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關於大學生失業率的PPT,跟經濟學有關
7.69分就可以上大學」、「大學畢業生 失業率創23年新高」、「就業景氣降冰點!」、「大學以上失業率逾% 大學太多」、「每年投入就業巿場的大學以上學歷者超過20萬人」…。
不要以為這些訊息,離大家很遠,其實它就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也許是你(你)的哥哥、姐姐,或親人好友,正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或即將迎接就業冰河期的來臨。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正在准備升高中、考大學或就業抉擇的國高中青年朋友,如何未雨綢繆、提早累積個人的就業競爭力?有鑒於許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富邦文教基金會希望將職涯發展的種籽往下紮根,讓國、高中生能提早接觸、了解「職涯發展」與「適才適所」的重要性,提早思考自己的定位與努力的方向。為此,富邦文教基金會和Career就業情報聯手合作,前進國、高中校園舉辦「職涯探索巡迴講座」,首場講座於10月22日在花蓮女中開跑。
許多國、高中畢業和即將升上國、高三的學生,不論是面對升學志願的選填或是就業都顯得茫茫然,而職涯探索巡迴講座的目的主要在幫助青少年提早認識自己的個性特質與工作適性潛力,以掌握未來的工作方向。
職涯探索巡迴講座邀請國內最專業的職涯顧問擔任講師,以輕松、活潑方式和同學互動外,並透過CPAS職業適性診斷測驗,協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個人的適才適所,提升自我職涯規劃能力。
⑵ 簡述失業的種類及異同(經濟學基礎)
1.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
(1)自願性失版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權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
2.按消費者意願劃分為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產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
非自願失業
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2)關於失業經濟學的ppt擴展閱讀:
不充分就業
不充分就業一詞,用以指稱那些僅能找到比正常時間短的工作的就業人員——兼職工人、季節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臨時工——的狀態。此詞也可用以說明工人所受的教育或訓練使其勝任目前的工作而綽有餘力的狀況。
多數國家政府勞工部門收集和分析失業的統計資料,最後並將其列為經濟狀況健全程度的主要指標。
失業人
沒有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者,統稱為失業人。
⑶ 經濟學關於失業問題的論述
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社會現象。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變換工作崗位或未能按當時通行的實際工資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業者。就業者和失業者總和,稱為勞動力。失業者占勞動力百分比稱為失業率。
一般說來,失業按其原因可分以下幾類:
摩擦性失業,是指從一個工作轉換到另一個工作的過渡之中所產生的失業。
季節性失業,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的失業。如農業、旅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對勞動的需求有季節性,在需求淡季時,就會存在失業。季節性失業也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失業。
結構性失業,指由於勞動者缺乏新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所要求的技能而產生的失業。像產業興衰、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失業,都屬於結構性失業。通常在存在結構性失業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工作空缺。
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階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需求不足型失業。凱恩斯認為,如果一個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過低,不足以為每一個願意按現行工資率就業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即失業人數超過了以現行工資率為基礎的職位空缺,由此產生的失業便是需求不足型失業。
自願失業,指勞動者不願意按照現行貨幣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就業而引起的失業由此可見,非自願失業或需求不足型失業才是真正的失業,只要非自願失業或需求不足型失業業已消除,就被稱為充分就業。各國政府充分就業政策的著眼點,也就是控制或消除需求不足型失業。
⑷ 失業的類型有哪些 經濟學概論
結構性失業: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特點:既有失業,又有職位回空缺。
摩擦性答失業:由於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業。
周期性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業。
希望能幫到你。
