威的經濟學教材: 薩繆爾森《經濟學》,目前中文版已經有第十八版.《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將近60年裡,總銷量達數千萬冊,並有40 多個語種的譯本,成為空前的一本經久不衰的經濟學教科書.
3.薩繆爾森的同名教科書出版以來最具國際影響的一部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經濟學》第三版既繼承了前兩版的特點,重視不完全競爭和信息經濟學,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經濟增長等,同時又是經過徹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於策略行為已滲透到了現代經濟分析中,作者增加了關於「博弈論」的一章。其次,對經濟波動模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比如,利用通貨膨脹和產出來建立波動模型。第三,對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中國經濟轉軌進行了中肯評價。
第三版中最大的變化或許是關於「新經濟」的討論。作者希望讀者了解,雖然「技術變了,但經濟法則並沒有變」。為此,作者對第二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讀者系統把握現代經濟理論同時,還著力於使讀者了解經濟理論如何有助於理解新經濟現象,解釋數字時代的經濟問題。
作者希望本教科書能夠反映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和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書中的許多新觀點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正如作者在「寫給《經濟學》的中國讀者」中所說:「盡管一個經濟體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可能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但其背後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經濟學》(第三版)更系統、更科學地為讀者提供了這些原理,使讀者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現階段的問題,還可以了解中國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ps: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於1943年生於美國的印第安納州,196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69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1979年,他榮獲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重要成員,並且從1995年6月起任該委員會主席。1997年至1999年間,他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職位上,為消除世界貧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2001年,因在信息經濟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同年起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⑤ 戰爭經濟學的薩伊的戰爭經濟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把他關於人力資本的思想帶進了戰爭經濟回理論。薩伊認為,答一個戰士投人戰爭之前,社會(包括他的父母)對他進行了大量投資。從出生之後的衣食住行,到成長階段的訓練教育等,花去了社會大量費用。他獨立之後,社會應收回這筆投資。可是當他在戰爭中陣亡或致殘,則不僅不能償還投資,可能要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戰爭耗費必須考慮傷亡者給社會帶宗的無法挽回的損失。另外,薩伊不同意亞當.斯密把士兵稱作非生產性工人的說法。他認為,士兵是「破壞性工人」。他們不僅消耗維持自身的產品。而旦,破壞別人艱苦勞動的成果,而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好處。
⑥ 請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利比亞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我不是寫論文,只是興趣)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據利比亞知情者說,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裝部隊,他們花費數年時間摧毀了對手「瓦爾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爾法拉曾被認為是該國最大的部落聯盟,但這已成過去。
現在,在利比亞的政治忠誠遭受嚴峻考驗之時,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事實上,持續的沖突和內戰的可能性已經驚擾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油價躍升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外電分析稱,利比亞動亂將影響整個地中海經濟,而作為其前殖民統治者的義大利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目前,利比亞內務部長奧貝迪、司法部長亞利等已宣布辭職退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奧貝迪並號召軍隊支持反對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義務」。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亞駐外大使以辭職來抗議國內的殺害事件,一些高級外交官則呼籲卡扎菲下台。
