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經濟學以功利主義為基礎
我們知道,現代主流經濟學將人視為只關注個體利益而相互冷淡的原子個體,它只遵循行為功利主義原則;與此不同,社會學等學者卻特別強調個體行為會受到文化的、心理的、習俗的、制度的等因素制約,因而其遵循的是規則功利主義。正因如此,盡管人是社會科學各分支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它們對人性假設的設定卻是迥異的;只要稍微羅列一下,就可以發現對人的假設是眾說紛紜的,有經濟人和道德人、社會人和政治人、理念人和從眾人、原子人和社群人以及等級人和契約人等。那麼,為什麼出現如此多的人性假設?在這么多的人性理解中哪個又更為合理、真實呢?其實,西方社會在人類行為目的上一直存在著一種二元主義傳統:一是道義論的,它強調,個體行為應該與社會體現善的規則相符合;二是目的論的,它主張,善的行為僅僅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目標。而且,這種二元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不僅關注個體利益,而且也關注集體利益;當然,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也就是千百年來西方學者不斷求索之巔。
一方面,集體利益是西方社會的根本關注之所。事實上,盡管自古希臘就開始形成了自然主義思維,它不僅形成了從個體出發觀察世界的思路,而且將個體視為決策的基本單位;但是,在從古希臘到中世紀這漫長的時期內,經濟活動都是從屬於倫理活動的,強調的都是城邦或教會共同體的集體利益。例如,盡管基督教強調個人的靈魂得救,啟蒙運動強調個人的世俗快樂,從而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但是,基督教教義也包含了強有力的社會因素,如它認為,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就是要將全人類團結在一個愛與仁慈的社會當中,從而建立了嚴格的道德共同體——教會,很多信徒也都樂於在監獄或醫院里進行奉獻,都熱衷於慈善和福利事業。而且,即使啟蒙運動最終促進了個人自由的大發展,並把追求個人利益視為合理的,是社會進步的基本途徑;但是,啟蒙運動的先驅們根本關注的還是公益,他們相信,社會進步原則不僅可以增進特殊個人的快樂,也能增進整個社會的快樂,因而公意代表著自由主義政治觀的終極抱負及其終極力量。
另一方面,如何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平衡是困擾學者的千年難題。事實上,從古希臘開始,大量的學者就充當了哲學王的角色,努力設計出平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制度。例如,古希臘思想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乎城邦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善的問題,一是關乎城邦公民的個人行為的善的問題;為此,古希臘城邦的憲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組關於如何把善秩序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原則表達,其目的就是促使城邦成員享受最善的生活。然而,迄今為止,這一難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以致成為現代制度設計的症結所在。譬如,當基督教教義取得了支配權後,西方社會明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人文主義的傳統,偏重的是社會(基督教世界)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但卻沒有真正解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同樣,隨著生活世俗化的發展,個人利益日益得到重視,但這種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只是從宗教層面轉到了世俗層面,以致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重新成為眾多知識份子的奮斗之所。
正是由於西方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這種二元主義人性觀,那麼,基於觀察的視角不同,不同學者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關系的看法也就有所差異;例如,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等注意到了其中存在的不一致性,而孟德維爾和洛克則強調不一致的背後潛藏著和諧之處。相應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對兩者關系的解讀和認知之不同,社會科學的不同分支乃至經濟學的各流派在人性假設上呈現出明顯的不一致性。一者,在經濟學中,首先是休謨對基於個人行為的樂觀主義理想作了詳盡的綜述,而斯密藉助「看不見的手」的比喻對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作了精確的描繪;事實上,人們總是將經濟人假設與亞當.斯密聯系起來,其原因就在於斯密的「無形的手」是如此深入人心。二者,在政治學以及法學界,自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作了開創性工作後,邊沁承襲了強大的個人主義將危害二元主義平衡的看法;因此,他特別強調了人們利益之間的沖突存在,並完善和系統化了功利主義學說,從而為立法和道德權威奠定了理論基礎。
