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邊際成本價值,需求規律的含義及特例
搜一下: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邊際成本價值,需求規律的含義及特例
2. 你對經濟學的理解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3. 經濟學里「價值」的概念
「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於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內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容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經濟價值就是經濟行為體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利益的衡量。經濟價值(EconomicValue)是金融系統中金融工具未來的現金流(包括本金和實際利息),折現至當前時點的價值。即未來現金流現值。
絕對價值就是商品蘊含的人類勞動量,所需勞動量越多,絕對價值越高。生產同一種商品,在任何時代需要人類勞動量相等。勞動量=勞動效率*勞動時間。
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由供求決定。即人們常說的價格。即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跟商品的絕對價值沒有關系。
4. 比較費里德曼等西方經濟學者的貨幣需求觀點怎樣理解這些觀點的價值和實際意義
他的貨幣需求理論是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構造了新的貨幣需求函數。他的貨幣理論成為今天各國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基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這樣評價:「弗里德曼的思想對現代貨幣經濟理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無法估量。在經濟學家中無人出其右。」
筆者認為,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有幾個特點:
1、 引入了消費理論分析中的持久收入假說,將持久收入作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2、 將貨幣也視為一種資產,與其他形式的資產報酬率統一衡量來考慮貨幣需求問題;
3、 引進了價格水平及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得到實際貨幣需求,以使其理論與劍橋方程式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持久收入,很大程度上其變化僅僅受持久收入變動的支配。如果想正確分析和預測人們的消費行為與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就一定要嚴格區分兩種收入:持久性收入與一時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費者可以預期到的長期性收入,它其實是每個人家庭或者個人長期收入的一個平均值。
長期來看,平均收入水平比較穩定,消費支出習慣也就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偶然的一時性收入的增加而改變消費習慣,從而貨幣需求量相對穩定。為維持經濟穩定,就要實行貨幣增長率保持不變的穩定貨幣政策,認為貨幣當局根據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來規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的最好選擇。
弗里德曼強調:貨幣是一種資產,是保持財富的一種形式。他指出,實際貨幣需求由總財富與各種不同形式財富的報酬來決定,具體來講,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因素:一是持久收入(總財富),二是各種財富的比例與其報酬率,三是財富所有者興趣與偏好。
總財富中有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人力財富指個人獲得收入的能力,即人力資本;非人力財富即物質財富,指生產資料及其他物質財富。人力財富要轉化為現實的非人力財富,會受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在轉化過程中,人們必須持有一定量的貨幣,以應付交易等需要,這一貨幣量的多少,取決於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比例,在就業困難時,人力財富所佔比例較大,所需持有的貨幣也較多。個人的實際貨幣需求量決定於總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佔的比例,弗里德曼的解釋是:非人力財富很不容易轉化為貨幣,所以總財富中人力財富比重越大,則出於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越大。
5.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邊際成本價值,需求規律的含義及特例
邊際成本:
這是會計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 期間成本是指在發生的當期,作為該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全額列入損益表,而不隨產品物質和價值態流動的成本。例如,辦公室租金必須按月支付,與當月產品的產銷無關,故應成本均為期間成本,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逝。一般而言,銷售與行政管理成本為期間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期間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邊際成本是指成本對產量無限小變化的變動部分。即:產量增加或減少1個單位所引起的成本變動。在相關范圍之內,增產或減產1個單位的產量成本就是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在經營決策分析中,邊際成本可以用來判斷產量的增減在經濟上是否合算。當企業的生產能力有剩餘時,只要增加產量的銷售單價高於單位邊際成本,就會使得企業的利潤增加或虧損減少。
邊際成本簡釋 :
當一個人得到一種幸福時,往往會不得不放棄另一種幸福,比如當你追求到一個相愛的戀人,和這姑娘決定結婚時,那你必須放棄繼續追求其他美麗姑娘的權利,當然姑娘越是美麗可愛,相對於你放棄的權利邊際成本越輕,反之亦然。又比如馬丁老師決定開餐館,他可能就必須放棄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因為老師是注冊會計師,專業人士。老師在放棄「會計師」這個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餐館的利潤越高、規模越大,相對放棄的邊際成本就越輕,如果象居士這樣的小學生去開馬丁老師同樣規模的餐館,當然邊際成本就要小的多,~~哈哈。
如果學歷比居士還要低的外來民工,也開同樣的餐館,那邊際成本將更低。即便一個餐館每個月的凈利潤只有1000元,對民工所放棄邊際成本來說,都是合算的。這點希望馬丁老師考慮一下,因為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16年前有朋友介紹我去英國頂級「伊麗莎白女王號」 游輪上面工作,月薪3000多美金,還包吃包住,但我還是放棄了,我當時的情況是「仔小老婆嫩」,放棄家庭享有的天倫之樂,邊際成本太大了!
從邊際成本理論分析,我們很容易知道,為什麼象瑞士、法國、挪威等歐洲富裕的國家,人民的犯罪率相對都比較低,而在上海,外來人員犯罪率高的驚人!稍加分析,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
6. 經濟學對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同時也闡明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內容,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主要有:
1、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於基本國情,作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路線的基本精神被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關於我國社會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
4、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到達共同富裕.