⑸ 經濟學對失業的解釋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中造成失業的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⑹ 《經濟學》簡述失業的成本
失業對於個抄人來說,是減少了未來襲的可預期收入,會減低失業者的消費意欲。
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經濟體)來說,失業會減少整個社會的經濟動力和消費,失業率越高,社會的不穩定性就會增加,社會保障的資金壓力會越大。
⑺ 「知識失業」的經濟學思考
知識失業,具體說,就是指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勞動者處於不得其用的狀態,是知識資源沒有得到有效與合理配置的表現。知識
失業的主體是具備一定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勞動者。知識失業可能表現為公開失業,即勞
動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願,但卻無工作機會;也可以表現為隱性失業,如就業不足、
人才過度消費等。
對發展中國家曾經出現過的「知識失業」,美國學者馬爾科姆·吉利斯在其《發展
經濟學》一書中有段精彩的描述:「印度和菲律賓這兩個擴大高等教育的先鋒國家,出
現了大批尋找工作的畢業生,他們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加爾各答的職業介紹所里每
天都擠滿了文學士和理學士,有學數學的,有學英語的,有學物理的。而有些僱主主要
是在該介紹所尋找擅長空調、絹網印花或管道方面的人才,這些僱主失望地離去了。在
這樣的環境里,大學畢業生最後不得不接受與教育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知識失業」都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但在
目前的中國,「知識失業」卻更像一個悖論,所以被專家稱為「貧窮的奢侈」。
一方面,在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在人口總數中比例非常低。2000年全國第五次
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10萬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3611人,即受過大專以
上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3.6%左右。而中國每百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僅僅相
當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30%。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的匱乏,是中國經濟發展需要
面對的一個挑戰。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一些中心城市,卻出現了一些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前一段時間Dotcom陷入低潮時,許多網路公司紛紛倒閉或裁員,有人驚呼中國的
「白領」走進了失業年代。這種說法當然過於誇張,但北京、深圳等地出現的「知識失
業」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提供的數字,截止到2001年6月底,北京市
登記在冊的失業人數為4.02萬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為0.21萬人。另外,深圳市勞
動局失業科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專以上學歷登記失業人數為2869
人,研究生僅2人。到了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
人員總數增加到3157人,占失業人員總數的12.34%。這些數字都未包括那些沒有在勞
動部門登記失業的「隱性失業者」。
既然是一種「奢侈」,那麼中國出現的「知識失業」就意味著存在某種程度上人力
資源的浪費。那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如西部地區,不但吸引不了外省市的大學畢業生,
就連本地出去的大學生也通常是「黃鶴一去不復返」,只留下當地政府「招不來女婿,
留不住兒子」的感嘆。
全國政協委員謝克昌曾對山西省太原市兩所中學高二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
,接受調查的學生100%都希望將來考上名牌大學,一半以上接受調查的學生主要目的是
「要離開山西到發達地區發展」。事實上,近年來在北京就讀的山西籍大學本科畢業生
回省工作的比率還不到20%,碩士畢業研究生不到10%,博士畢業研究生就更少了,不
足2%。
擴招之過?
1999年高校大擴招引起的震動許多人還記憶猶新。
1998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108萬人,1999年則達到了160萬人,增長幅度達47
%,全國錄取率達49%,北京市高招錄取率更是超過70%。2000年高等院校再次擴招,
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300萬人,是繼1999年高校大幅度擴招以後,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規
模增長幅度較大的一年。
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顯示,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人數為145萬人,比2
001年增加了30萬人,同期的就業需求卻未見有增長跡象。而到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
業人數將達到212萬人。
有關專業人士分析指出,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高校招生考試
