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中對要素需求的定義
生產要素需求就來是指廠商自在一定的時期,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生產要素量。它是購買慾望和支付能力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
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如下特點:
1.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是相互依賴的需求
2. 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
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生產要素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也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生產要素包含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一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
*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
*按生產要素分配,這是憑借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麼被忽視了,要麼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佔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3. 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要素需求的兩個特徵是什麼
派生的需求和聯合的需求
派生的需求是指由於對產品的需求而產生的對生產要內素的需求.例子:比如如果容我們都不穿衣服了,那麼服裝廠家就不用去購買布料這種生產要素了.正是因為我們都需要衣服,所以廠家要製造衣服,所以才去購買布料.
聯合的需求是指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多種生產要素互相補充,共同合作.例子:比如電腦廠商,他們要生產電腦,不僅要跟INTEL,AMD等購買CPU,還要去購買軟體等等其他生產要素.才能有一台完整的品牌電腦!
4. 西方經濟學中廠商要素的使用選擇一種是w=vmp=mp*p,還有一種是mfc=mr*mp,怎麼...
MFC定義是邊際要素成本
W是勞動的價格 完全競爭市場下 W=MFC
和MR=MC的道理一樣,廠商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會使最後增加使用的那單位生產要素所帶來的收益等於為使用他所支付的成本,既MRP=MFC
其實通過數學方法可以推導出W=VMP=MFC=MRP (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 他們與需求曲線重合 是一條線
5. 求助:西方經濟學作業,請高手幫幫忙
8.
長期成本:(E )
A. 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定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各種不同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等產量線)
B. 是指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 (邊際要素替代率)
C. 是指在生產要素的價格和廠商的成本既定的條件下,廠商可以購買的兩種生產要素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等成本線)
D. 是指每一條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的切點所形成的曲線。 (規模擴張線)
E. 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 (短期成本)
F. 是指廠商長期生產一定量產品所需要的成本總和。 (長期成本)
G. 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邊際成本)
9.
價格歧視:(C)
A. 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
B. 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 (完全壟斷)
C. 是指壟斷者在同一時間、對同一產品的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 (價格歧視)
D. 也稱完全價格歧視,是指廠商按每一單位產品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確定單位產品的價格。
10.
收入效應:(F)
A. 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數來反映效用的序數或等級,這是一種按偏好程度進行排序的方法。 (序數效用論)
B. 是用來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的組合。 (基數效用論)
C. 是指消費者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時,而需放棄另一種商品消費數量。(邊際替代率)
D. 是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各種商品的數量組合。 (等支出線)
E. 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商的商品。(替代效應)
F. 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名義價格下降,可使現有貨幣收入購買力增強,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達到更高的效應水平。(收入效應)
6. 西方經濟學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之所以向右下方傾斜因為什麼
生產者的生產決策來空間源在平均產量最大(邊際產量遞減)至邊際產量為0這(邊際產量遞減)這一階段,覺得是想將研究問題簡單化才單純地把邊際產量考慮為右下方傾斜。
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之所以向右下方傾斜,是因為 A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遞減
B 要素生產的邊際效用遞減 C 要素參加生產的規模報酬遞減 D 以上均不正確
7. 西方經濟學中對要素需求的定義
生產要素需求就是指廠商在一定的時期,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內購買的容生產要素量。它是購買慾望和支付能力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
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如下特點:
1.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是相互依賴的需求
8. 在西方經濟學中,為什麼完全競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是VMP=W
首先,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商品的價格一定是P(廠商沒有定價權)。其次,廠版商是利潤權最大化,廠商用要素生產產品會產生成本也會獲得收入,成本是要素價格乘以要素數量,收入是產品價格乘以產出數量,利潤=收入-成本=P*Q-W*L。而要素投入L與Q是關聯的,Q=Q(L)。所以利潤=P*Q(L)-W*L。對利潤函數求最大化(就是對式子右邊求L的倒數,等於零),得出W=P*(Q(L)對L的導數,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產量),就是上面你說的公式。從邏輯上說就是因為要素邊際報酬遞減,所以廠商最優抉擇是使得要素價格要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含價格因素),即用的最後一單位要素的價格(價值)要等於這個時候一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的價值。
9. 為什麼說西方經濟學的要素理論是庸俗的分配論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要素理論,要素所有者是按照要素貢獻的大小得到要素的報回酬的。
這就從根本上否答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剝削。
西方經濟學的要素理論還存在如下一些具體的缺陷:
西方經濟學的要素理論建立在邊際生產力的基礎之上。在許多情況下,邊際生產力卻難以成立.例如,資本代表一組形狀不同、功能各異的實物,缺乏一個共同的衡量單位,因此,資本的邊際生產力無法成立。
西方經濟學的要素供給理論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因為停止只給出了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各種人群或階級得到不同收入的理由,而沒有說明這一定的社會條件得以形成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借鑒的,因為它確實解釋了市場經濟中的一些表面現象,如地租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需求、勞動供給曲線可能會向後彎曲等等。
也並不一般地反對從量上計算某種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事實上,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也可以計算例如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以便更好地評價和加強資本運用的效果。
10. 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是怎樣形成的(微觀西方經濟學簡答題)
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取決於要素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購買最後一單位生產要素所支出的邊際成本與其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相等。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也等於價格。因此,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實現邊際收益、邊際成本與價格相等。即MR=MC=P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對廠商來說,價格是不變的。所以,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就取決於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取決於該要素的邊際生產力(MPP)。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是遞減的,因此,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條曲線也是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不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單個廠商具有控制市場的力量,所面臨的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這時,廠商要出售增加的產品,其價格必須低於以前的單位產品價格,因此,售出每一追加單位產品所獲得的邊際收益就會降低,這就使得不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與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不盡相同。
盡管兩條曲線都是向右下方傾斜,但兩條曲線下降的原因不同。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要素的邊際收益曲線由於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曲線下降而下降,即由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遞減而下降;而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收益曲線除了取決於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還取決於價格水平。因此,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要比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更加陡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