5、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進行調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6、關於經濟體制的目標選擇,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7、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8、關於分配製度,確定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
9、關於企業改革,建立健全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10、關於農村改革,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1、關於對外開放,強調中國實現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閉關自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充分利用、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金.同時,又必須頭腦清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基礎理論,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有實用性和導向性.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研究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才研究資源配置,是一種誤解.研究生產關系包括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運動形式的具體表現.市場經濟屬體制性范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一般規律.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揭示了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的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在對所有制、分配、分工、商品、貨幣、資本、勞動、競爭、壟斷、價值、剩餘價值、利潤、利息、地租等概念范疇,對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市場機制,對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等資本的運動,對商業、借貸、銀行和農業資本等資本的各種形式,以及對虛擬資本和股份公司等,均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以外,還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共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原理,可以指導我們科學地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依據.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改革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黨中央適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重大創新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方位的發展,其中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仍然處於中心的地位.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其最重要的含義是以人民利益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切切實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經濟建設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的手段.這一理念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確立了「人是實踐的存在物」這一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命題,指出人從勞動實踐中走來,靠勞動實踐而生存,人的本質是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馬克思曾經期望「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強調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
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要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效益.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許多論述,對上述問題都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問題,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對於自然界具有依賴性.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揭露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物質變換過程中對土地的濫用和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破壞.馬克思預見,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些論述都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7. 大學生對經濟學的認識
1、微觀經濟學
定義: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范圍: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2、經濟學的三個基礎問題
社會應該生產什麼?
應該如何生產?
誰來消費所生產的東西?
這三個問題是每種經濟制度乃至每個社會的基礎,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社會,或是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社會。可簡記為「WHW」,就是WHAT、HOW、WHO。
3、價格和市場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非生產者。
市場是由一切具有特定需求和慾望,並且願意和能夠通過交換的方式來滿足需求和慾望的顧客構成。這是搜狗網路上的解釋,簡單點,市場就是顧客,並且想要買賣東西來滿足一定需求的顧客。
4、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
鑽石有很高的交換價值,如果你有一顆鑽石要交易,那麼你可以換到很多錢;但鑽石沒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籬笆,基本上就是無聊的奢侈品。
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說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動力。水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費供應。在正常情況下,它的交換價值相對較低。
其實這兩個概念不會單獨存在,一樣東西可以通過別的媒介轉換價值,比如我有一顆鑽石,但我沒錢吃飯,所以我把鑽石賣掉換錢,再用錢
8. 西方經濟學怎麼定義價格和價值的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回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答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是構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
價格的職能有:
(1)標度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表現商品價值量的度量標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而貨幣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的外部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的作用是藉助價格來實現的,價格承擔了表現社會勞動耗費的職能,成為從觀念上表現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貨幣標記。
(2)調節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調整經濟關系、調節經濟活動的功能。由於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經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況,價格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引起交換雙方利益關系的轉換,因而使價格成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和經濟杠桿。
(3)信息職能。
即價格變動可以向人們傳遞市場信息,反映供求關系變化狀況,引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價格的信息職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是市場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9. 西方經濟學價值觀與馬克思價值觀
西方經濟學價值觀是指市場經濟
馬克思價值觀是指計劃經經濟.
我們國家以前吃回大鍋飯,1966年至1976十年文答化大革命都是用的馬克思的計劃經濟.不過現在用的是兩種經濟體制的混合經濟.
當然我們國家用的計劃經濟不成功也不是就說這種經濟制度不好.因為我國那時是在初期,不適合這種經濟體制.
一個完整的理論包括定義,假設,假說和預測.是根據事實來進行驗證的.也不會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是用的實證方法.超脫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只回答"是什麼"的問題.
而不是象你說的用判斷方法來問應該是哪個正確的問題,你只能象經濟學家一樣用另一種經濟理論來說明另一種問題.
10. 4. 說說對馬克思經濟學的認識,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相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微觀個體或是宏觀整體經濟行為及影響的,微觀價格分析是核心(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是研究經濟活動個體決策的行為及後果,比如消費者購買行為如何實現效用最大,廠商生產行為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從消費者的最優消費決策和單個生產者的最優生產決策過渡到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即單個市場上所有消費者和所有生產者最優經濟行為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後過渡到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即全部市場的全部消費者和全部生產者的最優經濟行為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西方經濟社會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而宏觀雖然也有供求曲線,但是是社會總量的供求,宏觀經濟學中的價格和產量也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和產量水平,是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效果,研究社會總體經濟性會其實就是研究國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國民收入穩定均衡地以合適的速度增長,這里穩定就是指沒有通脹和衰退,研究經濟波動及相關的就業失業問題、價格水平及相關的通脹問題、經濟增長問題,一般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建立在IS-LM模型(這個不是凱恩斯的,是凱恩斯的後繼者希克斯和漢森提出來的)上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即政府調控)干預經濟,彌補市場缺陷,促進經濟增長。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繼承資本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上,創造了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和勞動二重性,又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闡述了關於資本積累的理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和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即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分配、交換的全過程,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剝削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對立,揭示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到達其最後階段,從而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另外,它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同時也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其規律。
其實按我自己的理解的話,西方經濟學就是研究西方經濟社會的經濟個體和經濟整體,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就是經濟制度,當然是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推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
由於學力有限,加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去年開的,學的比較水,西方經濟學是上學期和這學期開的,還在學,認識可能不到位,邏輯不是很清楚,就多多包涵啦,希望有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