正因為從中世紀晚期到啟蒙運動乃至資本主義興起的初期,西方的道德哲學都是注重社會利益,因而興起與此事的功利主義原初的出發點也是基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善;但是,後來卻衍生出了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兩種內涵,其中,行為功利主義將個體的乃至一次性的行為功利量作為衡量標准,從而在此基礎上又逐漸衍生出了經濟人假設。那麼,邊沁的功利主義是如何分化而殊途發展並最終形成經濟認知認知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業文明之迅猛發展以及相應的競爭之日益加劇,激烈的世俗利益的爭斗使得人們對自身物質利益關注不斷加深,這促發了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傳統的道德信條,這在探究物質生活領域的經濟學中表現得相當明顯;同時,一旦經濟學將其研究主要集中到個體的利益上來,就開始熱衷於採用工程學的分析思維,從而導致自然科學化的科學分析範式在經濟學中逐漸偏盛,最終抽象出了經濟人這一假設。是以本文力圖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重新作一梳理,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闡明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演化過程及其特點,二是以此來探究人性假設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化過程。
Ⅱ 如何理解功利主義對經濟學的影響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專求「最大幸福」(屬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
19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學中出現的邊際效用學派仍以邊沁功利主義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英國邊際效用學派代表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的目的是求以最小痛苦的代價來購買快樂,而使幸福增至最高度;要求對快樂和痛苦進行計算,因而把經濟學叫作「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在《哲學激進主義的興起》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
Ⅲ 曼昆《經濟學原理》里說自由主義要求的收入再分配比功利主義者多,為什麼啊
我只略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Ⅳ J.S.Mill是誰只知道他是個經濟學家````
穆勒(John Stuart Mill)生為蘇格蘭歷史學家、哲學家兼行政官員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的兒子,是幸或不幸,至今見仁見智。他1806年出生於倫敦,未離即搖籃之時,已開始在父親手中接受教育。以當時流行的浪漫主義標准視之,小穆勒可謂毫無童年。老穆勒顯然認為年幼無礙艱深的學習。穆勒15歲讀邊沁著作(法文版),但更早幾年就已進入這位偉人的談話圈子。穆勒不曾打過板球,少年時代被逼著在功利主義倫理學、古典經濟學上表現早熟的聰明,並且熟讀歷史。到了20歲,穆勒的書本學問大概已多過絕大多數人畢生所有。有人因此說穆勒的心智全是後天製造,或者,至少說他所受教育使他的心智過於容易受外在影響左右。穆勒的著作顯示他的心智有非比尋常的開放(孔德的影響是最明顯的例子),穆勒也在無意之中提示這一點:他誠實交待他思想論點的來源,並且希望世人知道,我們在穆勒名下讀到的東西其實是他與妻子海麗特·泰勒(Harriet Taylor)合作的成果。然而這決不是說穆勒心靈開放而腦子空空。外來影響多,有人為所淹沒,有人能容而大;此外,浪漫主義標榜不教而能、遺世獨立的天才,頗失浮誇,有人卻據此天才觀念評斷穆勒,說他的思想是二手思想,因此是二流的。
穆勒20歲那年,灑了觀念史上最有名的一場眼淚,《自傳》所述,今日讀來,仍然很難不感動。穆勒是哭他錯過的少年,還是哭他早年信奉的功利主義已不能作為人生圭臬,至今仍非完全清楚,不過,這場危機之後,穆勒將感情、感覺的教育與培養列為哲學激進主義(Philosophical Radicalism)的要務,勇敢努力將功利主義與麻木不仁的理性主義分開來。
23歲,穆勒隨父親進入東印度公司,任職至1858年退休。印度叛變(Indian Mutiny)平定之後,英國國內抗議囚犯所受待遇者不過數人,穆勒其一。穆勒單憑知識精力,即足為傑出的維多利亞人。當代所有思潮——浪漫主義、實證主義、政治經濟學、選舉權問題(包括婦女投票權)、節育、社會主義(穆勒對巴黎公社社員頗有寬厚之言),都在穆勒腦海會合。1865年至1868年,他擔任國會議員,代表威斯敏斯特。論自由(On Liberty)1859年問世,海麗特·泰勒前一年去世,其時穆勒已是當代首屈一指的社會科學思想家,自由主義的導師。他1873年去世於阿維尼翁(Avignon),也在那裡安葬。
註:約翰·穆勒即約翰·密爾,本文摘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作者〔美〕約翰·麥克里蘭(J.S.McClelland),彭淮棟譯,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Ⅳ 專碩和學碩那個好
1、招生考試不同
學術型碩士的招生考試只有年初的「統考」,而統考以外的專業考試則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專業碩士的招生考試有10月份的「聯考」和年初的「統考」兩次機會,考生可以自行選擇,
而這兩大國家級別的考試的專業考試,也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GCT在職碩士是參加10月份的聯考,全日制專業碩士跟原來全日制學術型碩士考試時間一樣,都是每年一月份初試。
2、學制不同
從學制來說,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一般2~3年,其中不少於半年的實習期;而全日制學術型基本上以學習理論為主,學制一般為3~5年。而在校的主幹課程基本上是完全一樣,生活、學習與導師培養方式等等都沒太大區別的。
3、招生條件不同
國家2009年開始新增的全日制專業型碩士與GCT專業碩士不是同一個概念,全日制專業型碩士招生的條件與以往的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相同,沒有要求工作經驗,應屆生可以報考。
4、培養方向不同
根據中國的有關規定,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而專業碩士是具有職業背景的碩士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
學術碩士畢業後主要是去研究所搞研發工作,而專業碩士主要是進入企業發展,就業更靈活,發展空間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