不再受年齡限制,中國高學歷人群的失業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因為高校擴招了,而就業
市場的容納量並沒有水漲船高,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國高學歷人群的失業率上升將是一
種必然趨勢。
根據上海媒體的報道,上海市很多大學生因難以承受找工作屢戰屢敗的壓力,自信
心受到很大打擊,還有的學生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紛紛走進心理
中心咨詢。一位學生已經悉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所有招聘會,投出了上百份簡歷,參加
過許多公司的面試,均以失敗告終,現在變得心灰意懶,表示不打算繼續找工作了。
「畢業生比去年多而工作機會比去年少」,這是應屆大學生對今年就業形勢的直觀
感受。「受美國9·11事件影響全球經濟不景氣」、「IT業滑入低谷」、「今年是高校
擴招生畢業的第一年」,成為大學生最常提到的今年就業形勢嚴峻的三大原因。
根據世界銀行劃定的界限,入學率達到15%以上才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印度已經
達到了這個水平,而中國的高等教育還處於「精英階段」。中國的目標是2005年高等教
育入學率達到15%這個大眾化的最低線,這意味著以後每年都會有更多的大學生走進社
會,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被逼考研
在找工作屢屢碰壁之後,繼續深造成為許多大學生的一個被迫選擇,從而在中國就
出現了獨特的考研熱持續升溫的現象。
就業壓力大是許多在校大學生選擇考研的主要原因。一位蘭州大學新聞系的女生說
:「考研就是被逼的。不少正在讀研的學生認為,人才市場水漲船高,越早考研含金量
會越高。」
每年的下半年,許多年輕的大學生就會放棄工作,從全國各地趕到北京參加各種考
研輔導班,北大、清華等高校附近簡陋的房屋就被租賃一空。在考研大軍的強勁需求下
,北大附近的一居室月租金飆升到1800元仍然供不應求。
據新華社消息,全國報考2002年碩士研究生人數為62.4萬人,比2001年報考人數增
加16.4萬人,是近幾年報考人數增幅最高的一年。而200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為19.
6550萬名,比2001年增長22.8%。來自教育部的信息表明,報考人員中,普通高校應屆
本科畢業生報考人數為27.3萬人,比2001年凈增7.2萬人。以學歷劃分,大學本科畢業
生報考數為54.1萬人,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有8.2萬人,報考人員中35歲以下的共6
1.2萬人。
2002年考研戰火剛熄,新一輪考研烽煙又起。2002年2月25日,位於中央財經大學的
「文登學校報名處」雲集了全國各地學子近千人。兩條彎彎曲曲的明年考研輔導班報名
隊伍向兩邊曲折延伸,每一條長龍均有100多米。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認為,出現考研熱首先與目前的就業形勢相
關。從全國的情況來看,2002年畢業生的整體分配形勢嚴峻,工作不好找,自然會促使
更多的人選擇報考研究生。也有專家認為,目前一些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有限,片
面地認為畢業生學歷越高就越好,就造成了「學歷貶值」現象。這使得求職者認為,懷
里揣的學位證書越高越好,碩士讀完還得讀博士,否則就沒法找到好工作。因此,不斷
有人加入到每年的考研大軍之中。
考研背後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但是如果有了好工作,全職
讀書還會是許多人的選擇嗎?中國青年報社的一位編輯在大學畢業時鄭重決定,工作幾
年以後找一個適合並喜歡的專業讀個研究生。幾年過去了,他找到了適合並喜歡的專業
,並且被導師認為是「可造之才」,但是他卻不敢考了,理由是:等我畢業了,在殘酷
的競爭環境下,我還能不能回到中國青年報社這樣的崗位。
考研的過程也是一種時間與金錢的支出,許多考生往往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才
能夠考上研究生。記者的兩位朋友就是這樣把青春獻給了考研事業:一位從1992年到20
00年一直堅持不懈地報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每次總是以失敗而
告終;另一位從1995年到2000年每年都是上半年工作,下半年復習考研,但是同樣每一
次考試結果都令他失望。這中間的有形和無形的損失實在難以估量。
亟須關注
高學歷失業對於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老百姓來說,畢竟是從無到有的事兒。中
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認為,與西方國家普遍的高學歷不同,中國的
高學歷失業是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出現的。從供給來看,中國高學歷人才不是太多
了,而是太少了。雖然持續擴招,中國18歲到22歲年齡段中上大學的人比率不超過8%,
而且從全國人口來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例也很小;另一方面,從社會需求來看,我
國現在經濟增長很快,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是持續增長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高學歷
失業,應該引起重視。
有專家指出,我國高學歷失業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常態的高學歷失業尚有不
同,至少還有兩個方面需要調整。
第一、由於高校專業設置尚沒有完全市場化,勞動力質量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有錯
位。董克用教授說,應該堅信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市場對於專業設置的引導。雖然現
在高校專業已經調整了許多,但是還不盡合理,仍然有人為因素。有些大學生進校學的
