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生態學的本質是"自然的經濟學
中國學者探討自然資源價值問題的理論起點是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針對馬克思自然資源無價值的命題可歸結為四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無價值但有價格,自然資源的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胡昌暖,1993);
第二種觀點是完全否認自然資源無價值的命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決定於自然資源對人類的有用性、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我們設想可以在有關自然資源的財富論、效用論、地租論的基礎上確立起自然資源價值觀和價值理論。
這樣確定的自然資源價值或價格,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二是社會對自然資源進行的人財物投入的價值。前者,可根據地租理論確定,後者可根據生產價格理論確定。」「自然資源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結合。
按照現行的生產價值理論,只會考慮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不考慮自然再生產過程,這是不對的。對自然資源的定價,應兼顧這兩個方面,即按完全生產價格等於地租加成本再加利潤的原則來確定。」(李金昌等,1990)。
第三種觀點是在肯定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認為自然資源在人類經濟社會初期沒有價值,但在當代卻有價值L3引。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地租同代際補償問題聯系起來,地租就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將與自然資源相聯系的代際關系概括為:
上一代人用自然資源替代或節約了勞動和資本,下一代人用上一代人節約的勞動和資本替代已經耗竭或退化了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代際均衡條件是,當代人積累的地租能夠補償將來發生的使用者成本。」
它從代際關系的角度拓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有一些學者更是提出了自然資源多價值理論或「綜合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具有存在價值、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 (徐蒿齡,1995)。沈大軍(1999)對水資源價值內涵的分析則將水資源價值描述為一個包含產權價值、稀缺價值和勞動價值的價值體系。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主觀效用價值論。持這一觀點的中國學者一般本著一種「默許」的態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效用價值論的主要分歧領域之一便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價格問題,對這兩種理論的比較與綜合是資源經濟學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之一。
(1)生態學與經濟學的關系擴展閱讀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彈性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可以認為,資源(如土地一類可出租帶來租金的資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給彈性的任何一種資源的服務價格,假設資源在其餘下的使用年限內可出租給生產者,那麼它的所有者可望獲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貼現值可以用來估計該項資源的現期價值。估計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Vt為未來資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貼現值,即t期資源價值的現值;QT為各期預期開采量;NT為單位資源的租金;r為貼現率。
為實現資本投資收益最大化,資本在不同生產要素之間不斷發生轉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實現的利潤率相等,則應有:
Nt + 1 = Nt(1 + r)
進一步,可得:
比較Vt與Vt + 1,兩期開采總量相差不大,單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發現t+1期資源價值或價格高於t期,解釋為某一資源的價值或價格隨著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斷上升。
Ⅱ 經濟學和生態學都是研究資源的稀缺性,對嗎
不對來: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源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
Ⅲ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生態經濟學是生來態學源與經濟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合上來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是研究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學科,是既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活動的影響,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結合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復雜系統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探討人類社會經濟與地球生物圈的關系,包括人口過剩、糧食匱乏、能源短缺、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為制定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森林、草原、農業、水域和城市等各主要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綜合效益問題;研究基本經濟實體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問題。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綜合統一科學體系的大趨勢。
Ⅳ 如何理解生態學的本質是"自然的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內會科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容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
Ⅳ 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異同。
生態學家關心的是生態環境是否可持續發展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經濟主體是否可持續發展,即使關心生態環境,也是關心生態環境對經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Ⅵ 簡述生態經濟學產生發展各階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1、生態經濟學概念的醞釀和產生階段(1950—1969)
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於1866年最早提出,並首次明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2、全球生態經濟問題的大辯論階段(1970—1987)
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涌現出了大批關於全球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的論著,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大辯論。1968年,以研究人口、資源、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羅馬俱樂部」成立。
3、生態經濟學價值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國際生態經濟學學會的成立,以及次年EcologicalEconomics刊物的創辦成為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6)生態學與經濟學的關系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充分證明了人類干預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漸增強。然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其嚴重程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和資源問題已經從地方性到全球性,從區域性到全球性。世界人口的突然增加、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能源危機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而且制約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當科學家探究上述問題的歷史原因,發展趨勢,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案,從一開始,他們發現,僅僅從生態學或解釋和研究這些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很難找到答案,只有生態學和經濟學有機地進行分析,尋求解決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此時,生態經濟學應運而生,它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Ⅶ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
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回非生物部分組成答,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由果園養雞圖可知:一個果園屬於一個生態系統,在該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有生產者--果樹,消費者--雞,分解者--腐生細菌、真菌;非生物成分有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選項A、C缺少非生物部分;選項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環境.因此,選項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Ⅷ 為什麼說生態經濟是經濟學和生態學的分支
農業生態經來濟學的研究對象農業經源濟學和生態學(包括動物、植物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農田生態學、水域生態學以及理論生態學任務是揭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的矛盾及其發展演替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建立高效、低耗、優質、高產和無污染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及其與國民經濟環境之間,在物流、能流和資金流上的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農業生態經濟依據。
Ⅸ 【急】東北師范大學的經濟學和生態學哪個更好就業前景什麼的
經濟學從就業角度看好一些;生態學屬於比較年輕的學科,前景是光明的,但目前就業十分困難,畢業基本上等於失業