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制度經濟學主要理論

制度經濟學主要理論

發布時間:2021-01-13 23:47:27

㈠ 從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舉國體製得以維系的原因

我經濟學相關理論分析,舉國體制危機的原因,九個體制是一個很好的體制。

㈡ 諾思的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國家理論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還是政治競爭都相當的激烈。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在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後,迫使我國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需求拉動,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和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維持。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刻變化,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發展方式,才能為經濟快增長奠定堅實基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提高投資效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積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人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提供必要支持,為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新的空間。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在穩定政府投資的同時,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與城鎮化結合,積極培育市場驅動的投資增長,增強投資的內在約束,提高投資效益。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2).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為目標,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由一、二、三產業協調推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城鎮化結合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中發揮應有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3).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密切聯系、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務,才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效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機遇,在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回升的同時,全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我國經濟引入更加健康持久高效的發展軌道。2、答:供給側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大舉措,指明了今後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是企業前進的大機遇。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來提高總需求,而投資、出口、消費是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需求似乎嚴重不足。可是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進口美妝再度刷新成交紀錄;不久前,中國人在日本搶購電飯煲、馬桶蓋被世界議論;長期以來,蘋果手機「霸佔」中國消費市場令國產手機眼熱進而奮起直追。中國消費者不惜重金、舍近求遠追捧國外產品,其背後不是簡單的「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後中國人對消費產品質量的重視,折射出中國長期以來「供給側」的不足,造就今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尷尬。所以進行供給側改革是維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動力,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最佳選擇,進行供給側改革,應該把控大方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在產業層面改善供給。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促進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第二、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通過結構性減稅使得企業獲益,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生產率,擴大供給。第三、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並以此推進城鎮化。第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在資本層面保證供給的穩定性。通過保護股票市場保證企業的直接融資更加順暢,保證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二、論述題(共1題,每題50分)第2題.1、聯系實際說明,為什麼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25分)2、理論聯系實際談一談,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特點?(25分)作答要求:在回答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實際論述。1、答: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因為:第一,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統治者喪權辱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飢寒交迫。在後八十多年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沖破重重難關,革命斗爭不斷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從這前後兩個八十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切愛國力量深深認識到,中國能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斗歷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第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向。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上邪路了。」這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譬如,在所有制結構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等等。總之,我們的目標,是把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中國充分體現出來。很顯然,這些都是黨的根本綱領、政治路線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具體體現。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順利實現黨提出的戰略目標,始終保證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順利前進。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造長期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條件。政局不穩,社會動盪,人心渙散,不可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問題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在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下進行的。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保持其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善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持穩定的社會環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更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為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黨植根於人民群眾。我們黨的最大優勢就是善於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聯系群眾。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能夠通過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

㈢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淵源

舊制度經濟學派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制度主義廣泛傳播時期,這是通常所說的舊制度學派。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間觀點不太一致,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三支:
(1)社會心理學派(凡伯倫為代表),強調對社會文化心理和習慣的分析,特別是科學技術進步對這種所謂「制度」的影響;
(2)社會法律學派(康芒斯為代表),強調集體行動在控制個體行動方面起的作用,認為法律制度是決定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3)經驗統計學派(米契爾為代表),認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經驗統計資料為基礎,經濟理論的研究是次要的,應當先對事實進行統計分析,然後得到結論。僅就理論思想對以後經濟理論的發展來說,凡伯倫是這三人中影響最大的一位。他的思想成為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的主要來源。
舊制度學派各個分支雖然研究的出發點、內容並不相同,但他們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處。他們在研究對象上都強調制度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汲取了德國歷史學派的觀點,採取歷史主義和制度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強調從制度的整體方面研究問題,另一方面強調從制度的演進方面研究問題,提出要建立以研究制度演進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理論,從結構上改革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對「制度趨勢」的研究既是制度學派的一個共同點,又是形成制度學派的理論基礎。
新舊過渡時期的制度學派
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學派從舊到新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家們繼續沿著凡伯倫所開辟的道路研究制度問題,從而發展了凡伯倫的理論,著重從社會和企業結構角度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強調技術進步對於制度和企業權力結構的重大意義,分析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資本主義權力機構的影響,以及工業化後的社會發展趨勢等等。這都為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准備,在制度學派的發展過程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㈣ 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以下哪一項制度是馬克思·韋伯的形式理性

【單選題】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以下哪一項制度是馬克思·韋伯的形式理性:()
A、心理制度
B、感官制度
C、正式制度
D、非正式制度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㈤ 新制度經濟學主要講什麼,意義何在

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
這學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對經濟現象喪失解釋力之後興起的。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㈥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人均GDP 在過去一千年裡幾乎水平不變,而從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國經濟總量也從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長快車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我國已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近
40年來,中國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經歷
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經濟學原理如何闡釋和解讀這一歷
程?改革開放對未來的啟示何在?本報告擬就這些問題進
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各國對比
從生產力水平看,我國近40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個百分點,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躍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
從經濟結構看,近40年來第一產業佔GDP比重下降了近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了約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佔比則上升了2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財政情況看,由於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近40年來我國多數年份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6年雖略高於3%的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范圍。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36.2%,低於世界主要國家,且已連續兩年下降。
從金融市場看,我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銀行業信貸發放量佔GDP比重超過200%,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從基礎設施來看,人均電力消費從1978年的247千瓦時增
長至2016年的4280千瓦時,是1978年的17倍多,並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達到144.3%;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的154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4.88億人次,總量位於美國之後列世界第二。
從醫療與基礎教育水平看,人均預期壽命由1978年的65.8歲上升至2015年的76.1歲,增加了10.3歲;每萬人專業醫師數量由1978年的10.8人上升至2015年23.1人;識字率由1982年的65.5%上升至2016年的97.4%,接近發達國家普遍99%以上的水平。

㈦ 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三)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http://202.116.24.205/blog/more.asp?name=bally&id=1318

㈧ 制度經濟學中有效制度有哪些基本准則

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㈨ 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貢獻有哪些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

閱讀全文

與制度經濟學主要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