⑦ 戰爭經濟學的戰爭與經濟關系的論述
赫斯特關於戰爭與經濟關系的論述相當廣泛。除了1914年出版的《戰爭的政治經濟學》之外;以後又有大量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是戰爭與時政、戰爭與工業、戰爭與經濟的關系等方面的理論。
一、戰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首先,戰爭給經濟帶來的繁榮,只是暫時的。其次,戰爭帶來的債務,是一種最可怕和最有害的非生產性債務。
二、戰爭與財政的關系
第一,僅就經濟意義而言,所有用於陸軍、海軍和毀滅性武器方面的財政支出,都是浪費。第二,在全世界普遍的、永恆的和平確立之前,為實現這樣的和平而支出一些費用,是絕對必要的。第三,軍事開支的數量,只限於保衛國家的安全,使之免受侵略。
保羅·波斯特的《戰爭經濟學》 書 名: 戰爭經濟學
作者: 保羅·波斯特 (盧周來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2-1
ISBN: 9787300111766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戰爭改變著生命,同時塑造了歷史。戰爭使學者們著迷,使普通人關注。但人們卻往往忘記了戰爭還是一項經濟事務。史學家和軍事家們指出:「戰爭中開支比裝備重要,有了錢才有裝備」,「金錢是戰爭的力量源泉」,「誰擁有最後一塊錢誰就總是勝利」。是的,人們為金錢而展開戰爭,而金錢使得戰爭得以進行。
本書提供了戰爭經濟學的全面介紹,使所有對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相關社會科學感興趣的人能夠理解經濟與戰爭、國防的關系,幫助人們學會將經濟學的核心概念運用到紛繁的現實生活中。 第一單元戰爭的經濟影響
第1章戰爭經濟理論
第2章現實中的戰爭經濟:美國幾場主要戰爭的案例研究
第二單元軍事經濟學
第3章防務開支和經濟
第4章軍事勞動
第5章武器采辦
第三單元安全問題的經濟學
第6章發展中國家的內戰
第7章恐怖主義
第8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
參考文獻
索引 8231
⑧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喬治 華盛頓率領大陸軍跟英國人打仗時英國穿著鮮亮優雅的紅制服,這符合經濟學原理
看看微觀經濟學就知道了。。。
經常學家弗里德曼作了一個機會成本的版解釋:英國軍隊的將軍不權希望他們的士兵背叛倔們,國灰如果大量士兵叛逃的話,就很難贏得戰爭。因此,將軍就心謗腹非想辦法讓士兵成本變得很高。畢競,叛逃的成本越高,叛逃的士兵就越少。
那麼,將軍如何才腎提高士兵的叛逃的機會成本喲?答案是,他們必須叛逃者很容易被發現。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使叛逃者容易被發現?答案是,你必須使他不容易混入周圍的環境中去,換言之,如果你讓士兵穿上色澤鮮明的紅色制服,那麼你老遠就可以看到他們。
機會成本不是指實際的貨幣開支,而是指本來可以得到,但實際沒有得到的損失。
做一件事的成本,可以被認為是他為此而失掉的可能用同樣時間做成另一件事,或者是他為此而犧牲掉的閑暇。這種被犧牲掉的其他的事被稱為「機會成本」。
什麼事都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們用這個機會成本的思想看這個世界。機會成本過高,往往意味著放棄某個選擇。人們的選擇,總是選擇機會成本低的。
⑨ 用經濟學原理簡要分析美伊戰爭對石油價格造成的影響
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與伊拉克的危機,直到現在美伊戰事已接近尾聲,人們還在紛紛猜測或者觀望「美伊戰爭」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石油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被譽為「黑金子」,象徵著金錢、權力甚至霸權,歷史上諸多戰爭幾乎都與石油相關聯。目前,布希政府也高度重視並十分清楚石油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布希本人和副總統切尼曾經都是石油商,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曾是雪佛龍石油公司的董事。目前,美國的石油年需求量8億多t,而其產量卻不到一半,其餘都依賴進口。因此,美國需要長期、穩定的國際石油供給來源,確保美國的石油供應安全。
「美伊戰爭」後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如果美國完全控制局勢,完全按美國的意志行事,美國將主宰世界石油市場;二是美國不能控制局勢中東將更加動盪;三是美國基本控制局勢(最大可能),美國與中東各國矛盾將會加劇,美國與歐盟及俄羅斯之間矛盾突現,世界繼續向多極化演進。無論那種結局,「美伊戰爭」必將對世界、亞太地區和中國的石油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試圖從全球石油資源地理分布、石油需求及其變化、世界各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石油成本、石油對歐元和美元及相關匯率的影響、對相關產業和世界石油及經濟格局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初淺的綜合分析,最後提出了加強亞太地區能源合作的框架設想。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價值的大小,石油也不例外.當今的戰爭的實質就是石油的爭奪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