就是過剩的專業,自然很難找到工作。不過,市場也非萬能,理想的情況是專業設置市
場化,國家宏觀調控一些市場調節不了的專業,例如一些基礎學科。
第二、人才分布不平衡,勞動力地域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有錯位。董克用教授認為
解決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問題,要讓一部分人才離開大城市,向需要的地區流動,還得依
賴市場機制的慢慢發育。在大城市工作與在小城鎮工作所需的人力資本投資拉開距離以
後,一些不能承擔在大城市就業成本
⑻ 經濟學中關於失業的三大條件是什麼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三個條件:
(1)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
⑼ 經濟學中的"失業"的定義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⑽ 經濟學中:失業的原因有哪些
從中國引起失業的原因看:將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利用不充分或勞動不得其用,即廣義的失業,區分為五種存在形式:
一、公開性失業。這種失業包括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指能夠勝任某項工作的人拒絕考慮這種工作,而暫時處在閑置狀態;非自願失業,指積極尋找工作,但仍無工作可做的人。
二、就業不足。指勞動者實際工作的時間少於他們希望工作的時間。
三、表面上是在工作或願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這種失業包括:
1、變相的就業不足。一些人看起來全天在農場、工廠和政府部門工作,但實際上他們提供的服務只要更少的時間就能完成。
2、隱性失業。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選擇非就業活動,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從事家務勞動。如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本想參加工作,但因就業機會缺乏而被迫繼續上學;婦女本來願意參加工作,但因受傳統風俗習慣和道德因素的影響而找不到工作,她們不得不圍著灶台轉。這樣,教育機構和家庭就成為這些「願意就業者最後的場所」。
3、提前退休。這種現象在公務員中特別明顯,而且呈上升趨勢。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們的壽命在延長,但退休年齡卻在逐漸下降,這主要是為更多的年輕人創造就業和提升的機會。
四、損傷。指本來在整個工作階段都能工作的人,但由於營養不良或缺乏正常的衛生保健條件而致身體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
五、生產無效益。指本來有生產性的勞動者,但因補充性的物質資源不充分,生產率極低,生產出來的成果甚至還不能補償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當前,我國尚處於轉型發展時期。一方面市場經濟有了初步的發展,西方經濟學所區分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存在的幾種主要形式,在當前中國城鎮的實際生活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例如,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從一種職業(單位)轉移到另外一種職業(單位)導致的磨擦性失業越來越多;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停產、虧損、被兼並的命運,這些企業中的職工有可能陷入結構性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引起排斥工人的後果(技術性失業)。此外,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使周期性失業的存在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中國還屬於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經濟學所歸納的發展中國家失業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當前中國城鎮地區同樣也存在。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鎮不但存在著一支規模不小的公開性失業隊伍,而且還潛伏著數量十分龐大的非公開性失業。就中國城鎮非公開性失業而言,就業不足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效益不好的國有和集體企業單位,這些企業單位的職工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低於他們願意工作的時間,尤為典型的是,甚至有些單位對部分職工長期放假。表面上在工作或願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的形式更是十分普遍。政府機關中的工作人員盡管全日制上班,但滿負荷工作的時間很少(變相的就業不足)。一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因為就業困難不得不繼續上學。有些婦女也因為就不了業不得不走向廚房(隱蔽性失業)。在中國,提前退休的現象比比皆是。此外,中國城鎮以損傷和生產無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開性失業也較普遍。尤其是以生產無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開性失業,使得一些國有企業人浮於事、生產效率低下,嚴重時,會使企業走向破產、倒閉的行列。顯然,轉型發展時期,中國城鎮失業的存在形式也有著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